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可,那里有他的护卫,装备很精良,我们要是去抢的话,肯定是走不出长安的,只能从大唐皇帝这里想办法。”
  在属下的阻止下,犬上二田耜瞬间就冷静了下来,扬州码头,他属下数十个武士被那些精甲大汉屠杀的画面犹在眼前,即便这次到长安,他明里暗里带了近千的武士,也不敢正面对战这样的甲士。
  三个多月前的扬州事件后,孙享福马上意识到了船的重要性,便写信到了长安,派幸福村的一百护卫到杨顺水的船厂保护,倒是让船厂的保密程度高了好几个级别,让犬上的人没有了下手的机会。
  “你觉得大唐的皇帝会同意我们的提议吗?”
  “希望很大,如果再使些银子买通他们的大臣的话,这件事情或许会变的很简单。”
  “嗯,就照你的意思办吧!只要咱们有了那种船,就有花不完的钱了。”
  两人的商定结束之后,便各自行事。
  再说身在岭南的孙享福,在找李淳风要了一只鸽子之后,又觉得一只可能不保险,便把所有可能飞往长安的鸽子都要了过来,而且还不止写信给了虞秀儿一个人,她毕竟是个女人,无法干涉朝政,所以,秦琼,独孤谋,侯君集,甚至尉迟恭和程咬金都写了,在朝堂,也只有他们说话才管用。
  “好了,信已经传回去了,成不成,就听天由命吧!”
  经历过抢船事件的李淳风自然有知道这些倭国人的可恨之处,安慰道。
  “嗨,通信不方便,就是麻烦。”
  孙享福抱怨了一句,此刻,他无比怀念后世的电话。
  接受了现实之后,他又将武士彟的信继续往下看下去。
  此前淮南之地大丰收,光官府的仓库就屯进了百万石大豆,民间的大豆更是官仓的倍数,现在一旦大豆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一百二十文,还在继续下跌,秋后第二季大豆如果再丰收的话,武士彟担心大豆的价格连一百文都卖不到,便向他问计。
  别说大豆了,只要把明年关中的大旱撑过去,往后一石大米的价格都卖不到一百文,何况是大豆,原因还是地太多,人太少,以大唐现有的田地,只要李世民不发动战争,老百姓的粮食完全能多到吃不完。
  “种,为什么不种,大唐的人们还没有吃上炒菜呢!哥的咸鱼豆酱一出,百姓都把黄豆酱当盐吃,多少大豆都卖的出去。”
  一边回房提笔写回信,一边想到了盐的事情,看来这两天还得去看看申屠勇他们那帮人搞的怎么样了,盐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广州湾不足二百里的一处海岛上,申屠勇从淮南带过来的船只全部停靠在了这里,今天,他们将在这里办一件大事,那就是制盐。
  孙享福写给韦叔谐的制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海滩引海水晒盐,一种是用砂锅大火煮用纱布木炭过滤过的海水。
  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时代,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盐其实可以直接食用,由于建设晒盐场还需要费工夫,弄出来的烟并没有经过过滤池过滤之后煮出来的盐那么精细,所以申屠勇直接选择这个林木较为茂盛的海岛,用了煮盐法。
  在过滤池按照秘方上的要求建好之后,整个过程简单的是个人都会,所以,在并没有什么难度的情况下,一个时辰后,申屠勇就得到了一大罐白花花的海盐。
  “这,这是精盐。”
  用手指沾了一点被搅成沫的碎盐粒放入口中,几个参与煮盐的属下都惊呆了,他们只是用这个陶锅煮了两桶过滤过的海水,居然得到了至少一斤多的盐。
  “申屠大哥,我们发达了,发达了,这可是精盐,上百文一斤呢!咱们这么多人,一天能煮多少?哈哈哈,发达了······”
  “冷静点,别乱喊,杭州湾的事情忘了么?知道这制盐的法子是谁给咱们的么?往后,谁敢在别人面前提起一个盐字,别怪我申屠用刀招呼他。
  咱们只会打鱼,只会晒咸鱼,所以,从明天开始,妇孺都留在岛上煮盐,咱们大老爷们,都出海打鱼,等咸鱼制作出来了,定期拉到扬州去,三十文一斤,一船就是过万贯,分到咱们手上也有好几千贯,足够给咱们的子子孙孙攒下一份家业了。”
  申屠勇的一席话顿时让属下的人们想起了杭州湾恐怖的画面,其实,这些人中间,真正够狠辣的人已经被孙享福抽走了,剩余的,是没有多少进取心思的老实汉子,也正因为这样,孙享福才敢把制盐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办,至于韦叔谐,就是孙享福怕事情被李世民知道后不可收拾,找的一个背锅党。当然,他背起了这个锅,也会得到相应的利润,五五分成,申屠勇手上这种三千石的船,每拉一船咸鱼到扬州,他就差不多能挣五千贯。


第147章 丰收乐
  暖风吹的金色的稻穗沙沙作响,稻叶偏黄,就是提示人们到了收获的季节。
  两个被石匠雕琢的滚圆的石碾子被放到了半岛的水泥地上,这个时候没有收割机,所以,稻谷需要用石碾脱壳,匆匆赶来的韦叔谐和李公淹阻止了准备将稻田里收割上来的新谷脱壳的农夫,他们需要一组数据,一组能代表功绩的数据。
  “称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从长安带来的,加上岭南的,一共准备了四杆。”
  “土地丈量完了没有?”
