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空也不知道与原来的时空是一致的吗?他做的这些事,会影响到原来的时空吗?
  恐怕不能。
  不过不管哪个时空,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能够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就足够了。
  除了水车动力的工厂,朱瞻基也考虑过发明电力。
  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做过实验,用两块磁铁,加上一些铜线,转动的时候,就能出现电,甚至还能点亮小灯泡。
  而如果利用水车的原理,带动一个大型的转子,也是有可能发电的。
  不过,这个更难,因为绝缘铜线,绝对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做出来的。
  他也不懂做铜线,在冶炼水平还没有达到更成熟的阶段,电力还要等一段时间。
  获取了各种了数据之后,一行人又反转回城,在回城的路上,就没有再讨论建设工厂的事宜了,朱瞻基跟宋礼和吴中详细谈了一下,他要建设科研所,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工部的官吏或许还有差额,但是工匠绝对不缺。
  整个工部,有着全国各处的各种工匠的名册,不管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名册挑选就好了。
  这件事他也不准备一手操办,而且这种事,他出面也不一定能比其他人出面更好。
  所以工部派了两个员外郎,四个主事,八个司务来帮朱瞻基挑选人员。
  朱瞻基也派出了以金阔为首的十几个太监,按照朱瞻基的标准来挑人。
  今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除了频繁的人事调动,最吸引群臣的就是奉天殿御座旁边摆出的一个地球仪了。
  大臣们在台下能模糊地看到地球仪上面大明的疆域,人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是几次朝会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皇上刚得到的一个天下地图。
  虽然人人都想凑上前好好看看那个天下地图,但是却只有少数人能有这个殊荣。
  这个地图目前只能重臣观看,一个个被严格要求,不能讲于他人知晓,特别是外国使节。
  虽然大部分人不能知晓详情,但是传言最近一直尘嚣日上。大明只在天下占了不到五十之一的地盘,所谓的中央帝国,不过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待这次郑和回师,就准备按照这天下地图,探访新大陆。
  所以,这个地图是如今大明最大的秘密,不会让其他国家的人知晓。
  但是这样说的人往往又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既然是秘密,皇上为何又要在奉天殿展示呢?
  朱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也是在潜移默化诸位大臣,培养他们对外征伐的激情。
  至于防范外国使节,其实朱棣并不在意。因为除了大明,几乎没有国家有能力能派出大批舰队,占据那些土地。
  不要说舰队了,许多国家连海船都不会建,就连日本,他们的船也小的可怜,只能沿着海岸,躲避暴风才能在海上航行。
  就是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的船也大多是一些小舢板,连超过一千石的大船,他们都不会建,更没有适宜修建大船的木材。
  所以朱棣并不很担心其他人知道地图以后捷足先登,他现在还保留着不公开,主要还是因为朱瞻基不赞成这个时间就完全公开。
  因为朱瞻基担心这些地图被其他人抄录了下来,流传到欧洲去,那个时候,就等于给大明增加了海上的对手。
  这个世界是属于大明的,他绝对不会允许欧洲人再成为世界的主人。
  所以,这些地方只能先让大明去占据。而他,要把那些欧洲人关在欧洲,绝对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金阔现在算是自由了。
  他资格够老,官职够高,加上在宁波市舶司的经验,组织江南富商供应链的经验。让他这个人才帮着自己兴建下马桥农庄,组建科研所,可谓是人尽其才。
  金阔的能力也的确不错,他用一百多太监先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项目,负责联络不同的对象。
  短短的几天时间,没用朱瞻基操心,就把下马桥农庄这边的事务,全面铺开了。
  而朱瞻基被朱棣关在宫中好几天,让他将保护穷人合法财产,以及专利法规的细则给写出来。
