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三问)-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止是王韶,整个大宋朝,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盯着西北,期待着林昭的表现!
第三四七章又一计借刀杀人
许多人都期待着林昭的表现,好在他本人并不知道,否则所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王韶因为对林昭很有好感,又有欧阳修的引荐和请托,对林昭自然是格外重视,甚为厚待。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指挥使,按理说手下不过才堪堪率领五百人,可王韶却并不打算亏待了林昭。
任命很快就有了,林昭的任务是驻守大顺城!
大顺城在庆州西北四十里,是庆州的门户,是大宋朝数一数二的重要城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眼下与西夏激烈开战的时候,大顺城的战略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大顺城的守将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或许级别都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尤其是发挥的作用绝对非同寻常。是个好差事,责任却也十分重大。
王韶有此安排也算是高看林昭,特意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能力,期待他的精彩表现。
当然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很人性化的原因。比如林昭此前在大顺城待过,尤其是最艰苦的大顺城守卫战,更是指挥者之一。
虽说是个客串的将领,但对大顺城的情况却算得上是了如指,军事指挥方面也甚有才华。是个可造之材,完全可以胜任大顺城的防御任务。
对于林昭而言,大顺城还有另外的意义。
重生以来,第一次的生死危机就是在这里,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他清楚地记着,就是在这里,和将士们一起浴血奋战,杀敌立功。也是在这里,被李复圭陷害。身陷囹圄,九死一生。
大顺城是有特殊意义的,尤其是那里长眠的一千多将士,死因多少和自己有关系,林昭一直以来都有些内疚。
林昭此番来庆州。本来打算着是必然要去大顺城的,目的自然是去祭奠那一千多枉死的英灵。而今,没想到他正好成为大顺城守将,正好顺道前往,方便了许多。
不过林昭毕竟只是个指挥使,为大顺城一方守将显得有些分量不足。所以王韶以景思立为主。林昭为辅。
景思立本身的职位很高,经验丰富,能力也不错,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曾经的大顺城守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谁比他更了解呢?让他重掌大顺城无疑是最合适的安排。
再回大顺城。景思立与林昭一起配合,相得益彰。至于刘昌祚,则是去了荔原堡,他本来就是那里的守将。
原本,他们两人的命运和轨迹可能都很平淡。如果不是遇到林昭,他们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小小的将领,不会有太大的升迁。想要青史留名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林昭在庆州的作为之后,他们的人生也随之发生改变。
因为林昭蒙冤,李复圭原形毕露,王韶才会前来平定并且主政庆州。如此,王韶与景思立之间才有了交集,景思立才有机会被王韶认识,并且赏识。若干年后,王韶奉旨经略熙河,对吐蕃作战,开疆拓土时副将正是景思立。他们之间的搭档关系正是起于今日。
至于刘昌祚,若非林昭的出现,他在军中的前程如何会一步步逐渐有了起色。当宋朝五路讨伐西夏的时候,他可以成为其中一路主将。
他们的人生,正因为林昭而改变。而今只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的大顺城之战中立功。以及揭发李复圭受苦许多而有个补偿。而今他们的官阶和地位都略微有些提升,隐约之间他们对林昭多有感激。
他们并不知道,这才只是个开始!
