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木林)-第5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私,都应该出兵救援尚善部。
这时阿济格人的人马已经到达了洛阳,但洛阳离砀山县相距千里,赶去救援,显然是来不及了,因此多尔衮一面命勒克德浑从归德府出兵,同时也立刻下令驻守陈州的耿仲明,马上出兵,配合勒克德浑,两路出击,去救援尚善部。勒克徳浑和耿仲明部的人马相加,总兵力可以超过十万,火器部队的数量在二万五千左右,再加上尚善部的人马,兵力是足够了。而且多尔衮又怕耿仲明再耍滑头,出工不出力,又严令耿仲眀,五天之内,必须赶到砀山县,否则将以军法从事。
这时在文庄一带,尚善在打通回归德府的道路失败,各路中华军的部队到达以后,立刻转入全面的防守。现在尚善部还有兵力约三万七千多人,其中火铳兵还有七千余人,各种火炮一百多,另外还有随军的劳役约有八千余人,尚善将其中的壮年男子也会都编集起来,发给武器,也充当士兵使用,这样又编集了近五千人。由于从徐州出发时,随军携带了大部的物资,另外还有大批的牲畜,因此粮食物资却不缺乏,而且在进攻中华军的防线时,清军就已经开始作手修建防御阵地,在转入防守到也并不仓促。
清军的防御阵地是在文庄东南约十里的地方,一共占据了十三个大小村子,分内外两层,建立清军的防线。而村民也全部被清军征用,充当进一步建立阵地的劳役,而在战斗开始以后,也会被迫战。从明朝的行政划份来说,砀山县还是属于徐州府的范围,因此这时的战场依然还是在徐州境内。
就在中华军完成了对尚善的包围之后,也向清军的防御阵地发动了几次进攻,但由于包围部队缺乏统一的指挥,互相各自为战,而且清军早己建立好了防御阵地,因此进攻的收效并不大。
二天之后,赵英杰到达文庄,同时商毅成立徐州战役总指挥部的命令,也下达到参战的各军中,指挥的统一,也迅速建立起来。
围困清军的虽然有三个军,但山东军区第五军并不是全额,下属的第八师还在黄河边上堵着清军的船队,只有第十师和第七旅参加了包围,因此现在的总兵力为四个师、三个旅、一个特种兵旅。
赵英杰对包围清军的兵力进行了一些调整,由第一军第一师付责正西,五师付责正北,二十九旅付责西南,十五军二十四师付贡正东,一旅付责东南,第十师付责阻击砀山县的援军,第七旅和特种兵旅为预备队。
包围的兵力重新调整好之后,赵英杰也按照预定的计划,下令包围部队立刻再向清军的防线发动进攻,这一次是釆用从四周向中央突击的战术,付责围困清军的三个师、二个旅同时从五个方位,向清军发动猛烈的进攻,多点开花,也令清军防不胜防,顾此失彼,而设置的阵地也一个一个被中华军突破。
经过了一天的激战之后,中华军一共攻破了清军六个村的防御阵地,打死清军六千余人,俘虏近五千,而清军的第一层防线也基本被中华军攻克,而中华军自身,也损失了二千五百多的兵力,其中阵亡的人数约有一千五百多人。而这时清军的防线已经被压缩在一个十分狭的范围内,东西、南北的距离都只有三四里,整个防线都已经岌岌可危了。
尚善这时也十分紧张,幸好这时中华军的进攻缓了下来,清军才免强守住了现存的阵地,尚善当然不知道这是中华军有意放缓,还以为是自己的援军赶来了,因此中华军才放缓了进攻,在庆幸之余,一面加紧修筑防线,一面又赶忙派出求救的人员,向勒克德浑求救。但这也是尚善能够派出的最后一批求救人员,随后中华军也加强对清军的封锁,尚善再也没有派出求救人员了。
但有一点尚善到是没有猜错,清军的援军确实已经赶到了。
勒克德浑接到多尔兖的命令之后,立刻在归德府招集人马,准备出兵救援尚善部。同时也派人催促耿仲明,让他也尽快进军。但为了防备中华军从兖州西南进攻归德府,因此在归德府的留守兵力不能低于二万,勒克德浑只能出动二万五千多的军队,而现在在砀山县还驻守着近一万人马,清军总计的兵力是三万七千多人,其中神勇营的士兵有八千余人,另有火炮一百五十余门,这样的兵力也和中华军预想基本一致。
勒克徳浑亲带领人马到达砀山县之后,也得到耿仲明的回复,耿仲明部的人马已经从陈州出发,正分兵两路,向砀山县进发,一路已经到达柘城,另一路已经到了毫州,同时也收到另一个消息,中华军已经攻占了永城。永城县的位置在这一场战斗中的重要性,勒克徳浑当然清楚,不过这也说明,中华军的主要精力是阻挡耿仲明部。
