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02章 幸福村的核心
  这个时期的大唐冶炼工艺其实已经很高了,唐刀会加入一定比例的碳来增加坚韧性,倭国人后来就是学习了唐刀的制作工艺,在研究高碳钢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去。
  不过由于原始钢材的原因,普通唐刀的质量和这柄乌兹钢材打造的刀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海运路线稳固,孙享福会大量的从天竺那边将这种乌兹钢进口,要知道,这玩意到十七世纪可就绝迹了。
  试刀当然是要劈砍一番的,李世民的臂力很强,是以,普通的刀剑都经不起他一磕,连续将数根木桩一刀两段之后,李世民终于想起了与钢刀碰撞,然后,常何心爱的佩刀就悲催了。
  由于两柄刀的坚韧性差距过大,李世民手中的刀又快又重,常何又是被动挨砍,他的佩刀毫无意外的被砍成了两段,等李世民哈哈大笑的提着这柄陌刀走出冶炼作坊时,哭丧着脸的常何才一把将马赛夹在了腋下。
  “小子,以你的手艺,来我千牛卫当个掌管军械的校尉绰绰有余,帮本将打造一柄像陛下手中那样的战刀,这事就算成交了。”
  马赛闻言,却是一脸尴尬,摆手道,“将军这可使不得,您想要战刀,何须那么麻烦,只需要送一千贯的钢材成本来,草民愿意免费为您打造一柄。”
  好的兵器,对于武将来说绝对是价值千金的,能轻易斩断自己手中佩刀的宝刀是可遇不可求的,别说一千贯,再多的钱常何也愿意掏。
  拍了拍马赛的肩膀,常何笑道,“你这个兄弟本将认下了,明日材料钱就会送到,等你的兵器打造好之后,派人通知本将亲自来取。”
  说罢,常何便喜滋滋的朝冶炼作坊外李世民的背影追去。
  “陛下,臣许了校尉之职,那打铁的小子居然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嗯,孙正明用的这些人,倒是叫朕放心,以后派人多多往来此地,但有新工艺出世,朕要第一时间知道。”
  “末将领命。”
  铁器,军械的制造,一向是朝廷严格管控的,李世民一直放任孙享福研制这些玩意,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信任,李世民从来都没有觉得孙享福的忠诚有问题,他只是没有在孙享福这里感受到他对君权的敬畏和对天子的崇拜和迷信。
  他让常何这么试探,是怕孙享福将这些技术和其它技术一样外流出去,可是他却不知道,孙享福比他还要更重视保密这个问题,那些从幸福村流出去的技术,基本都是孙享福故意流出去的惠及全民的生产技术,真正会影响国家安定和安全的东西,他管的可紧了。
  参观完冶炼作坊,李世民又来到了柴山下的水泥作坊和琉璃作坊,水泥烧制技术孙享福是一早就交给了朝廷的,其实没多大看头,但幸福村的存货明显有点太多了,灾民里面起码有一万青壮都被安排在了这里干活,另外,还有一万人,被安排在了终南山的采石场碎石。
  “此地为何如此多人?”
  李世民已经搞清楚了幸福村的套路,知道有不懂的问题,直接问衣服上写有农字的人便可,所以,回答他的是幸福村的原住民赵喜。
  “陛下,村长说过,要致富,先修路,我们村子距长安不过百多里,如今有这数万灾民在,正好可以修路,村里烧制了这么多水泥,还开采了很多碎石,正是要修一条直通长安的水泥路。”
  “直通长安?”
  水泥路李世民从小河集上来的时候也见识过,确实好走,特别是走马车,基本没有什么阻力,不会颠簸,速度比走官道快的多,如果铺一条笔直通往长安的水泥路,那么从长安到幸福村便可以缩短很多时间,尤其是运货,即便是满载货物的马车,不到两个时辰就能到。
  “你们村虽然有不少作坊,但并不大量生产货物对外出售,为何要花费巨资修建一条这样的道路?”房玄龄不解的问道。
  “呃,村长说的可不是帮咱们幸福村致富,咱们村子已经够富了,他说的是帮关中百姓致富,修建通往长安的道路只是第一阶段,之后会修建通往弘农,甚至洛阳的道路,一旦修成,长安前往洛阳,快马一日可达,沿路州县的百姓进城售卖农产品也将变的方便······”
  赵喜的话一说就是个没完,但他形容的那幅画面,却硬生生的将李世民和几位大臣震撼了,铺一条从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这得花多少钱?要知道,即便是大唐现在的黄泥碎石渣官道,也是历朝历代,逐渐累积修建而成。
  “这怎么可能?”
