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6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黄静萍和妈妈又多了一个要做工作的人。
  ……
  此时的广场上,领导的讲话都已经结束,跟着也到了高潮的时候。
  在大家的欢呼喝彩声中,在旁边一众领导的注视下,硬被大家推出来的冯一平,和盛正一起,揭下了主席台上蒙着的那块红绸,里面,是一副挂着的地图,胖了一大块的五里坳镇新地图,第一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是,下面有很多人叫起来,“一平,讲两句。”


第三百七十九章 老实点
  叫声太热烈,准备回到台下的冯一平只得停下来。
  底下的人也真是实诚,也得亏今天来的主要领导,跟冯一平关系尚可,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冯一平现在的实力,不然,就冲这一幕,今天到场的这些领导,就得把冯一平给念上。
  区区一个年轻的商人,居然在这样的场合抢领导的风头?
  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显然不会发生,盛副省长及以下,他们都清楚冯一平在五里坳的份量。
  对五里坳的人来说,他们这些领导,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冯一平,那是实实在在的能直接让他们日子有改观的人。
  对他们的尊敬,主要是冲着他们的官位,但对冯一平,他们那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盛副省长带头鼓起掌来。
  方厅长马上跟进,其它的那些领导一看,等什么,表示欢迎吧!
  “谢谢大家。”冯一平一开口,台下顿时静了下来。
  “刚才盛县长就让我说两句,但我觉得这样的场合,真的轮不到我讲话。”
  “和大家一样,我今天回来,也是为了见证我们镇的这个大日子,回到镇里,就是回到了家里,在场的这么多乡亲父老,叔叔伯伯,我一个毛头小子,哪好在大家面前大言不惭的说什么。”
  台下马上有人大声叫,“你有这个资格。”
  “谢谢,那既然大家都叫我说两句,我就说两句,说得不一定对,不过,我想就是说错了,也没什么关系,都回到家里了嘛,各位长辈哪会跟我计较不是?”
  “对。”这下,台下的人喊声很齐,连盛副省长都忍不住回头望了一下。
  “今天是我们镇的大日子,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但是,就冲今天在场的这么多父老乡亲,我们就完全可以确定,这肯定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镇,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第一次来镇里的领导和朋友说,哟,这不是典型的南方小镇吗?这话让我们听了觉得高兴,因为这是对我们所有人辛勤工作的认可。”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满足如此,今天当着父老乡亲们的面,我想放一句狂言,我希望在将来,大家提起我们五里坳时,不再说我们像哪里,直接说这就是五里坳。”
  “我更希望在将来,当人们看到其它的一些强镇时,会这样说,‘哦,这儿有点像五里坳,’”
  “哗哗哗。”冯一平的这两句狂言,彻底引爆了大家的热情。
  这其中包括不少并没有出过远门,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发达地区的老乡们。
  领导们则被他这两句话震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们哪个没去经济发达的地区考察过?他们怎么会不清楚自己辖区和其它地方的差距?
  连盛副省长也愣了一下,这可是和他印象中的那个冯一平不同,难道真就和他说的一样,因为是回到了家里,大家不会计较,所以才放出这样的狂言?
  可是,就真的只是狂言吗?冯一平就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吗?
  “这是我的目标,我会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在父老乡亲们的努力下,我很有信心,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冯一平的话,刚好回答了盛副省长的疑问。
  看来他这是来真的!
