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小春双手一摊道:“这真是不赶巧,吴大哥,咱现在怎么办?”
  吴樊不耐的一挥手道:“还能怎么办,把这厮绑了一起带回去,交给大帅定夺。”
  方小春嘿嘿一笑道:“活的总比死的好,就是路上累一点。”
  “呸,把这鞑子带回去,一路上还得浪费口粮。”
  吴樊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还是走到那鞑子跟前,和方小春一起把他横放在马背上,然后用绳子捆好。
  “这么重个人,别再把马累坏了。”
  吴樊朝方小春瞥了一眼道:“要不小春子你牵着马走?”
  “啊!吴大哥你莫不是在开玩笑吧?”
  方小春向后退了一步,幽怨道:“这一路回去至少上百里,让马匹驮着鞑子,我却靠一双脚走路,哪有这个道理。”
  “哈哈,我便是逗一逗你,你还炸毛了。方才鞑子那匹马不还在那儿呢吗。”
  吴樊冲不远处一指,方小春顺着瞄过去,果然那匹枣红色的蒙古马还在。其余两匹马已经受惊跑了,惟独这匹马仍自打着响鼻静静待着。
  “嘶,这畜生怎么不跑?”
  “估计是跟着那鞑子的时间长了。我听说马跟人一起待的时间长了,便通了人性。你不用管这些,就骑着好了,算是便宜你小子了。”
  这匹枣红色蒙古马只是中了一箭,伤势并不太重,完全可以负重回到百里外的大营。
  “嘿嘿,这么看来这趟倒是不亏,白白赚了一匹马。”
  三人相视一笑,好不快哉。
  ……
  ……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初九,这一日南京城中十分热闹。
  黄德功、金声桓、马进忠联手大破左良玉叛军,将左良玉、左梦庚的首级并着俘获的李国英等左军将领一并送到南京城中。
  围观的百姓在这些叛军被押入城后纷纷投掷烂菜叶,大骂乱臣贼子。
  李国英闭着眼睛不敢看这一切。
  对他来说这一切就像一场梦。
  昔日的恩主左良玉竟然身首异处,左军也分崩离析。
  他拼死殿后做出的努力全然白费,真是叫人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国英有些不甘心,他们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败了呢?
  一番“游街”之后,李国英等人被押往刑部大牢。
  在经过一番简单的处理后他们才会被再次押出,到紫禁城外举行献俘仪式。
  至于黄德功、马进忠、金声桓等将则破例被当今天子召入宫中陛见。
  陛见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据说天子还赐宴,留三人在宫中用膳。
  这自然让南京城内一众武将艳羡不已。武将能够得到如此待遇,真的是皇恩浩荡了。
  天子除了召见黄德功、马进忠、金声桓外还召见了堵胤锡、袁继咸。
  此二人虽然在平叛过程中没有率部冲杀在最前,但起到的作用一点不比黄、马、金三将小。
  若是没有堵胤锡,金声桓、马进忠就不会被策反,从而突然发难斩去左良玉的“双臂”,逼得他仓皇之下沿江溃逃。
  若是没有袁继咸的水师牵制,左良玉便有机会逃走,黄德功的围追堵截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也许外人不知道,但朱慈烺十分清楚二人的重要作用,因为从一开始他在布局时,堵胤锡和袁继咸就是最重要的两个棋子。
  袁、堵二人都是绝对忠于明室的能臣,又是文官,有些不能对金、马、黄说的话朱慈烺完全可以对他二人说。
  在平叛了左良玉叛乱,收编了大量左军士兵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些军队便是朱慈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军队有十几万人,要是依然保留原编制,每年对朝廷都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但如果全部遣散,朱慈烺又担心会引发动乱。
  最好的办法是把原有左军编制打散,重新整编成营。
  当然,左军之中藏污纳垢,有很多兵痞的存在。
  这些人朱慈烺是绝对不允许留下的。
  虽说对左军的筛选不可能达到神策军挑选兵员时那么严苛的程度,但也绝不能糊弄一番。
  朱慈烺的底线就是不能留有兵痞。
  十几万人的规模太大了,朱慈烺的目标是给左军瘦身,兵员定额减到八万人左右。
