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猎人的小媳妇-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东华多谢李兄。不瞒你说,家父正卧病在床,然而囊中羞涩,药钱已拖欠多时,目前正需要一份营生来赚些药钱。所以,李兄所提供的差事对我来讲莫过于雪中送炭。”王东华朝李铭胤拱手道谢。
  “王兄,不必如此!你肯答应对我来讲才是帮了大忙。”
  李铭胤找到另一个同窗家里的时候,同窗沉默下,最后才道,“你且容我想想,下午给你答复。”
  李铭胤回道,“行,想好了来‘萧斋’找我。”
  下午的时候,这位同窗也给了他肯定的回答。所以目前已经有两个固定作家了。
  在所有的事情都准备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娄萧再次来到了山上,和张瑾商量一些最后的细节。
  “只有两个作家怕是不够。”张瑾开口,“万一碰上两个人都没时间,或是才思枯竭,我们的这个版块恐怕就要断了。”
  “你说的我也清楚,只不过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人,只能一边忙一边找。”娄萧也无可奈何,要不是有李铭胤,他还不知道去哪找两个合适的书生。
  “其实这版块并不一定只刊载短篇小说,可以叫人就一些实事和名人名篇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看法,甚至可以刊登一些优秀的诗词文章。至于人的话,其实我们不用担心。对有才华的读书人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何尝不是一种可以使他们扬名的平台。
  我们在报纸发出去后,找些人引导一下舆论,让他们往这个方向想,那么有野心或是好胜自大的人自会向我们投稿。我们还要在报纸上登一篇征文广告,让那些有才华却又贫寒的人可以通过广告找到我们投稿。”
  “广告?”娄萧不解地问。
  “嗯,该怎么讲呢。就是把我们的需要刊登在报纸上,看到广告而想和我们合作的人就会找上来了。”张瑾解释道。
  “真是有想法。那样的话,给‘萧斋’也打一下广告吧。”
  学的真快,果真是商人。张瑾点头同意了,但是也跟娄萧讲清楚了,广告一定不能太占地方,尽量简短,莫要把报纸弄得跟推销平台一样,这还是刚起步。
  
第40章 报纸出版
  在事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的时候,王伯找的充当“记者”的那十个人,也把材料收集回来了。
  他们收集的材料会统一交给娄萧指定的人,最后到他的手里。娄萧对他们的月钱和奖励这一块做了完善。
  每个月他们有固定的500文,如果他们的材料审核通过并被刊载在报纸上的话就有10文的奖励,材料收集质量最高的或是说刊登出来篇数最多的可以获得第一名五两银子的奖励,第二名3两银子,第三名1两,每三个月重新评比一次。
  这笔奖励简直令人的眼睛发红,第三名最少的一两等于两个月的月钱,而第一名是月钱的整整10倍,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去干活,争取排上名次。
  这十个人当中有一个叫李力的短工,当初王伯选他的时候主要是看中这个人的踏实肯干,为人还不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那天李力从雇主家里做完工回来的时候,刚领的银钱竟被小偷给摸走了,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两眼泪花绝望无助地站在原地,王伯看他可怜就上前问了他是怎么回事,从李力的雇主那得知他的人品可靠之后,王伯就把这机会给了他。这完全是出自恻隐之心,要说起来,这李力大概是王伯最不看好的一个了。
  这李力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完全名副其实。
  他家下面有个5岁的孩子,却面黄肌瘦的跟人家3岁的孩子差不多大。他的夫郎在怀孕分娩时亏了身子,干不得重活,只能帮忙洗洗衣服做做饭带带孩子。
  最主要是他的母父,家里发生一场变故后,身体不行了时常发病,汤药离不得。之前存的一些积蓄全用在了给母父看病上,后来没钱,就变卖了家里能卖的东西。现在这个家能靠的就是他天天去镇里打点零工,和年迈的父亲拾些柴拿去卖。
  加起来的收入一个月甚至连五十文都不到。意外得到这样的差事,这位汉子差点就哭了,签好了契约,他欣喜若狂地捧着属于他的那份跑回家,急着把这事告诉家人。
  “爹!母父!靖儿!娃子!我回来了!!”李力扶着门大口的喘着气  。
  “大力,这是怎么了?!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事情都干完了?”李力的母父疑惑地问。
  李力一边喘气一边点头。
  “那工钱结了没?”
