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作者:样样稀松



外篇
巾帼英雄许夫人

       
    许夫人是南宋末年抗元的民族英雄,她的光辉事迹在泉漳潮一带广为传颂,几百年来从志书、诗歌、戏剧、小说到民间口碑,更是广泛地传颂着。
    许夫人自幼着男装,平时喜击剑弄铁丸,有穿柳贯风之术,且学得少林轻功。有一次与许汉青结伴到山中打猎,偶得一雌雄双宝剑,精莹皎洁,锋利无比。据说是周时所铸,历时二千年许。许夫人每逢月明之夜,便于庭院中练习,左右盘旋,上下飞舞。倘若观者以豆撒之,以水撒之,不能近身,可见功夫之纯熟。
    许夫人的家乡原籍是福建莆阳,她姓陈,乳名碧娘,父亲是陈文龙。《宋史…陈文龙传》载: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初名子龙,咸淳五年廷对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累迁文龙至参知政事。”后来陈文龙对右丞相陈宜中的所做所为不顺眼,上疏乞归养。“益王(赵)称制于福州,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后又被命为兴化军知军。当元军压境时,死守孤城,宁死不屈,因寡不敌众,陈文龙和母亲陈老夫人被掳至元营,陈文龙在解往临安途中绝食而死;其母被拘禁在福州尼姑庵中生病拒绝服药,也饱经折磨而死。陈碧娘的丈夫姓许名汉青,福建晋江东石人,是唐德宗壬午科进士擢迁兵部尚书郎许稷的裔孙,中进士后授为文信郎。陈碧娘为什么被称为许夫人呢?据《南诏许氏家谱》称:因为许汉青这一族,自许稷以下,到北宋、南宋历代先祖和叔伯,直至许汉青这一代,“有十科十中进士”。宋代官制规定,凡在朝执政官员的妻子都封‘夫人‘,因之,许汉青“家中的大小命妇,人皆尊称为‘夫人‘。”他的妻子陈碧娘,远近内外的人都称她为许夫人,而不知道她的名字。
    许夫人为什么会走上抗元的道路?同时又成为畲族义军的首领?这除了她的民族气节外,当然与她的父亲陈文龙及她的祖母为元军所害有关,也同她的丈夫许汉青为叛宋降元的蒲寿庚所杀有密切的关系。当许夫人得知父亲和祖母的噩耗时,她悲痛万分,誓报不共戴天之仇,与丈夫许汉青一起组织族兵抗元。据《泉郡许氏族谱探疑》所载:“汉青公与夫人陈氏碧娘(莆田状元陈文龙之女,文武双全),组织许氏族兵屯于安海可慕迎接幼主,并派要员保幼主经许西坑、下厝许、清透摇船埔至十一都南岳庙。”又据《南诏许氏家谱》载:“南宋幼主赵与赵被元兵追至泉州,时窃据泉城的原南宋福建尚书右丞蒲寿庚却已降元,他闭城不纳。”赵和赵分路逃亡。“赵逃至晋江下辇,由从泉城逃出来的南宋宗子和子臣护驾至可慕村驻跸。许汉青夫妇闻讯,亦集结族兵和其他义兵赶来勤王,与追赶的元兵在社坛(后世称此地为‘射弹‘)死战七昼夜,力保赵退至许西坑与下厝村的交界处,还三渡晋江到搭头南岳找张世杰,但由于错过时间,张世杰已保端宗先走南安。”那时,蒲寿庚率兵进剿可慕村,许汉青当机立断派人护卫赵向西逃走,他“自己和夫人负责殿后,组织族亲和其他义兵于可慕村与蒲寿庚决战,双方经过激战多时,后许汉青殉难,族人也遭杀戮。”
    可慕村惨案后,许夫人面对父亲、祖母及丈夫等遇害,国仇家恨,激起她抗元到底的决心。她不为蒲寿庚的淫威所吓倒,擦干眼泪,重整旗鼓,以东石一带的汉、畲人民为基本力量,再多处招募义兵。《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通过畲族人民的血缘关系,四出派员到漳浦、龙溪、云霄、诏安以至汀州、赣南一带联络。”并亲自会晤畲家峒酋长蓝太君,商定联合抗元,终于建立了从闽西到漳南计二十四峒的义军据点。《世祖本纪》称,许夫人领导的畲汉义军“势力遍及漳、汀、潮一带,号十万众,连营数百里。”
    张世杰拥幼主在广东惠州稍事安顿后,取水路回师,于景炎二年(1277)六月乙巳“将淮军讨蒲寿庚于泉州。”《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与其陈家族侄陈大举(一名陈吊眼)亦率所部往会,在围攻泉城的九十天中儿经反复,有失败,亦有转机,但城终不能破。至元将唆都率精兵二千多名援蒲,致义军腹背受敌,才放弃攻城。”
    张世杰从泉州撤退后,“乃解兵还帝所泊之浅湾。”许夫人则撤至南诏,招兵买马练兵,然后继续进兵勤王。《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亦率义军前去会合勤王,中间又曾在百丈埔与元军大战一仗,大大挫灭了元军威风,使幼主在崖山立下足来。”据《饶平县志》载:许夫人“统步兵于沿海扈驾,会陈吊眼之师出自黄冈,与元兵战于百丈埔阵亡,土人义而祀之。”百丈埔在今饶平县钱东镇外浮山,有许娘娘庙。