而在此同时勒克德浑又连续收到尚善从包围圈里发出的求救信,中华军正在全力进攻清军的防线。这也让勒克德浑放心了不少,因为尚善部被包围已经过去了四天的时间,他最担心的就是尚善部被中华军歼灭了,而现在看来,尚善部在中华军的包围中,也还能够坚持下去,当然勒克德浑并不知道,尚善还能从包围圈里送出信来,都是中华军有意放出来的,因此勒克徳浑也不敢拖延,立刻下令从砀山县出击,向中华军的包围圈发动进攻。
但这时中华军已经布置好了阻击清军的防线,其实这条防线一直都在,只是由阻击东边的尚善部,变成了阻击西边的勒克徳浑部。
勒克徳浑指挥清军,向中华军的防线连续发动进攻,但在已经了这几天的时间,中华军的防线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且这一次准备充足,又不用担心背后遭到袭击,同时又有足够的预备兵力,因此中华军也显得信心十足,无论清军怎样拼命进攻,但都无法撼动中华军的防线。
尽管勒克徳浑急得顿足捶胸,不断调换进攻的部队,并且也许下了重赏,同时又亲自督战,还连续斩首了十几名作战不利的士兵,但在中华军布置严密的防线、凶猛密集的火力面前,清军的进攻就像是拍打海岸礁石的怒涛巨琅,尽管声势浩大,但撞击到礁石之后都无一例外,被击打的水珠飞溅,全部都无功而返。虽然清军赴出了重大的伤亡,但就连中华军的阵地,都没有突破过。
而就在第二天,勒克德浑又指挥清军,继续发动进攻,双方一直激战到下午四时左右,清军的伤亡重大,但依然对中华军的防线毫无办法。而就在这时,中华军作为预备军的第八旅、特种兵旅突然从侧翼向清军发动了袭击,同时坚守阵地的十师也杀出了阵地,对清军发动全面的反击。
经过了连续两天的战斗,清军都没有取得一点战果,对清军的士气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伤亡了大量的士兵,因此中华军发动反击之后,清军根本就招架不住,很快就被打得全军溃败,而勒克徳浑也制止不住败势,只能随着败军,退回到砀山县里。而且这一次出战所带的火炮,大部份都扔在战场上,成为中华军的战利品。
等勒克徳浑退回到砀山县里,查点人马的时侯,发现自己剩余的兵力己不足两万,在这个时候,能够守住砀山县就已经很不错万,根本就无力再向中华军发动进攻。因此勒克德浑也只能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耿仲明部身上,于是又派人催促耿仲明,尽快赶到砀山县。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七十七章 徐州战役第二阶段(二)
其实不用勒克徳浑催促,耿仲明也知道要尽快赶到砀山县来,毕竟多尔衮给他下令,五天以内,必须赶到埳较兀裨蚓鸵跃鄞Α9⒅倜饕膊桓仪崾印R虼嗽诮恿钪螅⒅倜髁⒖檀映轮莩霰治铰罚宦酚勺约呵鬃粤炀布朴兴耐蛉寺恚哞铣牵硪宦酚晌馊鹗窒碌拇蠼笕瘟炀布迫蛉寺恚吆林荩铰啡寺砘ハ嗪粲Γ黄鸬酱锵囊鼗愫希缓笤偃ゾ仍干较亍F渲泻笕嗡柿斓娜蛉寺恚俏馊鸩康拇ň
从陈州到砀山县,没有官道直通,而且有几条小路,因此分两路进军,也是合乎情理的,而且耿仲明部的人马有大半其实都是吴三桂的川军,将其中一路由吴三桂部的将领统带,也顺理成章,这样的布置,谁也说不出什么不妥来。但谁都没有想到,耿仲明在这里,还是耍了一个滑头。
因为耿仲明当然清楚,中华军决不会让自己轻轻松松赶去救援,在中途一定会有人马阻击或是设伏,因此耿仲明首先让韩大任走的线路是在外围,而自己所走的线路却是在内侧,另外在行程上,耿仲明也故意放慢速度,让韩大任部比自己快半天的路程,这样一来,自已受到袭击的可能性就将会小许多了,而且一但韩大任部遭到中华军的袭击,自已也可以立刻做好撤退戓是出战的准备。
清军就是在耿仲明的精打细算之下,向砀山县的方面挺进。
中华军占领了永城县之后,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打探清军的进军路线,韩大任部到达毫州之后,行踪立刻就被中华军的探子查知,驻守永城的十八军军长黄绳武立刻向宿州发回了报告。因为永城县四外除了东北的芒砀山之外,都是一片平原,缺乏可以伏兵的有利地形,因此黄绳武军长建议,在沱河边设伏,攻击清军。无论清军走那一条线路,都必须渡过沱河。