林昭和景思立之间的配合还算是默契的,毕竟他们曾经协同作战,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抵御西夏的猛攻,这份并肩作战的袍泽之情弥足珍贵。何况彼此之间曾经有共同的敌人李复圭,加之脾气性格都比较相投,故而相处十分愉快。
守卫大顺城,虽说自己为主,可景思立却一点也不敢小觑了林昭。这次在汴京,他可是见识到了林昭的影响和实力,人家背后的支持是自己不敢想的,太皇太后都出面了。
林东阳觉得前程远大,虽说目前只是个指挥使,但将来必定是前途不可限量,何况人家有个威远伯的爵位。一句话,自己根本惹不起,景思立有这个自知之明。何况林昭并非是个纨绔子弟,人家的能力摆在那里,自己除了经验略微丰富,其他的当真比不上。
再者,景思立也是有些许私心的。也许以前他觉得,只要在军中好好表现,尽职尽责,勇武作战,总是会有升迁,一展抱负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他推移,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机遇很重要,贵人相助也很重要。若非韩绛看中提拔自己,此刻只怕还是个小将校,永无出头之日。
到庆州之后和韩绛的交集越来越少,注定以后是没什么助力了。想要在军中有所提升必须要有靠山,可景思立本身并非那种善于阿谀奉承之人,曲意逢迎他是做不来的。不过遇到林昭之后,景思立看到了另外的希望。
林昭的脾性他已经掌握了一些,不需要刻意去讨好,只需要和林昭保持良好的关系,将来都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这趟大顺城的差事,景思立实际上是以林昭为主的,至少必须要尊重林昭的意见。
两人来到大顺城的时候,这座经过烽火和鲜血洗礼的城池依旧屹立,和之前没什么两样。
在此之前,李复圭虽然屠杀了大顺城的守军,但至关重要的城池却丝毫不敢有失,始终掌控在宋军手中,并未丢失。
大顺城外,本来大一片的平地,此刻却突出了许多低矮的小丘。这些正是那枉死的一千多将士的坟茔。李复圭将其残杀之后,对外宣称是林昭与西夏人所为,所以将士们依旧享受到英烈的待遇。
有的骨灰被送回了家乡,有得则直接埋在了大顺城之外。即便是身死之后,英魂也一直护卫着大顺城。
骑着小白龙。远远看到这一幕,林昭立即心如刀绞。
几个月前的那个夜晚,惨烈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熊熊的火光,将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不绝于耳……
林昭默默地闭上了已经有些发红。有些湿润的眼睛。沉默了片刻,再次睁开眼睛便翻身下马,一步步地走向那新堆起不久的坟茔。景思立也紧随其后,仔细说起来他的感情是最深的,毕竟这些将士曾经是他的属下。
走在坟前,林昭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男儿膝下有黄金,是绝对不会轻易下跪的。古代也有传统,跪只跪天地君亲师,实际上在开明的宋朝,即便是面见皇帝也不需要下跪。
但是今天,林昭在这里跪下了。
这千余将士是抵御西夏。经历了一场场恶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幸存下来的英雄。是为大宋朝浴血奋战的勇士,这些人本身就值得尊敬。
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最终却被李复圭一把火烧死,着实有些冤枉。林昭很清楚,火虽然是李复圭放得。却有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有道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李复圭本身是不会轻易谋害将士们的,只是在构陷自己的时候,千余将士成为最不利的证人,于是乎他举起了屠刀。
林昭对此内疚不已,若非自己,也许那千余将士就不会这样枉死。他们之中有人会从军中退伍,解甲归田,与妻儿一道共享天伦;或许有人积累军功,得以升迁。去更大的舞台上表演;也许……
可是他们的生命却这样无端的终止在大顺城的那个夜晚,林昭愧疚不已。这一跪也是应该,不只是个形势,他的心无比虔诚。
跪下了那一刻,林昭想起了自己的誓言。那夜。当着李复圭的面,当着数千将士,林昭曾经说过,必定要手刃李复圭,为将士报仇。
大丈夫言出必行,这不是一句空话,林昭会尽一切可能去完成这个诺言。即便是李复圭逃去了西夏,也要想办法将其斩杀,以慰将士们在天之灵。
西夏,兴庆府。
居住在国相府的李复圭连续几个喷嚏,擦去鼻涕的时候,忍不住道:“到底是什么人,这般念叨我?”
