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引这些资料所说的,全是宋军用斧或长斧或大刀斫断马足而战胜金军的事,而所战胜的金军,又都是“人马都全装”的“铁骑”,其中也必然包括有铁浮图和拐子马。因此,既然以上十万的大军作战,而其中无劲旅,当然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在杨汝翼,汪若海两人记述顺昌战役的文字中,分明提到金军中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都已参战,而且都被打败了。既然如此,则说在郾城战役以前,铁浮图、拐子马不曾被宋军打败过,着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真象的。

(2)

在任何一次规模较大、用兵较多的战役当中,断无只在正面摆布大阵,而不配置左右两翼的道理。拐子马的正确解释既然是左右翼骑兵,则说在郾城战役之后,金人在作战时就不再配置左右翼骑兵,着显然不成道理,正面的大阵如一旦打了败仗,难道也要从此不再设置正面大阵吗!事实上,金国自从发动侵宋之师以来,一直都使用着所谓“三生阵”,而这“三生阵”就正是包括正面和左右两翼在内的一个统名。石茂良的《避戎夜话》①中有专记此事的一段文字:

顷在殿前,见御宝批降到金人三生阵同命队法,令姚仲友以下各陈己见以闻。

凡敌人遇我师,必布围圆阵当锋,次张两翼,左右夹攻,故谓之三生阵。每队一十五人,以一人为旗头,二人为角,三人为从,四人为副,五人为徼。旗头死,从(者)不生还,还者并斩。得胜受赏,亦然。故谓之同命队。

圆阵当锋,两翼夹攻,既为金军经常采用的战术,是不可能因某个局部的一次胜败而从根本上进行改变的。

从南宋的许多史书的记载上,在郾城战役之后,也仍可看到,金军在与宋军作战时,还照样在两翼配置精骑,亦即照样使用“拐子马阵”。例如: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五,于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十八日记宋军于柘皋镇大破金军事,说道:

兀朮率铁骑十余万,分两隅,夹道而阵。……王德麾军济渡,奋勇先登,薄其右隅,贼阵动。……金人以拐子马两翼而进,德率众鏖战,大破之。

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九所记这次战役的文字,还可得到一些补充材料:

金人以拐子马两翼而进,德率众鏖战,(杨)沂中曰:“敌便习在弓矢,当有以去其技。”乃令万兵各持长斧,堵而前,奋锐击之,金人大败。

可见宋军这次之大破金方的拐子阵,所使用的办法,和大仪镇、顺昌城诸战役完全相同,是以长斧入阵,“上揕人胸,下斫马足”的。这既可说明,用麻扎刀砍断马足,从而使金的骑兵大受挫败,这并不是由岳飞创造发明的一种办法,而是在其前其后全都使用过的;还可说明,岳珂所说,在郾城战役之后,“拐子马由此遂废”,完全是不顾事实的无稽之谈。

而且,不只是在晚于郾城战役一年的柘皋战役中有拐子马的出现,在郾城战役二十多年之后,在宋方的记载当中,仍然说金方使用拐子马参加战斗。如《宋史》卷三六七《李显忠传》所载:

孝宗即位,隆兴元年(1163),……显忠阴结金统军萧琦为内应,请出师,自宿、亳出汴,由汴京以逼关陕。……时张浚开都督府,四月,命显忠渡江督战,乃自濠梁渡淮,至陡沟。琪背约,用拐子马来拒,与战,败之。

尽管在此以后,拐子马一词确实是极少出现了,但是,它所以极少出现,也仍然不是因为“拐子马由此遂废”,而是因为,这时宋、金军队中的将官与士兵(包括金军中的签军在内),全已换了一代人,在他们的口语和词汇当中,全已不再存在“拐子马”这个词儿,都不再以此称呼金军的两翼骑兵,从而在南宋人的文字记载当中,这一名词也随之而逐渐消失了。

南渡诸将群像1

作者按:最近在岳飞资料网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宋朝南渡以后将领,其中大部分人在小说中都有提到过,一些将在后面陆续登场,有些还是小说中较为重要的角色,为了让书友对他们有所了解,因此我把这篇文章贴出来。并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我的南渡诸将群像

