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急诊室-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如狼似虎的大秦军队,无奈的韩王又派出心腹冯亭去接替上党郡守,进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谁知,这冯亭竟也是个不愿意降秦的。而且,为了避免秦国更加强大,同时利用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他把上党郡主动献给了赵国。
对于这喜从天降的“好事”,还处于被魏国和燕国联合攻击下的赵王,却欣然地接受了。
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并派出平原君赵胜,率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这让本就处在战事之中,兵力有些捉襟见肘的赵国,因一时的贪婪而自掘坟墓。
借道齐国的吴起,闻报大喜,指挥二十万大军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赵王自是悔不当初,急调廉颇回师救驾……
而这一切,却都在老十三与孙膑的预料之中!
于是,秦国突然昭告天下:
“赵国与已属于秦国领土的上党郡守冯亭狼狈为奸,侵占秦国领土。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十三王子受封为太子,将率四十万大军征讨赵国。”
不仅如此,据各国的探子们回报,秦国还秘密派出二十万大军严守与魏、楚两国的边境。
消息一传开,全天下一片哗然。
不过,这秦国也算是师出有名了。而知道内情的莫小雨,却瞠目结舌,不由自主地感慨道:
“我去,这也能成为借口?果然是强盗逻辑呀!”
自此,大秦开始了它正式的帝国征程!
再说吴起,这时,早已收服了途经的赵国的几座城池,并开始指挥着魏国的那二十万大军,攻打着赵国的首都邯郸了。
而此时此刻,赵国的精锐部队,早已被牵制、分散于与燕国、魏国与秦国的边境地带。
赵括率领的十万大军,在“火牛阵”中,基本上全部阵亡,赵括则下落不明。
赵胜率领了五万精兵去接手上党郡。
唯有廉颇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急急地奔波在救援回归的途中。
邯郸城内的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大约有三四十万人,且多为四十岁左右的老人(古时四十岁即为老)或十三到十八岁的弱童。
而年轻力壮的士卒则不超过十万,其中还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的骑兵,大约有一、二万人吧。
这些人构成了赵王与魏军对峙的主力。
守将为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了邯郸守卫之战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一时之间,赵国上下戮力同心,誓卫国都邯郸。
吴起不愧是师出鬼谷子。他的军队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的武器也颇多,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于是,在吴起的指挥下,魏国的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了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
而那步兵又被吴起分成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则推冲车直攻城门,且不分昼夜地轮番攻打赵都。
赵国的守军,虽是老弱病残居多,但好在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魏军的进攻。
仅几天下来,魏国的军队,伤亡就近两万人,邯郸城却迟迟未能攻下。
这时,廉颇已率部直逼魏军而来。
无奈之下,吴起再次向燕国请求支援,燕国却装聋作哑。
眼看着部队伤亡惨重,公孙衍只得行使将帅的职权,下令大军向后撤退。
结果,又与廉颇之部正面遭遇,幸好此时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否则赵国前后夹击,这二十万魏军必是有去无回!
这一场战事进行了能有月余,赵兵拼死抵御魏军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惨淡的胜利。
而魏国的军队更是伤亡惨重,士卒们怨声四起。无奈之下,吴起只好再次请道齐国,并许以重金。
君太后一见有利可图,而且这魏、赵两国在这次交锋中,已各自大伤元气。
她虽与秦国交好,但任由秦国坐大,也不是她想看到的,便默许魏军再次从齐国的境内回撤。
还未等赵国的军队稍作休整,秦国就已在新任太子嬴政的亲自坐镇下,派大将王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廉颇再领兵马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如猛虎下山般的秦军所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的军中。
在王所率的秦军与廉颇的赵军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就斩杀了赵裨将茄。
廉颇初战不利后,故伎重演,赵军向长平方向退却,并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坚守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屡屡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大秦士兵们被抬了下来,莫小雨则带着第一批医学院的学生们忙得是不亦乐乎!
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战场上。这一点,莫小雨与她的学生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不过,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尽管每一天,都有伤员被抬下来,老十三却是一副笃定自若,胜券在握的样子。
细细思考了一下,孙膑!她已有月余未见到孙膑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五章 魏颓 嬴将归
这月余,赵括在听雨的悉心照料下,伤势已渐渐恢复,并能下地缓慢地行走了。
只是,赵括,却失忆了!!!