  “呼···被偷了···呼···”
  “什么?!”李力的母父失声尖叫,然后急得不停地咳嗽。
  “大力,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被偷了呢?!”李力的夫郎靖儿忙拍着母父的背部,同样急的快哭了。
  “天啦!老天这是要我们一家子都活不成啊!娃子这些日子都灌着汤汤水水,我这苦命的孙儿!本全指望你能带回点银钱,没想给那可恶的扒手······呜~~我们该怎么活啊!”李力的母父悲从中来,痛哭出声,“都怪我这个老不死的,早去了就不用拖累你们!”
  靖儿也抹着眼泪,“母父,您别这么说。”
  李力的老父亲转过了头。被众人影响的娃子,也跟着大哭起来。
  李力急的冒汗,“等等,我还没说完呢,你们先别哭!”
  “我现在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差事!每个月有500文的银钱!”
  “你说什么?!”靖儿不敢相信地问。
  “我说我找到了一份好差事,有500文的月钱!”李力再次重复了一遍。
  “大力啊,你不会想钱想疯了吧?”李力的老父亲担忧地看着他。
  李力的母父也显然不相信。
  “是真的!我给你们看看我签的契约,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
  众人这才犹豫了,接过契约看了一遍。“对了,我们都不识字。”李力的母父反应过来。
  “孩子,你不会被人骗了吧?”李父还是不敢相信。
  “村里的李善不是识字吗?”李力母父对李父说道,“他爹,你去把他请过来,让他给我们看看,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李父立马照办了,迈着并不利索的两腿快速地离开了众人的视线。
  “你们放心,这契约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应该是真的。”李善将契约内容读给众人听后,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家人的脸色立马由紧张变成了狂喜。
  “真是上天保佑!让我儿寻得一个好差事!感谢上天!!”李力母父双手合十对着天空的方向感激涕零。
  李父也控制不住,日子实在太苦了,这下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真是太好了!”
  靖儿抱着娃子同样兴奋不已。
  “真是恭喜李力兄弟了!那我先告辞。”说完,李善就离开了这,把空间让给他们一家人。
  “谢谢你!”
  “真是太多谢了。”
  李力他们将李善送了出去,接下来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对了,大力没带钱回来,可我们家已经一分钱都没了,咋办?”靖儿想到了很实际的问题。
  “要不,我看看能不能找东家预支一点银钱。”李力说道。
  李父语重心长地对李力说,“大力啊,这差事你一定要好好做。不能对不起人家给你机会的这份心!”
  “放心吧,爹!我会尽力做好的!”
  李家的事娄萧和张瑾当然是不知道的。第一次材料收齐之后,娄萧将这些带来给张瑾过目。
  “这些材料有的根本就不能用,果然还是要好好的培训一下,包括这记录的人。”张瑾翻看了下,叹了口气。毕竟大家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事物,完全没个了解,所以张瑾也谈不上多失望,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想到了这种情况。
  “你让记录的人来一趟我这吧,我教一下他们该注意些什么,和该怎么记。”
  娄萧点点头,“我让他们明天就过来。你分娩的日子也不远了,注意别累着,到时候原鸿可要找我算账。”
  “只是动动嘴皮子,也累不着。”张瑾微微笑了下,“我们还是整理出来能用的吧,明天就拿过去印了。”
  两人随后挑出了一些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和话题,将之整理排版。
  “这正面少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和影响力的新闻。”张瑾皱了皱眉。
  要想他们的报纸广为人知的话,挑起话题及炒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挑出来的或许足够吸引人的眼光,但不够引起人们的热议。
  “你看这篇怎样?”娄萧拿了一张纸递给张瑾。
  “就是它了!很具有话题性。”张瑾看过后,觉得这篇非常合适,随后,他话锋一转“这篇发出去应该没问题吧,官府方面······”
  “你想哪去了!官府又不是闲的没事干,管得这么宽!”