作者:高秀岩

南渡将帅群像1:前言

中国自宋以来,由于“重文轻武”思想的盛行,汉军战斗力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期间也偶有爆发的时候,南渡时期就属于其中之一。在这一时期,南宋军队在与金兵的多次攻守战中并不处于劣势,特别是绍兴十年金人破盟后的大战,宋军在多个方向取得全面胜利,顺昌、郾城、柘皋,金统帅兀术的精锐几乎被宋军打成筛子,史书不止一次提到“破竹之势”并非虚言。在宋军战斗力提高的同时,也集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猛将,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他们的事迹做一个科普性的介绍,以使版上的网友能够了解那个时期军界最出名的一些人物。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后面的个人传记,我首先对南北宋交接之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做一个简单介绍(年号延续时间依次为宣和七年、靖康一年、建炎四年、绍兴三十二年、隆兴二年):

宣和四年:宋攻燕京,被辽军击败。

宣和五年:宋从金人手里“买回”燕、云等州。

宣和七年:金兵南下,郭药师叛变,徽宗退位。

靖康元年:金兵两次围汴梁,终于攻陷北宋首都。

靖康二年(建炎元年):金人虏徽钦二帝及诸王北归,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继位,后迁往扬州。

建炎二年:七月,宗泽病死,其招募的两河义军瓦解,九月,金将娄室破长安。

建炎三年:年初金兵大举南下,赵构狼狈逃到杭州。三月,御营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杀王渊、宦官康履等,逼赵构退位,史称“苗刘兵变”,这场叛乱不就被韩世忠、张俊等平定。九月,金兵发动“搜山检海”之役,直奔皇帝而来,宋将杜充叛变,赵构逃到海上。

建炎四年:张俊在明州阻击金兵成功,后韩世忠又在黄天荡截断金南下之兵退路,兀术靠汉奸帮助勉强撤回。金人建立刘豫的伪齐政权,统治北方占领区。九月,张浚在陕西合西军主力与金将娄室、兀术战于富平,宋军大败,是为“富平之役”。十月,秦桧自金逃归。

绍兴元年:南宋诸将开始清剿各地流寇、军贼。二月,秦桧拜相,金兵乘富平之胜攻取关中之地。五月,吴玠败金兵于和尚原。

绍兴二年:秦桧下野,襄阳军阀李横北伐伪齐。

绍兴三年:二月,吴玠兵败饶风关。五月,李横兵败,十月,襄阳失陷。

绍兴四年:三月,吴玠再败金兵于仙人关,自此金人不得不将入川计划搁置。七月,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四年至六年,伪齐多次联合金兵南下侵扰,但都被宋军击退。

绍兴六年:伪齐发兵三十万大举南下,被南宋诸将痛击。

绍兴七年:岳飞因朝廷出尔反尔,未把刘光世所部交给他指挥,闹出“辞职风波”,后被李若虚、王贵劝回。八月,“淮西兵变”,刘光世部将郦琼裹挟所部四万人投降伪齐,主战派张浚因此下野。十一月,金人废刘裕伪齐政权。

绍兴八年:秦桧再次拜相。宋金议和,金人归还黄河以南之地。

绍兴九年:吴玠病死。七月,兀术杀主和派完颜昌、完颜宗磐等。

绍兴十年:五月,金人破盟南下,在顺昌被刘锜大败。七月,岳飞在郾城再次大败兀术军。

九月,秦桧逼南宋诸将撤军。

绍兴十一年:二月,刘锜、杨沂中、王德大败金兵于柘皋。四月,罢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十一月,韩世忠退休,十二月,宋金再度议和,以淮河为界,岳飞被赐死。

绍兴十二年:张俊退休,刘光世病死。

绍兴十九年:完颜亮篡位。

绍兴二十一年:韩世忠病死。

绍兴二十二年:六月,虔州兵变,十一月被平定。

绍兴二十四年:张俊病死。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死。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破盟南下。十一月,宋于采石大败金兵,完颜亮被部下所杀。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孝宗继位。

隆兴元年:宋军北伐,败于符离。

隆兴二年:宋金再度议和。

另外一个需要说明的就是宋朝给武官的加衔,可以视为军衔。最低级的是“武节郎”、“承节郎”一类的玩意,相当于尉官;再往上就是“遥郡”,也就是“XX大夫”加上“XX使”,这个“XX使”从低到高为刺史、团练使、防御使、观察使和承宣使,可以视为校官;最上层的就是“正任”,也就是没有“XX大夫”,只有“XX使”这么个官衔,从低到高和“遥郡”一样,只不过在承宣使上面又多了一个节度使。