自打睁开眼睛,看见听雨的那一刻起,这赵括似乎就认准了这听雨是他唯一的亲人。
吃饭,他要听雨给他喂;衣服,他要听雨帮他穿。片刻看不到听雨,他便焦躁不安,将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每当听雨赶回他的身边,他就立马又变得笑逐颜开,好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
只不过,每隔一段时日,他便会莫名其妙地头疼。
看着那张疼得发白的俊脸和婴儿般纯净的眼眸里饱含着委屈的泪水,听雨的母性,便开始泛滥了。
反正也有四十万大军保护着老十三和莫小雨,于是,在征得了主子的同意下,这听雨便干脆搬去了赵括屋里的外间去住。
赵括的种种异常表现,让莫小雨断定,这货的脑子也受损了。
没有了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她只能凭借着自己那点儿可怜的医学常识,初步认定,赵括的脑子里,应该是有淤血压迫了某一部分的记忆中枢。
当然了,也不排除战场上的剧烈刺激,而导致骄傲的赵括,选择性地失忆了。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所引发的失忆,都只能有两种结果:
一是,赵括永远都像现在这样,活在自己与听雨的世界里,像个孩子依赖自己母亲一般地,依赖着听雨。
另一个,就是终有一天淤血会自行吸收或在某种情境的刺激下,赵括恢复了记忆,则结局未可预知。
难得严肃的莫小雨,把上述两种可能性,都一一地分析给了听雨。不料,这情窦初开的听雨,却也是个倔的,执意留在了赵括的身边。
倒是老十三看得很开,一句“千里姻缘一线牵,何不结缘乐助?”让莫小雨猛地豁然开朗起来。
紧蹙的眉头一下子便舒展开了,到底是天假良缘,还是命薄缘悭,何不花开花落随风颜?!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再说孙膑,月余前便率领着二万五千名精锐部队悄然潜入了魏国。
按照张仪提供的地图,这二万五千名大秦的士兵们,化整为零,早已悄悄地埋伏在了魏国的国都大梁的周围。
这里是吴起的部队回国的必经之路,然而,魏王却一无所知。
此时此刻,他正恼火着吴起的出师不利,并为大秦所布置在边境线上的二十万大军而烦恼着。
在一番与朝臣们的商议之后,魏王决定重新任命乐毅为大将军,率十万兵马,直奔魏国与秦国的边境而来,以防秦国趁火打劫。
这一番商议的背后,自然是张仪在暗中操纵着,乐毅兵马的去向,也自在孙膑的掌控之中。
双方颇有默契地“视而不见”,魏国的国都兵力空虚,魏王犯了同赵王一样的错误,都中了孙膑的“调虎离山计”!
所不同的是,孙膑是悄然无声地潜入并埋伏在魏国的国都周围。吴起却是大张旗鼓,兴师动众。
同是师出于鬼谷子,高下立分。
当吴起带着残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地奔走在归国途中,孙膑所带领下的大秦部队,却在磨刀霍霍,以逸待劳地等着他的到来……
吴起的部队,好不容易才走到大梁的附近,残兵败将,难免士气低落,再加上是在自己的国土之内,防备自然松懈。
这吴起正在自己的战车中,默默地思考着该如何向魏王交待,突闻战鼓齐鸣,喊杀声震天。
抬眼望去,一支旗帜鲜明,军容严整的大秦军队,如天兵天将一般,已将他的去路堵死。
吴起的部队本就如惊弓之鸟,哪里还经得住这番惊吓,顿时慌成一团,任吴起喊破了喉咙,仍是落荒而逃。
秦军自是大获全胜,只用了极少的兵力,便将吴起的部队打得是落花流水。
当心有余悸的吴起,率领仅剩的五万余部,赶到国都大梁时,惊慌失措的魏王却命城门紧闭,吊桥高高挂起。
只让人从城墙上冲着吴起喊话,传达魏王的命令,一定要保护国都的安全,坚持到乐毅率部回救。
心都凉了的吴起,只好重整旗鼓,强打起精神,与如狼似虎的秦军,再做困兽之斗。
而乐毅的部队,却在边境“毫无意外”地遭遇了大秦军队的阻击,等他“摆脱”了秦军,吴起的部队仅剩下了三分之一的兵马了。
见好就收的道理,孙膑自然懂得。一声令下,秦军竟全部翻身上马,转过身,便如来时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安全撤退了。
魏王,这才打开城门,允许吴起入城。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这秦国突袭的军队数目,便被吴起夸大成了五万。
不料,一直沉默不语的张仪,却建议魏王去查看一下秦军所留下的炉灶。
数目正同秦国事后所公布的那样,仅为二万五千人马。
吴起的无能,让魏王勃然大怒。这一仗,几乎耗尽了魏国精锐部队的三分之一。
自此,魏国开始走上了颓势之路。
消息自然传到了大秦,举国欢庆,大街小巷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一时之间,老十三已成了大秦子民心目中的神。
于是,正在长平的嬴政,收到了来自秦王的急诏。那诏上,只有两个字:“速归”。
看了看莫小雨面含着隐忧之色,老十三知她是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心中自然欣慰。
虽然自古以来,“最是无情帝王家”,但自己的父王,老十三还是自认识得清的。
那秦襄王,尽管是做过一些荒唐之事,但自从父子俩那次推心置腹地谈过之后,老十三自信,父王断不会再为难自己。
详细交待了一番军中的事物,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老十三便准备回转秦都,面见父王。
出了兵营,才发现莫小雨的马车,早已候在了路口,老十三的眼眸一下子便湿润了起来。
还未及出口,那车中便已传来古琴铮铮,随之,那婉转温润的歌喉,便在唱道:
雪落窗纱,浮生幻化,谁记我当年眉眼朱砂?
