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天下-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内燃机厂和福州内燃机公司。而在包头,太原大军工集团所在的北方,却没有一家军用发动机制造商,这其中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也有和平时期根本没引起重视的人为失误。

程辉从宋伯年那里拿到了一份国内规模较大的民用内燃机工厂名录,他需要在其中挑选出其中技术和设备能力较强的企业成为第一批民转军工的发动机厂。

第四章走向蓝海 十八、装甲力量

国内的坦克研制开始于1923年,最早的研制是从引进英国的“维克斯”轻型坦克起步,其后又引进了法国的雷诺ft-17和美国的“克里斯蒂”进行仿制,不过由于一直致力于研制单一炮塔坦克,很快在技术上就走到了世界前列。

受限于国内的发动机技术,共和军最早设计的28式轻型坦克重量只有10。8吨,装备一门32倍口径的37毫米加农炮,虽然比同期的美国“克里斯蒂”坦克要大,但其火力和防护都要逊于同时期苏俄装备的t26轻型坦克。

28式坦克在1930年开始装备部队,最早只是用于测试和训练装甲部队,采用改进的美式“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动力装置为一台1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公路速度能达到52公里,越野速度为37公里。

28式坦克机动性能比较优异,但越野性能一般,发动机的动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通过能力。

虽然28式坦克的出现受到了军方的青睐,但其薄弱的装甲和并不强大的火力却让总统对其素无好感,并否决了陆军准备将其大规模装备的计划。

28式坦克和装甲车最初只计划生产280辆,用于新组建的装甲部队的训练,不过由于1931年突发的“东北事件”,这型坦克和装甲车作为应急装备开始大规模装备陆军,到1934年,共和军一共装备了4879辆28式坦克和与其数量几乎相当的装甲车。

就这样,28式坦克成为共和军大规模装备的第一代主力装甲战车。

在大规模装备28式坦克的同时,总装备部向国内四大坦克工厂下达了研制新一代坦克的设计标准。

在新的设计招标方案中,军方提出新一代的主力战车性能要求为:装甲厚度不低于50毫米,全车重量为25吨至32吨,机动性要求达到公路速度55公里,越野速度为40公里,装备一门新式的75毫米/l45加农炮。

这些性能指标对于1932年的工业技术水平来说几乎是十分苛刻,所以到1935年底,各大军工企业这才按照军方要求为所设计的新式坦克生产出合格的样车。

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陆军装备测试场,伴随着巨大的柴油机轰鸣声,在冰雪初融的山地之间,三辆体型巨大的35丙型坦克冒着黑烟在泥泞的原野上急驰,不时作出一些灵活的战术机动动作。

测试场一侧,前来观看测试的陆军军官们脸上大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35丙式坦克是在早先开始装备陆军的35甲式坦克的基础上为增强火力而重新设计的一款改进型坦克,此型坦克战斗全重37吨,车长8。2米,宽3。2米,高2。65米,乘员4人,采用发动机后置布局,装备一门由陆军防空高炮改进的90毫米/l56坦克炮,与35甲型稍有不同的是炮塔从前置改为位于车体中部,并采用了直径1。8米的较大口径的炮塔座圈和为安装88毫米坦克炮而重新设计了较大的炮塔。

该车装甲防护依然采用轧制装甲钢焊接而成,新式炮塔的前部装甲厚度达到了120毫米,而且外形呈倾斜而且带有弧度的十二面棱形,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

该型坦克采用了一台张家口重型机械厂研制生产的560马力zzjc-150lv12柴油机作为主动力装置,另外有一台12马力电动机用于在主机停机时驱动炮塔,采用电起动和空压机两种起动方式,并装备有在高寒地区使用的电加温系统。其行走系统放弃了35甲型所使用的较为复杂的扭杆悬挂系统,而采用了一种比较简易的螺旋弹簧为主的半扭杆式悬挂系统,方便了对其进行大规模生产。依然同35甲式一样,采用了5对表面橡胶涂层双轮缘较大直径的锻钢负重轮,主动轮后置方式驱动,履带为52厘米宽的锻造合金钢制成,拥有很强的通过性。