  专利的法规其实朱瞻基了解也不深,但是他也知道后世的一些不同专利的申请和时效。比如著作权法在其人或者一直有效,即使死亡,仍然还有五十年的有效期。
  而发明专利,改进专利,基本都是二十年的有效期,外观专利,商标专利,则实行续费制度。
  至于立法保护个人合法财产,这个就不用朱瞻基来费心了,自由朝廷法度来制定,朱瞻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些必要的细则注释清楚。
  既然是为了保护穷人立法,就绝不能让这个法律成为贵人剥削穷人的武器。


第九十七章 送行
  正月二十二日,宗室诸王离京,朱瞻基才得到朱棣的允许,与朱高炽一起,代表皇室送行诸王。
  朱高煦在京城又赖了一个月,现在也被朱棣强逼离京,并且派出了以王彦为首的内监,亲自护送朱高煦离京。
  其中一队太监还要护送汉王一直抵达青州,才能回返。那些内监无不视这趟出差为苦差,连续几天,宫里面的气氛都很低落。
  正月二十六日,是汉王离京的日子。朱高炽脚疾复发,不能成行,只有朱瞻基代替爷爷和父亲送他离京。
  朱瞻基也不确定,自己的老爹到底是不愿意送这个弟弟,还是真的脚疾复发。
  二十六日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朱瞻基准时出现在了汉王府。
  来的太早,恐怕会被汉王讽刺迫不及待希望他离京,来的太晚,又会让朱棣认为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汉王行李早几日就已经陆续装船,所以倒也没有人荒马乱的情景出现。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发现赵王仪仗也停在汉王府前。
  他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同时离京,会有很长一段路同行,所以赵王也早就约了汉王一起离京。
  被内侍引入了承运殿侧殿,只见汉王和赵王在堂前就座,其余人等环侍四周,今日大堂并未烧炭,所以有些清冷。
  看到朱瞻基进来,赵王朱高燧笑着站了起来,有些巴结地说道:“看时间也知道你该来了。王叔此行千里,在宁波的生意,还望瞻基多多照应。”
  “此事侄儿当会用心,待皇祖父重新确定宗室法规,王叔也就不必像如今这样掩人耳目了。”
  朱元璋当政时期法律严明,宗室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除此之外,就连诸大臣和勋贵,也都不能经商做工,将所有人的阶层分的清清楚楚。
  但是当官的收入太低,一个县令的俸禄,还没有苏州一个熟练的丝工薪水高。所以朱元璋时期,哪怕法律再严苛,也有无数的官员前赴后继地腐败。
  特别是京官,他们不腐败不行啊,因为人情往来,不腐败,连生活都过不下去。
  到了建文时期,官员的收入就提高了一些,特别是放宽了许多政策,许多寄户由此诞生。
  朱棣登基以后,将这项政策又改了回来,严谨官员经商。他甚至为此大幅提高了官员俸禄,但是仍然遭到了许多反对和指责。
  当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朱棣也在朝堂的压力下,和外贸的高额利益下,放开了对商户的管制,从此允许沿海商户随船队经商。
  不过,内监也因此开始收取高昂的“保护费”。
  当然,保护费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名称是关税,凡是追随郑和船队经商的商户,以船运物资的价值来评估,一艘船收取的关税相当于总价值的一半。
  这个关税看似很高,但是对商人们来说,却仍然非常划算。因为大明的商品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紧俏商品,几倍的溢价是正常收益。
  而他们的货船在返回大明的时候,又会带回许多大明没有的商品,比如南洋的红木,香料,还有金银。
  以前的商人们,总喜欢带货回来。但是自从永乐九年,内监开始针对外来商品收取关税后,免税的金银和铜,成为了所有商人最喜欢带回的商品。
  现在,沿海的不少商户已经逐渐做成了海贸世家,并且家产急剧膨胀。
  他们不知道,目前的朱棣和朱瞻基还在养猪,等到他们肥了,自然会进行新一轮的杀猪行为。
  虽然朱瞻基现在提出了保护合法财产,但是,他早就想好了应该如何名正言顺地杀猪。
  等江边水力工业区建成,第一代水力冲压机制造成功,大明将会直接从如今的混乱金银兑换政策,变成规范的金银币固定汇率时代。
  那个时候,所有的金银都必须上交,严禁所有人铸币,也严禁零散金银交易,不管商户赚再多的钱,最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交到朝廷的银庄之中。
  朱高燧现在对朱瞻基还很客气,不过等到他以后赚的钱都要老老实实交上来的时候,不知道对朱瞻基会是什么态度了。
  看到朱高燧对朱瞻基的巴结,朱高煦不悦地哼了一声,有些阴阳怪气地说道:“怎么?还生怕我不走,特地派你来监督我!”
