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7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高管互不熟悉,未来的合作不可能会默契,同属一家集团的优势也就白白浪费掉。
  同时,作为一家已经成功国际化的企业,高管的国际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步。
  之前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嘉盛国内的高管团队,冯一平最多也是聘请那些在国内出生和长大,后来到美国或者欧洲留学、工作,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华人,或者是已经回到国内,但同样有国际化背景的国人。
  同理,美国公司那边的高管,同样是一水的美国人。
  单独来看,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从集团公司的角度看,中国和中国之外的高管,有些泾渭分明的意思,这对将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将来的高管团队,会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员组成,这是一个大趋势。
  冯一平希望以这次团建为契机,让中外两方试水融合,但目前来看,除了德鲁克,其他人还差点意思。
  包卓远跟随保障车队前进,参加徒步的高管中,年龄最大的就是德鲁克。
  这一路,他也是最活跃的一个,不断同各公司负责人谈话,会英语的,他们就用英语沟通,不会英语的,就通过给他配的翻译沟通……他算是和中美两国的高管都比较熟悉的一位。
  剩下的那几位,和中国的同事也有过交流,但并不深入,他们交流的主要对象,主要也是那些在美国留学过的高管,共同语言比较多。
  其它的那些,多半都还是礼节性的寒暄。
  这里有沟通方面的问题,国内的这些高管里,很多人英语的水平,对不上他们的学历。
  也有矜持的因素,来自美国的这几位,相对来说,无论是从工作履历、个人成就,还是现在的身家,以及眼界、见识……很多方面,都普遍比国内的这些高管,至少要高出一个或者几个档次来,有点矜持,也实属正常。
  当然,这一次同行的美国同事,一是数量也多,他们不跟中国同事交流,也不是找不到人说话;二来,美国的这些高管,彼此之间,其实也不是非常熟悉,也想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加强沟通。
  “周总,还是要鼓励国内的同事,主动和美国同事交流,哪怕就是怀着练口语的目的呢?我希望他们彼此间能尽快熟悉起来。”
  融合的前提,至少是得互相理解,而理解的前提,自然是交流。
  周星宇看了看那两个相互之间有些间隔的小团体,“没问题,一平你放心,我保证这次徒步之后,他们一定会打成一团。”
  “一平,我觉得,昨晚之后,不少人已经有不少感触,不少人已经有了倾诉的欲望,今晚,是不是顺势组织一场活动,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这事还用我们组织吗?那还显得刻意,让人觉得不自在,憋不住了,他们自然会找人交流,多好?我们啊,只要注意引导就好。”
  “明白,今天晚上,除了那些节目,我会让后勤组把气氛营造得更温馨一些,嗯,再多准备点酒。”
  ……
  省城机场,蔡虹笑着挥手,“这里。”
  “小舅妈,”黄静萍推着婴儿车走过来,看了眼蔡虹微微凸起的小腹,“恭喜啊,这看样子,得是4个多月了吧!”
  “对,6月份怀上的,哟,小公主,快让舅奶奶抱抱,我怎么成奶奶了就。”
  “别,你可别弯腰,”黄静萍把阿曼达抱起来,“阿曼达,还记得这个年轻漂亮的舅奶奶吗?”
