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享福是提前抢了人家温彦博的政治功劳,他加快了李唐灭突厥的速度,提前把李世民引到了民族融合这条轨道上来,导致了本应该晋升相位的温彦博现在只能做次一级的堂部主官。
  然而,一个人有才华,是掩盖不了,见事明,是他的优点之一,他几乎是说出了李世民此刻最想说的话。
  “温卿言之有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帝和宰相都说好了,外加一个吏部天官,朝堂上还有谁敢说不好吗?
  此时,李世民官制改革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朝堂上各部首脑,没有代表世家子说话的人,那些中低级官员蹦跶出来,几个大佬一起出招,很快就被拍死,偃旗息鼓了,这会使得各项政治讨论定型的效率加快很多。
  “臣等附议······”
  对于大臣们的表现,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拟旨,温彦博再度上奏道,“陛下,全国范围的土地清算,职田回收,吏员,杂役等俸禄制定,虽然有关中作为参考,但同时实施的话,需要的人力太多,吏部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臣除了代表吏部向陛下讨要更多的今科举子之外,还建议成立改制巡察组,以从关中四周,向全国逐步推进的方式,来督导地方具体实施改制,如此的话,不光只是官俸改革制度,连公民制度,也可以一步到位,向全国推行,而且,能最大可能的杜绝那些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对朝廷阳奉阴违。”
  “温尚书此策大善,臣附议。”
  孙享福是很少跳出来给别的大臣点赞的,不过温彦博的这个建议,确实有亮点,即能解决朝廷人手不足的困境,又能让朝廷的改革项目,扎扎实实的落实,乃是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办法。
  “臣等附议······”
  连出两策,温彦博总算为丢了脸的吏部重新挣回了一些颜面,李世民当即便下旨,任命了十几个官员为改制巡查组的组长,等科举结束之后,就将带领一干佐官,以及一些新科举子,从长安周边开始向全国推进,每个小组最多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将一个县的官员职田收回,给原本种植这些官员职田的农夫分永业田,至于官员,吏员,杂役等等人的俸禄,或者劳动合同,有关中作为例子,几乎只需要一个宣读,签订的仪式,就能全部完成,地方百姓的新户籍,便由地方官慢慢统计,更换,上报。
  如此一来的话,一个巡查组,一个月就能推进好几个县的改革,十几个巡查组下去,最多到明年年底,全国的州县就能全部改革完毕。
  散朝之后,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同留的还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李靖。
  从留下来的人就可以看出,李世民这是要商量军事了。
  “渊盖苏文的军事才能果然不俗,高氏大军在他的攻击下连连败退,所据之城,只剩下十余座了,最多月余时间,就会抵抗不住,到时,平灭了内部的渊盖苏文一定会带领大军转攻开原,四部联军,以及善阳派过去支援的两万轻骑兵,都不善守城,只怕苏定方那边的损失会很大。”
  李世民将高句丽那边传过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看了一下之后才道。
  军事上的东西,孙享福其实说不上什么话,然而,他毕竟是安北大都督,北地的实际管理者,如果李世民要对北方有什么军事安排,还要通过他来调派。
  “陛下,臣麾下的左护军虽然善守,但需要留在原地防守,善阳的安稳对于北地,乃至整个大唐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一旦有失,则北方可能出现一个大强国,实在是不能冒险调出守军啊!”孙享福大致听出了李世民的意思,开口道。
  他说的这一点,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就是他纠结的地方,打高句丽,小胜一招,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他们的人口基数较大,恢复的很快,亦不能和前朝一样,发动太大规模的战争,百万大军征调起来或许容易,但消耗起来,足以把一个国家拖垮。
  “陛下,可否调水军运送莱州的士兵,走海路在高句丽的大后方登录,打游击战,使渊盖苏文疲于应对,无瑕转攻开原?”
