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木林)-第5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芟喑疲桃愠菩郑A俪频堋

因为现在商毅只是称王,而并没有称帝,因此双方以南北之主互相称呼,对商毅来说,这等于是变相承认他是南方的皇帝,也算是提高了他的尊号,而虽然清廷不能自称为帝,但在尊号上和南京还是保持平等,也算保住了面子。而缔结兄弟,因为商毅的年龄比福临大,可以称兄,在说法上当然好听一些,而福临只是因为年龄小,才以弟自称,这样也说得过去。

也可以说,弄出这些条件来,济尔哈朗和洪承畴、范文程也确实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把汉语中的文字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当然从割让土地上来说,也确实是做出了相当的让步,现在清廷在关外一共也就只剩下河北、山西、陕西这三个省,而且其中以陕西的面积最大,这一下就割去了近四成的土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地,但付出的代价也绝不算少了。

福临对这些条件也比较满,至少是保住了山西和京师,再加上关外和蒙古,如果清廷再好好休养几年,也未必不能再和南京争一争。而且在称臣上也不算,其实也并不是让福临真向南京称臣,而是和商毅称兄弟,谁让福临的年纪小吧?

因此福临也立刻下旨,命济尔哈朗派人与南京联络,试探南京的态度。

第二个是台湾的沈寿崇向南京发来的报告。原来南京与荷兰绝交之后,商毅下令驱逐了荷兰商馆,同时也下令驻守台湾的沈寿崇,命他驱逐台湾的荷兰人。沈寿崇接令之后,立刻向台湾的荷兰人下达了通告,要求荷兰人撤出台湾,而这个要求也理所当然的被荷兰人拒绝。而沈寿崇也随即下令出兵。

这时中华军在台湾有一个旅的正式驻军,是隶属于南京军区管辖,另外大约还有一万多的民兵部队,旅长是沈寿崇的弟弟沈寿峣,不过只有一个团配备了火枪,另一个团还是用冷兵器。但这时荷兰人在台湾的总兵力只有八百多人,加上当地土著组成的军队,也不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且土著也没有火枪,因此双方的兵力悬殊极大。

另外这时的台湾己有大陆的汉族移民近三十万,本土的归化土著六万余人,归化的日本人也有三万多,还有被劳动改造的俘虏三万余人,总人口数超过了四十万,而归化荷兰的土著只有一万多人,因此双方的后援力量相差更大。结果双方交战,荷兰人被杀得大败,在台湾占领的土区也都纷纷被中华军占领,归化荷兰的土著不是投降,就是被中华军灭族。最后荷兰人的残余力量都退进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这两座城里驻守待援。

赤嵌城和热庶拦城是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两座要欧洲塞式的城堡,当时本是打算防备西班牙人的进攻,就可西班牙在吕宋修建马尼拉城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两座城都修得十分坚固,而台湾的中华军缺少重型火炮,一时也难以攻破这两座城。

而这时中华军正在进行中原大战,当然不可能给台湾分拨兵力和武器,于是,沈寿崇也只好下令,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团团围困,想困得荷兰人弹尽粮绝,不得不献城投降。到现在己将两城困了一个半月了,但就在这时,沈寿崇听闻一些吕宋的商人说,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收到了消息,准备向台湾派遣援军。于是沈寿崇和兄弟一商议,认为台湾的中华军缺少火器,难以攻破两城,而正好现在中原大战己经结束,中华军大获全胜,于是两人立刻联名向南京发来报告,希望南京能够支持台湾的战斗,就算不能派兵来,如果兔拨来二十门重型火炮也可以。

收到了这两份消息之后,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内阁和统战部的主要成员,首先开会讨论与清廷议和的问题。因为是否与清廷议和,既是南京政府的内政问题,但同时也是军事问题,因此招集双方同动开会讨论。毕竟在许多时候军政都是紧密相连,不可能分开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七章 向南向北(四)