  如此一来,按照神策军的编制就是四十个营,分为步兵、骑兵、炮兵以及水师营。
  朱慈烺计划将水师营的数量往上提,至少要有十个水师营,两万人左右。
  至于骑兵营的数量可以相对减少,因为湖广水网密布,骑兵多了也发挥不出作用。
  至于步兵营、炮兵营还是应该适当增加的。
  因为满清已经南下,李自成败走九宫山。
  谁知道李自成会不会像原本那样死在九宫山。若真是这样,那顺军就会一举溃散。满清八旗就会立刻调转过来攻打湖广。
  原本历史中因为左良玉顺江东下“清君侧”,整个湖广拱手让给满清。可在这个时空,朱慈烺自然不能任由满清夺取湖广。
  好在此时满清的注意力还被李自成吸引,朱慈烺要做的就是立刻稳住湖广的局势,至少要守住武昌。
  仅仅靠原先的‘左军’当然不行,朱慈烺准备调黄德功入湖广,与金、马二人共御强敌。


第一百九十六章 献俘阕下
  至于堵胤锡和袁继咸怎么安排,朱慈烺颇是费了一番心思。
  堵胤锡善于处理内政,袁继咸善于练兵,尤其是水师。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才施用。
  何腾蛟、左良玉伏诛后湖广缺少一个主事的人。
  黄德功、金声桓、马进忠都是武将,显然不能承担这个角色。加之三人谁都不服谁,朱慈烺要是任命其中一人统领其余两人,非得炸开锅。
  是以朱慈烺决定任命堵胤锡为湖广巡抚,等于是让他接替了何腾蛟的位置。
  而袁继咸除了继续担任“四省总督”外,还兼任了提督操江一职,负责从荆州到长江口的全部江防事宜。
  这等于朱慈烺变相授予了袁继咸全面编练水师的权力。
  至于原先的提督操江侯恂则调回都察院听堪。
  对朱慈烺来说,眼下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
  湖广和山东都必须守,只要一处没守住,都难免重蹈历史上南明的覆辙。
  当然,比原本历史好的地方是,他已经基本扫除了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等势力,大明内部相对来说比较团结稳定。
  现在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接连获得胜利,通过胜利给将士、百姓信心。
  唯有如此,才能在与满清的漫长对决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
  ……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一早,南京紫禁城午门外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朱慈烺身着大红色十二章衮服,乘舆一路从内宫来到午门。
  在内侍、大汉将军的簇拥下朱慈烺登上午门城楼,俯瞰着午门下的芸芸众生。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如上朝一般庄肃。
  只是与以往不同,有数百名叛军俘虏被大汉将军押解到午门外跪倒。
  兵部尚书路振飞朗声道:“献俘!”
  之后协律郎执麾引乐工就位,司乐跪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
  一时金鼓齐鸣,乐声震天。
  乐止,兵部尚书路振飞接道:“奉旨平定何腾蛟、左良玉叛乱,所获俘囚,谨献阙下,合赴市曹行刑,请旨。”
  路振飞这句话说完,接下来就该朱慈烺发声了。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将战俘恩赦释放以彰显皇恩浩荡,二是下旨命把战俘拿去交由刑部依照律法处斩。
  朱慈烺知道这些俘虏都是左良玉军中的大将,有些颇有一些实力。但谋反就是谋反,叛乱就是叛乱,若是不对这些人明正典刑,那以后谁还会敬畏大明律法?
  便是为了杀鸡儆猴,这些人也必须死。
  “拿去!”
  朱慈烺一声令下,即宣判了数百名左军判将的下场。
  朱慈烺朗声之后,他身边的两名大汉将军便高喊:“拿去!”
  再之后,二变为四,四变为八,八变十六,直至三百六十名大汉将军齐声高喊。
  有明一代锦衣卫除了充当特务外,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作为皇帝的仪仗队。
  故而他们除了身材魁梧,声音也很洪亮,以备随时唱诵。
  三百六十人齐声喊道“拿去”,直是声如震雷。
  “臣遵旨!”