  待得赵喜的一通话说完,萧瑀却是摇头道。
  “草民当时也觉得不可能,但村长给我们指派任务的时候说了,不要小瞧人民的力量,秋天一到,关中大地将会出现数百万无粮可吃的灾民,数百万人,每一万人,每天只需要修一里路,这关中大地的道路就会来个大变样,咱们事先储备好修路的材料,就看朝廷到时候敢不敢组织起来大修特修了······”
  “这······”
  萧瑀再度哑火了,他本以为修建一条从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已经是异想天开了,却不想,孙享福是想将整个关中的道路网都修建完毕,他不知道的是,孙享福至今都还记得自己和孙大力两人推着独轮车,走泥巴路去小河集卖鱼的事情,十多里的泥巴路,他们往往要走一个多时辰,五十里不到的县城,他们居然没有能力走过去,那个时候,便是道路限制了他们发展。
  不过修路可不是孙享福简单的说修就修的,征地,派员,这都需要官府来组织操办,孙享福已经为李世民打开了一条赈灾的新道路,怎么利用这些灾民的劳动力,就看他自己考量了。
  “玄龄,回头咱们好好的议一议,若真可行,朕觉得,这路可以修。”
  “臣也觉得可行,以往朝廷白白养活灾民的赈济方式不可取,应该趁这样的机会,将孙正明所说的基础建设修建起来,水泥此物臣之前也有研究,若长安城内的街道······”
  基础建设的需求无处不在,长安城内像朱雀大街那样有青石板铺路的街道可不多,大多地方都是黄泥路面,一旦下雨,被马踩车辙压的稀巴烂的地方到处都是,百姓在这样的路面行走往往比较费鞋,身上弄脏了,需要梳洗,货物弄脏了,影响成色,很是不便,如果都修上水泥路,那就不一样了。
  想到了那几百万张肌饿的嘴,萧瑀却是觉得,朝廷对于修路,不是可不可做,是必须要做到才对,他不是呆板的死脑筋,相反,一旦认准了的事情,他会执行的很坚决,于是道,“不是议可不可做,而是要议怎么才能做到,灾民只要有了做工的地方,能够挣到口粮,就不会乱,臣建议,陛下要借此次叛乱,杀鸡儆猴,提前为灾民储备一些粮食,利用各方面资源,促成修路这件事情。”
  “萧相言之有理,明日,便召户部,工部,兵部的侍郎以上官员共同商议吧!”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萧瑀在政治上的远见和执行力,所以,在贞观朝,李世民要干大事的时候都会启用萧瑀为相,不过他这样的性格在位的时候很容易得罪人,当然,很多政治炮火他都是为李世民挨的,所以,他死后能上凌烟阁排名第九。
  水泥窑洞旁边紧挨着的便是琉璃作坊,由于手中已经有了望远镜和穿衣镜,李世民对于琉璃窑洞的兴趣很大,虽然现在依旧没有烧制出纯透明的玻璃,但是精美的琉璃制品已经烧出来不少,这玩意在长安市面上的价格堪比玉石,在李世民看来,是吸金利器。
  不过,他来到烧制琉璃的窑洞的时候,看到工匠们从窑洞里取出精美琉璃时的表情,却并不是喜悦,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想要的,竟然是可以制作望远镜和穿衣镜的那种透明玻璃。
  在窑洞的前前后后发现了不少站班的护卫之后,李世民才算放心,要知道,这次围剿李孝常的利州军,李世民手中那个二代望远镜可是起了不少作用,包抄围歼战,总览全局的人有了望远镜的加成,就能及时补救各方不足,将战力放到最大化。
  这次,就是因为设计了一个极完美的包围圈,才让朝廷的大军以极小的代价,全歼了李孝常的叛军,知道望远镜的重要性的李世民当然要严管这种军事利器。
  而对于李孝常这种在国难之时反叛的人,李世民是坚决要处死的,不过这处死之前,挖一些跟他合谋的世家门阀子弟出来是必须的。
