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艺术家(七七)-第7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香水”五月份在戛纳举行首映时,就引发了两种极端的评论,那些影评人几乎都要挽起袖子直接肉搏的惨烈景象,让人对于电影本身好奇不已;而上个月“香水”在多伦多电影节与观众见面时,又第二次引爆了媒体如潮水般的议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都十分复杂,喜欢的人十分推崇,厌恶的人绝对排斥,但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对于电影本身的话题性却又十分火爆。

专业评论和观众们对于电影主人公到底是正义还是邪恶,这个故事之于道德来说又应该如何定位,主人公心理转变的每一个细节又是如何呈现,气味世界又是怎么构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香水”这部电影实在有太多让人欲罢不能的焦点了。

就是这样一部处于风口浪尖的争议作品,却又偏偏为埃文·贝尔拿下了戛纳最佳导演奖,而后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又意外夺得了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虽然这不是多伦多电影节最重要的人民选择奖,但却是评委会对于“香水”这部电影的肯定,表明了影评人们的立场。

这样一部充满争议却又热点十足的作品,自然是引发了无数媒体和观众的注意。“香水”在纽约的首映式,足足吸引了八十名记者的庞大阵容前来——有部分原因必须归咎到埃文·贝尔和贾斯汀·汀布莱克的对决上,还有超过两千名观众在电影院的场外支持,这也使得“香水”这样一部法语电影,在美国市场上得到了空前的关注。

要知道,外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成绩一直都是步履维艰。这一次,“香水”又能否打破这样的僵局呢?

第1458章 外语电影

在美国这块使用英语的土地上,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都是外语。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和音乐市场,这也使得英语电影在全球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翻开影史,票房能够跻身前五十乃至前一百的非英语电影寥寥无几。

以北美电影市场为例,在电影诞生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上映的非英语电影票房过亿的作品,仅仅只有一部。对,只有一部,“卧虎藏龙”。“卧虎藏龙”2000年在美国上映时,曾经在超过两千家电影院播放,最终取得了一亿两千八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一亿两千八百万,这个数字在北美票房影史上,却连前两百名都挤不上,但这就是非英语电影在北美市场上的最好成绩。

在“卧虎藏龙”之外,成绩最好的是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这部电影1998年在美国上映时仅仅取得了五千七百万美元的票房。另外,中国电影“英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国电影“霍元甲”、意大利电影“邮差”、墨西哥电影“情迷巧克力”、法国电影“虚凤假凰”、中国电影“功夫”,这些作品可以在北美非英语电影票房排行榜上跻身前十,而它们的票房全部都没有能够迈过五千万的门槛。

这一系列的数字就可以看出,非英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处境困难了。而除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这些主要的电影市场,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都有其局限性,电影票房也始终无法与英语电影制造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伯纳德·艾辛格为了埃文·贝尔希望用法语拍摄“香水”时,两个人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频临一拍两散的地步。因为非英语电影在全球的推广实在太过困难,“香水”这部电影投资六千万美元,加上宣传费用之后,成本还需要往上涨。如果电影失败了,那么对于伯纳德·艾辛格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对于十一工作室来说也是十分严重的。法语,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最终伯纳德·艾辛格还是被埃文·贝尔说服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出于对原著的执着和热爱。

非英语电影在美国取得票房成绩之所以困难,除了语言之外,院线数目稀少就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在北美非英语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之中,院线数目最突出的就是“英雄”,这部电影在两千两百家电影院上映,达到了中等规模;而最少的则是“虚凤假凰”,仅仅在五家电影院上映,最终创造了两千万美元的票房,还是在1979年那个货币还为膨胀的年代。

非英语电影从来就不缺乏杰作,无论是欧洲电影还是亚洲电影,都有许多杰出作品,但只是受限于语言因素,在全球电影市场要取得好成绩就变得十分困难。“虚凤假凰”在五家电影院取,却能得了两千美元的票房,这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了,直接证明非英语片里从来就不缺乏好作品,即使在美国市场也不乏大批观众的认可。

这一次,“香水”的上映在美国也遭受着巨大的阻力,不同于去年“断背山”的情形,“香水”倒没有太过争议的话题,要论敏感比不过“断背山”、“耶稣受难记”这样的作品;要论血腥比不过“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这样的作品;要论恐怖更是排不上号,但是“香水”却受困于法语的局限,各大院线都不愿意全部上映这部作品,认为这部电影没有办法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

这种阻力是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想法,更是来源于英语在全世界广泛运用的现状,科特·拉波特和伯纳德·艾辛格为了让“香水”能够在足够多的院线上映,可没有少花力气。最终“香水”选择在十月份上映的部分原因就是一个折中方案,因为十月份是一个淡季,上映的作品并不多,竞争力不强,科特·拉波特和伯纳德·艾辛格就是利用了这一个优势,千辛万苦地将“香水”推销了出去。