    由于许汉青和许夫人英勇抗元,泉、漳一带许族也惨遭元军杀戮,血迹斑斑。据《南诏许氏家谱》载:许夫人和陈吊眼兵败后,“元兵实行剿乡灭族策略,不仅火烧晋江许汉青、许夫人的家乡许宅巷、陈厝坑,迫使二乡的许、陈、曾三姓族人四处奔逃。南诏许姓氏族因事牵抗元,亦惨遭清剿杀戮,几于灭族,仅剩龀孑遗孤耐京公一人,伏匿于白井埔。”后来,许耐京潜回南诏,光复旧业,繁衍子孙,为南诏许氏一世祖。
    许夫人英勇抗元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光昭日月。她转战泉、漳、潮,在这片热土上为华夏抵御外敌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在强敌面前,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百丈埔的许娘娘庙与福建东石许夫人宫遥遥相对,华夏人民永远怀念她。
    许夫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华夏人民永远的楷模。
红巾军战歌

       
    风从龙,云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满门忠烈陈文龙

       
    陈文龙(1232&;nbsp;…&;nbsp;1277)原名子龙,字君贲、德刚,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
    忽心烈被拥立为大汗后元军加紧攻宋,从(1267年)元军主帅阿术开始进攻襄阳直至(1273年)襄阳失守后,陈文龙上书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等人。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但不久,范文虎投降元军,贾似道率兵13万开抵芜湖,结果兵败鲁港,赵潜却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未听陈文龙所言,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nbsp;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1276年),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上任后就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1277年)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
    陈文龙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元寇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严辞拒绝、焚书斩杀。后因部将林华、陈渊叛变,通判曹澄孙开城迎降,文龙寡不敌众自刎不遂,力尽被擒,家人亦被俘。他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文柄令左右百般凌挫妄图招降,陈文龙严辞痛斥,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陈文龙被俘后即押往杭州,在离开莆田时他开始绝食,途中经福州,他赋诗明志:‘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nbsp;
    陈文龙最后在杭州拜谒岳飞庙时,在庙内吞香灰自尽,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尊崇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尊称“尚书公”、“公爷”,与妈祖并称“双海神”。福州、马祖、台湾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
    而陈文龙病重的母亲被元军监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庵里,在闻知文龙殉国后说道:“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拒药绝食身亡,令人叹服。&;nbsp;。
