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妾知夫君,夫君可知妾身?”
虞秀儿反问的话,却是让孙享福有些尴尬,因为此时虞秀儿的表情,让她有些看不懂,败退道,“女人的心思最难猜,为夫怕猜错了,惹你生气。”
闻言,虞秀儿也不为难他了,面有正色道,“夫君既已成家生子,就应该为家族的传承和繁衍考虑,应该早些著书立说,将我孙家的家学底蕴更加全面的传承下去,另外,一个好汉还有三个帮,夫君你也该多努努力,给靖儿生几个帮手出来。”
虞秀儿说着,目光便往红梅和春桃的肚子上看,倒是惹得二女一羞,孙享福哑然。
也无怪呼虞秀儿有这样的想法,她是世家女,她所受的教育,很自然的让她养成了喜欢考虑这些家族问题的性格。
生孩子的事情,孙享福是顺其自然,他可不想建立一个什么像五姓七家那样的家族,但是著书立说这个事情,确实应该考虑考虑了,毕竟,为了保持知识的严谨,用作教育后人的课本,需要仔细雕琢,一旦有错误的地方,可能就会贻害千年,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
而且,农门也应该有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了,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很好的将知识传承和推广出去,像现在这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有什么教什么,缺什么研究什么的状况,可不行。
“秀儿说的是,等忙过了这一阵,为夫就要静下心来,好好的将自己的一些知识归纳归纳,形成体系。”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拿着皮鞭的女人,虞秀儿挥起了皮鞭,所以,孙享福只得努力的干活,从善阳回来,禁欲也有一个多月了,今天难得下个早班,孙享福美美的泡了个澡之后,将自己这段时间积蓄的火力,全部释放了红梅和春桃的身上,次日清晨上朝的时候,他都是迷迷糊糊被人抬到马车上面去的。
“正明,主持完这一届的科举,老夫就去蜀中上任了,你那个蜀中发展计划,何时给老夫啊!”
皇城门前,萧瑀一点也不客气的将孙享福马车里的奶茶给自己倒了一杯,将还在犯迷糊的孙享福推醒道。
“呃,昨夜睡的迟,萧相莫见怪。”孙享福从马车内的沙发上坐起身子,抹了抹脸,也给自己倒了杯奶茶,喝了几口才道,“蜀中的桑麻产业,原本是大唐做的最大最好的,也是调整中最为困难的一个行业,随着棉花的大量种植,麻布料势必会淘汰,丝绸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萧相去了蜀中之后,首先是要淘汰掉大部份麻的种植,至于桑蚕,却不必担心,还可以稍微扩大生产,因为,未来蜀中的丝绸产业,有两个别人抢都很难抢的去的市场,吐蕃和云南诸部,您只要加强和他们的商贸,丝绸这个产业,需求会大幅度所提升。”
丝绸这个东西,无论是比较寒冷的高原,和比较炎热的南方部落,对它的需求都比较高,因为它柔软,舒适,吸尘,且抗紫外线的功能强,高原上的贵族都喜欢它。而且它还有清凉,透气,不生易菌腐朽的特质,是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人用来做兜裆布最好的材料,南边的人也喜欢它。
而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不会养蚕抽丝,织绸布,恰好,蜀中盛产这些东西,而且,就在他们的家门口,占据天然地理优势,其它地方的丝绸要是运到蜀中,光是运费,就让其成本增高不少,而且,质量还未必比的上蜀锦,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市场,几乎是任由蜀中做独家生意。
听了孙享福这个提议,萧瑀点了点头,又道,“让大量种麻的百姓,去种田,他们未必会种,而且,麻纸以往也是蜀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关中和全国各地,却开始大幅度用草纸,对于这个产业,你也说了要淘汰,怎么安置这些人?”