  这是一个非常稳重的年轻人,他不会在自己的父老乡亲们面前把牛皮吹到天上去,他不会让自己给乡亲们增加一条笑料。
  盛副省长看了眼侄儿,这样说来,还这是有些可惜。
  恰好盛正也看过来,叔侄二人,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遗憾,可惜啊,估计在这里,顶多只能干上一届。
  在冯一平的带动下,台下不管是老五里坳镇的人,还是新五里坳镇的人,这会那真是出离了高兴。
  这是冯一平第一次对着大家说出了未来的规划,而且他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他画的一张饼,这是肯定会实现的一件事。
  我们固有的地域情结,加上对冯一平描绘的那种将来的向往,让他们把手掌都拍得发红,还不想放下。
  这一刻,那些正常砸工业园里上班的工人,都忍不住朝这边张望,实在是动静太大。
  而且,虽然他们现在都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就是可以肯定,这一点热闹,肯定是由一批引起的。
  冯一平不得不跟着鼓掌了好一会,激动的人群这才安静下来。
  “在实现那个目标之前,我还想说一些事,不好说是什么要求,只是纯属我个人的看法。”
  “记得我第一次到了美国,然后回国后,我爸和我妈迫不及待的一起给我打电话,儿子,美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可是那会的我,还真的说不清楚,因为我那次去,忙着给大学和一些机构演讲,忙着推介我的那本书,只是浮光掠影的去了美国几个城市而已。”
  “后来,我在美国做了一年的交换生,再加上后来我们在美国的业务越来越多,我也有了机会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对比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美国生活,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省心!”
  “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国家有钱,也特别敢花钱,公用事业早就惠及到了所有的小镇,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跟美国比还是有差距。”
  “另外,美国的商业高度发达,行业细分得非常科学细致,个人或者家庭,所需要的任何服务,都能很容易找到对口的服务提供商。”
  “这几点,从大体上保障了你过日子比较省心。”
  “但我说的省心,其实并不表现在这些大的方面,因为这些大的方面,其实好建设——只要我们有钱,也敢砸钱。”
  “我们也擅于克服这些大的方面的困难,就是国内的大城市,所有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完整的公共服务,其实也没多少年时间,以前不也一样都过来了吗?”
  “我要说的省心,其实恰恰都表现在一些小的方面,一些居家过日子,都避不开的一些小的方面。”
  “比如,我们买水果,在国内,买的时候,可能得一个个的看,有没有烂的啊?尤其是那些水果上就贴着标签的,恨不得把标签一个个都撕下来检查一遍,按经验,那些标签下面,很可能就是烂的,或者是虫眼,我想应该不止一个人吃过这样的亏。”
  “但是在那边就不一样,不管是水果店还是大卖场,你压根不用担心在他们的货架上会买到烂的水果。”
  “同样,你也不用担心因为不是熟客,而会被水果店的老板狠狠宰一刀。”
  “同样,你在卖菜的时候,你同样不用担心买到不新鲜的牛肉、鸡肉和各种海鲜,不用费力的看颜色,看鱼眼睛……再三追问那些你本就信不过的工作人员,‘这些是新鲜的吧,真的是吧,’只要是他们放在货架上的,大可以放心拿。”
  “我们去专卖店买衣服,不用担心买到有瑕疵的;我们找人搬家,也不存在明明谈好了价之后,等到了地方,你不加点钱,他就不给你搬;我们去医院,也不用担心被过度治疗,或者是明明就有国产的同样效果的药,医生就尽捡贵的开,偏给你开那进口的……”
  台下有太多的人点头,看来这样好多人都有冯一平提到过的这些经历。
  “就是这些小事,让我觉得很省心,让我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可能每天都要经历的事,也不会因为这些事,而变得郁闷起来。”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这样的事生气,其实并不是因为财物的损失,主要是源于对自己的否定,怎么又这么不小心,又上当了一次。”
  “当然,在美国至少能在那些小事上那么省心,很多也是因为客观原因,比如他们有完整的体系,他们那犯错的成本太高。”
  “但是,在没有这样的体系支撑下,我想我们也能把这些小事做好呢?我想说,肯定能。”
  “不得不说,在这样的小事上,因为之前经济条件的限制,每一分钱都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别说跟美国比,跟国内的大城市比,都会差很大一截。”
  “因为大家可能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比如卖水果的,如果碰上一个不耐烦讲价还价的年轻人过来,说不定会把价格朝上提一提,因为他们不在乎这点小钱嘛。”
  “碰到一个明显带着外地口音人,也会毫不犹豫的把价格朝上提一提,因为他不在乎他会不会有意见,一个外地人,就是没意见,又能做他几次生意呢?”