  这时候该刑部尚书马士英站出来了。
  他领旨之后冲左右吩咐道:“全部押走,验明正身,赴市曹行刑!”
  献俘阙下只是个仪式,真正处刑却不是在此。
  明代处决人犯是在西市,这些叛军将领都被天子钦判了斩立决,只待验明正身就会押赴刑场明正典刑。
  ……
  ……
  南京西市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听说几百名叛军将领要被处斩,南京城中的百姓纷纷赶来看热闹,把西市挤了个水泄不通。
  由于要被处决的人犯人数太多,故而只能分批行刑。
  不过这让南京百姓们更为兴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看更长时间了。
  第一批人犯被押上法场,引至砧台前跪好。
  监斩官看了看天色,见时辰已到便将红色的签子掷了出去。
  刽子手纷纷拔掉人犯脖子后插着的木牌,挥刀斩下。
  二十颗人头纷纷滚落,无头尸体随之软倒在地。
  照理说处斩完一批人犯后刽子手都会在刑台上泼水清洗鲜血,可因为今天要处斩的人犯太多,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不然泼水清洗完后又得处斩一批,等于白费工夫。
  人头斩落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一声声惊呼,随之是一阵狂喜。
  “杀的好!”
  “杀光这些叛将!”
  “朝廷威武,圣上威武!”
  杀戮带来的冲击让这些平头百姓们常年积压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他们纷纷高举着拳头,十分兴奋。
  又一批叛将被带了上来,刽子手高效的收割着人命。
  百姓们兴奋的呐喊着,不知不觉间大多数人的嗓子已经喊哑了。
  李国英属于最后一批被处斩的叛将。
  当他被押上断头台时百姓们纷纷朝他丢掷烂菜叶。
  李国英被捆绑着双手无法去把菜叶拨掉,便索性闭上眼睛任由百姓朝他投掷。
  他在脑海中飞速回忆着自己这一生。
  从一个小兵做起,被左良玉看重,升为亲兵,之后一路立功成为左良玉的心腹大将。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时他毫不犹豫的响应支持。
  他当然明白所谓的‘清君侧’不过就是一个幌子。左良玉起兵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造反了。
  但他还是会选择跟从左良玉造反。
  因为他的效忠对象只有左良玉,没有朝廷。
  他的荣华富贵都是左良玉给的,而不是朝廷,所以他和左良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别说左良玉要做的是‘清君侧’,便是左良玉想要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李国英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一定会第一时间劝进。
  可惜左良玉败了,所以他们这些支持左良玉的将领都该死。
  若是左良玉胜了,他们不就都是开国功臣了吗?
  至于内乱可能让清军趁虚而入,在李国英看来根本就不算什么。
  真要是左良玉夺了江山,大不了割让几省之地给满清,弄一个划江而治。
  可惜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败者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
  刀起人头落,李国英的生命终止在了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日。


第一百九十七章 这仗必须打
  中军大帐中,高杰愁眉紧锁来回在帐中踱着步子。
  昨日斥候队带回一名鞑子哨骑,高杰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命人找来一个懂满语的商人,又对那鞑子严刑逼供,这才问出个究竟。
  原来这鞑子是一名满洲正黄旗的旗兵,奉命与同伴侦查顺德府一代的军情。据这鞑子说,多尔衮在得知明军杀入北直隶,连克大名府、广平府后大惊,决定派出留守京师的两黄旗精锐阻击明军。
  而统领正黄、镶黄旗的便是多罗贝勒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此次带来了一万多名两黄旗精锐,除此之外还有两万多绿营兵,人数虽然没有明军多,但战斗力十分强大。
  两黄旗是八旗中最精锐的存在,此番成建制的调出。足以见得多尔衮十分重视高杰。
  这对高杰来说可不算是个好消息。
  此番北伐他就是看准了八旗主力调去山陕的契机。想不到多尔衮竟然留了一手,把两黄旗的军队留了下来拱卫京畿。
  毫无疑问,这个勒克德浑就是冲着高杰来的。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小心的专门派出斥候到顺德府的山区侦查。