  “丈量好了,一共是五万三千二百八十亩。”
  “好,现在让农夫们把所有的稻子都挑到这水泥地上来吧!”
  韦叔谐目测了一下半岛的水泥地,发现蛮大的了,他却不知道,五万多亩田产出来的稻子会有多少。
  “两位大人,在下以为,随便找几亩田的出来称一下算,计一个平均值算了,全部弄出来一起算可有些麻烦。”自从韦叔谐和李公淹打马而来之后,收割稻子的事情,孙享福就说不上话了,只能在一旁用规劝的语气道。
  “那怎么能作数,核查你这些新稻的亩产,是陛下明旨要求的,老夫这是奉旨办事,岂能不尽心?”
  韦叔谐一伸手就拒绝了孙享福的提议,一旁,拿着纸笔准备记录的李公淹也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也亏得孙享福不是朝臣,否则的话,他这个时候就应该远离此地避嫌。
  冯盎特地召集了数千人来帮忙收割,还有数十辆马车帮忙运送,没两个时辰,白云湖半岛上的稻子便堆的如山一般高了,而这,才收割了一小部分而已。
  “这这这,怎么这么多,地方不够用了。”
  “先把谷子打出来吧!这样能把稻草先运出去,但愿这两天不要下雨,不然摊在水泥地上的稻谷被雨水冲到湖里,可就便宜了湖里的那些鱼了。”
  看到堆积如山的稻谷,孙享福无比怀念后世的打谷机,可惜这年头没有这玩意,只能用人力抓着稻谷,往木桩子上死抽,孙享福抽了几把胳膊就受不了了,他担心这么抽一天,自己的胳膊接下来几天都动不了,于是想了个办法,让工匠用硬木做了个齿轮搅机,虽然要用手工摇,但是比抽打要轻松的多,还可以两个手换着摇。
  然后,很快,大家发现提前建设好的仓库也不够用了,其实,孙享福压根也没打算将这些稻谷全部留在岭南,最好是就地碾成大米,装船,运送到长安去。
  “今天称了多少?”
  “一千三十百二万斤。”摆弄着算筹的李淳风想都不想都答道。
  “呃,照这速度,咱还有几天忙活呢!”
  孙享福对产量的预估还是比较准确的,刚打出来就过称的话,他自信亩产应该在一千二百斤左右,因为稻子里面还存在很多水分,需要在大太阳下晒一两天才能入库,而算湿重的话,这五万三千多亩地,应该会产出六千多万斤稻谷,这一天才打出一千多万斤,还不得要四五天来打。
  “其实不用称完,老夫也知道,你种的这水稻亩产肯定在八石以上,但是,最终落在纸上的数字哪怕多一斤,老夫也在见证一个史无前例的记录,所以,马虎不得。”
  李公淹说着,还迈步往运送稻谷的道路上走去,他要让人把所有掉落在地上的稻穗都捡起来,生怕最终产生的数据少了一丁点。
  “得,您两位就守着这稻山吧!我给大家准备饭菜去了。”
  农忙的时候,大家的体力消耗都大,孙享福提前就让人准备好了许多肉食,另外,还将前两天去申屠勇哪里带回来的两袋精盐也拿了出来,添加进饭菜里,让大家吃了更有力气一些。
  如此这般的,五日过去之后,所有的稻子全部被打了出来,在半岛上堆的像山一样高,当韦叔谐将最后一石谷子的重量报出来后,李淳风很快将记录册每一页末尾的数据归拢了一下,得出一个非常巨大的八位数字。
  “六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两百五十二斤。”
  “六,六千多万斤?”韦叔谐嘴唇有些颤抖道。
  李公淹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一双老眼,反复的盯着李淳风写出来的那组数字看。
  至于冯盎和冯智戴等人,则是只会张着嘴,无声的发笑。
  “李,李道长,你给算算,这等于亩产多少石?”