  以孙享福的脑子,也就只能想到这一点了,如果大唐的水军不去攻打已经被高句丽建设成为军事要塞卑沙城,而是走西朝鲜湾直击平壤,或者直接绕过朝鲜半岛,从背面的东朝鲜湾登陆,攻击元山等地,一定能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因为高句丽的主要防线和大军,都在辽东和新城一带,距离东面海岸线,足有上千里的距离,他们绝对想不到大唐的军队,会饶这么远的海路,去袭击他们的背后,而且,袭击的目的,还并不是占据高句丽的领土,而是,抢钱,抢粮,抢人。
  “正明此策大善,高句丽乃多面临海之国,如今,我大唐的水军可以横行海上,完全可以在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登陆袭扰他们,不求多大的战果,一次攻破他们几城,掠他几千上万人口,却是不难,如此一来的话,渊盖苏文一定会四面皆兵,疲于应对,将主力大军分散四周沿海城市,不能对我驻守开原的大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至少,能在我们的大军出征之前,保持目前僵持的局面。”
  房玄龄出了言赞了,一句,李靖又道,“大海于我犹如一马平川,海上路线,确实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而且,还有一颗棋子,咱们也应该利用起来,那便是高德。
  此人身在莱州,然而,忠于他高氏的军队,目前为了这个他这个看不到的君主与渊盖苏文作战,其心志必然不坚,外加能征贯战的将领,大多投向了渊盖苏文,高氏军队攻守又不得法,才会出现接连败退的情况。
  臣建议,派一善战之将把高德送回高句丽的高氏大军之中,并且帮助高德指挥高氏大军应对渊盖苏文的进攻,即便是败,也要消耗掉渊盖苏文一部分军力,把时间拖到明年下季。”
  “药师此策可行,那么,何人可为将?”
  “臣举荐左骁卫大将军张公瑾。”李靖在心里思索了片刻,拱手道。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确实只有弘慎最为合适,那朕便下令拟旨了,不过高句丽情势紧急,弘慎从长安出发,只怕到了高句丽······”
  “陛下,如果是少量人快速赶路的话,臣有快船,可助邹国公七日之内抵达莱州,而且,臣在莱州外海,还有一支战斗力不错,惯于海上行船的人马,可供邹国公调遣。”
  孙享福既然已经想到了将赵龙等人调回长安修养,那么暴露出来也就没什么了,张公瑾文武双全,又善水战,给他一些助力,他必定能很好的完成李靖的战略目标。
  闻言,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道“如此,你便立即着手安排船只,朕这便召见弘慎。”
  孙享福正欲告退,却又想起了渭南的事情,向李世民道,“陛下,科举放榜之后,您必须要去渭南看看了,只有渭南的生产得到保障,才能供给咱们大军出征。”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此事朕知,便将时间定在琼林宴之后吧!让今科的状元,榜眼,探花,也一同伴驾而行,让他们看看,他们未来即将管理的地方是怎么样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诺,臣下去之后,便通知属下安排妥当。”
  出了皇城,孙享福直接打马来到了蓝田县的老船厂,这里有许多没有量产的概念船,其中就有以速度见长,类似杨顺水当初打造的那种三帆小快船。
  如今,这种船经过全面的升级改进,不仅速度更快了,而且,内置更加的适合持续航行,其船身本来就不大,吃水也不深,即便是冬干期,也能快速在渭水或者运河上前行,顺风顺水外加风力螺旋桨推进,时速可达三十公里。
  眼下正是西北风骤起的季节,这种快船一天之内便到可从长安到达洛阳,五六天左右,从洛阳到达莱州出海码头,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孙享福正是因为考虑到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需要快速赶路,才让船厂有针对性的将其设计出来的。
  “现在没有倭国人老是跑来打船厂的主意了吧!”孙享福上了快船之后,紧了紧身上的衣袍,向准备亲自为他掌船的杨顺水道。
  杨顺水摇了摇头答道,“没有了,不过,咱们船厂大规模招工之后,许多有倭国人特征的人,都跑来应招,被护卫们给赶走了。”
  “他们有大唐的户籍?”