李复圭叛逃西夏,待遇还算不错。
虽说他曾经是宋军将领,多次与西夏在战场上交锋,死在他手下的西夏士卒也不在少数。西夏人虽然有些许怨恨,可大局为重的道理他们是明白的。
尤其是眼下,西夏大规模进攻宋朝,李复圭这样一个叛逃的高级将领,掌握了宋军最多的秘密。尤其是对宋军边防布局情况了如指掌,他的存在无疑是好有好处的。
至少西夏人可以很方便地知道,宋军的堡寨的准确位置,以及驻军状况,尤其是彼此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这可是西夏斥候忙活好几年都很难掌握的情报,有了这个就可以趁虚而入,将宋军打的七零八落。
这种优势而今已经凸显出来,战争最开始的阶段,西夏人全面出击,确实在数千里边防线上取得了一定战果,至少占便宜不少。李复圭的价值自然而然更加凸显了,国相梁乙埋更是将李复圭看作是至宝,直接接回到到自己府中居住,就是想要据为己有,不让其他人染指其中,情报是很宝贵的资源。
这一次,梁乙埋想要依靠李复圭这个宝贝,在对宋朝作战中立下大功,从而一雪前耻,也好巩固自己在西夏国内的地位。所以此战对他十分重要,本来梁乙埋是想要稳扎稳打的,可自从有了李复圭之后,梁乙埋便觉得这是无比难得的好机会,并且动了亲自领兵作战的打算。于是乎,李复圭成为国相府的座上宾。
在所有人眼里,李复圭价值连城。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潜在价值却在不断减少。接下来在西夏该如何过活,这是李复圭最为头疼的事情。
目前在西夏如鱼得水,受的礼遇,那是因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可是一旦战事结束,自己还有用吗?当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全部说出来的时候,怕也就一文不值了。尤其是宋夏之间的关系若是好转,宋朝说不定会提出要西夏交出自己的要求。
一旦议和,西夏能得罪宋朝吗?能不答应吗?自己一个宋朝的逃犯,在西夏这边又一文不值,会是什么结果不言而喻。所以处境很尴尬,也很危险。
李复圭虽然是流落在外,可头脑还是相当清醒的,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生死存亡,他已经没了往日的那种狂妄自大,他很有自知之明。
居安思危,李复圭这会倒是将这个理念贯彻的很好!
“将军,西夏终究不是久居之地,该提前想办法才是……”即便李复圭已经叛逃在外,可陈桥一时间却也改不了口。
李复圭轻轻点头:“是啊,只是该去哪里呢?如今身在西夏,虽说是颇受礼遇,可实际上也是身不由己啊!”
“将军切莫着急,慢慢等待,机会总是有的。西北除了宋夏之地,吐蕃也去不得,索性继续往西,去西域吧!”
“西域?”李复圭也觉得是个不错的地方,只是想要顺利前往并不容易。而且,也就在此时,传来一个消息,让李复圭又有些迟疑了。
林昭来西北了,并且成为大顺城的守将。
一听到林昭的名字,李复圭便恨的咬牙启齿,自己之所以落到今日这般局面,可以说完全是败林昭所赐。虽然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意孤行的结果,可李复圭这种人从来不会将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
若非林昭,自己何至于如何?
一想到这一点,李复圭就怒不可遏,报仇之心格外强烈。只是他而今在西夏是个被软禁贵客,只能提供一些信息,这种情况下,想要报仇谈何容易?无疑是痴人说梦。
李复圭难免有些沮丧,陈桥却笑道:“将军不必着急,有时候报仇并非必须要自己出手,借刀杀人不是很好吗?”
第三四八章又是一个坑
借刀杀人,很古老,很传统,且行之有效的计谋。
当然了,实施也是有前提的,首先便是有刀可借。
根据刀的情况不同,也是由分别的。有时候借刀杀人很容易,完全就是把人当枪使。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对方太愚蠢,很容易可以煽动或者是被愚弄,要么就是自己十分高明,举手投足之间很容易就可以将事情做成。
抑或者是要做的事情正好符合对方的利益,顺水推舟。总而言之,借刀杀人的核心便是“利用”两个字。
李复圭和陈桥想要借刀杀人,要杀的人自然是林昭,刀便只能是梁乙埋。
身为西夏国相,梁乙埋有这个实力,可以调动兵力去攻击大顺城,可以想办法斩杀林昭。否则单凭他们的能耐,根本无法成事,报仇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梁乙埋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按理说,他们现在的处境并不是很乐观,梁乙埋是他们的靠山和庇护神,不敢轻易利用,安安稳稳才是长久之计。可是李复圭心中恨意浓重,哪里肯放弃?从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到叛国出逃的囚徒,身份和待遇,尤其是心灵上巨大的落差,对一个人的打击何其之大?