  同样惊讶的李淳风在听到韦叔谐的请求后,都不用怎么算,就在纸上写了个十石三的数字。
  “亩产十石三,亩产十石三,我的天呐!”
  韦叔谐的声音都变的尖细了,李公淹更是老泪都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有此稻在,大唐的百姓,以后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快,取折子来,老夫要写奏章,八百里加急发往长安······”
  韦叔谐激动的招过一旁的书吏,转身就拿起了刚才记账的笔墨,似乎此刻有千言万语,不写出来不快一般。
  帮忙收割的百姓们在得了冯盎的一句方言宣告之后,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举着手中的农具开始欢歌起舞起来。
  整个场面上,唯一能够保持冷静的孙享福,则是在心里默算着一组数据,亩产湿重十石三,那么晒干之后,差不多九石左右,脱壳之后,差不多有六石多大米,倒是比北宋年间的种植记录高出了两三成左右,这里面,有一半的功劳归功于试种这块水稻湖沼地的肥力充足。
  所以,普通百姓种植这种水稻,即便是完全按照他的方法,亩产应该也只能达到四五石大米左右,次一些的,三石多都很正常,跟北宋年间的数据倒是相当。
  一亩水稻产七百多斤大米,离后世的普通水稻产量都还差着一大截,更加别提和杂交水稻相比了,这个数据对于他一个农科大出来的研究生来说,没有什么可喜的,甚至是耻辱,但如何再度把这个产量提高呢?
  这可能需要孙享福做很多工作,将很多这个时代不具备的东西弄出来,这就需要搞一个比较系统的种植研究研发了,而在这个时代搞发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是望江楼的一个水龙头设计,都让孙享福花了近百贯,最后用鱼胶解决了密封问题,更加别说一些玻璃容器设备了,这玩意造出来,可是会有一系列后果的,控制不好,麻烦很大。
  正神游物外呢,孙享福突然感觉一股大力将他举了起来,原来是冯盎,然后,他就被欢快的百姓们抛飞到空中去了。
  “日哦,这个时代人也用这种抛人的方式庆祝?”
  被抛在空中的孙享福还没吐槽出来,就被众多手掌接住,然后,再度抛飞,而且,他发现自己被越抛越高了。
  原来,大家是要把他推上高高的谷堆。
  “老夫要作画,快取画纸来。”
  世家出生的子弟,就没有不会丹青之术的,李公淹虽然称不上什么书画名家,但作画的水平也不差,很快,就开始泼墨挥毫起来。
  被推举到谷堆顶端的孙享福很激动,因为太高。
  看着冯盎,冯智戴等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知道,自己这时候该给大家讲几句了。
  “朴实的岭南人们,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胜利。”
  孙享福说完这一句,冯盎马上用方言吼了出来,害怕老父的体力不够,冯智戴又用更大的声音,将这句话给夷民们翻译了一遍。
  “再好的稻种,也需要人力去耕种它,所以,让我们变的更加勤劳起来吧!将这些稻子,种满我们的家园。”
  孙享福知道,不能跟这些夷民把话说的文绉绉的,他们听不懂,所以,尽量用他们能听的懂的话道。
  待冯智戴再度将孙享福的话翻译了一遍之后,夷民百姓再度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
  岭南之地今年可不仅仅只有孙享福这一块稻田,光孙享福第一批育种的就有五六十万亩,这都需要大家伙一起去收割,所以,接下来的日子,这些夷民百姓还有的忙,而孙享福,想让他们爱上这种收获的感觉,于是,一场盛大的,庆祝丰收的宴会在白云湖半岛举行了。
  几种准备到长安之后表演给皇帝看的舞蹈,也被少男少女们跳了出来,还别说,岭南人对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接受的很快,竹竿舞才开始没一会,就有好多人觉得自己能跳,纷纷下场,撞臀舞也是,平时本来就穿的比较少,风气比较开放的夷民撞的可开心了。