  张瑾还以为古代都差不多呢,对言论这一方面的限制不会少。
  娄萧继续道,“只要不要涉及敏感的政治话题,或者触犯本朝律法就没事。”
  张瑾听完后就放心了,“那就定下这篇吧。报纸发出去后,我们就找一些人把话题炒热,再找人写评价,报纸的名声打出去了,就会有人买,西游记等小说也会被更多的人看到。”
  娄萧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张瑾,“没想到你看起来温温和和的,鬼点子还真是不少。”
  这些手段在后世已经烂大街了,他能不清楚吗。随后,张瑾敷衍地将这个话题带过去了。
  “我看一下这篇新闻是谁收集的,”娄萧看了下标注的名字,“李力······不错,没浪费我们给的月钱。”
  “你对他很熟?”张瑾问。
  “没,王伯只是稍微跟我提了下他。既然已经商量的差不多了,那我就回去了。”娄萧起身。
  “好,那你路上小心。”张瑾扶起大肚子,目送娄萧出门。
  他们的报纸起名为《长安周报》,长安就是指长安镇了。每七天出版一次,先印3000份试试水。
  他们的报纸跟现代比当然显得很不专业,大部分其实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排版的。报纸的背面是小说版块,西游记占了大头,每个星期都会发三章。
  小说和新闻放一起或许会显得混乱,张瑾和娄萧想着先试试看,如果大家对报纸的接受程度可以的话,到时候他们就把新闻和小说分开,分为两类报纸。
  这一天终于来了。
  长安镇莫名其妙的多出了一些半大不小的孩童,或背着个布袋或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纸,在大街小巷地连番喊叫,“卖报咯!卖报咯!新鲜出炉的《长安周报》,你最想看的新闻和最精彩看的小说皆在此,卖报咯······”
  这些孩子是娄萧他们特意雇的,大部分是流浪儿。给这些人买了统一的衣服,跟他们说好了注意事项后,就叫他们去卖。这些小孩没有父母,一个个都在社会上流浪了不少时日,嘴皮子磨起来了,卖个报不成问题。为了促进孩子的积极性,他们采取了提成的方法。孩子们每个星期有50文的保底银钱,卖到了一定的数量可以按百分比得到一笔提成。
  本来他们就是流浪儿,平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所以很珍惜这此机会。卖的越多得到的越多,所以他们都很卖力。
  这里还没有新闻这个词,所以有些人出于好奇买了看看,看到所谓的新闻后,无不表示惊讶,这东西有理有据,原来是真实事件。像比较八卦的人就非常高兴了。通过这周报他们就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些事件,增加和朋友的谈资,没事的时候还可以一起讨论聊聊天。
  另一些人是因为无聊,听到有小说就随便买来阅读一番,随后便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西游记只出版了三回,性子急的差点忍不住要揪出这《长安周报》负责人,讨要这后面的章节。
  所以一个传两个,两个传三个,不到两天,整个长安镇都可以听到讨论《长安周报》的声音,当然这其中不乏娄萧他们请的古代版“水军”的功劳。
  “”
  
第41章 火了
  自从报纸出版后,不到两天就引起了长安镇镇民们的热烈讨论,越来越多人就着重报道的那篇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和陌生人激烈争论。
  其实这个话题是娄萧和张瑾他们派“水军”有意挑起的,这样就能让报纸被更多的人关注。
  “你们看了《长安周报》没?”酒楼里,一个穿着灰色衣服大约30岁左右的汉子问自己的友人。
  “看了。真是新奇的紧!”
  “啧啧,那篇讲吴家村的恶意伤人的新闻看了没?听说,那犯人被抓了后,他儿子差点就被他小叔给卖了!”
  “真有这种事?”他友人瞪大眼睛,“那犯人的弟弟太不是人了!”
  “兄弟,你们在谈些什么?”有人听见他们的谈话好奇地凑了过来,“刚才好像听你们讲什么犯人?”
