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艺术家(七七)-第7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环球报”倒是没有针对埃文·贝尔的意思,他们就是一个见了绯闻就兴奋、有内幕就挖掘、没有新闻就胡诌的八卦小报而已。这一次埃文·贝尔的草根英雄事件让“环球报”清楚嗅到了能够让自己大放光彩的气息,所以他们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希望能够创造“世界新闻报”力捧埃文·贝尔为“草根英雄”时的辉煌。

“环球报”以“埃文·贝尔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现实电影”为标题,对于这次的事件做了定义。在这篇报道里,“环球报”认为,其实埃文·贝尔在德纳利国家公园里根本没有失去音讯,他返回德纳利国家公园之后的确遭遇了大雨,但第二天就重新与剧组联系上了,不过因为成员有些受伤的情况。所以埃文·贝尔当机立断就决定,把这次事件炒作起来,既可以将自己的正面形象无限放大,又可以借机宣传“荒野生存”。

报道之中表示,埃文·贝尔在“消失”的十一天时间内,根本就是在德纳利国家公园里惬意地休闲旅行,等事件达到一个高度之后,他在成功地“获救”,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了所有观众的面前。随后,埃文·贝尔又与“世界新闻报”联合,一手炮制了草根英雄事件,将埃文·贝尔的声望推向了一个新的至高点。

“环球报”认为,即使是埃文·贝尔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事件的影响力已经失去了控制。所以埃文·贝尔只能依靠躲避媒体采访的方式来让媒体降温,同时也是避免被媒体发现自己故事里的漏洞。

在报道的最后,“环球报”说到,“以导演才华让人惊艳的埃文·贝尔,一手导演并出演了这出现实英雄的戏码。只是,他究竟成功了吗?还是被我们看穿了隐藏面具之下的真相!”

当“环球报”的这篇报道一出,关于埃文·贝尔恶意炒作的新闻刹那之间就将整个舆论界引爆了!

第1404章 恶意炒作

“环球报”究竟有多少影响力?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超市八卦小报,其实关注的人并不多,愿意相信的人也并不多。

但这一次的情况却略有不同,肖恩·霍尔的捧杀、社会学家的谴责、网民的掐架、流言四起,在“环球报”这篇报道问世之前,这个舆论就已经出现了物极必反的现象——就如同肖恩·霍尔期待的情况一样。所以,当“环球报”的新闻再次出来时,也许大部分人依旧不相信,但只要有小部分人种下一个怀疑的种子:难道“环球报”挖掘出了什么内幕,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那么,随后这颗怀疑的种子就会在整个舆论的风向之下不断成长起来,然后开始按照“环球报”的意愿,将埃文·贝尔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实也是如此,“环球报”的报道出来之后,网络上关于埃文·贝尔恶意炒作的舆论就绵延不绝。甚至还有所谓的社会“砖家”站出来表示,埃文·贝尔随着人气的不断上升,心理已经开始变得畸形,对于公众视线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这名叫做怀特·库斯的“叫兽”认为,埃文·贝尔现在完全就是在哗众取宠,当之前所有的人气和名利都无法满足他内心对于受瞩目的渴求时,他就捏造出了德纳利事件,然后将自己推上了草根英雄的王座。

怀特·库斯的言论一出,顿时一片哗然。所谓的意见领袖,其实就是指专家、教授这些拥有专业技能、或者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绝对影响力的人群,他们的观点往往可以对普通民众产生绝对的影响力,埃文·贝尔也算是意见领袖中的一员,怀特·库斯挂着心理学教授的名头,自然也是如此。

这前前后后的推波助澜,让埃文·贝尔恶意炒作的新闻取代了草根英雄事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了开来。这是埃文·贝尔经历了海蒂·蒙哥马利的诽谤事件之后,职业生涯遇到的最大难题。

不过这一次恶意炒作事件与诽谤事件有许多许多不同的地方,最直接的就是证据方面,当初诽谤事件里还有“落实罪名”的视频作证,再加上海蒂·蒙哥马利这个受害者的证言,这让埃文·贝尔要翻身十分困难;但是这次的恶意炒作事件,依靠的其实就是所谓的舆论风向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真凭实据,所以这种铺天盖地的谴责局面其实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威胁。