从遥郡直接升到正任,被称为“落阶官”,也就是去掉“XX大夫”的官衔,是很高的奖赏。有的遥郡承宣使一落阶官就变成正任承宣使,相当于从校官直接变为将官,比“连升三级”还强。后来南宋朝廷有戒于此,规定除非特恩,落阶官后只能从正任刺史开始升迁。

武官到了正任节度使的高位,如果再有功,就会给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乃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之类的加衔,能到这个级别的,一般都是大将、元帅的水平了。南宋初期,得到三公三孤头衔的武将有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张俊、杨存中、刘光世、赵密八人,在他们下面获得“太尉”或“开府仪同三司”头衔的则有刘锜、杨政、李显忠、成闵、田师中五人。

南渡将帅群像2:岳韩吴刘

岳飞

如果论在中国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岳飞是当仁不让要第一个出现的,不过历史上的岳飞在南渡诸将中是属于小字辈的。与大多数中兴名将出身西军不同,岳飞的背景比较特殊,他是义勇军出身(游击队),后来加入了宗泽的东京留守司。随着宗泽病死,杜充投降,东京系的部队基本瓦解,此后岳飞就一直是自己拉部队单干。

岳飞的战斗轨迹,基本是沿着流寇—伪齐—金兵这条线进行的。初期他手下人很少,基本就是靠消灭流寇来扩编部队,顺便也扩大“岳家军”的影响。从绍兴元年到绍兴三年,不过三年时间,岳飞部从几千人扩充到几万人,岳飞也从一个副统制(旅长)火箭式的升为都统制、制置使,相当于大军区司令,赵构还手书“精忠岳飞”加以褒奖。

岳飞有了资本以后,就开始逐步收复失地。此后六年,他主要在与伪齐作战(中途也抽空平了杨么),收复了襄阳六郡,作为主要基地。到绍兴九年,岳飞已是宣抚使(省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军衔为节度使,拥兵十多万,已经做好对金作战的准备。

绍兴七年是岳飞一生的一个转折点,之前他由于平曹成、杨么等巨寇,和赵构的关系达到了顶峰,赵构甚至许诺把草包将军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他指挥,并同意了他收复中原的计划。但此事遭到秦桧和张浚的反对,主要还是觉得如此安排岳飞手下军队就太多了,所以不久高宗又反悔。

朝廷出尔反尔,令岳飞非常不满,后来张浚来找他商谈刘光世继任者的问题,话不投机又谈崩了,岳飞一怒之下上书辞职,朝廷不准。岳飞干脆丢下十几万大军不管,躲入东林寺“隐居”,放言要给母亲扫墓守孝。

岳飞的部下闻报自然哗然,还好被张宪安抚下来。赵构派李若虚、王贵等人连哄带吓,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出来。经此一事,高宗对岳飞的印象大打折扣,认为他实乃一个桀骜不驯的军阀。

所幸有绍兴十年金人破盟之举,岳家军于郾城、颍昌连续大破金兵,逼近汴梁,两河震动,岳飞名声大噪(如无此战,则岳飞名气恐怕也就止于檀道济的水平)。再后面的事众人皆知,岳飞先被金牌招回,后兵权被夺,继而被秦桧、张俊诬陷谋反,高宗下令赐死,距郾城大捷只有一年的时间。

公平的说,岳飞与金主力的交手次数并不多,最辉煌的也不过郾城、颍昌之战,如果单论战绩,未必就强过吴氏兄弟甚至刘锜,但岳飞的进攻性以及大局观是其他南渡诸将无法比拟。郾城、颍昌两战是宋军在抗金战争中为数不多的野战获胜战例,岳飞所部骑兵不过数千人,但屡屡击溃金兵,足见岳飞在骑兵方面的造诣。纵观岳飞的一生,攻击要远远多于防守,究其原因,恐怕是天性使然。南宋若想收复中原,需要的正是岳飞这样的将领。