  李世民手上像孙享福从岭南带回来的那种能够指证世家罪行的犯人还很多,他们都被秘密监押在宫内,必要的时候,是可以放出来咬人的,像这次关中大灾,朝廷缺粮,就属于必要的时候。
  其实看了这么久,李世民这一行人都没有看到幸福村的核心,那些穿着农字服的小孩子,才是孙享福重点培育的对象,而李世民参观幸福村的这半天时间里,基本没有看到这样的孩子做事。
  在柴山的山脚下,幸福村渔场的河坡处,午饭过后,穿着农字服的小孩子们全部聚集到了在这里。
  几垄沿着河坡开垦的田地里,每一小块都插着一根木牌牌,上面写着某某某试验田,加起来不过两三亩地方,却是种植了数十种农作物。
  “赵河,你的生菜跟我是同时播种,现在个头却比我的小了一大圈,算试种失败,估计是你沥肥的时候偷懒了,去库房领种子重新种吧!这次别只用从你爹哪里弄来的猪粪沥肥了,记住比例,添加一些其它材料进去发酵······”
  类似的讨论在河坡上很热烈,李世民和几个大臣远远的看着他们,听着一些完全不懂的术语,很想将这些东西与他们前段时间读过的《齐民要术》上面的内容合上,却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他们都不认为这是孩子们没有学好,毕竟,在他们眼前的可是一片长势非常茂密,没有任何杂草的田地,那么,问题就应该出在他们自己身上,于是,几人相视一眼之后,向孩子们所在的地方走了过去。


第203章 农门的传承方式
  沥肥其实并不难,这个时期能够轻易做到的有高温堆肥法,和腐化发酵法,由于高温堆肥法会污染空气,在人口密集的关中根本不适合用,所以孙享福只是教了这些孩子们腐化发酵法。
  过程很简单,在挖好的池澡中放入动物或人的粪便,以百比一的比例加入桔梗粉末,锯末,麸皮之类的发酵即可。
  夏季,这种传统发酵的粪池只需要十几天就能彻底腐熟,沥出来的有机肥施用很方便,气味也小,而且一般不会出现二次发酵,烧根烧苗的现象,施用过一次,就能够多年受益,以鸡粪的效用最高。
  当然,沥这种肥最不好掌握的是比例问题,因为没有人去称粪便的重量,大多是目测一下,发酵物添加的太多或者太少,发酵出来的肥料都有一定的区别,他们都是孩子,做事情难免丢三落四的,像赵河,就胡乱撒了一把东西在自己挖的猪粪池中,每次他跑去看粪池的时候,还习惯性的撒泡童子尿在粪池里,结果他那一池粪就没有孙得寿,王二小他们沥的好。
  但幸福村的学习氛围是轻松,包容的,错了可以,再来过,一直弄对了为止,村子里有足够的储备让他们试验,玩耍。
  从去年孙享福知道今年的家禽家畜饲料储备丰富之后,就交待过孙二力组织人手,挖沼池储肥了,这半年多过去,各大沼池里的沼液,沼渣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数量,一旦今年的蝗灾过去,孙享福在关中能够耕种的土地,都会用这种高肥力的东西做底肥,按照后世的耕种标准,种植一季农田。
  “陛下来了,拜见陛下······”
  看到皇帝一行人朝这边走来过来,孩子们一点也不整齐的朝李世民行了一通礼道,不过李世民也没有责怪他们,笑着看向孙得寿道,“你们刚才所说的生菜,是什么菜?朕怎么没听说过?”
  “呃,生菜是我大哥从岭南带回来的一种蔬菜,关中夏日里也适合种植,王二小,赵河,马育他们三人都有种植,您看。”
  生菜种植历史悠久,是一种在唐朝中页就在中原大地全面普及的蔬菜,孙享福在岭南看到这种蔬菜之后,想到长安貌似还没有什么人种植,就弄了些种子回来,今年还是第一批在长安种植,当然,随着赵龙往中南亚地区跑的越频繁,更多的蔬菜植物种子会被他收集到长安来。
  李世民随着孙得寿指引的方向菜地里看去,只见一株株绿莹莹的蔬菜整齐的排列在田地里头,发干的泥巴上,还有他们刚用水壶浇过的水迹。
  “这些菜是你们这些孩子种出来的?”