  阿曼达还真不记得,只是一个劲的盯着蔡虹的肚子看,看得蔡虹都有些不好意思,“走,家里已经准备好了午饭,午饭过后,我们就回五里坳,家里老早就盼着你们回来过中秋。”
  “我也老早想着回来过中秋,这样的节日,在哪都比不上在家里过。”黄静萍看着车外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说。
  “一平也真是,怎么就偏选在这个时候搞团建,也不说一起回来。”蔡虹埋怨道。
  “他说,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大家会更脆弱,更敏感,会更有和人交流的意愿。”黄静萍说。
  蔡虹一愣,“哦,我就说呢,一平现在做事,肯定有他的理由,那其实你也可以去啊,我听说,他们虽然是在野外,但保障却非常到位。”
  “他还是希望我们能回家。”黄静萍说。
  其实这主要是她的意思,她现在有意减少以准老板娘的身份,出现在一些场合——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做也要做得到位。
  蔡虹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那也挺好,以后我们也可以去那玩,到时就让他们像这次一样提供保障。”
  ……
  首都,王总今天又格外忙碌,中秋前嘛,是下面的人活动的高峰,自然也是他收礼的高峰。
  但他今天主要的任务,并不是收礼,今天才送礼的,其实就已经有些不是太有诚意。
  他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招待。
  哪怕是等着人来求,有些关系也得好好维护,下面的那些人需要他们,他们又何尝不需要下面的那些人?这其实也是一个团队。
  到现在为止,他的小院里,今天已经招待了三拨客人,主要是那些花了大价钱的、在下面有实权的、以及老头子的老部下。
  他看到了老马,马上想起一件事来,朝老陈招了招手,“这次他的女朋友回国,机会一定要抓住,哼哼,指望他们在国外,”他拍了拍老陈的肩膀,“还是得靠你。”


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舍
  走完了由骆驼刺组成的绿洲,再走出满是砂石的小山坳,跋涉了超过8个小时,下午5点,当他们互相搀扶着达到宿营地时,发现这里和昨天的营地完全不一样,不再只有军绿色的帆布帐篷,营地中间,多出一个洁白的蒙古包来。
  蒙古包很大,中间设置有高约一米的舞台,围着舞台,摆着十张桌子,桌子上,此时已经摆满了各种水果和具有大西北特色,特别扎实的各种佳肴。
  中间的那一大盘,是连几个老美也熟悉的月饼。
  “哇,大惊喜啊!”“我简直爱死了这次活动,”看到这一幕,好多人精神一振,都还没开始吃呢,就已经满血复活。
  没有多余的环节,大家一坐定,冯一平举起酒杯说了一句“中秋快乐!”马上碰杯声响成一片,也拉开了晚宴的序幕。
  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舞台上上来了两个穿着长衫的中年人,矮一点的那个,脑袋大而光,脖子粗而短,满脸横肉,但小眼睛特别有神。
  高的那个头发带着卷,面部肌肉松弛,连笑起来都带着几分愁苦的味道。
  这两位看起来卖相不咋地的家伙,蹬蹬走上台,高个前,矮个后,非常不一致的给大家伙略略鞠了一躬,矮的那个家伙就袖着手说,“床前明月光,我是……”
  “哦,原来是他啊,我好像听说过。”
  到了今年,后来这个国内相声界最出名的组织,在业内已经崭露头角,他们在首都的几个场子,终于不再是惨淡经营,已经场场爆满。
  但是,目前他们的影响力,也就限于首都一地而已,还没有火到全国。
  冯一平刚刚提出互联网思维,而这个团体,应该是国内最早有互联网思维,而且运作得非常成功的一个典范。
  到明年,他们就会因为和网络的合作,迅速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进而火遍大江南北。
  在没有大红大紫之前请他们过来表演,那是再划算不过,水平不比后来差,态度要比后来好,关键是出场费,和后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是一般的划算,也算是一种的另类的捡漏吧。
  有了他们俩的出现,这个晚上,那真是欢声笑语不断,到终了谢幕的时候,那是全场起立,掌声不断。
  不过,站起来的那些家伙,有些已经站都站不太稳,周星宇的安排没有落空,在这样特别的场合,在这样特别的夜晚,都不用你劝,他们自己就频频举杯。
  周星宇现在担心的不是大家喝得少,而是大家喝得太多。
  到晚宴结束,刮了一天的风刚好也知趣的停下来,营地中间,又燃起了几堆篝火,喝着茶,吃着月饼,都不用引导,小组之间,不少人已经自发的敞开心扉,“在被骆驼刺扎伤脚之后,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今天肯定坚持不下来……”
  “昨天晚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我想了好多好多……”
  “从昨天到今天,我感觉是这一年中,收获最大,感触也最深的日子……”
  冯一平的另一个意思,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康明斯他们几个美国高管,一个人身边,围着几个中国的同事,有的和他们交流这两天的感触,有的向他们打听美国的情况,当然,也有的在和他们讨论工作……
  “你看,多简单,”冯一平端着一个月饼,带着点得意的看着四周说,“哪还用你设置什么场景,组织什么活动,他们不是自发的在交流吗?这效果多好!”
