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次拍摄MV,克莱尔·戴斯倒也干脆,不仅拍摄了“今晚今晚”的MV,之后还一起将“海阔天空”和“最后”的MV也拍摄完成了,当然费用是需要顾洛北支付的。所以,结束了“今晚今晚”的MV工作,顾洛北没有任何休息,接着就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之中。
克莱尔·戴斯是打算在专辑正式上市之前,先后公开“海阔天空”和“最后”的MV,吸引媒体注意力,制造话题,然后再将新专辑、单曲和MV一起推出。如果再加上顾洛北提前在十一音乐博客公开“今晚今晚”的试听,关注效果绝对优越。显然,这个宣传计划对于“一”这张专辑来说,造势的过程是绝对足够了。
虽然顾洛北在“冰河世纪”的配音工作上将速度提到了最高,但“一”的发行时间终究还是往后推迟了,顾洛北也希望自己首张专辑的制作能够完善一些,所以专辑最后还是推到了“死亡幻觉”公映之后再发行。忙碌完MV拍摄的顾洛北,率先就迎来了自己首部电影的公映。
由于不是首映式,自然就没有红地毯了。只是理查德·凯利、德鲁·巴里摩尔、顾洛北等一干主创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影院面前,简单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就算是揭开“死亡幻觉”的公映帷幕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五月份之后,顾洛北在音乐方面声势正隆,而作为顾洛北的首部电影、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广受好评的“死亡幻觉”,正式公映时,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所以,八月十六号当天,现场来了超过四十名记者,也不算是稀奇之事了。
“死亡幻觉”的公映,比想象中,准确地说,比二十世纪福克斯、比理查德·凯利等人想象中,要热闹了许多,记者的众多不是意外,不仅有顾洛北的影响力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力量也不可小觑,重点是前来观看电影的观众,多得有些惊人。
时代广场附近的电影院,公映首日大多都安排了三轮的放映,居然场场都爆满,电影票全部销售一空,还呈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让纽约的电影院都在公映第二日增加了放映的轮次。这才是真正的意外。
仔细思考一下,“死亡幻觉”公映的日期误打误撞还挑对了时间,前有顾洛北音乐上三首单曲正是火热,后有“只是一个梦”MV的惊艳,再有“公主日记”上映时的绯闻,顾洛北这个名字最近本就是媒体宠儿、热议中心。除此以外,“死亡幻觉”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可谓是好评多多,再加上纽约这为数众多的媒体热烈炒作,“死亡幻觉”正式公映之后受到了观众的瞩目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不看电影也看热闹,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布莱克·莱弗利已经是第三次坐在电影院里,她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进出电影院,“死亡幻觉”严格算来,并不是她对电影的兴趣取向。那么,这部电影吸引她三番两次进入电影院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该死的难以理解的剧情,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询,亦或是那英俊到让人窒息的男主角。布莱克·莱弗利很认真地觉得,应该是三者兼有之。
“死亡幻觉”全美公映的时候,布莱克·莱弗利就前往电影院观看了,为了买票的事,她还少见地排队了,虽然只是十几个人的队伍,但对于“死亡幻觉”如此晦涩难懂的电影来说,还是十分难得的。
第一次观看,布莱克·莱弗利没有看懂。准确地说,她看到的就是一部流水账,无数个细小的情节串联起来,连成一个故事之后却没有中心思想。她明明把电影看完了,却讲不出故事的内容,更不要说理解理查德·凯利所表达的核心了。布莱克·莱弗利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埃文·贝尔那帅气的脸庞,仅此而已。
第二次观看,布莱克·莱弗利登陆了“死亡幻觉”的官方网站,把功课都做好之后,再次观看电影。这次,她看懂了,这部电影果然深奥。这一次,布莱克·莱弗利不仅看懂了电影,也看懂了埃文·贝尔的表演,了解到为什么圣丹斯电影节上称“贝尔是演技上的新发现”。但许多细节却错过了。比如说每个角色的定位,比如说一些剧情的特殊意义。
所以,这才有了第三次走进电影院。