    陈文龙之女陈淑祯嫁晋江东石鳌头村许汉清为妻,亦随夫举家率众联合闽西畲族、漳浦、政和等地义军抗元,许汉清牺牲后,许夫人率义军转战闽粤一带,屡屡重创元军,威名赫赫,史称“许夫人”。《中国历史大辞典》、《福建名人辞典》、《福建女名人》等书以及多种地方戏剧都对其备加褒奖。两岸民间信仰尊奉陈淑祯为“东宫许夫人”,当地尊称“许夫人妈”,有许夫人墓、许夫人宫等古迹文物,并建有许夫人纪念馆。
    陈文龙的侄儿(从子)陈瓒,发起家丁及义民五百人,响应宋将张世杰抗元兵,歼杀叛将林华,收复兴化(莆田),后兵败不幸被俘,宁死不屈而被杀,卒谥“忠武”。
    陈文龙的族侄孙陈吊眼(1250—1282)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聚众在红竹尖起义,抵抗进攻福建、江西、广东的元寇,掩护端宗赵罡南逃。次年元兵入闽,文天祥奔走汀州、漳州组织抵抗,吊眼率义师应援,文已由广东梅州往江西。景炎三年,泉州招抚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吊眼大怒,率义师联合广东大埔畲洞许夫人和张世杰所部谢洪永等围攻泉州,闽北戴巽子、黄华、廖得胜等也群起响应,占据建宁、政和、邵武等地岩洞,后因元兵增援撤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之战,宋亡。元至元十七年(1280)吊眼率义军5万攻破漳州,杀元招讨使傅全、万户府阙文兴,进占高安寨。元廷遣大将唆都反扑,吊眼退出漳州,部署桂龙驻龙层祭畲,陈三官驻水篆畲,罗半天、梅龙驻长窖,陈大妇驻客寮,自镇漳浦峰山寨,义军号称10万。次年,吊眼与南剑邱细春称号镇闽开国大王,建元“昌泰”。元寇都元帅完者都、副帅高兴,调集拨归塔里赤指挥的4省军队进行强攻,吊眼率义军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于和尚寮千壁岭(俗称“夭壁岭”)战败被俘,后被杀于漳州。
    陈文龙之子陈墩,陈文龙牺牲时仅十岁不到,与家人同时被俘。民间传说他被义士救出,长大后领义军抗元,多次攻打元军,并射杀元军将领。
    陈氏一族中投身抗元的义士不计其数,期间更有许多人为维护华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谓是爱国为民、抗暴不屈的满门忠烈。
文明在这里陨落-崖山漫谈(转)

       
    崖山位于广东新会,依山傍海,风光怡人。千百年来,无数骚客游人来此观瞻,凭吊那一段无数烈士仁人用生命谱写的悲壮历史。七百多年前,经济领先当时世界、文化臻至历史颠峰、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在此亡国;丞相陆秀夫于此背小皇帝跳海,宁死不辱;将军张世杰在此拼尽余力,死而后已;汉人张弘范立碑“张弘范灭宋于此”,以表功绩;后世人在此毁碑立庙,祭奠英魂。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英雄之身与海浮沉,长埋深底,豪杰之事感天动地,史册留芳,庙宇之中香烟缭绕,常年不衰,寄托后人无限哀思……
    公元1276年,临安城下,御史杨应奎代表宋宗室,向蒙古元帅伯颜投降,并奉上国玺降书。大宋三百年江山气数已尽,蒙古将士志得气满,以为一统河山,指日可待,几座负隅顽抗的城池,传檄可定,些许南下的宗室将相,唾手能得。万万不曾想到,就是这几座城池、些许将士,竟令他们遭受前所未有的阻力,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爱国将领们,行己有耻,不甘屈膝受辱;士民工商们,挣扎求存,不愿任人宰割、奴役,为了自由的信念,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结成一体,誓死抵抗蒙古人的野蛮入侵,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诚书写了一页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篇。
    一、君王传北无穷恨,忍看山河变异国
    古来君王掌握天下权柄,生杀予夺,呼风唤雨,引无数英雄智谋之士折腰向往。可惜世间事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帝王高高在上,占尽风光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一言一行都要记入史书,一举一动皆是万众瞩目。他们大多生在宫禁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皇帝的地位与生俱来,不能选择,也无法摆脱,于是,他们中有的纵情声色,任意妄为,弄垮了自己的身体,败光了祖宗的基业,落得万世骂名;有的大权旁落,一生受制于人,充做光鲜的傀儡。