  “是啊,这吴家村有个叫吴大昌的村民,因被判定恶意伤害孩童被抓牢里去了,他家的儿子无人照料,差点就被他小叔给卖了。”灰衣服汉子回道。
  刚凑过来的人,不理解他们为何一脸同情,便说道,“这伤害孩子的人真是穷凶恶极,抓进牢里那是罪有应得!虽然他儿子无辜,但被那种父亲教导恐怕也好不到哪去!”
  那友人不赞同地看着他,“兄弟,你这是有所不知!”
  两人随后把事情的原委讲给了他听。
  在夏国,怀上子嗣比较艰难,往往要夫夫历经多年才能开花结果。相对的,出生率也不是很高,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多年来夏国人为提高生育率和减少夭折率做出了不少贡献。朝廷出台了一系列的律法,类似于现代的《儿童保护法》,其中一条就是孩子在满10岁之前犯法不受法律制裁,而成年人恶意伤害孩童将从重发落。
  李力收集来的新闻讲的是吴家村的一个村民吴大昌,一天和老父亲从必经之路回村,路边上刚好有一头牛在吃草。
  当时一个名叫吴子才的7岁小孩恶作剧,在牛的尾巴后面点燃了炮仗。牛被炮仗的炸裂声吓得疯狂逃窜,冲向了正在路上的行走的两人。
  吴父被当场撞死,吴大昌也受了伤。
  反应过来后,吴大昌看见自己的老父亲竟被这小娃给害死了,孝顺的他愤怒的失去了理智,狠狠地甩了吴子才一个巴掌。吴子才大哭,一只耳朵竟失聪了。
  这吴子才的两个父亲和母父也都是不好惹的人,见到自己的儿子被吴大昌弄失聪了后,同样气愤不已,将这事报了官。
  尽管是吴子才有错在先,然而因为他未满10岁,所以官府只是教育了一番。而吴大昌伤害孩童,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在夏国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官府按朝廷的律法对吴大昌从重发落,以恶意伤害孩童的罪名判了五年的牢狱。
  “原来是这么回事······”凑过来的那个人久久之后叹息道,“是我先入为主错怪了吴大昌。”
  “唉,这世道啊!”
  在两人把这事讲给那个人听时,其他好奇的人也都伸长耳朵听着,最后都凑了过来。其中的一个蓝衣服汉子感叹,“以后孩子都得躲着走了!”
  一位邻桌的白衣服的书生回道,“此言差矣!这案子只是个例,朝廷的律法没错,孩童处于弱势地位就该得到保护。”
  “兄台!”另一位有看过新闻的书生闻言,不服地站起来,“这吴大昌之父等于间接被这孩童害死!谁能否认他不是杀人凶手!犯了这样的大错,只是一顿教育了事,以后他明了自己杀人无罪,谁又能保证他会不会再次犯案!”
  “这只是个例!倘若朝廷撤销这律法,那我们夏国的孩童生存之状将甚为堪忧!任何人都能轻易伤害一个弱势的孩童,如此,我们夏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白衣书生不甘示弱。
  “哧,兄台好会偷换概念!在下就事论事,朝廷的律法有没有不妥,尚且不说,让一个杀人凶手逍遥法外,就算是一个孩子,造成的影响之恶劣大家有目共睹!”
  ······
  后来,两位书生越辨越激烈,最后差不多整个酒楼的人都在围观,知道详情的也忍不住参与进来,认真吃饭的倒真没有,凑热闹的因子在哪都是共通的。
  这辩论的阵仗有点大,有不解好奇的买了报纸,看过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分歧和争议就大了,基本上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吴大昌没错,吴子才应受到处罚,令一派认为吴子才是孩童,虽犯错却是个例,应遵循朝廷律法。
  争辩的人越来越多,长安镇马上就被这个话题给占据了,许多人都因为受这影响才知道《长安周报》,也毫不迟疑地买来瞅瞅到底是怎么回事。
  目的已经达到,然而娄萧一点也不快乐。
  “夫人!我们的报纸早就卖完了!那些孩子的手里一份不剩,店里的五百份也被抢光了!”王伯抹着脑门上的汗,“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得知的消息,知道您是这《长安周报》的老板,所以一大群没买到的人围在我们店门口要买不肯走!”
  娄萧的眉头皱了起来,全卖了他是很高兴,可围着他们的店到底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