  “同样,那些不新鲜,甚至是烂的水果,可能就混在好的水果里面朝外卖,多卖一个,就赚一点,不然,就只能喂猪了。”
  “或者是,烂的更厉害,压根没办法鱼目混珠的,就把它稍作加工,削好皮,去掉籽,做成果盘,哎,说不定卖的价格还更高。”
  “其它我就不一一举例,虽然镇里从制度上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我想,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存在的,搞不好是普遍存在的,有很多,可能那些被多赚了钱的人还没意识到,对不对?”
  “我们可能还有不少人,还为自己这样精明而沾沾自喜。”
  “那我就是希望,我们最好不要这样精明,宁愿老实一点,宁愿那些来到镇里的外地客商和朋友,回去以后说,‘那边的人真是老实到傻了,吃穿住行,他们明明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却没有一家人想着这么做,’”
  “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的一天天富起来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所有到过我们这的人回家以后,对我们的印象都是‘太精明!’尤其是在类似我刚才列举的这些过日子都避不开的小事情上。”
  这是冯一平今天讲话,第一次无人喝彩。
  “老实点吧,各位乡亲父老,叔叔伯伯,把所有人来镇里的人,都当成是我们的熟人、朋友、亲人来对待。”
  “老实点吧,不要再为类似的精明而沾沾自喜。”
  “老实点吧,我希望将来的五里坳镇,能成为一个富裕的、文明的、乡风淳朴,让人省心的小镇,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就活在这样省心的环境里。”
  “我相信,这样的老实,最后一定不会让我们吃亏。”
  台下依然很安静,并没有想象中的掌声,他把话筒递给一边的主持人,正准备下台,“啪啪。”一个有些单调的掌声响了起来。
  前排,盛副省长站了起来,双手举得高高的为他鼓掌,他是又一次没想到,冯一平居然也能抓精神文明建设。
  掌声惊醒了好多还在咂摸冯一平这番话的乡亲,很快,比之前更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一平说得对,至少不要让下一代活得跟自己一样小心翼翼。
  随着广场上会议散场,“老实点”这个词,就已经成了好多人的口头禅。


第三百八十章 应该的
  领导们的车一辆接一辆的开走,镇里却依然热闹,大小馆子均人满为患,这样的日子,是值得喝点酒来庆祝一下。
  冯一平没有去公司,跟在黄承忠身后朝家里走,路上满是笑着跟他们打招呼的,“哟,回家呢。”
  “快点回家吧,小家伙估计想你了。”
  几个跟过来的记者,被远远的拦下来,“老实点。”有人用冯一平刚才话说。
  当然,这是开玩笑,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是笑着的。
  那几个记者也不执着,他们只是习惯性的尝试一下,并没有想着一定要挖什么猛料出来。
  有时候,挖到了猛料,还真不一定是好事。
  关于冯一平个人的事,其实有些人已经听到了些风声,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媒体选择爆出来。
  富豪们对家人隐私的保护,比明星还有必要,他们也能理解。
  当然,冯一平此前对媒体的不假辞色,对招惹他的那些媒体的毫不留情,也是他们这么老实的一个原因。
  可以预见,如果冯一平的配偶不在相关场合公开露面,又不在嘉盛公开任职,将很难有曝光的那一天。
  黄承忠走得不快,一路笑呵呵的跟碰到的人打招呼,“是,我们回家,”“是,一平晚上就住镇里,”“有空来家里坐。”
  边说边跟冯一平介绍,“这是那谁谁谁。”
  冯一平就跟着客客气气的叫人,一般收获的是真诚的感谢,遇到的这些人,家里都有人在公司上班。
  这样一路走来,那真是几步一停,不过冯一平也不急,很有耐心,这样的事,应该的。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黄承忠抽空跟冯一平说,“你还没去过我的办公室吧,要不,去我办公室坐坐?”