这一次,布莱克·莱弗利终于把电影完全看懂了,包括各个细节,还有电影那深不可测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甚至还有些许的宗教主题。布莱克·莱弗利不由感叹,这部电影果然是值得不断挖掘的。
如果说一开始进电影院,只是纯粹因为对埃文·贝尔的好印象,那么现在布莱克·莱弗利却真心为这部好电影而叫好。第三次观影结束之后,布莱克·莱弗利又购买了下一场的电影票,第四次走进电影院。
这第四次,布莱克·莱弗利才是放下所有疑问、所有探询,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部电影。投入进去之后,布莱克·莱弗利发现,“死亡幻觉”就像一个精致的魔方,每一次转动总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惊喜,四次观看,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心中的感叹越来越深。
如果有机会,欣赏“死亡幻觉”第五次,布莱克·莱弗利并不会排斥。事实上,她对于电影什么时候发行DVD的事,已经开始上心了。
布莱克·莱弗利的态度,可以说是观众中一小部分的代表。这部分观众,对于电影的内涵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探索去讨论去挖掘,他们很有可能,从圣丹斯电影节开始,就对“死亡幻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初“死亡幻觉”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之后,可是培养了一小部分忠心耿耿的影迷,这些影迷对于Cult影片有着无法取代的偏爱,他们也十分热衷去发现这类型影片。
也许在一开始,布莱克·莱弗利对于“死亡幻觉”这类型的Cult影片没有兴趣,只是因为埃文·贝尔的原因才走进了电影院,但之后她还是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粉丝,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这部分观众对“死亡幻觉”趋之若鹜,从公映的首日开始,就如潮水一般涌进电影院,迫切地希望在大屏幕上欣赏到这部作品。而观看完之后,更是赞不绝口,认为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突破。电影本身不仅彰显了导演理查德·凯利的才华,还将深远的主题寓意其中,绝对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除此之外,作为第一次表演登场的顾洛北,也得到了盛赞,忠实观众们都认为顾洛北无论是形象还是演技都将电影发扬光大,其中的表演更是堪称惊艳,绝对不逊于依靠“只是一个梦”闯出名号的独立音乐人身份。
有称赞,就注定有批评。何况还是“死亡幻觉”如此小众的Cult电影。
在批评的声音之中,又分为了两个部分,就好比立场一般,有正面立场和负面立场,自然也有中间立场。
小部分声音认为这部电影只是平凡而已,媒体言过其实,绝对称不上是惊艳。电影本身简单、浮于流水账,所谓的核心思想也不见踪影,更不要说网络上流传的深刻意义了。但这部声音对顾洛北的表演还是表示认同的,觉得是电影的唯一亮点。
更多的声音对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厌恶”。不知所云、形式大于内容、故作疑阵、拍摄粗糙,用一句“垃圾”来形容都不为过。这部分观众认为都“上当受骗”了,被媒体骗了,也被顾洛北的名声骗了——他们对于主演顾洛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评价。表演空洞混乱、表情矫揉造作,只是让这部电影越发白痴而已。
大部分Cult影片,都是如此,喜欢的人十分喜欢,讨厌的人无比讨厌。另类、个性、荒诞、黑色、深奥,总是点缀在Cult影片前面的形容词。这就导致了,大多Cult影片注定只能引起小部分观众的共鸣。当然,诸如“猜火车”、“发条橙”、“卡萨布兰卡”、“日落大道”、“侠骨柔情”等Cult影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Cult影片更是大红大紫,不过“死亡幻觉”显然不在此列。所以,观众的反应毁誉参半,完全就是在预料之中的。
比如说布莱克·莱弗利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就和是一群朋友一起去看的,结果只有她一个人喜欢上了,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但和观众的反应不同,专业影评人和媒体的声音,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178章 各抒己见