在宿州的商毅和成进接到黄绳武的报告之后,也认为黄绳武的这个建议很好,因此立刻回复黄绳武,让他马上出动,首先在沱河也寻找埋伏人马的地点,同时派参谋长尤洪亮带领南京军区第七、十七军赶奔永城县参战,由第七军配合十八军伏击清军,十七军担任预备军,并付责打击清军的援军。
沱河是一条半人工半天然的河流,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的一条联接黄、淮、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发源于河南省归徳府西南,流经夏邑、永城进入安徽省,再经宿州、固镇至五河县西南入淮河,全长约有六百余里。不过这时因年久失修,通航条件恶化,航道萎缩,仅有永城以下的河道可以通航。永城至归徳段的河面浅窄,可以徒步渡河,这也是永城附近最适合袭击清军的地方了。
十八军在沱河南岸的一个树林埋伏,而第七军在永城附近渡过沱河,在北岸边的树林埋伏。而十七军预备待机。
下午的时候,韩大任率领清军赶到了沱河边,立刻开始渡河。等清军渡到一半的时候,十八军的骑兵师率先出击,冲出了树林,首先向沱河南岸的清军发动了攻击。
其实韩大任这时也知道中华军占领了永城县,因此在一路上也一直小心戒备中华军的袭击,不过永城一带地势平坦,伏击的地点并不多,但就是这样,韩大任也不放心,也派下了不少探子,以便遇到了中华军之后,好提前预备。但韩大任部全部都是川军,几乎全是步兵,全军只有三十多匹战马,除了一些主要的将领之外,能分给探子的马,还不足二十匹,有不少探子只能靠步行打探消息。
其实中华军藏身的树林离清军的渡河地点还有十余里的距离,清军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迎战,但由中华军进攻的全是骑兵,十余里的距离,也不过就是四五分钟的事,而且等清军的探子发现中华军的骑军,回来报信的时候,中华军的骑兵离清军的距离只有三四里的路程。几乎就在韩大任得到报告的同时,中华军的骑军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在吴三桂的五万川军中有一万名火铳兵,而耿仲明分给韩大任五千,在渡河的时候,韩大任首先派遣了二千五百名火铳兵渡过沱河北岸驻守,在南岸只留驻了二千五百火铳兵驻守。韩大任也立刻下令,命火铳兵列好阵式,迎战中华军的骑兵。
无论是在另一时空还是在本时空里,吴三桂都能够算得上名将的资格,而且也深知在这个乱世中,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入主四川之后,对川军的训练也十分严格,虽然他并不懂太多的近代火器战术,但三段连射这种简单套路还是训练得十分熟练,因此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川军迅速列好了三排队列,举起火枪,向中华军的骑马开枪射击。
在以前的战斗中,中华军的防线经常受到清军的骑军冲击,而这一次的战斗,却完全反了过来,成为中华军用骑军冲击清军以火枪组成的防线。随着中华军战马的马蹄飞踏,清军也轮流开枪射击,在沱河的南岸边立刻展开了一场攻防大战。
尽管川军的士兵对火枪的操作和三段连射的使用都非常熟练,但使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火绳枪,这就决定了川军的射击速度和射程根本就无法与中华军相比,就是和清军相比,也都要稍逊一筹。
在战斗一开始,川军的前三轮射击,确实给中华军的骑兵造成了相当的损失,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中华军骑兵达到了二百余人,但火绳枪的射击,在前三轮之后,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填弹时间,如果是对步兵进攻,也许在第一次三轮射击之后,还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填弹,但在骑军的高速冲刺之下,这一点空隙时间,就非常致命的。事实上在中华军成立的早期,以使用火绳枪为主的时代,商毅一般都会排出四列,甚致是五列阵式轮射,以保证射击的速度。
