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迦太)-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的弟弟乃是义士李若水,为国死难,李兄也不是在街头卖文为生吗?”虞允文平静的道。

李若虚道:“这不一样!”

“都一样!”虞允文道,“靖康之难,我朝受辱,两位皇帝被擒。读书人离难,纷纷难逃,居无定所着,漂泊无依着,多之又多。多有同窗好友投靠,父亲不忍拒绝,只能是尽力接济。只是家中境况也不好,我只能是偷偷背着父亲,在外面卖炊饼,补贴家用!”

李若虚点点头道:“允文,你真乃是孝子!”

百善孝为先,在孝义面前,一切都可以理解,虞允文上街卖炊饼之事,也情有可原。

只是不由皱眉道,“我朝厚待官吏,你父既然出仕,怎么会这样窘迫!”

大宋的官员,从来没有贫穷一说。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虞允文道:“连年的征战,朝廷国库早已经空虚。可处处都要花钱,编练新军需要花钱;赈济灾民又要花钱,修建城墙,也要花钱,前方将士犒赏也需要花钱,用度极为紧张。如今官家膳食简单,一餐不过两菜一汤,馒头而已,节俭到了极致。所到之处,没有大修宫殿,多以府衙为居所。有朝臣建议大修宫殿,以展示天家威严,可官家谢绝了。有朝臣常说,要官家增加膳食,保住龙体;而官家却说,父皇兄长失陷于金国,食不能饱,衣不能暖,纵然有美食在前,吾岂能下咽。”

“官家常说,宁可十年不吃肉,也要建设强军;宁可少活十年,也要驱除金贼!官家如此,朝廷大臣岂能不响应。朝廷官员纷纷请命,消减俸禄的俸禄,如今官员俸禄只及原来的一半!”

李若虚不禁赞叹道:“天降明君,天佑大宋!“

“如今的官家,崇尚节俭,为政勤勤恳恳,只是关闭了青楼有些过了,使我等读书人想要卖文为生,也是无处可去!”说着,虞允文取出一张折叠的纸张,递上前道:“这是最新版的《破虏报》,上面写着写着青楼十弊!”

“这可不便宜,至少要十文钱!”

李若虚接过纸张,只见上面写着各种内容,有宋朝,金国的各种时政消息,有各种商品、货物的报价,有还有招人的信息,还有介绍金军各个将领的文章。不过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名为《青楼十弊》的文章。

Ps:李若水饥寒窘迫过,虞允文卖过炊饼,唐伯虎卖过春*宫*画,小胡子卖过裸体画。谁的人生都有低潮过。

求首订,首订意义大,多多支持。

第226章破虏报,武备学堂

“青楼,起于管仲,本为敛财而设置。齐国贫瘠,管仲兴商,以盐铁之力,娼妓之道,大势敛财,齐国乃富,然后强…………”

看着这篇《青楼十弊》,李若虚立时迷住了。文中,首先是讲述青楼的起源。

管仲建立青楼,是为了齐国敛财。在青楼建立之后,也是渐渐的成为了销金窟。

青楼,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甚至成为衡量一地经济水平高低的标志。经济发达,市镇繁荣,青楼产业就发达;而经济萧条,则青楼产业衰退。

但是青楼也有十大弊端:一是,坏人子弟,士子沉迷于风月,不思进取;二是沉迷风月,阴柔有余,血气不足;三是,促进来奢靡之风大涨;四是,官员不务正业,沉迷于酒色…………

文中更是说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得是商女,实际上指自朝中臣子、士人不知亡国恨,在酒色中腐化,在酒色中死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宋的脊梁是士大夫,士大夫是国之栋梁,然而士大夫却依旧沉迷在酒色中,在河东血战时,士大夫依旧在宴饮;在汴梁沦陷时,士大夫依旧沉迷于风月。

文章最后提出了崇尚节俭,取缔青楼的意见

看着文章,李若虚有种触目惊心之感,商女可悲,而听商女宴饮的士大夫更为可悲。

只是,取缔青楼似乎有些过了。

“这篇文章。不足千字,却是写的入目三分!”李若虚点头赞道。“只是取缔青楼,似乎有些不可行!”