“开辟新的产业啊!据我所知,蜀中的花椒和桔子,山里到处都是,可以让一部分人成规模的在山地里种植,花椒的价格不便宜,桔子产量多了,可以制作罐头,不仅可以往高原贩卖,还可以走水路往全国各地贩卖,做成新的支柱产业应该不难。”
在调味料匮乏的这个时代,有祛湿功能的花椒自然是人们喜爱的东西,尤其是南方人,但由于货物从蜀中运出来的成本较高,花椒虽好,却不是平民吃的起的,没有大的市场,就没有人做大这个产业,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把货物的量走大,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推向全民,这个产业,未必不能盘活,而且,随着大唐的经济水平提升,吃不起调料的时代,会逐渐成为过去。
今年在关中市场上试水的桃肉罐头就是例子,一经上市之后,就获得了大家的喜爱,甚至成为了普通平民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礼品之一,由于在大厂还没有建好,只是在临时开辟的作坊里面生产一些,却也让长孙皇后狠赚了一笔。
桔子罐头的制作成本可能比桃肉罐头还低,缺乏水果和甜食的高原,对它的需求应该很大,销售上面,基本无需担心,只要萧瑀做了,肯定能带动蜀中不少经济。
二人谈到这里,皇城的大门便已经打开了,车夫唤二人上朝,二人下了马车,一边走,一边继续聊。
除了花椒和桔子罐头的产业,孙享福还想让蜀中扩大茶产业,随着北地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起来之后,对于茶叶的缺口更加巨大,而且,随着与西域诸国的商贸越发频繁,茶叶的出口量也会增加。
另外,蜀中的湿热天气,非常适合种植许多种常用药,对于这方面,孙享福也有计划,只恨现在他太忙,不能亲自去蜀中考察一番,不过,他叮嘱萧瑀,在与吐蕃人的交易中,可以多收购一些藏药,许多藏药的价值,不是以金钱能计算的,还有很大的战略储备价值,甚至因为此时吐蕃的医学不发达,很多好的药材,他们并不认识,当野草一般,正好可以便宜了蜀中商贾。
不过,他们的交头接耳很快就被魏征打断了,这老头是来找孙享福讨要眼镜的,李世民昨天早朝的时候让他重新修法,文字工作量非常巨大,这就让他的眼睛有点受不了了。
对于这个合理的要求,孙享福自然不好意思不答应,约他改日往幸福村走一趟,专门根据他的视力,为他打一副眼镜,当然,目的嘛!也是为了在修法的事情上面跟他多提点意见。
大唐可不能只有管理官员和百姓行为的律法,各个行业都要立法,首先,保障底层劳动人民的劳动法就得制定的合理些,再就是对于即将兴起的商业,工业,金融资本等,也需要立法,而且,很多这方面的新立法,还不能被完全定死了,得允许后人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修改,与时俱进很重要。
第380章 考场布置
总体来说,大唐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水平一样,都在飞速的提高,而且,朝廷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在提高。
早朝的第一件事,李世民就宣布了对萧瑀的新任命,实职的剑南道大总管,益州都督,年前上任。
虽然品级上面掉了一阶,但还在顶尖序列,也不算贬官。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地方官任命调整,级别较高,且值得一说的是武士彟,他被升为山南道大总管,荆州都督,而且和萧瑀一样,是兵马钱粮都管的实权都督,这证明李世民对他在扬州做出来的成绩还是认可的,当然,调他过去的主要任务,就是往关中迁民。
永州,怀州,吉州,夔州,归州,梁州等地的五溪蛮,彝,苗,土家等族的百姓,都要大量迁往关中,实在迁不了的,也要迁到山南道境内那些被置换出来的,比较富庶的区域,配发产出更高的上田给他们耕种。
相信只要武士彟能跟那些少数民族做好沟通,在威逼和利诱的情况下,这些当地居民的抵触应该不会很大。
孙享福难得的给李世民提了个建议,如果实在是抵触情绪较大的地区,可以先迁一部分具备可调教性的年轻人出来就好,中老年中的死硬份子,等这一代幼小成长起来了,自然就不存在了。
散朝之后,孙享福第一时间跟萧瑀两人来到了国子监,大唐根本没有修建专门的贡院,现在天气又冷,室内全部装了暖壶的国子监,便被李世民定为本次科举的考场。
还别说,这里地方确实够大,占了务本坊的半坊之地,历史上,贞观朝的鼎盛时期,光外籍学子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数,就高达数千,这些房屋应对科举考试倒是绰绰有余,只是由于桌椅数量不够,需要借调一番,甚至临时搭建一些建议的。
看了看书吏交过来的最终参考名单,萧瑀笑道,“城门口唱了那么一出之后,前来报考的学子果然多了起来,居然达到了八千人之多,而且,还有不少都是工商科,倒是可解此次朝廷的燃眉之急也。”
这中情况早就在孙享福的预料之内,他接果萧瑀递过来的名册,一边翻阅,一边接话道,“人多了才好,起码有的选择,咱们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大,管的也会越来越细,别说八千人,就是八万人来参考,也嫌少啊!”