个别英武圣主,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毕生勤勉谨慎,劳心苦行,难得一日清闲。如此看来,做皇帝还真是不易,暴君好做,终将害人害己,众叛亲离,明君高山仰止,却要毕生劳碌;庸君受人摆布,心苦只有自知;当然,在这许多皇帝中,最悲惨的还是那些亡了国的皇帝,有的一尺白绫、半壶鸩酒,传车弃市,算是死的干脆,有的则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受尽敌人的侮辱。如晋怀帝青衣行酒,晋愍帝洗爵执盖,宋钦宗马踏成泥。一朝龙游浅底,便是想做个平民也不行了。如此凄惨难堪的境地,便如李煜词中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如刘宋末帝所叹“愿生生世世毋生帝王家”。
    宋臣献降后,伯颜入主临安,次日即入宫宣诏,有“免系颈牵羊”之语,谢太后哭着对小皇帝说:“天子圣恩,你应拜谢。”降礼完成之后,元军将小皇帝、全太后、芮王、沂王、度宗母黄氏、一众官僚、及太学诸生等一并押往燕京。太学生徐应镳与其二子、女元娘不愿受辱,投井而死。
    押送队伍途径瓜洲,李庭芝与姜才召集将士,慷慨陈词,一句一泣,将士都感动流涕,共同发誓夺回宫驾。于是,李庭芝散尽金帛,犒赏三军,以四万人夜捣瓜洲,历经三个多时辰的鏖战,取得优势,元军被迫簇拥着小皇帝等向北撤退。姜才一路追赶,直至蒲子市,眼看追到,却遇上了阿术的援军,姜才明知不敌,仍坚持邀战。阿术派人招降,姜才道:“吾宁死,岂作降将军耶!”一番苦战,终因众寡悬殊而败归。另外,真州苗再成等都曾出兵争夺圣驾,也都没有成功。
    宗室北行诸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见的是,一般平日颐指气使,养尊处优的皇室贵族,历经国破家亡,颠沛万里,任人驱使谩骂,滋味一定不好受。不知这群饱读诗书的人们在北上的路上,会想些什么?是否会想起几年前汪立信所开的那剂救命良药,是否会想起文天祥、张世杰坚守都城以待勤王之师的铮铮谏言,还是后悔当初谄事奸相贾似道,以权谋私,排害忠良。早知如此,不如联名抵黜奸相,任贤选能,励精图治,不如勤修边防,用良将,信赏罚,励士卒,不如薄役轻徭,与民同舟共济,不如……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国将破灭,家已殆亡,此身幸否,也要仰人鼻息。唉,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有权有势的人,真该居安思危,慎小杜渐,不要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骄奢无度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失去一切,落得进退维谷、生杀由人的悲惨下场。
    饥餐露宿,饱历风霜,一行终于到了燕京,前日出使被扣留于此的家铉翁前来迎谒,他趴伏在地,痛哭流涕,自言奉使无状,不能保存大宋宗社。太后、群臣相顾无言,唯有默默垂泪。之后,小皇帝和太后被押赴上都。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赵显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从行的安康硃夫人、安定陈才人,在赴上都的路上,悬梁自尽,有血字留于裙带:“誓不辱国,誓不辱身。”后人有诗赞曰:北向山河改颜色,君臣相对涕泪多。哪如红颜知此恨,不辱清躯不辱国。
    北边的太后、小皇帝已屈膝受封,南方的诸将却还在苦苦支撑。许是上天也觉宋祚未尽,就在小皇帝封为瀛国公的前一天,宋陈宜中、张世杰等奉益王昰在福州即帝位,国号景炎。这一旗帜的树立,重新唤起了众多守将、义军的斗志,而日趋统一的指挥部署,也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南宋政权在蒙古大军如巨石压卵般的威迫下,仍顽强的活着。
    二、恨此夷狄多兽性,锦似繁华转头空
    近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叫民族融合,这些人认为蒙古与华夏王朝之间发生的不是侵略战争,而是民族内部的统一战争,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融合。彷佛没有文字、不事农耕的野蛮民族征服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历史的重大进步。彷佛只要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