  对高杰来说,情况有变。原本他想尽可能多的攻城略地,消耗满清在京畿的威信力。即便一时打不下来神京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现在鞑子主动来战,高杰自然不可能像原计划的那样在北直隶流动作战。
  要么撤回河南山东,要么打这一仗。
  他必须作出抉择。
  高杰明白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影响大明对满清的整个作战计划,所以他慎之又慎,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这个时候李成栋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建议高杰打这一仗。
  原因有三。
  其一,明军此时士气正盛,趁着这股劲头跟鞑子干一仗吃不了亏。
  其二,高杰急需要通过此战让麾下将士感受到真鞑的战斗力。毕竟此先战胜的绿营兵都是二鞑子。
  其三,高杰需要做给朝廷看。若是北伐中一遇到真鞑掉头就跑,朝廷那里恐怕交代不过去。
  李成栋将这三个理由一一向高杰讲清楚,高杰也觉得在理,便下定决心与勒克德浑一战。
  高杰很能打,也很敢打。
  但面对勒克德浑统率的两黄旗精锐,他十分小心,亲自召集麾下诸将商议策略。
  从清军的行进方向来看,他们应该是从冀州来的。
  要想进入广平府,清军走韩家寨沿着漳水一直前行的可能性极大。
  故而高杰决定在清军行进路线上设伏,打一场伏击战。
  漳水沿岸的河谷有许多低矮的密林,确是伏击的好地方。
  不过此处不易摆开阵型,真打起来明军的人数优势发挥不出来。
  思前想后高杰决定分兵,自己亲率三万人在河谷密林之中设伏。剩下的两万人由李成栋统领,绕道抄后路。
  等到清军沿着漳水进入河谷,李成栋便和高杰分别率部杀出,对清军形成合围之势。
  唯一的问题就是必须速战速决。若是拖到多铎统率的主力返回,怕是高杰和李成栋统领的明军都很难成功撤离。
  高杰从那鞑子斥候口中了解到勒克德浑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统兵经验,此次率军出征是勒克德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兵。
  所以高杰准备利用这点做些文章。
  一般而言,第一次统兵的人都会急于证明自己。
  所以高杰只要卖出一个破绽,按说勒克德浑就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
  这便需要一个诱饵。
  高杰第一时间想到了张勇。
  这厮是在卫辉府投降的绿营军副将,跟着高杰一路攻城略地,早已没了退路。就连这些绿营兵脑袋后面的辫子也已经被剪掉,如今光秃秃的脑袋上没有一根头发,跟和尚没有任何分别。
  是以李成栋曾经笑称张勇统领的是一只和尚军。
  高杰准备命这只和尚军主动沿着漳水北进,与勒克德浑统领的清军来一次遭遇战。
  这场遭遇战只许败不许胜,目的就是勾起勒克德浑的欲望。
  张勇要做的是一路溃逃,诱使清军进入埋伏的河谷,这样高杰和李成栋便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杀出。
  这个计划很完美,关键就是要看勒克德浑会不会上当。
  若是张勇演的像一点,高杰觉得机会还是很大的。
  当高杰找到张勇把自己的想法悉数说出后,张勇虽然嘴上应了,心里却是叫苦不迭。
  他真是后悔不已,当初为啥不找个机会逃跑。
  现在好了,他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清人士’,除了跟着高杰干到底已经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
  去他娘的,干就是了!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不就是鞑子吗,都是一双眼睛一张嘴巴,还能把他生吞了不成?
  ……
  ……
  “贝勒爷,前面就是宁晋泊了。”
  范文程单手控着马缰,指着不远处的一汪大沼道。
  多尔衮虽然最终决定任命勒克德浑为统兵大将军出京阻击明军,但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便决定派范文程随军同行。
  范文程老成持重,多奇谋诡计,有他在勒克德浑身边,多尔衮放心的多。
  对此范文程当然不会拒绝。急主子所急,想主子所想这是一个做奴才的本份。
  作为一个从努尔哈赤时期就主动投效的老奴才,范文程对爱新觉罗家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
  在范文程看来,爱新觉罗家的事比他自己家的事还要重要。而眼下这一仗,关乎到爱新觉罗家的气运,关乎到大清的国运。他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为主子分忧,责无旁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