  “好哇。”冯一平还真没去过他的办公室,其实他镇政府都去得少。
  ……
  镇政府今天自然也很热闹,一楼会议室里,这会讨论得很热烈,那是村长们的聚会。
  这里的气氛也尤其高昂,冯一平看着这里面的职员们,一个个的高昂着头走路,有点想笑,怎么看起来都跟一只只大鹅似的。
  “黄镇长,哦,一平,你也来了,可真是稀客。”打招呼的先看到黄承忠,然后才看到他身后跟着的冯一平。
  马上,三层楼的走廊上都站满了人。
  “你好,大家好。”冯一平笑着跟大家打招呼,他找了一下,但没找到四叔。
  “回去做事,又不是没见过。”黄承忠笑着说。
  “镇长,你我们是经常见,一平我们可不常见。”
  在基层,可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事,再加上黄承忠本来就是个没架子的人,大家都围着他们俩开起玩笑来。
  “现在事可比以前更多,还不好好回去工作?走啦走啦,”黄承忠把那些家伙一个个的往办公室里推,带着冯一平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这,”他打开门。
  “哦你等会进来,”他先进去,马上拿着把火钳出来,跑到隔壁,“老张,给我快炭。”
  不一会,从隔壁夹着一块烧得火红的木炭走回来,“我先把火盆烧着。”
  冯一平这才注意到一件事,“没装空调?”
  “都没有,你先别进来,灰大。”黄承忠俯下身子朝火盆里的那一堆木炭上吹着。
  是的,到现在为止,他的办公室还没装空调。
  “这是盛县长的意思。”
  其实不只是他,现在政府里所有的办公室,都没有空调,原来装的那几台,包括原镇长王淦青装的那台,都被盛正一股脑的全给拆了,送给了镇小学。
  用他的话说,只要全镇所有的学校,还有一所没有解决冬天的取暖问题,镇政府就坚决不装。
  这是他在到下面学校走了一趟回来后说的。
  盛正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冯一平曾经在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过冬天上学时,在教室冻得坐不住的事,他向梁家河中学捐款,原本也是为了建一个冬天能让大家暖和暖和的阅览室。
  从小在省城长大的盛正,对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体会,他们小时候上学,至少教室里有炉子。
  他这次下去后才对这件事有了客观的认识,特别是下面村里的学校,一般都单独建在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砖瓦房居多,周围又没有其它建筑遮挡,走进去,那真是处处灌风,越坐越冷。
  已经有孩子的他,看着那有些孩子冻得红肿的手指头,真的有些痛心,可是,校方也有难处,烧柴取暖?每天都烧,那不是一个小数目,本地又没有煤矿,就是有,学校的经费也不充裕……
  说起来,这还是因为政府欠账太多导致的。
  所以一回到镇里,就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至于有些人不满,他说,“我们觉得冷的时候,可以把门关紧一些,还可以走动走动,可是那些孩子呢,再冷也只能坐在那,一坐就是四十五分钟。”
  冯一平听黄承忠转述了这么大一通,看了看门外,“他们两位其实都挺不错的哈。”
  “是,他们这些在大城市里长大的,比一些土生土长的干部还有心些。”
  大城市里长大的,自然说的是原来的郭国坚和现在的盛正,土生土长的,自然是现在坐冷板凳的原镇长王淦青。
  这个,其实不排除这些土生土长的干部,在这里呆的时间长,这样的情况看得多以后,变得麻木,郭国坚和盛正看了觉得触动很大的事,他们会视若无睹。
  “要不要我先买一批炉子?”
  冯一平都不说空调的话,镇里的绝大多数学校,都还是挑高很高的砖瓦房,空间大,密闭性不好,一间教室,两匹的空调估计都还不够。
  装上去且先不说取暖效果,冷天的三四个月下来,那花的电费都会比买空调的钱还贵,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