  而这一切,都被李公淹用一支画笔记录了下来。
  “此画作的好,当提一诗,方能尽显此间之乐。”
  冯盎看过李公淹即将完成的画作,高声赞道。
  “呵呵,说到诗才,正明却是我等中文笔最佳之人,去年重阳之时,他可是凭一首词,讨得了一个媳妇呢!”韦叔谐写完了奏章,也过来凑趣道。
  “对对对,老夫这副画,就让正明来题诗吧!没有他,可没有今日这一番丰收的景象。”
  李公淹最后收笔,十分满意的看了一下自己的杰作道。
  不一会,慢悠悠的从人群众挤过来的孙享福便被冯智戴拉到了桌案前,李公淹将毛笔往他面前一递,他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画纸之上,各种身材不一的岭南百姓围绕着高高的谷堆欢笑蹦跳,谷堆之上,挥手讲话的孙享福意气风发,整个画作虽然没有运用阎立本那么多的绘画技巧,却也十分生动,看到这副画,人们就能很直观的想到现场的场景。
  “呵呵,在下拙作,就怕污了这张好画。”孙享福欣赏了一番画作,嘴上谦虚着,脑海里已经在仔细回想庆丰收的诗词了,不过,能完全记得的还真不多。
  “无妨,诗词本由心,你随便写便好。”李公淹很是大方的道。
  “那在下就献丑了。”
  既然说随便写,孙享福便给他来一首自己稍微改动的《丰收乐》吧!
  只见他提笔沾墨写道,
  “夏日稻穗黄,芬芳醉故乡。
  忙收心不倦,抢种意方长。
  力尽欢歌唱,筋疲笑语扬。
  丰昌酬汗水,岁宴酒飘香。”
  落笔收势,众人顿时围了过来。
  “好诗,道尽此情此景也!”
  李公淹最先赞了一句,韦叔谐也是点头称赞,冯盎更是把孙享福所说的忙收和抢种记在了心里,只要他岭南能够为大唐源源不断的提供稻米,何愁他冯氏子孙不能富贵荣华。


第148章 王麟的一天
  占城稻引进成功,是大唐粮食革命的一次重大胜利,不管一个国家面对多少的内忧外患,只要产出在不断增加,百姓总会过的轻松一些。
  冯盎现在就很轻松,每天就算只喝一杯甘蔗汁,都像是喝了一斤三勒浆般的飘飘欲仙。
  白云湖的木匠们很忙活,他们要修建很多谷仓,将如山一般的稻谷囤积起来,幸福号和冯盎的船队根本不可能一次将五十多万石粮食拉到长安去。
  建粮仓也是个技术活,当然,这一套在古代就已经有成熟的技术理论了,所以,孙享福只需要监督大家把稻谷晒干之后再入仓就好。
  幸好半岛的水泥地多,晒完了自己的谷子,还能借地方给冯盎的田地里产出的稻谷晒。
  冯盎觉得,每一块超过万亩的稻田,都应该有一个大大的晒谷场,所以,负责烧制水泥的工匠也忙碌了起来,按照冯盎建的要求,他们的工作量可不小。
  时间已到七月底,说来,长安也快到秋收的时候了,李靖早在半个月前已经带着三万多人的庞大商队出了关,所以,朝廷现在也无甚大事,主要就是商议倭国使团的事情。
  李世民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倭国使团的正式国书上还是如隋朝时期一般写着:日出之处天子致书,日落之处天子无恙。
  所以,他也没有倍数返还朝贡物品的意思,更没有同意让三百倭国学子进入国子监读书,甚至,他连造船工艺也不想让倭国学去,不过,这时朝廷上有大臣出来反对了,反对的人不少,占了文官系的七八成,武将系的近两成。
  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朝臣认为,倭国对大唐恭顺,应该传授其造船技术,互通有无,加深商贸,这是于国有利的事情,剩下的一半中,有一大半保持了沉默,只有以秦琼为首的几个武将国公觉得此事还需再议,私下里给李世民分析了,倭国人有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之后的害处。
  为此,李世民权衡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