张家口重型机械厂始建于京张铁路通车之时,当时的京张铁路总办詹天佑创办了这家机车车辆厂,早期主要从事京张铁路局铁路机车的维修,其后逐渐开始制造动力设备。

林铄主政西北时期,对张家口机车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使得这家企业成为北方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商,主要产品有铁路机车、矿山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型农业机械、火电厂蒸汽轮机、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等。

张家口重型机车厂现有员工4万6千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千6百多人,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力量,实际上都要比北方军用装甲车辆的主要供应商北方重工和太原重工都要大一些。

张工135推土机装备的135马力柴油机是国内功率最大的民用工程机械,让程辉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工厂其实已经拥有了制造大功率柴油机的技术。

在这家企业的发动机厂的实验室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功率高达420马力的znc-420e型柴油机的样品。

“张柴420柴油机为v型12缸液冷柴油内燃机,汽缸容积3。6升,额定功率为420马力,在加装了新型涡轮废气增压装置后,其最大输出功率能达到560马力,最初是为内河航运而设计的发动机,此项目由于研制出更大体积和功率的820马力柴油机而终止。”张柴的总工程师杨志城亲自为程辉作着讲解,“此型柴油机体积较小,足以装配到我厂生产的大马力推土机上,不过由于其功率过剩,油耗过高最终被用户放弃。”

程辉点了点头,张柴的这型柴油机从推重比上来说比同等的汽油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实很适合用到坦克上面,但是军方现在使用的都是汽油发动机,能不能接受这是个大问题,如果在装甲车辆上使用柴油机,无疑会增加后勤的困难。另外,柴油机在发动后冒出的黑烟对于装甲车辆的隐蔽隐是个很大的问题。

程辉就此问题写了一份评估报告上交,这个问题不是他能解决的,本来就是总装备部那些将军们该头疼的地方。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报告居然得到了总统的亲笔批示:柴油机拥有更大的扭矩,而且在战场上不易中弹起火,更适合作为装甲车辆的动力装置,责成总装备部联合各有关部门立即着手解决此事。

北方重工集团的前身是包头重型机械厂,最早是始建于1923年的包头钢铁厂总体规划项目的三十多家配套工厂而设计建设,国内的重型机械厂一般都与造船厂和钢铁厂配置在一起,这主要是出于节约原材料运输成本的考虑。

包头重型机械厂一开始主要生产矿山机械和钢铁厂配套的机械装置。由于西北军垦期间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及水利设施,这家重型机械厂与张家口重机、太原重机、武汉重工、芜湖重工等成为国内第一批生产重型工程机械和大型农用机械的主要制造商,规模逐渐扩大,其后成为独立的重工集团。

作为北方履带式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辆的两大制造工厂,北方重工和太原重工自然早就担负着共和军装甲车辆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程辉带来的消息让北方重工集团装甲车部门的总设计师高罕声十分兴奋。鉴于各国坦克逐渐有向装备大口径火炮,厚重装甲的重型化转化的趋势,高罕声在bzt-1035坦克改进项目中十分前卫地采用了重装甲的设计概念,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超越时代的95毫米,即使是车体后部装甲也达到了60毫米,加上采用了倾斜装甲概念,使其防护性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bzt-1035坦克炮塔采用正面80毫米,侧后60毫米的焊接均质装甲钢,为了提高炮塔的操控性和提高载弹量,其三人炮塔设计得比这个时代的坦克炮塔要大得多。不过,厚重的装甲也使得这型坦克付出了重量的代价,全车战斗全重达到了35吨,超过了军方要求的重量上限。

超重的代价就是一直找不到一款拥有足够动力的发动机,bzt-1032坦克样车最大时速仅有38公里,离军方55公里的公路时速实在是相距甚远。而且由于发动机动力不足,在进行行走测试时,身高马大的bzt-1032坦克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