  朱瞻基笑道:“汉王叔此言差矣,藩王就藩乃是朝廷法例,作为侄儿,却宁愿一家人和和气气,永远待在一起。”
  他冷笑道:“只怕言不由衷啊!”
  朱瞻基笑道:“若汉王叔愿意上表辞去汉王之位,侄儿定当留汉王叔在京城悠游度日。”
  朱高煦腾地站起身来,向着朱瞻基走了几步,两叔侄面面相对。“隐藏的真够深啊,原以为不过是未断奶的小狗,却不防是一头凶狠恶狼。”
  以朱高煦的势力,想要查清楚这件事并不困难。这件事甚至不需要证据,只需要看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知道是谁的手笔了。
  这件事发生两个月来,太子消沉度日,偏偏朱瞻基春风得意。朱高煦要是还不知道是朱瞻基的手笔,那也太愚蠢了。
  朱瞻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望向了站在一边的王彦问道:“王太监,汉王行装已准备妥当否?”
  王彦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道:“只等汉王殿下下令了。”
  朱瞻基这才回过头来说道:“山高水长,侄儿在此祝两位王叔一路顺风,万事吉祥。”
  朱高煦突然伸手抓住了朱瞻基的衣襟,狠狠说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小子,别太得意了。”
  朱瞻基一把抓住了他的手,手上使劲却依旧笑着说道:“汉王叔,失态了。”
  论力量,两个人差不多,但是朱瞻基属于主动发力,捏住了他的手关节,然后让他痛苦地松开了手。
  见朱高煦松开了手,朱瞻基也放开了他的手笑道:“时辰不早了,让侄儿送两位王叔去登船吧。”
  朱高煦望着手背上被捏出的手印,怒火冲心。加上身为叔叔,身为以勇猛著称的汉王,这个时候竟然吃了大亏。
  他的理智完全消失,举拳就向朱瞻基的脸打了过来。“这就是你太孙的礼节……去你……”
  他毕竟不是完全傻了,只骂了两个字,就把剩下的话给咽了下去。
  朱瞻基向后退了一步,身子一矮,就躲过了他这一拳。今天他是来送行的,不管有再多的恩怨,今天他也不能向汉王动手。
  否则,以侄儿打叔叔,再有理也会变成没理了。何况,作为一个胜利者,也不需在这里咄咄逼人了。
  朱高煦眼前一拳击空,竟然又冲了两步,继续挥拳。今日就要离开京城,他似乎想要借这个机会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了。
  朱瞻基的眼睛瞟到王彦已经扑了过来,所以没有还手,继续退让,躲到了门口,他的脚一蹬半米噶的门槛,一个翻身,就飞身腾起,落在了朱高煦的身后。
  朱高煦一个扑空,站在了门口,身子扭转着看向了身后的朱瞻基。
  这个时候,王彦已经跑了过来,拦在了两个人的中间。“汉王殿下,够了,你想让皇上大发雷霆吗?”
  朱高煦转过身来,喘着粗气说道:“你可也听到了,是他在陷害我,我要向父皇伸冤!”
  王彦本来是不想掺和这种场合的,见朱高煦如此愚鲁,忍不住说道:“汉王殿下真以为陛下什么都不知道吗?什么事能瞒过陛下的耳目?”
  朱高煦愣了一下,大声问道:“那为何……”
  朱瞻基这个时候仍然是和声和气地笑道:“陷害,有谁能陷害一个王爷?有谁能陷害朱家的子孙?汪涟的妻子不是被你虐杀?九江府的商人不是被你抢去家产,剁成碎尸丢入江中?”
  “那也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
  他还想冲过来,被王彦一把拦住。“王爷,你就安分些吧!”
  朱高煦看着一直嬉皮笑脸的朱瞻基,再看看一脸严肃的王彦,心头的怒火逾盛。但是他却压抑住了自己的愤怒,望着朱瞻基阴沉笑了起来。“起驾……离京!”