“不可行,也得行!”虞允文道,“如今襄阳城,扬州城的青楼已经尽数关闭!传言,江南等其他地区,如建康、杭州等,倒是没有关闭青楼。也歇业整顿!。朝廷的诏书写着,此乃是大宋危亡时刻,青楼依旧靡靡之音不休,此乃是亡国之兆。想要不亡国,唯有从关闭青楼开始!”虞允文道。

“莫非真的要关闭青楼?”李若虚道,他的心情有些纠结,青楼奢靡。坏人心术,的确是需要治理,只是这样全关闭了,似乎有些不妥。

“为了此事,朝堂争吵不休,最后官家拍板!只是关闭一部分青楼。在扬州、襄阳、建康一律禁止青楼开设,说青楼之音,挫伤全军士气,不利于前线抗战。而在江南,福建路等地。青楼可以开放,但是不得弹唱靡靡之音。唯有演奏唐代慷慨之歌,或是慷慨抗金之歌!一旦被查到,有青楼演唱靡靡之音,一律禁止营业!”虞允文叹道,“官家这是要开尚武之风,开秦国之法!”

管制青楼,看似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却能反映出诸多问题。青楼之地,多是士子云集之地。青楼被取缔,或是只能上演尚武之歌,这是要给士子灌输尚武之气,减少靡靡文风,振作汉人血气。

秦法最为残酷,可是秦法却是强军之法。

在秦代时,秦军实力最强,超越历朝历代强军。能保持百年强军者,唯有秦国!

“我朝文风鼎盛,武力弱小,惨败于金军,汴梁沦陷,国势颓败如此,唯有强军,尚武,才能保全社稷!只是开尚武之风容易,一旦流传下去,容易形成藩镇割据!”李若虚担忧道。藩镇割据,是大宋曾经的噩梦,为了避免这个噩梦发生,历代君王费劲心力。

只是如今,国事衰微,哪怕是明知藩镇割据危险,也得开。正所谓不拼上一把死路一条,拼上一把也是死路一条,为何不拼上一把。

“这里还有!“说着虞允文,将一沓针线封好的报纸,递了过来。

李若虚接过来,仔细翻看着,其中不乏好文章,可也不乏荒唐之文。

如《宋金战局分析》,从各个数据分析宋金之间的实力对比,文章中旗帜鲜明的写出,追求一战大败金军,收复失地的想法是荒唐的,金军没有那样容易被打败,这种速胜论是错误的;而认为宋朝必输,唯有割地,唯有乞和也是错误的。指出持久作战,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在交战中宋朝可能出现局部失利,也可能出现局部胜利,这都是正常的,应该胜不骄,败不馁。长久作战下去,金军必然国力不支,最后失败。

李若虚看后,大觉有道理。

比如,《完颜宗望之死》,有些侦探小说的味道,其中分析了宗望与宗翰的矛盾,宗望中暑后,离奇死亡,有阴谋诡计的味道,文章中分析,可能是死于宗翰的谋杀。

李若虚只感觉到好笑,这有些挑拨离间。

比如,《被俘皇族记事》,讲述的很是简略,不足二百字,却是写出了被擒走的两位皇帝,诸多大臣凄惨生活。

李若虚看着,心中恻然。

而《投降,或是议和》,一文更是慷慨激昂,文章最后写道:宋金之战,是你死我活之战,没有讲和的可能。我们这一代,注定是血战的一代,注定是拼死战斗的一代。我们这一代,可能会死很多人,但是只要是走到最后,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的,为子孙赢得了生存空间;若是我们畏惧了,怕了,向金军扔掉武器,象奴隶一样跪下来,向金军磕头求饶,说不定金军会饶了我们一命;但是,他们也可能毫不介意地砍下我们的头颅,然后用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不想做奴隶,不想子孙后代做奴隶,就握刀枪,奋力砍向敌人吧,斩下敌人头颅,再踏上几脚,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他们,犯我华夏者,必死无疑。

当翻看完毕时,李若虚道:“破虏报,何时发行的,我竟然不知道。这是邸报吗?似乎有些不像!”