最终,“香水”成功地在两千五百家院线上映,单单是这一个数字,“香水”就创造了外语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新记录,是一个十分喜人的开始。

提起欧洲电影,演员整体水平出色,艺术电影平均水准不俗,这就是最大的印象了。“香水”这部电影也十分符合这种印象。

其实,“香水”的争议性只有一个:道德标准。关于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他为了制作香水而残忍杀害二十六名少女的冷血行为应该如何定义,而他作为一个游离于这个世界的存在对于社会体系罪恶的揭发又应该如何定义。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对于道德标准都是有不同定义的。

简单来说,过马路时还是红灯状态,但是左右却没有任何车辆和行人,完全空荡荡的,这时有人就直接过去了,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了;但有人却坚持要等红灯变成绿灯,这是基本准则。或者再举一点极端的例子来说,有的人认为吃肉是杀生的表现,是十恶不赦的;而有的人则表示无肉不欢,肉食动物是物竞天择的产物。道德标准是一个体系,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有宗教信仰、生活环境、职业个性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产生的一种判断意识。

所以,对于“香水”的争议也是如此产生的。埃文·贝尔竭力使用一个中立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但是原著小说本身就是略微倾向于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毕竟这是一个惊艳于世的独一无二天才。在埃文·贝尔的镜头之下,对于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描绘也就更加倾向于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总体来说是稍微偏向赞誉的。

这也就引发了无数媒体、专业评论、观众的热议,乃至争论。

撇开这个争议性不说,无论是戛纳还是多伦多,亦或者是现在的美国,从媒体的大方向评论来看,“香水”的质量毋庸置疑,从镜头运用到色彩勾勒,从小说改编到故事陈述,从角色塑造到心理转变,从平铺直叙到主题升华,埃文·贝尔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水准,这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

“香水”在美国全面公映之后,专业评论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延续了之前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的毁誉参半两极评论,“香水”在北美市场遭遇到的评论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

好评的媒体有一大堆,而且对于电影的推崇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好莱坞记者报”认为,“在所有方面都十分聪明,而且拥有贯穿全片的精湛演技和极其出色的技术表现。埃文对于男主角的塑造,堪称完美,他将是影帝最有利的争夺者。”

“滚石”的评论说到,“埃文·贝尔的表演功力堪称完美,电影中角色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是如此酣畅淋漓,他将原著小说那种致命却又美好的特色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让人惊叹。”

权威专业电影杂志“村之声”也给出了好评,“完美。埃文·贝尔收放自如的掌控力精准地表现在了角色和整部电影之中,将观众的情绪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然后完美地制造出来自灵魂上的战栗感。”

“今日美国”则稍微收敛一些,评论就指出,“影片为了以客观立场讲述这个故事,反而让镜头变得太过冷血,那种隐藏在绚丽色彩之下的冰冷感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次十分大胆的尝试,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但即使如此,埃文的尝试还是让人惊叹!”

在另一方面,负面评论的媒体也不在少数,这一次“首映”的同盟着实不少。

“后视镜”认为,“本片对于画面和旁白的重视超出预期,这使得电影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再加上影片华丽到犀利的风格,让人无法融入其中,道德感的排斥始终让观众游离在影片之外。电影的主题发人深省,但很遗憾,埃文·贝尔没有将‘神秘肌肤’、‘阳光小美女’的感动再次展现出来。”

“芝加哥太阳报”的评论更为犀利一些,“埃文太过在意整个心理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背景之下的深藏寓意,反而使得整部电影变得晦涩难懂,哲理性太重。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埃文在度的把握上失去了之前的水准。”

同样犀利的还有“纽约邮报”,“影片的缓慢开头本来还可以原谅,如果不是因为它缓慢的发展和缓慢的结局的话。这完全成为一个又长又臭的睡前故事,更糟糕的是,观众根本没有听完的欲望。”

另外,“综艺”也表示,“游离于道德层面之外的冰冷感,让人不寒而栗。电影主题本身的冷血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斥感。”

一如之前所预料,整个评论呈现出了两极分化,中庸之道的评论悄然消失,这也使得“香水”在观众之中的反响延续了之前的态势:喜欢的推崇备至,讨厌的排斥非常。在这种争议声中,“香水”在票房方面的表现也开始了让人担忧的征程。

第1459章 法语优势

“香水”在北美上映之后,除了之前在戛纳、多伦多已经写过评论的媒体之外,一共有十九家媒体撰写了评论,累积起来使得“香水”的专业评论总数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七家。

在这五十七家的评论之中,二十九家媒体给予好评,其中满分达到了十四家的惊人数字;二十八家媒体给予差评,给出零分这样极端分数的媒体也达到了十一家。如此局面实在是对比太过强烈,最终“香水”在媒体综合评分满分一百分中,颤颤巍巍地来到了七十二分,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意外的结果。