  “有,是官府开具的,好像其他各种工厂也都有这种情况。”
  闻言,孙享福一脸郁闷道,“倭国佬学我之心不死啊!回头得让陛下派人下去查一查了。”


第397章 张公瑾出征
  孙享福和杨顺水将快船驶到曲江池码头的时候,张公瑾已经等在这里了,他甚至都没有回府交待一声,就直接赶了过来,随同他一同前往高句丽的,就只有他的车夫一人。
  “邹公,这两人是杨老汉的子侄,一个叫杨明,一个叫杨杰,有他们轮班操船,最多五六日,保准您能到莱州,去到那边之后,您就先留在身边听用吧!”
  “五六日就可以到莱州?当真好本事。”
  张公瑾用赞许的眼神打量了二人一下又道,“现在军情紧急,旁的话就不多说了,你就告诉我,你在莱州外海的人马有多少,战斗力如何,老夫要如何联系他们。”
  张公瑾是懂船的人,上了船之后,稍微的感受了一下,就知道这船的犀利之处,现在的情况就是他早一点到高句丽,那边可以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一些,是以,也不跟孙享福客气了。
  孙享福想了想,答道,“八百人左右,都是精干之士,所配的,都是万石的新式水轮船,共十艘,那种船邹公之前应该在船厂见过,功能我就不多说了。船上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比之朝廷的战舰犹胜一筹,在海上,您几乎可以无视他国水军,用他们来保证我军的海上补给和撤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海上作战和陆地上作战,有着天然之别,舰船和武器先进一些,几乎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还没有大面积向李唐引进各方面技术的倭国和高句丽水军,在赵龙所带领的这支船队面前,就像小孩子面对成年人一般,基本没有正面硬抗的实力。
  而且,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赵龙他们基本都在半岛和倭国海域徘徊,对于那边的海况,有了相当多的了解,等张公瑾跟他们碰头之后,应该能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制定很多可行的战略计划出来。
  “本以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想不到正明还有惊喜给老夫,能够保证大军的补给和撤离,高句丽这一仗就好打的多了。”
  听完了孙享福的介绍,张公瑾顿时信心满满,孙享福便急忙让人取来人笔墨纸,现场给赵龙等人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让他们一切行动听从张公瑾的指挥就好。
  “邹公,高句丽之事,若有可为,便为之,若不可为,没必要将自己陷在那边,您知道的,占领高句丽,还是得出动我大唐的大军,而大唐内部地多人少,要满足自身消耗,需得加强劳动生产力,若是能在海上建立起一条高句丽向大唐转运人口的线路,使原本为高句丽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的百姓,为我大唐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彼弱我强,这也是一种胜利。”
  “这一点老夫知道,老夫有高德在手,到时候会利用他,将那些无法给战事出力的妇孺小孩先走海上运往莱州,只留青壮士兵与渊盖苏文作战,如此的话,那些家属撤离到了大唐的士兵,便再没有退路了,必定会奋勇杀敌,以期给渊盖苏文造成损失,即便最终战败,那些高氏的残兵,也只有投靠我大唐这一条退路,结局你知道的。”
  “原来皱公早有谋算,这我就放心了,如此,我便在莱州等地让人安排接应的事情,对于人口,咱们可是多多益善呐!”
