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志杰还要在省城照顾秋玲几个月,昌宁,你是等着他一起出去,还是等非典过后,自己先出去。”
  “看样子,再过个把月,这非典应该就没事,我们商量过,还是我先出去。”王昌宁说。
  想着冯一平初中时就已经去南方闯荡,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大学毕业,如果一个人还不敢去南方找工作,那也差得太远。
  “那也好,估计等毕业典礼以后,一平也应该回来一趟,你们和他好好聊聊,虚心点,多请教请教。”
  “冯大哥和秋萍他们俩也真是,这几个月首都那么紧张,他们还让一平一个人呆在那。”这是他们两位的妈妈少有的插了一句嘴。
  “这些事你们又不懂,”肖建平说,“别说一平在首都那么多事,那么多公司和员工,就我们的这几家小店,要是非典一来,我们就跑回家,店里的那些伙计该怎么看我们?”
  “我们听一平说过,她妈好像几次说要去首都陪他。”王昌宁说。
  “一平比你们俩都有主意,他既然留在首都,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也不会有事,”王昌宁爸爸说,“也好在现在他真没什么事。”
  ……
  清华科技园,冯一平难得的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坐在窗前的沙发边,端着一杯咖啡,看着窗外这会还能看到的蓝天白云发呆。
  肖志杰他们说的没错,他的答辩成绩已经出来,果然是优秀。
  从6岁那年上一年级起,到今年已经23岁,除去中间休学1年,他整整读了16年书,这一朝读到头了,摆脱了学生的身份,自由了,他一时还真有那么点不适应。
  虽然毕业典礼还没举行,自己还没毕业,但从现在起,可以说自己是已经正式走上社会。
  走上社会他自然是不怕的,只是,想着即将告别象牙塔,挥别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真还有点不舍。
  和其它那些向往走入社会的同学不一样,冯一平上辈子就已经在社会里打滚了十几年,因此,尤为珍惜他在学校的日子,虽然大学的生涯,其实已经不单纯,但相比以后走上社会后的日子,大学的这几年时光,依然值得怀念。
  我们总是这样,往往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的珍贵,想必这两天,那些平常再神经大条的同学,那些早就想着工作赚钱的同学,那些忙着到处面试笔试的同学,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多少也会有几分不舍吧。
  哎,不是斯坦福那边其实还没有退学吗?
  当然,此时有些感怀的冯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的那篇论文已经流传开来,而且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
  “冯总,”吴倩敲门走进来,“央行那边,刚通知我们会面的时间。”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审慎的乐观
  位于西长安街西侧的央行大楼,冯一平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因为在各种新闻里,这栋大楼他经常见到,但凡是降息或者是提准的时候,总会以这种大楼作为背景。
  说是陌生,因为他从来没来过这。
  从84年工行成立起,央行就剥离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行使一国央行的职能,是一正部级的职能单位,主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国内金融稳定,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它不是不管钱,不过,它管的是国家的钱,就是俗称的“国库”,以前的冯一平一平头百姓,根本不可能和这地方有交集。
  大楼外观也让不少人津津乐道,说这像是一侧放的金元宝,冯一平认真的看了看,真觉得并不是太像,倒是后来沿海一带各级政府修建的“官帽子”办公楼,倒有点像从这栋楼汲取了不少灵感,不过把弧形改成了矩形。
  办公厅的一位闻姓副主任,专门在大堂迎接冯一平,因为在电视新闻里见过,所以他是认识冯一平的,看到冯一平从车上下来,居然好像是冒着大太阳打量大楼的外观,有些纳闷,难不成还要拍照一张,以纪念到此一游咩?
  好在冯一平晓得轻重,专程来见领导的,不好做出这样的事来。
  见他终于朝里走,闻主任迎出来几步,“冯总你好,我是办公厅的,请跟我走。”
  “劳烦闻主任。”
  这一路上,不但闻主任,行里的那些路过的年轻俊彦们,也都在打量冯一平,首富的名头,还是很有一些吸引力。
  看穿着打扮,衬衫西裤公文包的,真和他们这些职员没什么两样,就是更年轻些,要是不知道的,肯定会以为这是那个部门的一个小办事员。
  或者,就他这身打扮,到外面客串一下那些业务员,同样可以无缝过渡。
  闻主任的感受就一点,年轻,真是年轻!听说和亲眼看到,这感受就是不一样,自家那小子,今年已经大三,连工作单位都要自己操心,可眼前这位呢?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
  行长自然很忙,冯一平在会客室里等了十多分钟,看那边办公室进进出出的都是人,他这个首富坐在这里,真没几个人多看几眼。
  要说,这个单位,真是牛,如果单论实力,目前已经隐隐坐上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头把交椅。
  但以前更牛,就说一点你就能有个直观的体会,除了工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三个正部级的部门,可都是从这里分出去的。
  十三分钟后,约定的三点整,行长的秘书过来请他,“你好冯总,请跟我来。”
  这还是冯一平第一次进部级大员的办公室,虽然没他最大的那间办公室大,但视野自是极好的,整体装修风格很庄重,办公家具自然很有档次,大办公桌后的那面国旗很引人注意。
  行长带着眼镜在批复文件,“一平同学你好,快请坐。”
  这些大人物,你如果有机会跟他接触,会发现他们真没有什么架子,因为已经没必要摆什么架子——前提是你要能有和他们接触的机会。
  “行长好。”
  行长把文件交给秘书,“一平,喝什么?”