高罕声对此头疼不已,正当他灰心丧气地准备放弃这个项目时,从陆军装备部来的程辉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这就是张家口重机研制的功率高达560马力的znc-420e型柴油机。

军方的设计要求好像从来都没有提出过使用汽油机或是柴油机的问题,似乎柴油发动机冒黑烟的问题对于装甲部队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说干就干,高罕声亲自在组装车间里指挥工人将原来的汽油发动机拆下来,换成这款新式的大马力柴油机。

更换动力的bzt-1032坦克样车机动性能终于达到了军方的要求,不过在测试期间发现其设计的新式扭杆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足,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其后,北方重工又提供了3量采用较为成熟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样车。

bzt-1032坦克以其强大的防护性能和火力最终赢得了军方的赞扬,最终被陆军认定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尽管其装备的75毫米加农炮和厚重的装甲在这个时代看起来有些浪费。bzt-1032坦克被正式列入生产计划,这就是后世最为著名的35式中型坦克。

第四章走向蓝海 十九、中亚战场

很快就到了1938年的盛夏,从春天开始,共和军在苏俄红军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5月中旬,赤俄军攻占布哈拉城,国王哈利耶德与内阁撤到了帕米尔省会塔什干,在那里组建起一个流亡政府。俄国人在占领中亚这些国家后,很快在阿什哈巴德和布哈拉扶持起两个傀儡政府。

六月底,从国内调来的第30和32集团军赶到了江布尔,由于占据优势的共和军陆军航空队很俄国人的后勤补给造成极大的压力,中亚的战局渐渐稳定下来。早已被连续作战搞得疲惫不堪的第六十集团军终于能够后撤到塔什干进行短暂的休整和补充。

天已经黑了下来,位于奇尔奇克河畔的西北战区临时司令部三层大楼内灯火通明,在这个时代,飞机还很难执行夜间轰炸任务,即使是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地,依然不会执行所谓的战时灯火管制。

大门的外面也亮着路灯,大门口的的两侧有四名衣着笔挺的哨兵,四周的街道上不时有巡逻队走过,整个司令部戒备森严,普通百姓根本无法靠近四周的街道。

中亚的战事已经进行了三个月,司令部里的军官们早已经习惯了战时的气氛,反而不象战争初期那样忙乱,大院里有不少军官在草地间散步,楼上许多房间都打开着窗户,站在楼下的人们可以听见房间中从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

蒋承越多年以来一直是西北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戈壁的风沙在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多年的操劳让这位52岁的共和军大将头发早已变得花白。

相对于在东南亚战场出人意料之外的顺利,共和军在中亚和西伯利亚战场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苏俄红军的胜利让朱亚什维利的野心不断膨胀,源源不断的苏俄军队正在越过乌拉尔河,原来试探性的进攻逐渐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

“虽然情报不是十分详细,但大致可以判断出赤俄军下一步的目标重点是要转向西伯利亚。”作战室内,战区参谋长周亚卫正向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们介绍着战场的敌我双方态势,“赤俄方面在这次侵略战争**动用了北高加索军区、草原军区、伏尔加河下游沿岸军区、南乌拉尔军区和乌拉尔军区五大军区,在乌拉尔一线出动了第1、第2、15、16、17共五个集团军,总兵力约35万人,在中亚,赤俄军的主力有第9、18、19、23、24集团军和第1机械化军,总兵力约45万,奥伦堡方向,赤俄军现在集中了第7、20、21、22、25和在莫斯科新组建的第31、32、33集团集团军以及第5机械化军,总兵力超过了75万人,由此可以断定,赤军将主攻方向选在了南乌拉尔方向,意图一举吞并西伯利亚共和国。”

共和国在苏俄的情报部门传回的情报并不是苏军的作战计划,但根据兵力集结地点,军队的调动和后勤物资的运输等情报,也可以分析出大致的作战方案。

坐在首长位置的蒋承越却有些走神,共和军在中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勤方面的限制,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也要求西北战区所辖的各集团军有步骤的后撤来缩短运输补给的路程,以减轻后勤方面的压力。