首先众人基本都赞同,可以与清廷进行议和的谈判。

对议和这一点,南京的众官员都并不拒绝,因为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内阁和统战部的成员也都基本清楚,现在商毅倾向于先平定南方,既想和清廷一时打不起来了,那么坐下来谈一谈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南京政府现在是占主动权的一方,如果谈得好了,也许在谈判桌上就能解决大部份的事情,也省得出动军队,还免去了一大笔开支,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南方。

因此会议很快就转向讨论到这次议和的条件,众人一致都认为,如果清廷要议和,那么首先要做出的让步是,退还所有的中原土地,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当然俱体的退出范围也有好几种意见,有人认为是以退出北京为标准就可以了,因为北京一到手,商毅就可以举行称帝了;也有人觉得清廷应该退出山海关,以及锦宁等地才行;还有人认为连辽东也要退出来,清廷只能回到以前的建州,努儿哈赤起事之前的地方去。

商毅经过了认真的考虑之后,认为仅仅只退出北京,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只要清军的势力还在山海关的范围已内,北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仅仅只是一个像征意义,作用不大;而要清廷连辽东也要退出,估计清廷绝不会答应,因为那就等于是变相的亡国了。因此商毅认为,恢复到清廷入关之前的状态,既双方以长城为界,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清廷的势力全线退出长城以北,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锦宁地区,到是可以再商量,这一次收不收回,到并不是大事。

如果按这样的条件谈成了,那么南京政府不动一刀一枪,就可以收回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约有近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收复了崇祯时代的所有土地,对全国也算说得过去,也算是在谈判桌上取得对清廷的重要阶段性胜利。

而且这一来,整个北方基本可以稳定下来,就可以全力投入平定南方的战斗中。而对清廷来说,至少还给他们留出了一块立足之地,以现在清廷的实力,他们应该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关内的地方,因此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毅就准备把关外的地方放弃了,而只是把关外的地方可以暂缓一步,等彻底平定了南方之后,再回过头来,出关渡海,而且商毅的最终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辽东,还包括东北三省、外兴安岭、新疆、青海、西藏这些边远地方,全部都在商毅的计划之中。

致于和清廷达成的议和协议,商毅当然不会被这种所谓条约协议所限制,条约协议能否真正生效,又能保证生效多久,从来都不是以信义为基础,而是凭实力作保障的。

致于什么赔款、称臣之类,商毅也交给内阁去讨论,因为一但清廷退出关外,估计也赔不起多少钱,南京政府一年也不缺这几十万两银子,而称不称臣,对商毅来说,更无所谓了,他从来不在忽这种表面上的东西,而且这次议和本身也只是一个权易之计,反正早晚商毅都会彻底收拾清廷。

众人也都认为商毅决定的议和要求,对目前的南京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而且也相当有利,因此也决定以此为基础条件,和清廷进行议和。

见众人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商毅也点了点头,对李岩道:“李先生,那么这次和清廷议和,就由你来付责吧,就按这些原则和他们谈,助手你可以自己选。”

李岩也起身施礼,道:“回禀大王,臣立当尽力,不过如果清廷不接受我们提出的议和条件,那又该怎么办?毕竟现在只是我们这边一厢情愿的想法,清廷是怎样想的,还不好说。如果他们只同意退出陕西、或是山西的地方,我们是否也答应。如果现在我们转向南方用兵的话,北方总是暂时停止了进军,如果能通过议和收回其中一些地方,是否可以接受。”

商毅想了一想,摇了摇头,道:“不,那样的话就停止议和,这一次谈判,要么全部收回长城以南的土地,要么就不用议了,只收回一部份土地,对我们来说作用不大,而且陕西、山西破坏严重,收回来在短期内还是负担,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背上这个负担。”

李岩点点头,道:“臣都清楚了,请大王放心,这次议和,定不辱使命。”

商毅道:“好了,没有什么事的话,大家就散会吧。”

众人纷纷起身,向商毅施礼告辞。等李岩走到门口的时候,商毅忽然道:“李先生,请等一下。”

李岩止步回头,道:“大王,还有什么事情吗?”