七十二分,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其实总体来说,给予好评的媒体还是占据上风,因为好评的分数比较好,差评的分数也没有太离谱,使得综合分数才能超过七十分。这也再次证明了,所谓的争议,只是围绕道德标准展开而已,对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却是从来没有人表示质疑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七十二分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重要信息。仔细翻阅一下包括“首映”在内的五十七家媒体评论,所有人都没有提到一点:关于埃文·贝尔的改编是否成功!当初斯坦利·库布里克可是亲口承认,“香水”就是一部不可能完成改编的作品,这也成为埃文·贝尔投入拍摄时最大的看点之一,所有人都希望看到埃文·贝尔制作出来的成品,究竟能否改编成功。但是现在“香水”公映了,对于这个话题,反而销声匿迹,没有任何的评论了,这实在是太过稀奇了。

其实反过来说,那就是不管好评还是差评,这五十七家媒体都认可了一个事实:埃文·贝尔的改编是成功的!即使是原著小说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都承认了这一点。

埃文·贝尔将“香水”小说之中的故事、角色,包括争议,都原汁原味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也是“香水”电影承受着如此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原著小说本就是在争议之中诞生并且成就经典的作品。

所以,所有评论都集中于电影在道德方面的争议,却忽略了“改编”这个重要的焦点,从这件事来说,埃文·贝尔已经取得了成功。

严格说来,去翻阅那五十七篇评论,其实还是可以找到这样信息的,许多评论对于埃文·贝尔对气味世界的塑造都是认可的,对于主角心理转变的勾勒更是堪称神来之笔。威廉·伍德就在“娱乐周刊”的评论里感叹过,“埃文对于心理学研究的描写,精彩得让人目瞪口呆”。

另外,“香水”在专业评论的待遇延续到观众身上,引发争议依旧,但是整体评论走势却在往高处走,烂番茄新鲜度居然突破了百分之八十,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八十二。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投票的评论,就可以发现,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对于埃文·贝尔的改编都给出了至高的评价,其中满分更是出现了刷屏现象。

虽然电影在道德标准之中来来回回,但是观众对于电影精彩程度的认可却显然超出了影评人们的预期。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改编作品,改编成功就赢得了原著小说读者们的欢心了。

在IMDB的即时评分中,“香水”一度冲到了九分的高度,成功跻身IMDB排行榜的前二十名,但很快就滑落了下来,最终在八分的位置停留了下来,这使得“香水”在争议之中前行,居然跻身到了IMDB两百五十名的行列,在第两百四十八名上停留了下来。伴随着电影的上映,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香水”的排名居然在缓慢攀升中,这就说明了,之后看过电影之后为电影打分的观众们都给予了高分。

撇开这一切的一切,关于“法语”这个关键点,媒体和观众给予的关注都出乎意料得低,似乎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点,“纽约时报”的尼尔·达西有专门写了一篇稿子进行分析,“‘香水’选择了法语来做对白,这对于票房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这对于观众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美国市场的观众们已经习惯了走进电影院,看到英语对白的电影,而不需要盯着字幕,听着莫名其妙的外语来观赏电影。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对于‘香水’在票房上的成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看看影史上非英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就知道了。

但是,‘香水’这部电影拥有其他非英语电影都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埃文·贝尔。埃文·贝尔在美国市场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让人怀疑,即使他出演一部外星文的电影,都会有大批观众心甘情愿走进电影院去观赏一番。埃文·贝尔这个名字就和作品质量直接画上了等号,这使得观众们省去了站在看板前挑选电影的过程,这也使得观众们内心对于外语的排斥感在降低,甚至为了内心的好奇——埃文为什么会选择拍摄一部法语电影——而走进电影院。

这一种号召力,是任何一部非英语电影都没有的。非英语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市场不够强势,语言是首要因素,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也是重要原因。但现在,‘香水’显然可以避开这一点。除了埃文·贝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伦·里克曼两位老戏骨的保证,足以让人们对电影充满信心。

那么,埃文·贝尔又到底为了什么而坚持使用法语拍摄了这一部电影呢?答案只有一个:电影的质量。

‘香水’是一部德国小说,但讲述的却是法国发生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那时,法语才是法国境内最合适最高贵的语言,看着一群法国人说英语或者德语,这显然是与原著小说相悖的。相反,用法语将十八世纪的巴黎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让电影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

埃文·贝尔的这种坚持投射在电影里,就让人们清楚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前巴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繁华景象,那种隐藏在欢歌热舞之下的恶臭也越发鲜明起来。这对于整部电影主题的升华,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法语不应该是‘香水’的劣势,相反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将巴黎的繁华、优雅、华贵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来,从而将主角格雷诺耶身上背负的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立感显示出来。埃文·贝尔花了如此大的笔墨将格雷诺耶塑造起来,如果格雷诺耶说的是英语,那么势必就是失败,而正是因为埃文·贝尔对于电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