完全是林昭一手造成,李复圭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如果林昭不出现在西北,他鞭长莫及,没有一丝可能,他也只能想想,就此含恨过去。
可是偏偏林昭而今就在西北,就在大顺城,报仇是有可能的,于是乎李复圭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仇恨怒意。
借梁乙埋之手,轻而易举就会被看出来。李复圭和陈桥本身并不十分高明,梁乙埋也素来精明,并非是那种可以随便能被人利用的傻子。
但李复圭相信,即便是明知被利用,梁乙埋也是愿意的。心甘情愿不说,甚至还会感激自己。因为这符合借刀杀人的形式,彼此有共同的利益。
梁乙埋对林昭的仇恨不比自己少,这一点李复圭十分清楚。
他们在青唐城的恩怨,以及上一次大顺城之战的状况,还有梁乙埋后来一系列的动作。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今身在兴庆府,西夏国都,某些事情自然也就了解的更清楚,李复圭太清楚了,梁乙埋一直由必杀林昭之心。
而今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梁乙埋会轻易放过吗?不要自己主动去劝说游说。只需要推波助澜就是了。兴许梁乙埋还可能会主动来找自己,并不十分费事。
陈桥道:“将军,这是个好机会,如果此事成功,梁乙埋感激我们,我们在西夏的处境也会好一些。同时,只要离开了兴庆府。我们离开西夏也就容易的多了。”
“如此也算是一举两得!”在李复圭看来,无论如何结果多自己都是很有利的。他已经在期待着仇人授首,自己也可以离开这个鬼地方。宋朝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生活是回不去了。也罢,如果可以远赴西域,去做个富家翁也是好的。
也怪不得李复圭想要借刀杀人,实在是梁乙埋在这方面透露出太强烈的意愿。
他是西夏国相,前方战事由什么最新进展,他都能率先得到消息。加之他对林昭由特别的关注,曾经特意叮嘱属下留意。
故而林昭出现在西北。并且担任大顺城守将,梁乙埋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
林昭竟然来了!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梁乙埋忍不住连声冷笑,笑容有些苦涩,却也有些得意。
本来一直风光无限的他。在过去的半年多里却连连在林昭手中吃亏,虽说结局不像是李复圭那样凄惨,但处境也着实不好。若非姐姐梁太后一直维护,他的国相地位怕是早就不保了。一切的屈辱于麻烦都是拜林昭所赐,梁乙埋心中恼怒是必然的。
可是好几次的谋划,想要报仇雪恨,最终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了,这使得梁乙埋的恼怒和仇恨不断增加。
只是渭水咸阳渡口的刺杀失败之后,林昭就回到了汴京,他鞭长莫及。期望许久的借刀杀人之计也失败了,林昭通敌叛国之罪无疾而终,最终无罪释放。据说还因祸得福,升官发财不说,还娶了几位美娇娘,可谓是福泽深厚。
越是如此,梁乙埋心中就越发的不平衡,报仇之心就越发强烈。可是他没有一点办法,汴京是宋朝都城,距离西北数千里之遥,自己根本插不上手,报仇只能是有心无力。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一旦林昭来了西北,势必要取他性命,一雪前耻。
原以为一生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可是没想到,上天竟然又给他了一次机会,或许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林昭啊林昭,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西北你还敢来?尤其是我西夏兵锋长驱直入的时候,你这是挑衅吗?是看不起我吗?梁乙埋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一种羞辱。你自己找死,可就怪不得我了!
结果不等李复圭开口,梁乙埋已经匆匆赶回府中,来询问李复圭。
想要报仇,斩杀林昭,必须要攻陷大顺城。
对庆州以及大顺城的了解,有谁比李复圭更清楚呢?
当然了,梁乙埋也不完全是鲁莽。
报仇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进攻大顺畅的意义绝对不在这里。大顺城是庆州的门户,意义十分重大。
只要攻陷了大顺城,西夏的兵锋就可以直指庆州。
虽说梁太后也曾说过,此番对宋朝作战不能太狠,不能将宋朝人惹急了,要注意把握程度。但这一次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作战必须要勇猛一些,重点是要将宋朝人打疼。所以即便是兵临庆州城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