商毅道:“这一次谈判只是双方初次接触,可能不会一次谈成,但我还有一件事情,这一次应该是可以马上谈,因此也要拜托先生了。”

李岩怔了一怔,道:“是什么事情?”

————————————

既然决定与清廷议和,也就意味着中华军在北方的用兵暂时停止,因此在第二天,内阁和统战部也正式向所有官员宣布,中华军的战线将转到南方,先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随后商毅下令,委任李岩为谈判大使,全权付责与清廷的议和谈判。

这一决定公布之后,就表示中华军攻取北京的时间会向后推迟一些,当然商毅称帝的时间也就向后推迟了。因此有一部份等着受封加爵的官员,也都颇觉失望。

但这一决定是商毅做出,官员们也都不好说什么,毕竟从表面上看,损失最大的还是商毅本人,因为他称帝的时间向后推迟了,而且这个决定也符合目前局面的情况,在自己的背后老是有人在背后捣乱,也确实是个麻烦。不如先把这个麻烦解除掉。南京的官员们对向南的战事到是都充满了信心,几十万清军都被中华军打败了,区区三个南明朝廷又算得了什么?那还不是手到病除。

而且商毅夺取天下建朝登基己成了定局,不过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情,还可以趁着这次战事,争取多立一点功劳,等到了商毅称帝,大封群臣的时候,还能为自已増加一些筹码,说不定能更进一步。因此这样一想,也有不少官员都释然了。

同时统战部也做出一系列安排,在北方的防线上,调湖广军区第十三军驻守南阳、而原先驻守南阳的第八军退回襄阳府,将沿汉水西进,进攻川北,牵制四川的兵力;淮南军区的分配暂时不动,两个军守边境,两个军撤回,而撤回的部队准备随时支援南方的战斗;山东军区只下两个军驻守边北方边境,其他三个军也都退回到济南驻守,一但北方有变故,山东军区将随时出兵。

另外在中原大战期间,各部队都补充了不少的新兵,而且绝大部份新兵都是从投降、俘虏的清军中直接转化过来。因为当时战事紧急,没有进行过多的考核选拔,只要是差不多就行了。但这批士兵的综合素质很差,并且粘染了许多明清官兵中的腐规陋习,虽然在军队的比例小,而且加入中华军的时间也不长,并没有对其他士兵造成影响,但也不能忽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现在暂时停止了战斗,统战部也要求各军区,必须要对新兵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灌输军纪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商毅最重视的一点,不仅要加强士兵荣誉感,同时也要曾强士兵的责任感,这也是中华军与中国旧式军队最大不同的地方。

而且这时南京政府也开始引导舆论方向,以【杭州时报】为首的各种宣传机构也都全部开动起来,加大对南明各朝的谴责力度,纷纷指责南明各朝,破坏抗清大局,打断了南京政府的北伐大业,使中华军被迫停止向北用兵,包括和清廷进行议和谈判,也要是因为南明各朝破坏大局造成的,同时还极力的渲染南眀的军队,占领了南京政府的地方之后,对当地造成的破坏等等。

其实在几个月以前,南眀各朝开始组成联盟的时候,南京就开始宣传南明各朝的行为,不过当时是以警告,阻止为主。而这时舆论导向则全部都转为动武,一力主张,应该出兵南方,消灭南明各朝,为下一步的北伐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后方环境。

在各种宣传工具的大力宣传下,南京各地的民众对南明各朝的反感和不满情绪也在不断增加,对南方出兵的舆论环境己经形成。同时内阁和统战部也开始调集各种物资,准备向南方发动战争。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八章 驱逐荷兰(一)

在准备对南方进行战争的同时,首先还是要解决台湾问题,毕竟台湾的事情也不能老拖着,另外台湾和褔建,广东隔海相望,一但对南方作战,可以从台湾出击,通过海路直接进攻福建,广东。