  “团建嘛,说白了,就是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经历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觉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自发的交流,哪还用得着玩那些花活?”
  “你厉害,行了吧!”金翎说。
  ……
  冯家冲,此时正是各家刚好结束一顿丰盛的晚餐的时候,塆中间的广场上,开始只是聚集了一些睡不着的小伙子,后来,一些大人们也陆续走出家门,或者坐在小河旁的长廊下,或者拿着把椅子坐在广场边,摇着蒲扇,听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唱卡拉OK,看着那些睡不着的孩子,绕着塘埂,追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
  谈的都是家常,偶尔也会夹杂着一句,“今天的这月亮真大”的讨论,其实也算是在赏月。
  当家境逐渐富裕起来,逐渐摆脱了繁重辛苦的体力活之后,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的人,生活习惯不知不觉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其实和冯一平在沙漠里的坚持是一个道理,有些事,只要你打好基础,甚至都不用引导,也不用费心的组织什么活动,大家自然而然的就会朝着你希望的那个方向走。
  但是给他们带来这些改变的那一家人,今天并没有出现。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本来冯振昌按老习惯,会更多的承担家务,但是今天,不但是她,梅秋萍都插不上手。
  “广场那很热闹,你们也去吧,或者去楼上也行,这些交给我,”冯玉萱围着一条围裙,麻利的收拾起来,“爸,茶已经泡好了。”
  “哦,我还得去看看帐。”冯振昌看了女儿一眼。
  “我来吧,”梅秋萍准备收拾剩菜,却被冯玉萱坚决的隔开,“我说了,这几天这些事都交给我。”
  “那好吧。”梅秋萍明白女儿的意思,以后,这样的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少。
  “明天静萍她们就会回来,你也能多个帮手。”
  “算了吧,哪还用她动手,再说,她以后的机会多的是。”冯玉萱总算没有借机讽刺弟弟。
  “舅舅舅妈和蓉蓉她们,后天上来。”梅秋萍只得换了一个话题。
  “不知不觉的,蓉蓉他们都上大学了。”冯玉萱说。
  “说起来,他们几个虽然没有一平的成绩那么好,但也算争气,竟然最差的也都上了二本。”说是去看账本的冯振昌抱着杯茶说。
  “那是,你没看为了他们高中的这几年,几个舅舅不但把他们当祖宗一样供着,钱更是花了无数。”
  “就说最后这一年的营养品,一个个的吃得比你们还多,还有他们三个请各种补习老师的花费,加起来都能买一辆车,”冯玉萱说,“要是这样还只能上个三本,或者是专科,那他们真是对不起家里人对不起人民币,我们当初要是这样……”
  她马上觉得这话不对,是的,她马上察觉到爸妈有些沉默,连忙改口,“还是弟当年省心,他读高中的时候,根本就没要家里操心。”
  “那是,他高中的那几年,除了学习之外,还办起了那几家公司,还顺带着写了一本那么畅销的小说。”梅秋萍也帮女儿补救。
  “要说也得亏弟弟带了一个好头,不然他们几个估计跟我一样,在初中的时候就死活读不进去,一门心思的想着出去做事。”冯玉萱继续补救。
  “是,一平考上大学以后,镇里不说,带动我们村里和旁边几个村出了多少个大学生?”冯振昌终于也开口了。
  “就是没一个考上弟那样好的大学的。”冯玉萱接了一句。
  这话果然让爸妈他们高兴起来,这事永远是冯振昌他们的骄傲。
  在他们这的观念中,考上名牌大学,那就相当于古代科举中举了一样。
  “更别说,就是全国,也没几个能到斯坦福商学院深造的。”冯玉萱继续挽救。
  “那是,一平可是第一个以本科生学历进斯坦福商学院的人,那在世界上都是第一个。”
  冯振昌他们连这事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们有多骄傲。
  他们还是和原来一样,在人前有些耻于谈钱,但是,非常乐意跟人显摆儿子在读书上的成就,在学术上的成就。
  冯一平当初决定重读一遍,考个好大学的努力,现在看来,再正确不过。
  ……
  晚上十点,广场那边的热闹也消停下来,但早就躺在床上的梅秋萍,听着楼上的动静,却怎么也睡不着,“哎,”她推了推冯振昌,“我去玉萱房里看看。”
  “去吧。”冯振昌马上说,看来他也清醒得很。
  “玉萱,睡了吗?”梅秋萍在门外问了一句。
  “妈,你不是早睡了吗?”冯玉萱有些意外的拉开房门。
  “有些睡不着,”梅秋萍看了房间里一眼,“收拾这些干什么?要带的东西,不是早就收拾好了吗?”