看着样式,有些邸报的样子,只是又不像。

“这不是邸报,而是破虏报,是为抗金而颁发!”虞允文兴致勃勃的讲述道,“官家说过,我朝人口是金军千倍,武器胜于金军,兵马更是金军十倍,为何屡战屡败,只因为士大夫不齐心,将士不团结,民众离心离德,朝内党争不断,唯有弥消党争,大宋全体上下,士农工商兵各个阶层齐心协力,才能击败金军。破虏报,为讲述宋金形势而创立,使大宋上下齐心而设立。最初只是在军中流行,后来流传到朝堂,最后波及在扬州,襄阳等地!”

“此乃是,收天下士人心思之举!古有汉武帝,独尊儒术;今有官家创立破虏报!”李若虚思量着:“乱世用重刑,不仅是要杀鸡儆猴,起着威慑的作用;更是为了快到斩乱麻,干净利索,毕竟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主要精力还是征战,没有时间在这些小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

而仅仅是重刑还是不够的,还要统一思想。

没有独尊儒术,汉朝百姓思想杂乱,心不在一起,力气自然使不到一起,自然无法全力出击匈奴;唯有三千万汉人齐心协力,才能抗击匈奴,完成封狼居胥的壮举。

如今,大宋思想杂乱,也是心不在一起,力气也是不到一块,官家这是打算利用使众人才心思聚集在一块,合力抗金。”

“这是什么?武备学堂!”

李若虚忽然看到在左下角的一个简介,上面介绍着武备学堂招收学子、博士、助教等等,为的是建设宋朝的武备,提升宋朝抗金实力。文中写道:“唐朝,藩镇割据,武人乱国,国之大害。我朝思唐之弊端,创立以文制武之法,军政分离之法,相互制约,根除唐末之弊端。然则,亦使我朝武备松懈,军力衰弱,先是败于辽军,后是败于西夏,如今辱国于金国,耻辱不断,此乃是以文制武之弊!”

“古时,文武不分家,管仲治国以富齐,强军以王霸,文武皆备。三国时,诸葛武侯,以强军六出祁山,屡次北伐击魏;治理蜀民,国泰民安,亦不分文武。文武本无定论,为国士者,当为国家思虑,国之需求为本,哪里需要,那里走。如今我朝武备缺乏,以文制武之法,已不可行,唯有建设文人军队,以大量士人充斥军伍,方为上策,如今筹建武备学堂,请各个学子,尽心为国出力!”

“这是要招收士人,为军伍!”李若虚眼中闪出一丝犹豫。

在大宋,最为低贱的不是商人,不是妓女,而是士兵。士兵者,丘八也,正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不管上面写得如何冠冕堂皇,也是掩饰不了当兵的本质。

武备学堂,是武人的国子监。

一旦入了武备学堂,相当于入了军伍,这可是蒙羞之事。一旦入了军伍,想要该为文职就难了。

李若虚不禁犹豫了。

最后,李若虚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羞耻就羞耻,该忍也忍了:“我打算加入武备学堂!”

“兄长,也打算加入武备学堂,那小弟正好相随!“一旁的虞允文激动道,“我原本就打算加入武备学堂,只是父母不允许。如今又兄长相随,总算是有了借口了!”

“好,乱世来了,唯有加入武备学堂,才能为国出力!”李若虚道。

第227章筹建武备学堂

在武备学堂中,赵朴坐在椅子上,看着稀稀落落的几个人,神色有些不自然。

在《破虏报》上,连续的宣传了几期,进行洗脑式轰炸,加大宣传力度,为的就是提升武备学堂的知名力度,办好武备学堂。

只是宣传的很好,可是实际报名的,却是阿猫阿狗,就那几个。

赵朴不由哀叹:这个时代,毕竟不是后世,在后世十万青年十万兵;可是在这个时代,书生当兵,跟皇帝要饭一般,不可思议。武备学堂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可是招生情况,极度不良好,有种崩溃的感觉。

“武备学堂,大宋的第一所军校,就这样营养不良?”

