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天国-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儿,他突然哈哈地笑了起来,“林主任啊,左某好歹也是北方行营的参谋长了,这个……这个什么时候给我也发身红军的军装啊,叫我也像个天朝军人的样子?”
林海丰扭头看看左宗棠,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马鞭子一挥,宽宽的袍袖随风起舞,“哈哈,这样不好吗?我看不错。”
曾国藩在一旁打着趣儿,“季高啊,你的身材还是胖了点儿,没有合适你的军装啊。”
“唉,我听不少百姓们都在私下讲,跟着安王殿下走,是啥都有。怎么到了我这里就都变了?”左宗棠装作愁眉苦脸的说完这番话,忽然又豪迈地在马上一挺身子,“老子现在是真正的红军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随着带有明显湖南乡音的歌声,他一催战马,向前飞奔了起来……
………【第一八五章赛尚阿收到了林凤祥的亲笔信】………
向前、向前、向前……
在林海丰一行经过寿州,再抵达徐州和红三方面军总部会合的时候,从西到东,英勇的天朝红军各部都是在一个信念下,早已按照最高革命指挥员会下达的作战命令,全线发起了强大的攻势。
红一方面军,这是一支天朝军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威武之师。从东征开始,历经两年有余的时间,在血与火的拼杀中,硬是凭借着两只脚板儿,冲破一切阻碍,绕着南中国走了多半个圈儿,在江浙、福建、两广、云贵到四川的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们英雄的足迹。一个个坚强的躯体倒下去了,跟上来的却又是一群群无畏的民族精英。
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长征,当他们即将北出汉中,投入到对满清政权的最后决死一战的时候(当然,他们自己现在还不会知道,北出汉中、光复陕西,对他们来说还只是接下来的征途中的第一步),红一方面军已经形成了由十二个正规军,还有云贵川上百万地方农军武装组成的庞大集团。
除以副总指挥兼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曾水源帅红三军等部镇守经营所属各地外,红一方面军主力八个军共二十余万人马在林凤祥、黄再兴、秦日纲的率领下,于一八五六年四月中旬开始,兵分三路,杀出四川。
第一路,由林凤祥亲自指挥,进广元的巴中大剑关口,走金牛栈道,北出陕南勉县,随即抢渡汉水,夺取勉县、略阳、封堵褒斜谷道界口,下阳平关,完成对汉中府城西、北两个方向的包围。
第一路黄再兴率领,由巴中进入米仓道,穿越米仓山,出现在汉中南面。
第三路则是在秦日纲的指挥下,由万源过更为险峻的荔枝道先拿下定远,之后以一部轻装精兵翻巴山突袭西乡,主力却向东直捣兴安府(今陕西安康)。
汉中被围困。
因在陕甘总督任上督促部下增援四川“剿匪”不利,被降职为陕西巡抚,又特地被新任满清西北战事总理、钦差大臣景寿一脚踢到汉中来充当挡箭牌的赛尚阿,现在是身处四面都是烈火的瓮中,饱受煎熬。
这个赛尚阿,蒙古正蓝旗人。嘉庆二十一年的繙译举人,颇受道光、咸丰两代的青睐。从理籓院的笔帖式做起,军机章京,到内阁侍读学士,即使在巡视吉林军队任中借机剋扣兵饷被弹劾,仍然能够带着头等侍卫的头衔,再去充哈密办事大臣。后来自然是一路的春风得意,擢内阁学士、迁理籓院侍郎兼副都统,在工部整了一阵子之后,又去盛京、广东、察哈尔等地做了按察使,及至再到军机大臣上见习行走,任过户部、擢理籓院、工部尚书兼都统、拜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
太平军金田起兵,由于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等会剿不利,而那个再度被咸丰想起,饱经沧桑,又年老不将筋骨未能的林则徐“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赛尚阿这个亲信近臣就要表现表现了,他荣任钦差大臣,手捧特赐遏必隆刀,腰缠二百万饷银,赶赴广西、湖南防堵天军。