与其他南渡诸将不同,岳飞并不满足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很早就开始构思收复所有失地的大战略。他自绍兴五年就开始联络两河豪杰,收集各种有关金人的情报;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支十万多人的大军,并以襄阳作为前进基地;严格军纪,网络各方面的人才,可以说,与收复失地有关的方方面面他都考虑到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收到赵构十二道金牌的时候岳飞有多么的失望)。

岳飞的作战方式类似项羽+韩信的结合体,战术层上,个人战斗力超强,常常带头冲锋陷阵,又善养兵,能得士卒死力,故往往能以少胜多;战略层上,足智多谋,屡出奇计,善于用间;另外在后勤、补给等方面,似乎也颇有心得(养兵十几万可不是说说玩的)。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是军事全才的怪物,也难怪金兵为之胆寒。

优点说完了,再来谈谈缺点。岳飞在军事方面是不世出的奇才,但人际关系却处的不怎么样,在八字军和上司王彦就搞得很僵,自成一军后和张俊、张浚等文臣武将的关系也不算太好,后来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唯一能制住他的似乎只有宗泽。张俊、秦桧、赵构之流的小人也就罢了,但连王彦、张浚也对岳飞颇有微辞,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其实看过宋史岳飞传的都心里明白,岳飞此人过于直率,想什么说什么,脾气也不太好,经常顶撞上级,自然不招人喜欢。

如果仅仅是“大嘴巴”也谈不上有性命之忧,毕竟宋朝对待大臣还是比较厚道的,偏偏岳飞的政治敏感性还特别差。全国上下一片“和”声之际,他与秦桧、张俊顶牛,常常口出怨言;高宗春秋正盛,他上书催赵构立储;秦桧、张俊陷害韩世忠,他飞书通知,还让张俊知道了……总之得罪人的事干了不少,淮西事件更是让赵构都怕了他,不过分的说,那时赵构应已有杀岳飞之心。以上种种,再加上岳飞不同于其他将帅的优点(廉洁、有大志、亲文士、仪表不俗等),在秦桧、赵构等人的眼里是十足的危险人物,必欲除之而后快。可以想象,当秦桧递上诬陷岳飞的罪状时,赵构应该是毫不犹豫的批下“赐死”二字的。

岳飞的悲剧,一方面由于他生在了宋朝这个重文轻武、进取心不强的时代,另一方面也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不过话说回来了,如果岳飞圆滑一些,恐怕也不可能在身后获得如此大的名声。

辉煌时刻:

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马胜,今已矣!”

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韩世忠

韩世忠是西军的老兵,打过西夏,平过方腊,还参与过进攻燕京,立下的功劳也不少,但到靖康初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武节郎”(也就是尉官水平)。老韩虽然对溜须拍马、巴结上司一套不太在行,但为人豪爽,手下颇有一些死党。金兵南下后,天下大乱,韩世忠逐步开始现露头角,步入高级军官的行列。

韩世忠是最早与赵构接触的将领之一,有“拥立”大功,因此得到赵构的信任,官运亨通。刚开始他也是主要与叛军流寇作战,与金兵也打过几仗,败多胜少。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韩世忠部溃于沐阳,损失惨重,几乎不能成军。但后来的苗刘兵变,韩世忠是平叛第一功臣,因此获得了节度使的军衔。

韩虽然出生北方,但到江南数年,却很快学会了水战的要领,并组织一支颇为精锐的水军,这支部队不久就派上了用场。苗刘兵变同一年,兀术渡江南下,追的赵构亡命海上。韩世忠陆战失败,但利用水军截断金兵的退路,几乎把兀术活活憋死,后来靠着几个汉奸帮忙才算勉强逃出。

之后,韩世忠和其他将领一样,加入剿匪工作,平范汝为、刘忠,招降曹成,战绩相当不错。绍兴三年,韩世忠与刘光世交换防区,从建康调到楚州,自此以淮东为基地。因所辖区临江、临海,因此很注重水军的建设,每次出击,几乎都有舟师配合。绍兴十年金人败盟,韩家军也与金兵打了几仗,有小胜,收复了海州,但顺昌、郾城、柘皋等重大战役都没赶上,支援濠州又差点被金军断了后路,狼狈逃回。总的来说,终韩世忠一生,对金兵的战绩不能说太好(建炎三年的溃败,黄天荡功亏一篑,数攻淮阳而不克)。

韩世忠虽然为五大帅之一,但手下部队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