另外,埃文·贝尔可不是当初的刚刚出道时的孤立无援了,现在愿意支持他的粉丝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这些粉丝可不会因为网络的传言就随意相信,他们依旧坚守着阵地,不屈不挠地和那些流言做斗争。粉丝们都在等待着埃文·贝尔的发言,也在等待着证据出来之后水落石出。

当然,媒体也是如此,愿意跟在“环球报”身后的媒体可不多,关于恶意炒作的讨论真正热闹的还是在网络上,其他媒体大多都不愿意参合到这件事里。

这种区别,其实就是本质上的差别,也就注定了整个局势的走向。

“环球报”的新闻才起来没有多久,泰迪·贝尔就出现了。泰迪·贝尔给予新闻记者的印象,其实很模糊,大体上就是一个憨厚老实、有着羞涩笑容的大男孩,因为泰迪·贝尔很少与新闻记者接触,除了威廉·伍德等少数记者之外,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泰迪·贝尔。但大家都知道,比起埃文·贝尔那个刺头来说,泰迪·贝尔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老好人了。但今天,泰迪·贝尔显然是推翻了所有人的认知。

这一次泰迪·贝尔是出离得愤怒了,弟弟在德纳利国家公园失去音讯的十一天,生死未卜,他们都辗转反侧、提心吊胆、难以入眠。当看到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的埃文·贝尔时,泰迪·贝尔甚至不敢相信眼前那几乎不成人形的人是自己那肆意张扬的弟弟,那几乎要让一向坚强的泰迪·贝尔崩溃了。所以,当埃文·贝尔醒来之后,泰迪·贝尔几乎失去了控制,对弟弟破口大骂,他真的害怕,他真的害怕自己的弟弟就会被那一片辽阔的荒野所吞没。一直到把内心的恐惧全部都发泄出来之后,泰迪·贝尔还是一阵后怕。

可是现在,居然有人污蔑埃文·贝尔,这是泰迪·贝尔绝对无法容忍的!绝对!

“我告诉你们,任何人,任何人如果还想污蔑埃文,想要往埃文身上泼脏水,尽管放马过来。我绝对会把你们告得倾家荡产,不管是上法庭还是用商业手段,我会让你们清楚地感受到我的怒火!”泰迪·贝尔就像是一只陷入愤怒的狮子,咬着牙对着眼前的记者一字一顿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环球报’,无需多说,我们法庭上见!即使到最高法院也在所不惜!我们绝对和你们血战到底!”

泰迪·贝尔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现场的记者们全部都被震惊了。这是记者们第一次看到泰迪·贝尔的愤怒,和埃文·贝尔的张扬外放不同,泰迪·贝尔的愤怒并不会迎面扑来,但却悄然从心底油然升起,让背后的脊梁柱就清晰地感受到阴风阵阵,那种恐惧感让人不由自主就开始吞口水。而泰迪·贝尔语气里的果决和狠戾,更是让人不由就觉得牙疼,可以清晰感觉到,这一次“环球报”估计要倒霉了。

泰迪·贝尔是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显然他不想让这些媒体记者知道埃文·贝尔现在的行踪,专程赶回纽约处理这件事,也是为了给予“环球报”雷霆一击。今天的现场,足足来了三十名记者,“环球报”的记者根本就没有到场,他们担心会被泰迪·贝尔直接撕碎了吧。

看泰迪·贝尔的态度,即使他知道关于公众人物的名誉损失是很难统计的,为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特别是媒体的权利,对于公众人物的诽谤、污蔑是很难定罪的。但泰迪·贝尔还是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下了这个结论,让人不由胆寒。

“关于这一次埃文在德纳利国家公园的事件,无论是剧组成员,还是国家公园救援队,你们都可以去采访,如果你们有这个能力,甚至可以去把六名失踪人员的通话记录掉出来,看看在那十一天之内他们的情况到底如何!”泰迪·贝尔深呼吸了一下,强压着自己残留的理智,把话说完整来。