在广西,据说其淘汰兵勇中的老弱,整顿纪律,收买特务、奸细等等,做的很是深得咸丰欣喜,不断颁发诏旨,称赞其“能通筹全局”。
可惜的是天军太不给他面子,攻陷永安州,使得赛尚阿获“坐失机,降四级留用”。攻打桂林一役,虽然桂林最终得以保全,总兵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等一连串的高级将领却是死于沙场,而天军主力游龙般撤围一走了之,赛尚阿只得又自请治罪,好歹算是混了个“戴罪以图补救”。
江忠源伏击天军于蓑衣渡,南王冯云山捐躯,赛尚阿作为统帅总还是得到了些脸面,心中如何的窃喜自不必说。不过,接下来就不会有人再给他面子了。
天军随即进入了湖南,又是连陷道州、江华、永明、嘉禾、蓝山、桂阳,赛尚阿从来也摸不清天军主力的动向,只好跟在屁股后面吃土。等到天朝大军攻醴陵、打攸县,围攻长沙的时候,咸丰是忍无可忍了,“诏斥赛尚阿调度无方,号令不明,赏罚失当,以致劳师糜饷,日久无功,褫职逮京治罪”。
那一回,赛尚阿自己都感觉自己的路是走到头了,据说他对着前来拘捕他的官员伏地痛哭流涕,自悔自己是不忍杀人,不愿意看到官兵流血才导致的没有竭力杀贼,才导致发匪猖狂,以致辜负了圣恩,可绝对不是自己不想尽力。奇怪,当听到南王冯云山捐躯的消息,几乎没兴奋的死过去的刽子手,居然还是个怕流血的大善人。
据说咸丰听到使臣带回来的这个消息时,气得差点儿想一头碰死拉倒,大骂赛尚阿无耻,“籍其家,三子并褫职”。
气归气,恼归恼,不到半年,咸丰还是得开恩,和从前的克扣军饷一样,大事化小,小事再化了,赛尚阿获释出狱,在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那里再学习了个把月之后,带着几千察哈尔蒙古兵大摇大摆来到了西安,做起了陕甘总督。
天朝大举入川,要说赛尚阿没尽力,那可真是冤枉死他了。他除了自己不敢去之外,连他“待之如亲兄弟”的几千察哈尔蒙古子弟兵都搭进去了,打不过人家,在他看来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叫他背着个失败的黑锅,太后实在是不圣明。怨归怨,冤归冤,这次没被逮捕回京就总算是幸运。
可当他被景寿丢到汉中来的时候,他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初应当把错误犯的大点儿好了,那样的话就可以被押解回京议罪,总比来这里当这个炮灰强了。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屁股坐在汉中还没到两个月,抢地盘的就真来了。
不要说是一个汉中,就是陕南各地所有府县有一个算上一个,都和他赛尚阿一样,早都被天朝红军的巨大威力吓的心惊胆战,寝食难安了。尽管不少的关于天朝政府新的统一战线的宣传品,甚至是流言通过种种渠道开始在各处传扬,那毕竟还是晚了些,在这之前,已经有大批的士绅、官员家眷纷纷北逃,除夕都没敢在家里过。
打仗靠军队,赛尚阿看到的自己的军队,前面的一触即溃,后面的不是看上去惊慌失措,就是今天没了这个,明天又少了那个,先不要说人数上和对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没法子比拟,就是单凭这种精神,他也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戏。
正规军是肯定不行了,那么,还有朝廷忽悠了好些年的团练、乡勇呢?谁敢问这个问题,赛尚阿绝对跟你急。团练?头都跑了,谁还团、谁还练?天朝红军对团练比对他们的正规军更狠,只要是胆敢出面组织练勇抗拒天军的,先剿你个干干净净,再发动泥腿子们分你个倾家荡产,那还不够,泥腿子们生怕将来那些团练头子们反攻倒算,整你就绝对不手软。不要说当事者,就是那些个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情的富豪们谁会不怕?