  “茶,或者水都行,谢谢。”
  “那就龙井。”行长是南方人。
  “一平,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谈谈你这篇论文里的一些观点。”行长拿出冯一平的那篇论文。
  “你认为将来房市会产生巨大的泡沫,依据何在?按你的观点,国内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房地产的泡沫有何异同?”
  他开门见山的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这并不是问道于盲,也不单单是因为冯一平的论文谈到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冯一平现在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享誉国际的青年学者。
  而行长为什么特别关心泡沫这事呢?房地产这样的泡沫,一旦出问题,必然会殃及银行,因为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要从银行贷款。
  “原因论文里都有说明。”切身经历过房地产的野蛮疯狂发展之后,冯一平现在回头找原因,还是比较容易。
  “但是,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房地产泡沫,区域分化较大,一线城市,将来主要是存在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主要是存在库存泡沫。”
  “因为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未来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国民经济同样也在快速增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适龄购房人口同样是每年递增,再加上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倒不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大崩溃的悲观结果。”
  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带来的好处,虽然后来不止一个地方房地产泡沫破灭,但没有一个一线城市,所以对整个国家来说,那些地方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对全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这其中,金融方面的努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对房地产市场的将来,还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要说我们国家起步晚,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日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国家肯定会吸取,比如,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资产吸引力增强;又比如,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后的经济下滑和通胀压力,日本央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进一步大幅助长了资产泡沫……
  关于这些经验,行长自然比冯一平清楚,倒是冯一平说的将来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和那几条意见,对他有些参考作用。
  “如果连你这个现在就对房地产发展持很大意见的人,都对未来不是那么悲观,那这是一个好消息。”行长说。
  对于房地产的发展,国内的经济界,现在还没有类似冯一平这样泼冷水的言论,出来发表看法的,大多数都是在鼓吹——不排除他们这其中有利益输送的可能。
  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能安于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都在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把自己的研究,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
  “你说的廉租房和经适房,香港和新加坡都在采取这种措施,这确实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减轻居民负担的有效措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和新加坡建立了干部培训和交流机制,对新加坡的一些先进经验,国内的很多干部都不陌生。
  行长这里有些话没说,其实,早在94年,几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不过,推行得相当不得力,而且,大多数时候,它也不是以经适房的面目出现,而是“安居工程”。
  至于廉租房,那就更是没什么进展,连经适房这种半计划半市场,地方财政多少有利可图的商品房,各地都推行不力,遑论基本靠政府投入的廉租房了。
  “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们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最好还是应该以廉租房为主,经适房的申购资格认证,问题会比较复杂。”
  这他说得其实还非常客气,经适房发展到后来,好多地方完全走了样,要么,彻底沦为一些机关单位的福利,要么,政府把资格审查工作干脆甩给开发商,导致各地出现了很多开着好车住经适房的现象。
  而且经适房的定价,对于很多有需求,但收入又低的家庭来说,依然买不起。
  这其中的关碍,行长自然是一想就明白。
  不过,明白是一回事,想改变,或者是能不能改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除了这些,你还有没有其它意见?”行长问。
  “行长您也清楚,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全局的、系统性问题,以我现在的水平,还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方法来。”
  话说,这也不是我应该操心的事。
  “还是个人的看法,金融机构在这里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着行长嘛,当然还是说金融方面的事,“不管是汇率、利率、信贷还是资本市场的政策,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极大影响。”
  未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调控,主要还是通过金融机构来实现——虽然多半都并没有什么用,有时反而越调越涨。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应对将来国际上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如果顶不住压力,让人民币升值,那就和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一样,会增加人民币的资产吸引力。”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吸引国际上大量的热钱涌入,不排除这些热钱也进入房地产市场,寻找套利的机会。”
  后来,很多城市的地产开发商和政府,之所以不愿意降低房价,就是对国际热钱抱有很大期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国际上已经有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
  行长点点头,“其它的呢?”