这一次,埃文·贝尔根本就不想理会这些媒体,从“世界新闻报”开始,到“环球报”,在埃文·贝尔看来,就是一群跳梁小丑,真正在哗众取宠的是这些媒体,他埃文·贝尔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至于“环球报的”诽谤,埃文·贝尔更是觉得可笑,就连辩解都觉得无聊,因为“环球报”说的完全都是推测,没有任何事实依据,那些愿意相信“环球报”满嘴胡言的人,埃文·贝尔觉得都是傻子,根本没有必要和傻子、疯子计较。所以,埃文·贝尔休养好之后,带着“荒野生存”的拍摄队伍就重新投入了拍摄,从头到尾都没有对媒体作出任何回应。

虽然埃文·贝尔不想理会,但是泰迪·贝尔却无法容忍,他只要想到弟弟在德纳利国家公园生死未卜,这些媒体却在这里幸灾乐祸,甚至污蔑弟弟,他就忍不下这口气!

“请找到证据之后再发言,不要让你们的低智商传染给所有的民众!”泰迪·贝尔这句恶毒的话让现场记者全部都倒吸一口凉气,但是谁没有人愿意反驳,如果开口了,不等于就承认了自己的低智商。媒体虽然热爱炒作新闻,但都不是笨蛋。“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看看到底是谁在恶意炒作,看看谁才是为了一点新闻爆点就盲目跑来跑去的笨蛋,看看谁才是被成为别人炒作的推手!”

泰迪·贝尔这毫不掩饰的鄙视之言,其实把现场所有记者都绕了进去,但是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和泰迪·贝尔对抗,不是说他们不敢,而是没有必要。

对于媒体来说,有新闻就足够了。现在“环球报”就是那个靶子,其他媒体完全可以倒戈过来,和十一工作室站在一条阵线,调查出事情的真相,然后卖十一工作室一个人情。这样一来,媒体们又拿到了新闻又拿到了爆点,还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且和十一工作室的关系也可以暖化,只是牺牲一个“环球报”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现在的十一工作室可不是四年前任由媒体踩踏的小作坊了,媒体之中与十一工作室交好的机构也着实不少。

看着现场根本没有记者愿意出头,泰迪·贝尔顿了顿,那双漂亮的眸子里带着一往无前的坚定和狠绝,抬高了声音说到,“在这里,我最后重申一次:证据!请你们去找出证据来,证明埃文是在恶意炒作!否则,都他妈给我闭嘴!”

第1405章 激起民愤

泰迪·贝尔的强硬,可以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却有在预料之中。说是意外,主要是因为泰迪·贝尔给人的印象一向都是憨厚老实的,而且十一工作室的行事作风也不是这种咄咄逼人的类型;但又不是意外,则是因为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个情况,其实媒体圈子里的人都不是傻子,他们没有参合到“环球报”的行列里去,就是知道了真相,自然不会愚蠢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泰迪·贝尔的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环球报”这一次的举动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抓住了机会,但他们却忽略了两个事实:第一,埃文·贝尔已经不是四年前被诽谤的那个少年了,而且这一次事件之前的舆论虽然在肖恩·霍尔的煽动之下有出现物极必反的局面,但终究还是一个正面事件;第二,埃文·贝尔在德纳利国家公园的事有无数的人证物证,根本不是一个舆论导向就能够抹杀的。

所以,“环球报”引发的风波更多只是局限在网络上,真正愿意跟风的媒体寥寥无几。网络是一个特殊的媒介,网民们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反正隐藏在一堆数据后面,爱说什么说什么,平时看不惯埃文·贝尔的人都可以站出来说几句,要成为网络热点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

总体而言,“环球报”指责埃文·贝尔恶意炒作的事件,根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在网络上沸沸扬扬,而社会媒体、社会舆论则依旧停留在埃文·贝尔是否可以称得上是草根英雄的阶段,显然是慢了整整一拍。

但是,“环球报”因为自作聪明,如今却要面临来自十一工作室的怒火,还有埃文·贝尔庞大粉丝群的怒火。

对此,“环球报”的应对措施是:强硬到底!“环球报”当即就对泰迪·贝尔的言论发表了反击,他们认为泰迪·贝尔在试图剥夺他们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这是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亵渎;另外还认为十一工作室发展起来之后,不仅是埃文·贝尔,整个十一工作室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自大、浮夸骄傲的情绪之中,就像一个暴发户,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的财富和能力。