想想宋明时期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想后世一届几十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这种全国加起来才几千人规模的考试,简直不值一提。
两人正聊着,国子监的孔颖达便过来打招呼了,他对科举取工商医科学子为官这样的新制度,是有异议的,只是人家并没有取消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文科,而且,萧瑀出的进士科的考题,也是咨询过他的,还算中规中矩,这就让他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看到孔老头,孙享福其实有些尴尬的,毕竟以前骂过人家,不过现在比他品级高,只要没事不找他交流就好,当然,人家现在也怕尴尬,不愿意搭理他。
“萧相,国子监的司业,博士,助教,直讲,共三十九人,三日后,皆会参与监考,具体如何操作,还请萧相示下。”
三十九人,加上萧瑀和自己,才四十一人,这么说,一人就得监考两百个学生左右,这就有点多了,以这些屋舍的大小来算,一间最多也就容纳个三四十人考试,一个人要看顾至少五间屋子?
萧瑀本来想说按前朝旧例来的,却发现孙享福皱着眉头,便询问道,“正明怎么看?”
“监考的人数太少了,一个人差不多要监考两百个考生,看顾四五间屋子,估计到时候各种剽窃抄袭的情况会很严重。”
听他说这话,孔颖达马上就不同意了,板着脸哼道,“哼,我辈读书人,都是道德君子,怎会行那剽窃抄袭之举。”
孔颖达对于孙享福的看法,一直就停留在三年前,哪怕是孙享福为大唐做了这些多好事,也没有让他对孙享福有所改观,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好利寡义,不学无术之辈,一听他说话,就忍不住要反驳。
“孔祭酒可是以为,如今这天下都已经大同了,人人都是道德君子了?”
“老夫不敢作此想。”
“这不就是了,况且,此次参考的人,一大部分是商贾和工人,并非个个都是读书人。”
“这······”
孔颖达被孙享福堵的无话可说了,只好把脸一转道一边,不再言语。
萧瑀大致也知道他们两人的过节,而且知道孔颖达的性格,根本不是能劝的动的人,只好摇摇头朝孙享福问道,“如今朝堂各部改革,人人都忙的不可开交,就连弘文馆的学士们,都在修字典,编新的教材,老夫实在不好再请陛下调派人手,正明可有化解困难之法?”
孙享福想了想,便点头道,“办法倒是有,首先咱们得在门口设置搜捡人员,将所有考生身上携带的物品搜捡一遍,防止他们带书本小抄之类的抄袭,另外,咱们还可以给所有考生编号,给所有的坐位也编号,让不同科目的学子岔开了考。”
“岔开了考?”萧瑀不明其意,再度问道。
“嗯,这次科举不是有进士,明算,明法,工,商,医六大科么,咱们给所有的考生编号,分六科岔开,那么每一个考生,距离和他考同样科目的学子,中间至少就隔着五个人,这样,他们就很难相互抄袭作弊了。”
萧瑀闻言笑道,“正明此法大善,如此,我等这就安排人手,制作号牌,将报考学子分科,坐位全部分散开来。”
孙享福明天还要给两孩子摆满月酒,是没有功夫来工作的,所以,时间很紧张,说干就干,两人召集了国子监一干官员,给所有的桌椅编号,又写下了相对应的号牌,到时候发给学子,直到晚饭时分,孙享福才算忙完。
而后,孙享福又发现了国子监无法提供八千多学子的餐饮,便提议将考生的考试时间分为了上午和下午,各一个半时辰,而且,每半天,只做两张考卷,分三天考完。
这样考,对于进士科的学生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因为他们的题目,基本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对于其它各科的考生,却是有很多优势。