赵朴心中苦涩至极,这个时代可没有军校一说。这个时代,军人都是世袭的,兵法也是老子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口口相传。像组建学堂,将一群将领,或是书生汇聚在一起,不断的讲述如何打战,怎么思考,都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

可是如今,赵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世人都小看赵括,说赵括,如何如何废物;其实赵朴看来,赵括还是有本事的,只是赵国势力不如秦国,白起又太强,最后才失败。若是遇到弱些的对手,还是会胜利的。

而在历史上的兵家中,白起也是属于前十的,败在这样的对手手下,输了也不可惜。

他的要求不高,不要求宋朝将领达到白起、韩信那种水准。只要他们达到及格分数就足够了。

只是看情况有些难度。

不说,武备学堂学员的整体素质。就是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

没有数量,质量也是问题。

这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当兵,书生当兵的更少。那些落第的书生,宁可呆在家中蹉跎岁月,过着吃软饭,啃老本的日子,也是不愿意当兵。在这个时代。当兵的受到歧视;在这个时代,书生待遇又太好;谁愿意从最高阶层进入最低阶层。

看着花名册,人数仅仅是一百个出头。

罢了,就这样凑合吧!

赵朴深吸了一口气,使心情平静了下来。

“这是试卷,发下去吧!”赵朴一挥手,身边的人将试卷分发了下来。试卷的内容。主要是答题与策论集合,二十个简单题,一个策论题。

二十个策论题,主要是问一些简单的军事问题。如,战车到骑兵的转变说明了什么?白起之死说明了什么?项羽为何会战败…………回答字数不超过二十字。

策论题是,如何抗金?

回答文字不超过一百字。

试卷有些应付。只要字写得还可以,就是及格,百分之九十九将会被录取。

这个考试本没有太大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从考生的答案中。揣摩出考生的性格。

毕竟这些考生,在未来是要掌控军队的。成为一方统帅,一旦使用不当,后患无群。当然了,在考试前,要做好政治审核,使学员根正苗红,免得金军奸细进入。

若是在某一天,发觉武备学堂中,有金军奸细存在,那就乐大发了。

翻看着试卷,看着这些回答,赵朴直发笑,有些回答太逗了。一边翻看着,赵朴一片在试卷上作着评语,在众多的试卷中,忽然发现了两个眼熟的名字,“李若虚”“虞允文”。

“是他们!”赵朴深吸了一口气。

在历史上,李若虚在岳家军中扮演着军师的角色,出谋划策,后勤补给等等,都是一等一,使岳飞在前方作战,能够安稳无忧;

而在名将凋零的时代,在完颜亮派兵南侵,势如破竹,几乎要跨过长江的时刻,虞允文出现了,在危难中力挽狂澜,挫败了金军。

虽然是文人,但都是一等一的能臣。

看着这两个人的名字,赵朴心情剧烈的起伏起来,人才终于来了。

…………

笔试之后,自然是面试了。

参加面试的考官有两个,一个是赵朴,还有一位是兵部的官员。面试的内容很简单,问一些问题,考生回答,然后给出了印象分。这位兵部的官员是负责问问题,而赵朴只是静静的听着双方回答,然后提笔作着记录。

每人面试的时间很短,大概是三五分钟就结束了。

等待了许久之后,李若虚走了进来。

赵朴看着李若虚,有些失望,这个传说中的军师,样貌太平常了,几乎可以淹没在人潮中;他的回答也是平常至极,没有特殊之处,从始至终,都是没有出奇之处。而此时的李若虚已经三十七岁了,年纪不小了,可是还没有中了进士,还在举人的位置徘徊着。

此时的他还没有出仕,虽然乡间多有才名,但是整体而言太不出色了。而他的弟弟李若水早已出仕为官,身居高位,在朝野声名显赫,相比之下身为兄长的李若虚太逊色了。

世人往往先知道李若水,然后才知李若虚。

赵朴抬笔评价道:“大器晚成!”

接着是,又是面试虞允文。

此时的虞允文还没有成器,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只是一个热血青年,谈不上足智多谋,一切尚未雕琢。

赵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