“环球报”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火上浇油,顿时就引发了整个娱乐圈媒体的抵制。

其实埃文·贝尔在德纳利国家公园的事情只需要简单调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即使当初肖恩·霍尔在“世界新闻报”提出草根英雄名号时,都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知道所谓的真相根本就没有篡改的可能性。所以,当“环球报”所谓的恶意炒作言论起来时,肖恩·霍尔根本就没有跟风的打算,反而是在这个事件里销声匿迹了。

为了反驳“环球报”的污蔑,罗伯特·法瑞斯、杰·约翰逊等人都纷纷站出来接受了采访,将自己知道的事情陈述起来,把德纳利国家公园十一天的事迹全部拼凑了出来;当初驻留在安卡雷奇的“荒野生存”剧组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把事实讲了出来,这根本不需要套口供什么的,因为这就是事实;还有国家公园的救援队员、包括阿拉斯加当地的电台、政府官员,所有参与到这件事之中的人都站出来接受了采访,一点一点将事情还原出来。

其实整个事情的真相一点都不复杂,但是这一轮的证言也将之前“世界新闻报”、“娱乐周刊”等媒体报道的事情经过还原,并且把过程中的不少细节都挖掘了出来。不仅把“环球报”荒谬的观念推翻了,还让所有的民众看到了整个事件的原貌,对于埃文·贝尔在自我拯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静、机智和乐观,都感叹不已。

随后,“纽约时报”又披露了怀特·库斯的真实身份。怀特·库斯根本就不是教授,只是一所三流大学的图书管理员罢了,他是被“环球报”收买,然后安插了一个合理的身份,以心理学教授的身份站出来对埃文·贝尔进行抨击。

在当时舆论沸沸扬扬的情况之下,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层出不穷,人们一时间对于怀特·库斯的身份根本没有过多研究,而网络言论也就被怀特·库斯这位“叫兽”的肯定言论激发了出来。

真相大白了,其实根本没有花多少力气,“环球报”这次的阴谋根本就不堪一击,把整个事件弄清楚之后,大家都明白了真正在恶意炒作的应该是“环球报”才对。而埃文·贝尔呢?这位“恶意炒作”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根本就没有试图炒作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埃文·贝尔需要炒作吗?人气高如埃文·贝尔,他从来都不需要炒作,相反为了躲避媒体他还费尽心思。

这一次“环球报”的行为引发了其他所有媒体的围剿,所谓事情的真相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不仅还给了埃文·贝尔一个清白,而且还纷纷对“环球报”扭曲事实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事情还不仅如此,社会学者们又再次站了出来,将原本对准埃文·贝尔的矛头纷纷对准了媒体。

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斯科特·鲍曼表示,“媒体为了销量、为了博眼球、为了夺视线,借用艺人的关注度进行恶意炒作,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顽疾。”斯科特·鲍曼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他的观点也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学者们的态度。

斯科特·鲍曼认为,“回顾这一次事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脉络,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事件,却被媒体炒作到了‘英雄’的高度;当事件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媒体又继续炒作,把对于英雄的质疑当做热点制造第二波热潮;最后第三波热潮又重新回到艺人身上,把‘恶意炒作’的名头按到了艺人身上。于是,这就变成了好也是艺人的,不好也是艺人的,全部的起因都是艺人,这是不对的。”

斯科特·鲍曼对于事件本身的讨论并不是很多,而是对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定义,他认为媒体之所以会对艺人的褒奖过渡,这是一个明显的马太效应;但同时艺人身上一旦出现争议,也同样会被无限放大。媒体对于艺人的过度追捧或者过分谴责,其实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这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的建立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肖恩·霍尔的捧杀策略达到巅峰时,社会学者们都对埃文·贝尔提出了谴责,认为埃文·贝尔所谓的草根英雄名头实在过誉了,不过当时社会学者们就有谴责媒体的大惊小怪了。而这一次,“环球报”的行为,更是把社会学者们敏感的神经挑拨了起来,如果媒体能够达到翻手为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