赛尚阿紧闭四门不敢出战,天朝红军到底有多厉害,到现在尽管他还没有亲自品尝过,可那些由各处侥幸逃进府城的败兵们已经告诉了他。乖乖不得了,还没照面呢,闹蝗灾似的就在你头顶上扑来一片片的“雷”,哪个受得了。那个“雷”是个啥东西啊?赛尚阿听得耳朵都出了茧子了,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他可不是孤陋寡闻的人,洋人最厉害了,那他都门儿清的很,洋人有快抢,有打得好远、落地还要开花的重炮。唉,那也没听说过这种“雷”啊。
打不得,当然,也跑不得,紫禁城里的那个小太后有多厉害他都听说了,肃中堂厉害不,先帝身边儿再亲信不过的人了,丢了两广,好不容易没被太平军杀了,却难逃太后的惩治。这次自己要跑了,抄家灭族绝对都是轻的,祖坟都得一起给刨出来。
于是,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求援,把自己的处境说的血吃呼啦的,盼着西安的钦差大人能看在大清朝的面子上,伸出手来拉他一把。
其实,想等待景寿、穆荫等人的救援,连在把告急文书发出去后的赛尚阿自己都觉得好笑。先不说送信的跑不跑得出去,也不说钦差大人肯不肯发来援兵,就是一切顺利,没个个把月的救兵也跑不到这里,等他们来,只怕收尸都感觉应该是晚了点儿了。
要说这“有福之人”不用愁,赛尚阿多次的遇难呈祥,到了眼下走投无路之际,还是有人原意伸手拉了他一把。
这次拉他的人并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
林凤祥所有出川的先头部队都是轻装步兵,他的大队人马、物资还绵延地行进在每一条坎坷的栈道上。正像赛尚阿听说的那样,三路大军突出的是同一个“快”字,手榴弹、炸药包是他们唯一、也是最善用的攻城“重型”武器。两军相逢勇者胜,正是树立起来的那种无比的气势,狠狠压倒了他们面前的敌人。
招降,在快速、凶猛的打击之下,接着就是对围困着的敌手进行招降。这叫打一巴掌,再给个小甜枣吃,后来也有人说这是“胡萝卜加大棒”战术。不管怎么样,为了解决坚固的汉中府城,招降这还只是一个目的,随着自己大批部队的出川,他也要给远在西安的景寿留点时间,看看他到底救不救汉中。
于是,赛尚阿荣幸地收到了林凤祥的亲笔信。
………【第一八六章肉在嘴边可就是没地方下嘴啊】………
赛尚阿看这封信的时候,先开始还是有种做贼的感觉,仿佛太后的那双眼睛就在身背后冷冷地戳着自己。
林凤祥的信写的很长,很中肯,像是老朋友多年没有通信的那样,一段我强你弱的分析之后,是善意的提示,尤其是还有一段极其精彩的阐述,至少当时赛尚阿是这么认为的。
“……满清难道真把蒙古当成了亲兄弟吗?明修长城清修庙,这似乎是赞颂满清对蒙古所谓独特的民族政策的成果吧?那么,咱们不妨看看,在满清殖民者这种良苦用心下,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为了征服蒙古兄弟,他们杀戮了多少人,咱们不用去说,阁下自然明白。咱们就谈谈人口,蒙古本有人口千万,而在满清对我中华的长期殖民统治之下,现在不过百万而已。为了割裂同为中华民族的蒙汉兄弟亲情,也为了使蒙古兄弟充当他们的打手,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兄弟,凡是家中有兄弟八人者,其中七个必须要去当喇嘛,有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仅有一人可以成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的自然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而女子们呢?她们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却又很难找得到相当的婚配对象,于是只有去做内地人的奴仆。花柳病之所以能在蒙古民族兄弟间盛行,原因不说自明。”
“……难道阁下身为蒙古族兄弟之一员,就没有认真地想过这些?难道阁下真的就认为蒙古族是满清排列的那样,是这块儿土地上的第二位的主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任由满清继续统治下去,不但蒙汉、蒙古与咱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会产生巨大隔阂,还会愚昧到把满清一切殖民统治所产生的恶果,都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更有甚者,蒙古族早晚自己要种族灭绝……”
“我天朝是中华各民族之天朝,我们愿意跟所有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平等相处。西藏的谈判已经在接触中,天朝愿意在一个大家庭内,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西藏人民的各种习俗。对蒙古,天朝政府也会一样。我天朝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在我们这个队伍里,所有汉、回、壮、苗、彝等各民族勇士都集合在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我们不愿意在自己兄弟身上施展过多的手段,流更多的血。俄国侵略者在借用满清殖民者的力量,意图成为最终凌驾于我们中华民族之上的又一个殖民统治者,他们才是我们一致的真正敌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作为一个有着优秀传统历史的蒙古族兄弟的代表,我们真诚欢迎阁下加入到铲除一切殖民者,复兴蒙古族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战斗中来。我们也明确地知道,在我天朝开国元勋南王殿下的殉难中,阁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本人代表天朝政府郑重申明,爱国不分先后,只要阁下从现在开始,放弃毫无意义的抵抗,那就是对中华民族有大功,一切既往不咎……”
赛尚阿拿着信的手抖起来了。
活了大半辈子,怎么也算个蒙古族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了,赛尚阿感觉自己好像是生平第一次才想到了自己的民族。也难怪,把自己死死地拴在了满清主子的战车上,谁还会想到民族?大清兴,自己兴,至于民族,那是个啥?