比如明法科,一个上午,三个小时,他或许就是做几十道选择题或者判断题,而且,考过了的,基本不会再考,他们每天回去之后,还可以查一下典籍,把重点放在那些没有考过的上面,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平均考分都会高出一个层次,包括医科,也有这样的优势。
其余的如明算科,回去之后各个学子可以就题目的套路,与别人展开讨论,知晓一些解题的方法,这就能在后面的考试中,得分更高,商科,大致也有这样的优势。
各科的考分都高了,就会把进士科的比下去,而且,进士科本身参考的人员,就差不多达到了所有参考人员的三分之一,到时候,取中的几率,估计会最小,这样就可以预见,几届以后,考进士科的人会越来越少。
孙享福并不是对学文科的人有什么意见,只是这个时期,缺的是更加有实用性的理科生,等大唐的经济到了一定程度,文科还是会兴盛,就像国家发达了,人民会更加关注文娱节目一样。
回到府上之后,孙享福就看到书房里一堆的文稿或信件,却没空翻看,天天这么给李世民卖命,错过了自己两个孩子的童年可不好,一个月左右的孩子瘪嘴的时候最有意思,孙享福抱着欢欢逗弄了半个时辰也不嫌累,直到孩子慢慢的玩累了睡过去,他才想起吃晚饭。
孙府的厨房随时都有不少卤味,各色肉类都有,尤其是冬天,不过今天有新菜,海带炖排骨汤,红烧鲸鱼肉,还有一份清蒸大海蟹。
“岭南送东西过来了?”孙享福问了问在一旁伺候的德叔道。
“是啊!这海带,以往沿海的人都不吃,自从您带头吃起来之后,现在长安城吃它的人不少,冬季的市场需求很大,岭南那些的船队送来了不少。
而这鲸鱼,是赵护卫的船队在海上特意捕的,据说有一条就有好几万斤,片好的肉,一船才拉了两条过来,夫人让人送了好些到皇宫各位大人家里,剩下的明天酒宴上用来招呼客人,府里厨娘研究了好几种做法,这红烧鲸鱼肉,只是第一道菜而已。”
“赵龙他们这么闲,都在海上捕鲸鱼玩了吗?”
孙享福一边说着,一边尝了尝那卖相不错的红烧鲸鱼肉,味道却是不差。
“送鱼来的护卫说,这两条鲸鱼是打给公子和小姐做满月礼物的,另外,代他们的头问一问,什么时候,他们可以轮流回家休养,您都快把他们丢在海上三年了。”
闻言,孙享福一阵愧疚,谁都有老婆孩子的,都有感情需求,是自己考虑的不周了,可眼下,山东那边还真离不得他们。
“让送鱼的人回去告诉赵龙,再招募三千人水手训练吧!训出来后,他们就能轮流回来了,算了,还是我去信跟他说吧!”
第381章 各种忙
吃完东西本来是打算去书房给赵龙写封信的,却不得不先将书桌上的文稿和信件看一遍。
安北军现在处于战争状态,苏定方对于大小战事都有单独的奏报给孙享福这个上官,在看过了全盘的详细奏报之后,他才对东北的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
别看李世民对外宣布的都是捷报,其实苏定方在开原一带打的很惨烈,只是死的人都是四部的轻壮,而非大唐府兵,朝堂诸将都不觉得有什么损失而已。
孙享福却是觉得,这么打下去不行,各部的轻壮要是死的太多,难免会对大唐这种出工不出力的表现心生抱怨,所以,安北军在转运完高句丽俘虏的之后,也要参战,训练了那么久,也该见见血,为国出出力了。
于是孙享福给阿布突思去了一道军令,命他率领右护军两万轻骑兵,带上善阳医学院的一批医护人员和医药,粮草,财货等物资运到开原,犒赏四部的同时,加强开原的守备力量,尽快的给四部联军换装,降低各部与安北军之间的差异,在闲时,组织他们和安北军一起训练等等。
反正明年的时候,李世民还是会调两万安北军去东北,而安北军并不需要像十六卫府兵一样集合整训,或者忙完农耕之后才能出征,他们是常年受训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