  不光是生菜,其它好多种农作物都是整齐排列在田地里,不是专业搞农耕的,还真认不全,虽然此时天干地旱,蝗虫很多,但这里的蔬菜长势却很喜人,显然是整天都有人在照料。
  “是的,这是我农门子弟的课业。”
  “课业?”
  李世民有些惊讶,他发觉自己对这个农门的了解竟然只有一本《齐民要术》,却没想过农门居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系统,他们的传承可不是读懂那本书而已,而是要实际动手。
  “你们学习的东西不是《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吗?”李世民继续问道。
  “呃,我大哥说,《齐民要术》上记载的只是基础,是第一代老祖研究的知识,我们农门传人必须一代接一代的创造出更先进的耕种养殖技术,哦,先进,就是更好更高明的意思。
  而我大哥是第四代传人,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两代师祖的知识超越了祖师爷,而他掌握的知识,至少比《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超出了三代,要高明的多,而我们的任务,则要超越我大哥,争取成为下一代的接班人。”孙得寿照着孙享福之前编的谎话解释道。
  “这农门的传承,竟然是这样的。”
  不光是李世民,萧瑀和房玄龄等人都是十分惊讶,古人对前人留下来的知识都是比较尊重的,生怕传承的时候出现错漏,古籍孤本之所以那么珍贵,除了因为少,还因为上面记载的是最原始的知识,似农门这种专司推翻前人的教育方式,却还从未出现过。
  “呵呵,我大哥还说过,其实不仅是耕种养殖的技术,其它任何技术,都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进步,这样,人类的文明才会快速进步,不再因为无知,而做很多傻事。”
  孙得寿毕竟还是个孩子,没有什么心机,孙享福怎么跟他讲的,他就怎么说出来了,不过这话却是勾起了李世民几人的兴趣。
  “你大哥认为这世上很多人在做傻事?”李世民刁钻的接过话道。
  “是啊!我大哥说那些造反的人就很傻,无论成功与否,还不是一日三餐,生老病死,图的是个啥?虚荣心而已,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情绪,被这种低级情绪左右的人,都是还没有活明白的傻瓜。”
  孙得寿这句话李世民很认同,没有带领天下人过上好日子的政治抱负,只因为自己的一时贪念而造反的人,确实很傻,但是,他所说的文明的进步,能减少这样的傻子诞生吗?
  这是一个李世民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像之前他突然感觉自己应该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一样,是未来他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你先前说你大哥的农耕技术已经超越了《齐民要术》记载的很多,那他现在能把一亩田,种出几倍的产量来吗?”李世民问了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问题道。
  孙得寿思考了一下,点点头答道,“理论上可以,去年大哥在没有沥出有机肥的情况下,把小麦的产量提高到了四石多一点,今年,有了有机肥,产量可能会再提高几成,比原本两石多的产量高出两三倍是不在话下的。”
  后世的小麦亩产达到一千斤以上并不难,那就是八石多,即便现在因为种子,肥力,农药的缘故,不能完全达到后世的产量,但亩产六七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别忘了,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污染基本没有,日照十分充足,只要田地里肥力足,种植的方法科学,农作物的长势未必会比后世差。
  “什么叫理论上?”李世民再度追问道。
  “就是,在各方面准备全部做到最好的情况下,就好比小子这试验田里种的冬瓜,几乎满足了冬瓜生长的最好条件,如果是按照这种条件种植一亩地,产量恐怕会达到过万斤。”孙得寿指了指插着他的名字的牌牌的那块区域的几根冬瓜物道。
  中原人很早就学会了种植冬瓜,《齐民要术》上就有种植冬瓜的记载,然而,在有机肥和定植授粉的帮助下,试验田里的冬瓜会比普通农户种植出来的冬瓜大很多,当然,孙享福不会无聊的让他去研究一种已经有较成熟种植技术的瓜物,他给孙得寿的命题是让冬瓜变种,长出同样适合夏季食用的节瓜。
  “亩产万斤的冬瓜?”
  李世民和几位大臣们都有些发愣,冬瓜个头大不假,但这个时期,能超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