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海禁只是针对百姓,大明与他国的联络一日不曾中断,贸易也在其他小国的强烈要求下,继续延续。
  不过这个时候,所有商人和地方政府都没有了贸易的权力,只有内监才有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权利。
  内监是为皇室服务,赚来的钱财也都归于内库,属于皇室的私房钱。
  通过海贸,太监的势力也扩张的很快,在开国之初,大明的太监不过万余人,但是到了朱棣时期,太监的规模已经扩张到了近十万人。
  不仅仅在应天府,在江南各大富足地区,都有太监们的身影,他们收购国内物资,售于国外商人,还有自己的船队,自己的车队,甚至自己的工厂。
  像皇宫西侧的内库诸监,占地将近百万平米的区域,就有超过二十家工厂,超过三万名宫女和太监,一辈子都要在那里面工作到死。
  他们每天工作大半天,没有自由,没有节假日,只有微薄的薪水。除了面对自由上的压迫,他们还要面临残酷的精神压榨,甚至内体上的凌辱,没有一点人权。
  不过他们也给大明皇室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朱棣能够五次北伐,收复云南和交趾,主要就是依靠他们赚取的利润。
  这项利润,是任何亲王都不敢觊觎的。但是朱瞻基通过海贸拓展的商路,却给其他皇室成员指出了另外一条路。
  依靠自己的皇室身份,拿到进出口的批文,甚至根本不需要他们来做生意,只要肯卖出批文,就有无数的商户愿意花钱买。
  虽然朱高燧的态度和蔼不是因为认命,只是想要从如今内监的锅里分一杯羹,但是朱瞻基也是乐见其成。
  身为一个太孙,一个未来的皇帝,他从来没有想过把所有的生意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明想要发展,仅仅只肥一家是发展不起来的。
  只有把所有人的目光都从那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开来,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才能更好。
  他可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限的,你多一点,其他人就少一点。
  全民商业氛围的提升,才能促进大明国力的增长。
  而且,当一个坐地收钱的裁决者,远远要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商家赚的更多。
  别的不说,等开放海禁,光是关税,每年都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何况还有商税。
  所以,如果能把朱高燧的兴趣从夺嫡转移到做生意,赚钱方面来,朱瞻基其实是高兴的。
  当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表现的比朱高燧还积极,甚至还要故意为难一番,最起码也要让朱高燧承他的情。
  虽然他还没有考虑好以后该如何应付这些皇家的蛀虫,但是绝对不会像原本的历史一样,让大明朝承担几十万朱家人的衣食住行。
  他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几百万旗人腐败,但是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红薯,玉米,土豆,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而明朝呢,恰逢小冰河时期,无数农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养活几十万锦衣玉食的朱家人,这个负担比清朝的时候更重。
  能够让他们自己想到赚钱,那是最好的。
  虽然朱元璋不允许这些藩王做生意,当官,但是在朱瞻基看来,那都是该推翻的错误政策。
  宋代的王安石虽然手段有些激进和错误,但是这个人的见识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先进的。
  他在宋代就已经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宣言。
  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朱瞻基虽然觉得这个时代有许多观念比较僵硬,但是也并不是电视上演的那样,祖宗确定的法律就不能变。
  建文帝上台就变了朱元璋的许多政策,朱棣上台更是将大明律几乎重新修改了一遍。
  那些天天喊着祖宗大于天的人,其实就是一些腐儒而已。
  真正的文人,其实都一直在不停地研究历史的得失,想要寻找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现在还是明初,儒家还没有完全占据发言权,所以变法的阻力其实并不大。
  但是有些东西想要改变,却比变法更难,比如观念。
  有了这样的想法,朱瞻基在跟朱高燧的交谈中,就能占据引导地位了。
  寒暄了一阵,进行了一番没有营养的对话,朱高燧就有些迫不及待地将话题转移到了他感兴趣的方面。“外界传言,此次北征,瞻基拿出了近五百万两白银,充当军资?”
  朱瞻基点了点头。“确有此事。为了这次北征,我拿出了三百万两白银,二十万两黄金。”
  朱高燧根本没有想到朱瞻基没有丝毫隐瞒,直接就回答了他的问题。所以他也一时之间被惊呆了,倒吸了一口凉气。
  赵时春见朱高燧失态,连忙说道:“太孙殿下高义,如此巨额财富,实在骇人听闻啊!”
  朱高燧这才反应了过来,说道:“这么多银钱,我这一辈子还从未见过。”
  朱瞻基笑道:“所谓银钱,一不能吃二不能穿,我等出身皇家,不愁吃穿,再多银钱又有何益?将这些银钱交于皇祖父,能换来三军将士归心,奋勇杀敌,这才是正途。”
  朱高燧一边摇头,一边叹道:“你如今尚未开府,不知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苦处。像我如今就经常入不敷出,为了银钱愁白了头发。”
  朱瞻基故意说道:“王叔乃是亲王俸禄,赵王府一应耗费应该不至于紧张吧?”