  冯一平赧然,“再真没有。”
  再说,我就是说了,有用吗?
  房地产问题不能解决吗?其实,对国家来说,难,也不难,真狠狠心,投入个几万亿,大建一批保障房,房价还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疯涨?才怪呢!
  “不错,不错,还是很有见地,”行长喝着茶夸冯一平,“对大局的把握,你不但远超我带的博士生,也比一些知名学者还要全面客观。”
  “行长您过奖,老院长……?”冯一平问了一句,提起了一个他们都认识的老人,马上觉得失言。
  行长可以说是老院长的嫡系门生,80年代他在清华读在职研究生的时候,老院长亲自带过他的课。
  可是老院长不是一般的老人,这样正国级的领导,即使退休,他的近况,也肯定是机密,怎么好随便过问?
  “呵呵,他身体挺好的,”行长笑着说,这个问题他也不好多谈,“听说你在谋求一笔很大数目的贷款?”
  可算听到你提这个问题,真不枉我今天来一趟。
  “是的,我们目前和工行已经达成了初步协议,他们正在审查我们内地的资产。”
  “用途呢?”
  “我是计划购并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我很看好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
  “有这个想法是好的,如果顺利,这将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宗并购行为,虽然知道你肯定有了周密的策划,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这么大的项目,一定要筹划周密。”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列的行动指南,将来会组建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不过,目前,银行的融资支持,是最关键的。”冯一平差点就问出,贷款这事,行长你怎么看的话来。
  但行长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和你之前的态度一样,对这笔贷款,我也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冯一平听了真有些开心,这样的人物,能关心他这样的事,而且能说这样的话,那说明这事还是很有希望。
  “行长您都这么说,那这也是一个好消息。”他把刚才行长的话,又复述了一遍。
  秘书这时进来小声提醒,“国际司那边的会议在等您。”
  冯一平忙站起来,“那我不打扰您的工作。”
  行长看了看表,“给一平一张我的名片。”他对秘书说。
  “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跟我联系,发邮件。”
  “谢谢!”冯一平很高兴,以前很少跟银行打交道,现在一不小心,跟管银行的行长建立了联系,这可是一个很有力的渠道。
  ……
  与此同时,冯一平的那篇论文,已经在飞快扩散,中国房地产协会里,一些人正在义愤填膺的声讨冯一平。


第三百五十七章 被捅的马蜂窝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首都,首都这里聚集了太多的各种单位,比如后来曾让中央下令整顿、撤销的驻京办。
  据说,高峰时期,各种驻京办多达上万家。
  其实,与驻京办数目不相上下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协会,比如行业协会、学术协会等等。
  这些有我国特色的行业协会,虽说都是民间组织,但其实多半都有娘家,而且他们的娘家,大多来头不小。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消协,娘家是工商总局,中房协也是一家这样的单位,它的娘家是建设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协会呢?如果抛开那些官样文章不看,内里的目的,说白了,还是各种利益。
  这些协会,首先,是它们娘家的各路领导退休后发挥余热的地方,同时,这些协会,也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
  会员会费不说,作为一家有来头的协会,总得有自己的刊物吧,好多协会出版的刊物还不止一种,那订阅和广告收入,自然是不菲的,这是一块;还有,年中岁末,随便找个由头开开会,收收会务费,再立个明目评下奖,委婉的拉些赞助……这又是一块。
  这样容易就会产生高额效益的事,为什么不做?
  在所有的协会中,中房协是很特殊的一家。
  顾名思义,它的会员,主要是全国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中房协的总之,就是为了维护这些会员的利益。
  在国内的电子商务还没有异军突起之前,如果你想了解国内的富豪,简单,上中房协的官网看看会员单位就好,剔除那些国有性质的房企,那些排名民营地产公司的老板,多半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也靠前。
  所以,这不但是一家娘家来头大,而且自身实力也非常雄厚的协会。
  还必须指出一点,虽然它的娘家只有建设部一家,但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它和其它许多部委的关系同样密切,比如国土、银行、环保、财政、统计、发改委等部门。
  原因很好理解,要把房企做大做强,必须和这些单位搞好关系。
  总之吧,这是一个很牛,非常牛的协会。
  此时,协会的一间会议室里,桌上摆着几份复印好的文件,赫然正是冯一平的毕业论文,一位理事气得拍着桌子,“这就是一派胡言。”
  另一位同样怒气冲冲,“哗众取众,危言耸听。”
  “自我感觉太好,只凭一知半解,就妄下推断。”
  “居心不良。”
  “这是无端诋毁,造谣中伤。”
  ……
  总之,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对冯一平都是同仇敌忾,义愤填膺。
  要是冯一平现在人在场,这些说起来在业内都算小有名气,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