  王彦也扬了扬手,几个太监同时喊了起来。“汉王,赵王,太孙殿下起驾,仪仗预备……”
  号令一起,汉王府前后院都沸腾了起来,早就准备好的女眷们一个个登上了马车,而男人们大部分都是骑马随行。
  一路上,朱高煦一直隔着王彦等人,阴沉地看着朱瞻基,若是有可能,他恐怕恨不得直接要朱瞻基死。
  但是朱瞻基依旧活的好好的,还心情愉悦。
  他就是故意的,想要故意刺激朱高煦,如果他去到封地,真的变的老老实实,那才没有意思了。
  如果因为想要夺权,在封地积极养兵蓄锐,甚至派人来京城对他下手,才符合朱瞻基赶尽杀绝的风格。
  不把对方逼到绝境,不能显示他这个侄儿一直是被动还手,对他的名声都会有大影响。
  如果他不敢派人来暗杀自己,自己是不是要自导自演一出刺杀好戏呢?


第九十八章 刘江抵京
  朱高煦的离京,让整个京城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了起来。有这样一个作威作福,不按道理出牌的王爷在京城,他着实祸害了不少人。
  更重要的是,朝廷为朱瞻基选妃,距离比较近的那些女子,已经被家人送到了京城。
  他们的到来成了京城的一道风景,那些闲帮每天都守在各处城门,得到了情报后卖给京城的各处茶庄,也能获取一些报酬。
  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主要就是靠那些说书的,朱瞻基本来想过办报纸来引导舆论,但是这件事是把双刃剑,能伤人,更能伤己。
  他现在还没有手握大权,更不能掺和朝政,就是办了报纸,不能控制,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报纸暂时还没有办起来。
  不过大明虽然没有新闻管制,却也没有人敢胡说八道,乱传假信息,因为这个时代,胡说八道,乱传信息,面临的可能就是家破人亡。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但是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条线,这条线不仅仅是大明律,也是风俗人情,没人敢轻易越过这条线。
  京城因为朱瞻基选妃变的热闹的同时,京师码头上,也迎来了一队来自辽东的将士。
  刘江是正月十五接到圣旨的,传旨的内监从运河抵达山东,又骑马抵达登州府,然后转坐海船抵达金山卫。
  刘江只在家待了一天,让副将和管家帮忙安顿家眷,自己率领三十个亲卫就率先回京复旨。
  从辽东总兵到海军副司令,从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到海军大都督,不管是从职位上,还是从官衔上,这次都属于是升职。
  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仅仅是在五军都督府,就有数十人,而且这个官职只属于虚衔。
  但是如今调到了海军司令部,虽然不明白这个司令部属于是什么职衔,但是仅凭他保留了大都督一衔,而且海军除了他,再无其他都督,就能知道这个职位的成色有多足。
  更何况,从苦寒的辽东,调到繁华的京师,不仅仅只是官职的晋升,也代表他终于走进了中枢。
  从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犯下大错,他被发配辽东,他就以为,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
  这次随军北征,作为先锋官,他吸取了第一次出征的错误,谨慎行军,勇猛杀敌,可是等到战争结束,他依旧被派回了辽东。
  但是,突然之间,就接到了晋升的圣旨,还是海军仅次于太孙殿下的唯一都督,这如何能不让他惊喜。
  根据内监所言,是太孙殿下主动向皇上索要的他。他自认这一次北征,与太孙的接触并不多。
  甚至因为后来担任先锋官,并没有跟太孙一同上阵杀敌过。太孙为什么就看中了他呢?
  作为一个从太祖时期就随军征战的老将,刘江能从顶替父亲的参军名额的小兵,一步步走到国之上将的位置,当然也不是一个傻瓜。
  只需要联想到海军的筹建,就能让他明白,自己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已经深入圣心了。
  太孙能绕过朝中这么多将军挑中自己,恐怕就是看重了自己不仅资格够老,更精通水战。
  所以在来京城的这半个月中,他就一直在回忆自己的从军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