人就是这样,幸福的时候总是想着给予自己幸福的那个人的种种好处,似乎这人就没有任何的一丁点儿的瑕疵,很有点儿“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味道。然而,一旦到了不满意的时候,尤其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所想到的就是对方所有的坏处,坏到头顶生疮、脚底板儿流脓,挖空心思地去把自己的一切不满发泄出来。
赛尚阿想想自己这大半生,想想紫禁城里那个肮脏的小太后对自己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再想想以前被自己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的大度,是真正明白了道理也好,还是就是出于怕死,咱们也许没有必要深究了,总之,赛尚阿动心了。
动心是动心,赛尚阿的回复里有条件,那就是“本官仍有一战之能力,但为了兄弟间不相屠,为了驱逐外来入侵者,本官愿意帅麾下将士举行战场起义,调转枪头,一致对外……”
面子总还是要要的,投降太难听,起义嘛,可算得上是一种既有面子,又能保存生命的最佳选择。不过,赛尚阿还是没有想着占尽了绝对优势的对手,会痛快地接受这个意见,他只是先说说而已的,万一不行再说。
林凤祥比赛尚阿想象的要大度的多了,一接到赛尚阿的回复,他就笑了。
汉中府城兵不血刃,和平光复,接着是宁陕厅的洋县、石泉等地,在经过轻微战斗后,很快全部收服,这都和赛尚阿的战场起义密切相关,赛尚阿还是功不可没的。
赛尚阿此时带着一部分经过慎重挑选后的人马撤出了汉中府城,按照林凤祥的安排,他率部驻进了宁陕厅的治所宁陕镇。在这里,他又开始向西安“没命地救援”,只是他的口气变了些,“卑职与府城官兵士绅和衷共济,力挫‘赤匪’数次于坚城之下,汉中府城固若金汤,由于各地关隘守御甚紧,‘赤匪’后援不济。现今卑职正在宁陕一带,调集兴安诸镇人马,以图恢复,恳乞钦差大人念在大清万年基业的份上,火速派发援兵,聚歼‘赤匪’于汉中以西地区”。
在汉中城,红一方面军的三巨头又凑到了一起。看到从兴安姗姗来迟的秦日纲那满脸的不高兴,黄再兴就知道兴安的仗一定是又打得不顺心,惹得这位喜欢争强好胜的大将军窝火了。
的确,当秦日纲出了荔枝道关口的时候,先头部队红二军的两个轻装师在红二军军长朱锡琨的指挥下分西、南两路直取兴安,西路沿汉江而下,南路则由岚河口进攻兴安城东南的天然屏障牛蹄岭。
牛蹄岭位于安康东南方,因其貌似牛蹄而得名。它南依峰峦叠嶂的大巴山,北临滔滔汉江,东靠黄洋河,其主峰石头寨高六百余米,地势突出险要,立于山顶可俯视二十公里之内的广大地区。
它由大、小牛蹄岭两座毗邻的山峰组成,周围环绕着代家垭、杨家寨、大庙山、磨石梁、方庙子、华家岭、桃花砭、塔梁和文武山。大、小牛蹄岭、塔梁、文武山自东南向西北,巍峨起伏,构成兴安城的天然屏障。而兴安城就坐落在这山脚和汉江之间。
牛蹄岭是卡在陕南与鄂北通道上的一道雄关要塞。无论是从要夺取兴安本身,还是打通与鄂北间联系的目的,这里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