仗打得十分郁闷,这些都让性格刚猛的蒋大将很不痛快。

“把32集团军和23集团军调往图尔盖河一线,要防止赤军从侧翼进行突破。”蒋承越想了一下然后说道,这意味着在阿富汗南线共和军只有一个第13集团军要应付近二十万的英印大军。

“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西北战区副司令员郑以经说道。

“英国人并不可怕,这些殖民地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而苏俄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绝不比我们差,虽然他们的战术有些落后。总统一直告诫我们的没错,这才是我们的大敌,真正的心腹之患!”蒋承越铁青着脸说道,苏军在人数上甚至比拥有110万兵员的西北战区还多,这让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过,在加强北线的防御后,共和军在南线的反击计划就要落空。

“52、56和60三个新组建的集团军需要换装,轻武器还好说,但装甲部队和重型火炮至少要到10月底才能装备到位,这三个集团军至少在明年春季之前作战能力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最新式的35丙型坦克优先配给到西北战区,但由于产量的限制,总装备部每月只能给我们拨付一个装甲师的装备,预计在两个月后这种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周亚卫继续说道,“本战区12个集团军再加上第1、3、6骑兵师,一共15个装甲师,新式坦克和装甲车辆要装备到各部队最快要到明年1月,所以总参谋部原则上同意我们在明年3到5月间发起反攻的计划,在这之前,本战区依然以防御作战为主,仅进行一些局部的突击作战。”

“在这之前,各部队要加紧进行训练,装甲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象步兵一样训练三个月就能拉上战场,没有一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有熟练的战术配合,这一点各集团军要引起高度重视。”蒋承越点起了一根香烟,抽了两口才又继续说道:“特别是52、56和60军,这三个集团军原来没有装甲部队,战区作训部要从其它各集团军装甲师中抽调骨干,以加快这三个军中装甲师的组建速度,会议结束后要马上制定出从各集团军中调配人员的计划。”

加上在西伯利亚的两个集团军,共和国将三分之一的陆军都集结在了西北,加上西伯利亚共和国65万的国防军,这一地区的总兵力超过了200万,而苏俄方面也出动了近一半的红军,表面上现在战场显得十分平静,但双方的高级将领们都对于这种暴风雨要来临前的气氛有着敏锐的直觉。

大战将至,双方都在不停地调兵遣将,后勤运输如今反而成了首要的问题。

从内地到西伯利亚目前仅仅依靠西伯利亚铁路和新疆到鄂木斯克两条铁路维系着,内地与新疆方面的交通也只是依靠绥新铁路和兰新铁路,而中亚地区,如今只有一条从迪化到伊犁河谷地再通往塔什干的铁路干线,而从南疆通往中亚的铁路还在修建之中。

苏俄方面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沙俄时期的中亚铁路基本上被共和军在后撤时全部破坏,即便是路基的工程量不大,但重新铺设钢轨也需要时间,况且天空中还不时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共和军飞机不时地进行着轰炸。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俄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生产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到1937年,苏俄的钢铁产量达到了1700万吨,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工业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每年近8万辆重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这在战争时期能够转化为每年近四万辆的坦克制造能力,这才是其最为可怕的地方。

不过共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和平发展,也早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化为一个工业强国,共和国机床保有量为160万台,钢铁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虽然共和国需要同时发展陆军和海军,但6亿多的人口基数在战争中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所在。共和军和以动员超过2000万以上的军队却不会对国内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的。

苏俄方面正是出于对共和国如此巨大的战争潜力的惧怕,在出兵对中亚和西伯利亚进行入侵时却没有对共和国进行宣战。

朱亚什维利甚至下命令禁止苏俄红军接近到距共和国所划定的边境内地150公里的范围之内,其本意也是尽可能地避免双方暴发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第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