因此商毅的计划是首先解决台湾的荷兰人,然后水陆两路,一起出击,以重拳打击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南明朝廷。而且虽然这时己经进入了十二月,是隆冬季节,但台湾、福建、两广都属于热带地区,并不是十分寒冷,正是对南方用兵的大好季节。

这时南京军区的部队和海军部的各支分舰队也都己经回来,南京军区的第七军也己经赶赴湖南境内作战,统战部又下令,派遣南京军区第十七军的辖二十五师、三十三旅赴台湾作战,而护送十七军的,是海军部的第四分舰队。

第四分舰队的司令官正是台湾省长沈寿崇的另一个弟弟,沈寿岳。其实这时台湾有第三分舰队驻守,不过商毅也但心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会派遣舰队来支持台湾,因此再给台湾曾加一个舰队的海军兵力。

第十七军在十二月十二日从南京出发,到达杭州上船,行向台湾。在十二日十八日,舰队到达台湾。

荷兰人修筑的赤嵌城和热兰遮城都是临海而建,大体位于另一时空里的台南市附近,这里海岸曲折,在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港。赤嵌城位于台江港的东侧,热兰遮城于台江港的西侧,两城互为犄角,以台江为东面出海港口,北面以鹿耳门屿为屏,南面以七鲲鯓为障,并且在台江两侧修筑炮台,横锁海面,确实易守而难攻。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南北两条航路: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鯓之间;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在另一时空里,郑成功是借助海水涨潮,才从鹿耳门屿航道偷渡得手,登上台湾岛。

但现在中华军己经基占领了台湾全境,荷兰人只能全线退守到两城里,而台江港己被先期返回台湾参战的第三分舰占领,击败了荷兰海军,切断了荷兰人的海口通道,沿海的炮台也己全被中华军占领,因此第四分舰队也可以大摇大摆的从南航道直接驶入台江登陆。

沈寿崇和沈寿峣早己经得到了通报,因此也赶到港口来迎接中华军。

十七军的军长叫张立东,是特种兵出身,下船之后,和沈寿崇、沈寿峣等几个人客气了一番之后,立刻就开始谈论现在台湾的形式,巴达维亚方面足否真的援助台湾了。

不过这时台湾的局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确实给台湾派来了一部份援军。

在几个月以前,中原大战激战正酣的时候,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从撤离的中国商馆人员那里得知,中国决定与荷兰彻底决裂,终断了两国贸易,同时还要求荷兰撤离台湾。

结果在懂事会里又引发了一番争吵,当初反对支助清廷的董事们纷份指责那些投了赞同票的董事,把局面弄坏了,现在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将使公司的利益受损,他们应该为此付全责,而赞同这一决议的董事则大叫着要用武力教训一下中国,建议巴达维亚的荷兰军队组成远征军,进攻中国,重新打开和中国的贸易犬门。

正好这时帮助日本的三艘荷兰战舰也回到了巴达维亚,海军司令官范德萨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交了一份中华军海军战斗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范德萨详细的记录了这次战斗中,中华军的海军战舰的数量、吨位和火炮数量,认为以目前巴达维亚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是中华军海军的对手,建议立刻向国内救援,荷兰国内至少要派出一支五十艘战船,一万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才有可能与中华军对抗。

范德萨报告的提出,在董事会里又引发新一轮的争吵,出战的声音也小了许多,除了少数几个顽固份子以外,有不少董事们也担心,如果派出舰队被中华军击败,那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但董事会同样也承受不了丢掉台湾的责任,总之现在是两头都不讨好。

经过了好几轮的争吵和讨论之后,董事会最终讨论出了一个拆中的方案,还是向台湾增派驻军,但只增援陆军,不派海军,舰队只付责将陆军送到台湾之后,立刻返回,不得与中华军的海军交战。并且要求陆军一定要守住台湾,等待援助。

这样一来反正援兵也派了,舰队也不会打败仗,董事会也就不会有责任。如果最终还守不住台湾,那就是台湾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