  亲王仪仗,卫兵都是朝廷出钱,几万亩的土地,每年的产出也足以应付消耗。如果不是置办军械,即使有些紧张,但是也还过的去。
  朱高燧却欺朱瞻基没有开府,不懂民间疾苦,好好地诉了一番苦。
  直到看到朱瞻基已经听的有些厌烦了,才小心翼翼地试探问道:“瞻基既然有来钱的渠道,王叔今日也想跟瞻基讨教一二。我省吃俭用,也凑了五万两银子,希望瞻基能顾念叔侄之情,给我指点一番门道,看看这些银钱,做什么好。”
  朱瞻基愣了一下,才明白过来,这个时代的人还有些单纯。他们虽然想要赚钱,但是首先还在考虑做什么事,怎么做。
  而不是像某个时代一样,只是依靠自己的身份,就能做空手套白狼的勾当。
  朱高燧虽然是皇子,是亲王,但是现在想到的还是做什么生意能赚钱。
  当然,这种单纯只是因为他不懂,也许当他看到有更快,更简单的赚钱方法,他会变得比任何人都贪婪,但是最起码现在,他的心里想的是踏踏实实做生意。
  朱瞻基也不隐瞒,将他跟高丽和日本做的生意介绍了一番,当然,中间的银钱兑换这道程序,朱瞻基不会说。
  不仅仅是朱高燧,包括任何人,以后想要做海贸,只要老老实实缴税,都可以。但是银钱兑换这个业务,绝对要被皇帝本人控制。


第六十二章 控制
  作为一个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文明,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历朝历代最重视的就是农业生产。
  在经历了短暂的百花齐放时期之后,儒家学术因为符合统治者们的利益,成为了文明的主要思想路线。
  儒家一个简单的士农工商分级制度,就把人粗暴地分成了几个阶级,从而导致了工商的衰落。
  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大行其道,百工各行其事,文明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
  但是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东方文明就进入了封建时代的巩固期,或者干脆能说成是倒退期。
  这一千五百年来,虽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造就了民族的向心力,但是社会再也没有进步过。
  反而相比一千五百年前,许多思想还倒退了。
  就以商人阶级为例,在春秋时期就有许多把生意做到各国之间的大商人,许多大臣也都以商人的身份,挣到了如山的财富。
  但是商人阶级流通性大,见多识广,不符合儒家的愚民政策,人都变聪明了,不利于管理。
  所以商人阶级受到了严重的打压,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除了在宋代短暂兴盛过,几乎一直是在走下坡路。
  来自于后世的朱瞻基却很清楚,商业和工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的巨大作用。
  农业发展是有局限的,春播秋收受制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并且发展的余地很小。
  即使是后世的杂交品种出现,化肥的出现,农业的回报率也永远不会超过百倍。
  这种收获连量变的可能都永远不可能达到。
  但是工业和商业却不同,工业是直接超过农业,直接以质变来改变世界。
  而商业的流通,却能直接有效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如果人类连肚子都填不饱,其他的追求当然只是一个笑话。
  但是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想要跨越式发展,只能依靠商业和工业,靠农业是永远不可能的。
  工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人类共同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最多也就只能在一个行业内达到巅峰。
  一个人不可能会把织布工艺推进的极致,然后还会生物制药。
  牛顿,爱因斯坦是几千年来的人类精英,他们也只是在自己的行业内走到巅峰。你让他们研究一个汽车发动机来看看,哪怕他们掌握了原理,也不可能换一个行业也能推进行业发展。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生命也就短短三万天左右,真正用在研究上的时间,不超过一万天。
  想在一万天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全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工业发展的局限。
  虽然工业发展能够直接从量变到质变,但是对人的要求也提高了,术业需要专精。
  但是商业不一样,因为商业的核心是流通,而流通的渠道,却是可以控制的。
  而控制流通渠道的核心则是金融。
  商业的交换需要一个标准,这是货币诞生的根本原因。
  只要人人都认可,贝壳也能成为货币,铜成为货币,金银成为货币,布料丝绸也能成为货币。
  到了后世,印刷出来的纸也能成为货币,甚至只是一串电子数字也能成为货币。
  控制了货币,也就等于控制了金融,控制了经济,同时,也等于控制了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
  虽然控制货币不代表控制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这个杠杆却能撬动整个社会。
  朱瞻基很清楚,这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人了解的更透彻的优越的地方。
  而且,他现在还有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他是皇孙,未来的皇帝,具有先天的优势。
  所以,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可以不去控制任何行业,但是货币的控制权一定要牢牢抓紧。
  就像朱高燧,他想去做生意,由他去做。他去做生意了,也能带动如今的几十家皇亲国戚不往寄生虫的道路上发展,以后能自力更生。
  他作为未来的皇帝也没有必要去跟任何人竞争,因为皇帝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垄断。
  皇帝真正需要控制的是什么呢?