  “老夫知道你满脑子发财计,缺的就是劳力来实现,所以,老夫不会在那边大造杀孽的,没什么别的事,你就先回吧!老夫早一点去高句丽,也能多为你弄些人口回来。”
  待得墨迹干好之后,张公瑾便催促孙享福下船了,孙享福抱拳与之道别后,在岸上目送了快船离开,心中感慨万分,能上凌烟阁的功臣,果然个个都了不得,张公瑾这份一心为公的心情,就值得人敬佩。
  而孙享福之所以这么在乎高句丽的人口问题,除了因为需求之外,是因为看准了人口就是高句丽的根基,它是这个时代亚洲地区人口仅次于大唐的国度,有民一百多万户,从青壮男丁编成的军队数量都有五六十万,就可以看出它的总人口数,至少也是五六百万以上的规模,大唐即便是将突厥和东北四部囊括其中,也不过是三百万户左右,一千几百万人口而已,跟他们打消耗战,很容易伤筋动骨。
  还有一个方面,高句丽的人口到了大唐后,完全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首先人种特种就是一样,再一个,他们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许多人说的还是汉语,普通百姓的文化程度,甚至不输给大唐汉民百姓,是一种拿过来,直接就可以做生产主力用的优质人口,孙享福当然不想放过。
  回到府上之后,孙享福给魏征去了一封信,约他去幸福村做眼镜,顺便跟他谈一谈山东那边的事情,他作为山东大部分中小地主的代表,能够给接受高句丽百姓提供很多帮助,不过,孙享福并不打算让山东地界的这些世家消耗掉高句丽迁过来的人口,因为那里离高句丽太近了,百姓们有可能想着逃回。而关中百姓如今正面临进入工业化的转型,大量原本开发好的土地需要人来耕种,由熟悉农耕事务的高句丽百姓来补充最为恰当。
  次日,整个长安城内都比较热闹,因为是科举放榜的日子。
  铜锣传榜,宣旨的官员,带着锦缎红袍,高头大马,在城内各处寻找各科获得前三名的考生,搞的满城鸡飞狗跳的,冬天里的冷风,也挡不住长安百姓爱看热闹的心情。
  各科三甲考生从一文不名,瞬间变的名声大噪,在享受全城人民羡慕嫉妒的目光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激动的,朝廷让他们这么风光,他们敢不效死力以报朝廷?
  类似科举这样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国家社会,都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最初的时候,人们心思往往比较单纯,久而久之,则演会变成一个名利场,让无数人在里面沉浮,比较庆幸的是,现在还只是刚开始。
  虽然没出现像宋明时期那种榜下捉婿的情况,但,能够取得好名次,获得皇帝青睐的这些状元,榜眼和探花们,都走入了世家权贵的视线,非是出于世家权贵门下的学子若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定然是会想办法拉拢的,因为考虑问题比较长远的世家权贵大多知道,这些人才,未来成为朝廷高官的几率很大。
  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明天,所以,明天才会在法部给明法科取中的子弟开大会的魏征今天有空,散朝之后,和孙享福一同乘快船,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出现在了幸福村。
  “适才在船上跟魏尚书所谈的迁民之事,关乎着关中未来的发展大计,还请魏尚书尽可能的帮忙才好啊!”
  “为国尽忠,老夫是不会甘落人后的,不过,让老夫舍了一张老脸去给你帮忙,你是不是也该回报回报老夫?”
  “这不,为您来独家制作眼镜了么。”
  “这个不算,是你之前答应老夫的。”
  “那您直接说,什么才算。”
  “老夫知道你给正伦写了一个商部管理陈条,让他一下子就找到了商部的管理方向,老夫所管的法部,虽然不像商部那样是从头做起,但也是一个职权与从前有异的新立部门,正明,就没有如写给商部一样的管理陈条写给法部么?”
  孙享福一早就知道魏征在这里等着自己,所以,即便陈条他昨日已经写好,也没有一见到他,就马上交给他,等他把条件提出来之后,才从怀里掏出一个扎子道,“如此,欠您的这个人情,在下可算还了。”
  看到厚厚扎子,魏征面上一喜,也不计较孙享福是早有所图,忙将其接过谢道,“还了,还了,都是为了国事,哪里存在什么人情不人情的。”
  然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眯着眼睛,翻开起了孙享福的手札。
  配老花镜并不复杂,用不同厚度凸透镜在眼前试验,找出最合适的就好,为了帮魏征制作老花镜,幸福村专门开了一窑,烧制镜片厚度不一的凸透镜,孙享福见魏征看的入迷,便去窑洞里,与烧制玻璃的技术总工韩少问聊了起来。
  “显微镜的研究,有什么进展没有?”
  “目前还没有,光是用凹凸镜片,除非造的奇大,才有可能将放大倍数增加到八十倍以上,想要制作您所需要的一百六十倍以上的显微镜,需要非常精准的布置各组镜片的内部摆放,也就是说,能个大家伙,至少要大到人可以进的去,手动调整的地步,而且,可能需要反反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