媒体,应该如何形容呢?如果让顾洛北这个前任记者来评论的话,他会说,媒体就是一群鲨鱼,闻到一丝血腥味就蜂拥而上,而纽约就是一个鲨鱼群。唯恐天下不乱,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媒体来说,却是褒义词,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赞赏。
就算是在专业的乐评、影评之中,也是如此。一个叫好声起来了,会有更多的叫好声跟着起来,同时还会有无数反对的声音兴风作浪,只有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新闻才能卖钱。所以,在乐评、影评之中,所谓的所有人都喜欢,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就算心里喜欢,但为了销量,在新闻之中也会说不喜欢,并且破口大骂。
这,就是媒体。
对于“死亡幻觉”用脚趾头想都可以预见,最先兴起的必然是骂声,想想顾洛北当初在圣丹斯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的情况:他这位男主角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电影在讲什么。可想而知,其他观众,还有媒体们会如何了。
“首映”在第一时间就发布影评,“白开水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乱成一团。”这一句话影评来自“倒贝尔派”的先驱记者,艾略特·卡特。
前有“狙击电话亭”开机仪式的侮辱,后有“白夜追凶”拍摄时期在阿拉斯加的嘲笑,艾略特·卡特对于顾洛北是真心不喜欢,用词准确一点,应该是厌恶。这一次,终于到了艾略特·卡特的领域,“死亡幻觉”的上映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表达对顾洛北的“意见”了。
当然,艾略特·卡特不可能代表“首映”整个杂志的声音,毕竟“首映”是一本颇有权威性的杂志,他们的每一条官方评论都要有依据才行,否则就乱套了。不过,艾略特·卡特以他个人名义发表评论的话,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毕竟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不是吗?
除此之外,艾略特·卡特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死亡幻觉”的长篇影评,虽然他不是专业影评人,但作为资深记者,他的评论也算是有分量的。
在长评之中,艾略特·卡特延伸了一句话评论中的语句,对“死亡幻觉”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批评。从拍摄手法、剪辑、布局,再延伸到核心思想、升华立意,从头批判到脚,将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
虽然艾略特·卡特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他也是要吃饭的、要工作的,不可能颠倒黑白,在那里胡扯。所以,艾略特·卡特是经过了仔细的钻研,才开始动笔的,倒也不是在那里空口说白话,而且多年的记者直觉,这一篇长评下来,的确是头头是道、分析详尽,居然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支持。
万事本就是如此,一体两面,有正面就必然有负面。艾略特·卡特虽然是“倒贝尔派”,但他的长评分析有理,却的确是说到了许多观众的心坎里。
不知道艾略特·卡特的评论究竟有多大影响,总之结果就是,连带着“首映”对“死亡幻觉”的评论也是偏负面的,准确地形容,是贬大于褒,总体评分仅仅是五点五分,满分十分中刚刚过半,甚至没有及格。
但事实证明,艾略特·卡特和顾洛北应该命中八字犯冲。一部再普通不过的Cult影片,大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十分正常的,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但这一次,各家媒体对于“死亡幻觉”似乎都很看好,赞扬的评论占据了绝大多数。
一向对独立电影关注度偏低的“电影评论”,这一次居然在第一时间就对“死亡幻觉”进行评论了,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电影评论”居然将“死亡幻觉”放在了推荐栏里,向读者力荐,这就更加不寻常了。
“这是一部诗意的电影。当然不是指史诗般的宏伟,而是指悲剧底子上的那一抹亮色,让人陶醉的意境。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冥冥中被卷入另一个世界,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在一个让人心碎的‘疯狂世界(Mad。World)’里体验着存在的意义和蔼的温暖。最后,一切回到从前,彷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是,故事的结尾并非‘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看到了太多的疯狂和黑暗,终究是离开了这个疯狂的世界(Mad。World)。当我们看到生活依旧如旧,继续前行时,心灵的震撼却不会随着电影的落幕而结束。