  在朱瞻基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就足够了。
  一个是货币发行权,也就是经济控制权。
  一个是信息流通权,也就是人心控制权。
  还有是政治管理权,也就是暴力统治权。
  只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不论这个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当然,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控制,是整个社会最复杂的技能。
  朱高燧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朱瞻基的推脱,因为他也想要参与海贸,就等于是从朱瞻基的碗里抢食。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瞻基似乎对这能赚几百万白银的生意毫不在意。一点推脱没有,就跟他详细说了去高丽和日本做生意的一些诀窍。
  以至于出了别院,他都还有些心神不定,猜不透朱瞻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说朱瞻基愚蠢,他是绝对不相信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赵时春也猜不透朱瞻基的想法,不过现在人多嘴杂,他强忍着疑问,一直跟朱高燧回到了赵王府,才忍不住叹道:“老朽活了四十多年,今日却看不懂太孙的心思。他还承诺可以让人去宁波市舶司联络余先,介绍门路,这跟我们开始所想的,完全不同。”
  朱高燧本就是个武人,不善谋划,也不善阴谋诡计。听了赵时春的话,他苦笑道:“我这个侄儿真不简单,让人摸不透深浅啊。不过他既然答应了帮我开拓商路,应该不会有变。只是这出一成,进三成的税,要的可一点也不少。”
  “有赚才有税,即使交了三成,我们还能赚的更多。只是这么多银子,难道太孙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吗?猜不透啊……”
  朱高燧这个时候笑道:“他既然舍得给我们一条商路,先把银子赚到手才是正理。既然猜不透,就不猜了,我不相信他敢蒙骗我。你安排一下,让赵全跟着大军回应天府,争取早日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
  赵权是赵时春的侄儿,替赵王府管着不少的商铺,也算是赵王面前的红人。
  不过开拓商路事关重大,赵王能把这件事交给赵全,也是看了赵时春的面子。
  赵时春谢过之后,才又问道:“那汉王那边……”
  “该怎么应付还是怎么应付,不过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我们还是不参与的好。在没有摸清我这个侄儿的底细之前,还是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
  行在所里,朱棣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
  这次的北征,也让他真实体会到,自己已经老了。靖难之役之时,连续行军,恶战,他都从来没有感觉到累,但是这次只是行军,就已经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不过,这次的大胜还是让他精神焕发,昨日回到北平,还跟随军北行的昭懿贵妃大战了三百回合。
  见朱棣醒来,偎依在他身边的昭懿贵妃才坐起身来,招呼了旁边值守的宫女和太监们来伺候起床。
  王彦抱着一叠奏章进来。“陛下,今日一早,随驾的大臣们就已经恭候在行在所大殿,恭候陛下大驾。”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昨日迎驾时,朕不是已经讲过。今日中秋,先欢庆佳节,有什么话,明日大朝会上再说。去,让他们散了,朕也是人,也想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这些都是借口,只有朱棣自己心里清楚,他的身体疲惫不堪,需要好好静养一天,才能应付明日的大朝会。
  徐皇后大行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立皇后,昭懿贵妃虽然是张玉的女儿,但是朱棣也只是立了一个贵妃,让她以贵妃的身份管理后宫。
  张氏家教甚严,虽然出身名门,却并不娇纵,是个省心的人,也备受朱棣宠爱。
  伺候了朱棣吃过早饭,她不让朱棣躺回床上,而是娇缠着朱棣到行在所里走了一会儿。
  行在所也就是后世的紫禁城,只是因为没有迁都,所以规模远不如后世规模宏大。
  而且现在这里绕山环水,绿树成荫,可以说是北平景色最秀美的地方。
  在树荫里走上一小会儿,朱棣也觉得精神活泛了许多,这才问起了张贵妃。“最近北平可有什么趣事?”
  张贵妃想了想笑道:“大军北征,行在所整日都是为大军服务,有一些趣闻也都是跟北征相关。妾身身处深宫,你问妾身,岂不是问道于盲?”
  朱棣也笑道:“正式因为你身处深宫,所以你知道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
  见朱棣这样说,张贵妃止笑说道:“陛下这样说,妾身倒是觉得有一件事比较蹊跷。最近一段时间,太孙在草原连斩四十三人,已经传遍了北平,甚至大明各地。太孙是陛下最器重的后辈,连斩四十三人,虽然勇武过人,但是如今传播太广,于名声有碍啊!”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基儿肖我,岂会在意这些风言风语。只是背后推波助澜之人,其心可诛。”


第六十三章 选妃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棣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方的推波助澜。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全都是背后的推手。
  武将宣传朱瞻基,目的是为了标榜朱瞻基的尚武之心,拉近他们跟太孙之间的关系。
  文臣宣传朱瞻基,目的则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读书人,对朱瞻基要警惕。
  一个敢直接冲上战场,杀死四十三人的太孙,可不是一个文臣理想中的皇帝。
  跟他的父亲朱高炽相比,这个皇位的继承人有些太能干了。
  但是,即便是知道这些,朱棣也不能因此治任何人的罪,因为那些文臣也能迅速地转变立场,标榜自己是因为崇尚朱瞻基才宣传他的。
  他扭头问道:“太孙今日在做甚?”
  李谦躬身说道:“太孙今日倒也起的不早,醒来就吩咐李少监为侍女准备避孕药,想必是因为内力小成,肾水已固。”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甚好,太孙也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诏……”
  听闻此言,李谦并一众随行太监立即跪拜下来。
  朱棣想了想说道:“如今大胜归来,且给民间四月庆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