  “我就是把这些不常用的东西归置一下,以后这里可以做客房。”
  “你这个房间永远是你的房间,再说,我们哪还少客房,公司的那几栋楼里,有的是,”她走到女儿床边坐下,止不住眼眶有点润,“以后的中秋节,你就不能在这过了。”
  “妈,谁说的,我想回家里过中秋,有什么不行的。”冯玉萱反过来安慰妈妈。
  “玉萱,”梅秋萍用袖子擦了一下眼睛,“我和你爸现在觉得,最过意不去的,就是都没能让你把初中读完,那几年,真是苦了你。”
  “妈,我就知道你是为这事来的,我刚才也就是说顺了嘴,当初哪是你和爸不让我读,是我真读不进去,一门心思的只想着出去见世面。”
  “要是当初家里的日子好过些,你也不会有那样的念头,怪我和你爸当初没用。”梅秋萍很自责。
  为人父母的总是这样,不管如何,儿子都读到了大学毕业,女儿初中都没上完,一想到这一点,他们就觉得心里非常过意不去。
  “妈,快别说了,这真跟你们没关系,你看,林慧她家条件好吧,她在初中的那几年,不也全是玩,等于是白浪费钱。”
  “我出去的那一年,班上一起走的女同学,也不是一两个,她们很多人的家里,不也都挺不错?这事,真的跟你们没关系,是我们当初真读不进去书,看着书就头痛。”冯玉萱认真的回忆着。
  和弟弟一对比,她有时候也会有怨气,但是,细想想一想,那还真怪不了爸妈。
  初中没读完,固然有家里的条件差这个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在于她自己。
  “好在你现在过得也不错,也拿到了大学文凭,我们心里多少好受点,玉萱,你要是埋怨,就埋怨我和你爸,别埋怨你弟,当初不是因为供不起你们两个,所以不让你读,保你弟弟。”
  “当初家里本来就欠了不少钱,你把初中读完,不过是再多欠几百块的外债而已,后来慢慢还,我们拉扯得起。”
  “我知道,我知道,”冯玉萱低下了头,“那一点都不怪你们,更不怪弟弟,要怪只能怪我自己。”
  “妈,出去的那几年,我也不对,一出去我就忘了家里,家里那么困难,我那几年一分钱都没寄回来,弟弟学费总是欠着不说,他连一套穿得出去的衣服都没有,我在外面,买了一堆没穿几次的衣服,我现在想想,好后悔。”她忍不住靠着妈妈哭起来。
  “没事,”梅秋萍像小时候一样,轻轻的在女儿的后背上拍着,“哪个姑娘家不爱好看?我们不能给你买,你自己给自己买有什么错?这不是都过来了吗。”
  憋在心里好长时间的心结,终于在女儿出嫁前夕解开,母女俩,自冯玉萱初中那年出去之后,也难得有现在这样温情的时刻。
  “妈,我越想越舍不得家里。”冯玉萱越哭越厉害。
  “你个傻姑娘,总有这一天的。”梅秋萍眼圈也红了起来。
  楼下,冯振昌翻了个身,把头埋在枕头里……


第六百四十九章 杂音
  黄家铺。
  村后山上晨雾未散,屋旁树上露珠未干,虫子还在草丛里叫着,炊烟还在屋顶缭绕,村前的公路上都没有几辆车通过,村里的打谷场上,就已经热闹起来。
  扎着一个冲天辫,穿着自家工厂生产的一套小牛仔服,脚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