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死亡幻觉’已经不是简单的出色了,简直就是让人惊艳的!理查德·凯利在有限的预算之下,用几个演员,就把一个故事讲完整:可能已经不能用完整来形容,应该说讲得太精彩了。
东尼·达克的扮演者埃文·贝尔,闪耀了整个大屏幕。他所具有的那种怀疑精神,黑暗的内心以及一点点的神经质,还有些许的暴力倾向,甚至包括和女友在一起时的敏感内向,就像是一本精彩的著作,简直让人着迷。埃文·贝尔的身上,既有小男孩的无知好奇,又有青春期男生的阴郁和低沉,还有肩负上他这个年纪所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闪耀了整部电影,也点亮了这个夏天。
电影结尾的一句‘疯狂的世界(Mad。World)’,在埃文·贝尔略带沙哑的嗓音之中,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浅浅低吟,那种忧伤,深入骨髓。那一句‘疯狂的世界’,东尼不可抗拒的命运,还有从头至尾的孤独,让我们泪流满面。
‘死亡幻觉’有太多太多的惊艳之处,也有太多太多的个性之处,决定了它是一部风格化的Cult电影,不可能被大多数观众所喜爱,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经典。”
这篇来自“电影评论”的影评,是由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为顾洛北而惊艳的克里斯·范朋克执笔的,上一次他并没有撰写相关影评,只是单独写了一篇关于顾洛北的影评。但这一次,克里斯·范朋克却执笔写了电影的评论,显然代表了杂志的官方立场,并给予了满分十分的八点五分推荐,足见这本顶级电影杂志对这部电影的推崇了。
而威廉·伍德所在的“娱乐周刊”也再次专门撰写了电影评论,不同于威廉·伍德之前把焦点集中在顾洛北身上,“娱乐周刊”这次对电影本身的风格大加赞赏。
“‘死亡幻觉’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八十年代,同时也是对八十年代电影和音乐的一次回顾,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致命的魅力。
理查德·凯利通过本片表达了对八十年代电影的致敬。首先是赞米基斯的‘回到未来2’,本篇借了一点平行宇宙的概念;其次是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月下单车那一段的回忆;再次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渊’,借了一点点水蛇的特效造型。
最经典的莫过于东尼和格雷琴去看夜场电影,是萨姆·雷米的‘人玩鬼’。偌大的电影院里,只有两个年轻人,格雷琴靠着椅背睡着了。银幕上黎明降临,旭日初升,悲凉的咏叹调在低吟,太阳幻化为中标,画面扭曲,光芒万丈,竟是开了一道时空之门,这一场景就能让人目瞪口呆,只觉得眼前所见是一出为冥冥宇宙上演的希腊杯具。
而东尼走出电影院时,门口的霓虹灯牌上是‘基督的最后诱惑’,‘死亡幻觉’和这部电影不仅在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东尼简直就是八十年代的再生耶稣。另外,弗兰克这只兔子显然是受到‘闪灵’的启发。
八十年代的致命魅力,还体现在那一曲‘疯狂的世界’,悠扬的旋律响起,埃文·贝尔清澈略带沙哑的声音,忧伤而宁静。我们这个世界,的确是疯狂的,却也是孤独的。
故事,技术,主题,演员,‘死亡幻觉’堪称完美!”
“娱乐周刊”的这篇影评,显然也是对“死亡幻觉”倍加推崇。
除此之外,“好莱坞报道”称,“奥逊·威尔斯拍‘公民凯恩’的时候二十五岁,理查德·凯利拍‘死亡幻觉’的时候也是二十五岁,天才的出现!”
“综艺”的评论则在顾洛北身上,“埃文·贝尔,在音乐之后,再次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他的光芒照亮了‘东尼·达克(双关语,既指电影又指主角)’。”
“名利场”的评论相对沉稳一些,“圣丹斯电影节的赞誉,名副其实。”
除此之外,“芝加哥读者”、“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滚石”、“纽约时报”等杂志全部都撰文表达了对“死亡幻觉”的赞扬。
从媒体对“死亡幻觉”的评论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和历史的轨迹不同了,因为顾洛北的关系,“死亡幻觉”受到了超出上一辈子数倍的关注,特别是纽约媒体的狂轰滥炸,让这部电影的关注度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