而就在这时中华军的骑兵,也使用火枪,对川军进行还击。以前的关宁铁骑,确实是一支能够使用火器的骑兵,但他们在马上使用的是三眼铳,枪管极短,射程也很近,只有二十米左右,并且只能射击一次,然后就拿三眼铳当长枪大棍使。而中华军的骑兵装配的火枪,是一长一短两只,短管的是前装枪,而长管是最新式的后膛火枪,在战斗之前,都填充好了弹药。虽然这两种火枪的射程只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发枪都要小了许多,但比川军使用的火绳枪却差不了多远。因此在川军前三轮射击之后,冲在最前列的骑兵也进入到自己的射程范围内,于是也纷纷举枪射击。
虽然首先开枪射击的中华军骑兵只有百余人,但川军的防线毕竟是在创促之间布置好的,没有任何的遮掩物,就在中华军骑兵的面前站成一排,而且站位十分密集,因此中华军第一轮射击,命中率极高,川军的阵列中,中弹的人数超过了五十人,但进入射程内的中华军骑兵越来越多,而且冲在最前列的骑兵在换枪之后,马上又开始了第二轮射击。
而这时在川军的阵列中,也立刻出现了混乱、慌张情况,尽管川军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但毕竟缺少实战经验,面对着冲刺而来的骑兵压力,以及自己也遭到敌军的火枪打击之后,各种慌乱的情况也都出现,虽然川军很快就展开第二个三轮射击,但这一次射击的威力已经下降了大半,而有的人还在填弹准备射击,也有人在上刺刀准备近战,也有人转身脱离了阵列逃跑,第二个三轮射击还没有射完,川军的阵列就已经有些乱了起来。
随后,中华军的骑兵冲到了清军的阵式前,改用长枪或马刀向川军的火枪兵展开了攻击,虽然有一部份川军做好了近战的准备,但这时川军整体的阵列乱了,无法对骑兵的冲锋组成团体抵抗,而这是在白刃战中,步兵对抗骑兵的决定因素。
一匹一匹战马冲击着川军的阵列,有的被川军挡住,有的死在川军士兵的刺刀下,但也有不少硬是冲开了川军的阵列,向阵式之后的其他川军冲杀而去。川军的阵列也在不断的被突破,被撕裂开。
其实整个冲锋过程还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川军的火铳兵组成的防线就被中华军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而其他川军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火铳兵这么快就被中华军的骑兵给冲跨了,因此这时在火铳兵的防线之后,根本还没有组织好防守阵形,结果被中华军的骑兵一冲,沱河南岸的川军立刻大乱了起来。
而就在这时,十八军的另外两个旅也赶到战场,全军全面展开呈一个扇面形状,向沱河南岸的清军包围上来。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七十八章 徐州战役第二阶段(三)
在这个时候,川军也显示出自己顽强的一面来,尽管这时处于下风,但并没有立刻溃败,而是与中华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于是在沱河南岸,双方的士兵交错在一起,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喊杀声、惨叫声、枪响声、爆炸声全部都交错在一起。而渡过到沱河北岸的川军士兵也都纷纷又赶回到南岸,増援这边的川军作战。
由于这吋双方进行白刃作战,中华军在武器上的优势并不大,另外在混战之后,十八军的骑兵师暂时退出了战斗,和川军交战的,只有两个旅的兵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而随着川军北岸部队的返回増援,还逐渐渐稳住了阵脚。
川军的斗志之顽强,意志之坚决确实有些出乎于中华军的预料之外,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是清军中的绿营汉军部队,在被中华军一阵猛冲猛打之后,就应该溃败了,但川军却还在坚持与中华军进行着殊死的战斗。
而原因就在于,川军和清军中的绿营汉军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在清军中,排名第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