浪迹天涯,朝夕烟霞,谁覆我秒音高寡?
泼墨吹蜡,点笔寒桠,谁许我两袖烟花?
遍赏蒹葭,明眸刹那,谁将我温纸入画?
金戈铁马,浴血厮杀,听一首白露嬴归,曲终后,再无牵挂!……
第一百零六章 嬴政继位
千言万语,化作无语凝噎,老十三一挑车帘,只见那素面娇妍,傲然挺立于天地间!
仅仅只是一刹那的失神,老十三又仿佛看见了从前那与他笑谈天地宽的千古奇女子!
莫小雨倒是淡淡地一笑,收起古琴,刀山也好,火海也罢,既是选择了共同面对,便再无所畏。
于是,这一路上,老十三与莫小雨轻车简马,言笑晏晏地直奔秦都而来。
沿途,早有暗报将消息传至宫中,就冲这份淡定从容,坦荡如砥的胸怀,秦王便自愧不如。
两日后,风尘仆仆的老十三与莫小雨低调进城。
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含隐忧的小人儿,只轻轻地道了一句“等我”,那老十三便纵马直奔王宫而去。
直到老十三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良久,莫小雨才淡然吩咐回府。
没有人知道秦襄王与嬴政之间谈了些什么,只是,三日后,秦王突然诏告天下:
“自吾子政宣劳,四海著安攘之绩。功德贤均,蕴粹含章。承尊孝以无违,治阃严而有则。秦之将翱将翔,子政之助远矣。
吾已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将王位传于子政。并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这里,荷语弱弱地插一句:既是小说,便不是历史,系荷语胡诌,子虚乌有,纯属虚构,各位书友千万别较真儿)
嬴政继承王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不但朝臣无所异议,就连以十王子为首的一干王子们,也是心悦诚服。
只是,没有人能想到会这么快,就连莫小雨也在讶异之余,为秦襄王的胸襟所折服。
就这样,不满十八岁的嬴政,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朝野又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并张贴“求贤榜”,广纳天下有识之士。
其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的政策一出,秦国的经济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断地加强,基本上完成了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嬴政,每日里为了朝政忙得是晕头转向。那大秦国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秦襄王虽已退位,但仍居王宫里的原寝殿。每日里含饴弄孙,事奉太夫人,倒也其乐融融。
他虽不过问政事,但大秦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岂能逃脱他的耳目。
况且还有老十三时不时地用政事来进行讨教,态度反倒较嬴政继承王位之前,要恭敬顺从得许多。
所以,秦襄王的晚年生活,过得是安闲舒适,尽遂人意。到了七十岁那年,无疾而终。
他终于亲眼看到了大秦一统天下的承平盛世,带着无愧于列宗列宗的骄傲和自豪,含笑于九泉之下的。
而自从嬴政继位,作为大秦准王母的莫小雨的医学院里,更是人满为患。
大秦率先成立了“太医院”,并设立院使、院判、御医等吏目十人。钱乙,毫无异议地官居太医院院首之职。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此之前,大夫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没什么前途。“太医院”,用它的成立,明确地表示了大秦任人惟贤才的立场。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从其余六国向秦国涌来。大秦,一时间,文韬武略,达到了彬彬之盛。
而它的繁盛与崛起,就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蛮牛一样,闯进了国际社会,令各国惊骇失措。
这期间,大秦位于长平的军队,仍耽耽虎视于赵国,让本就自魏国侵赵以来元气大伤的赵国,毫无喘息之机。
赵国的军队疲惫不堪,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很多土地资源,就那么眼睁睁地荒废着,没有年轻力壮者耕之。
而孙膑和赵括,早已在嬴政的安排下,悄然回归秦都。为了掩人耳目,就住在了那莫府里。
孙膑的创口,早已愈合。虽还不能行走,但在钱乙的亲自调理下,他的身体早已康复。
他本就肤色白皙,五官清秀,又带着那么一抹说不出的俊美。一双钟灵毓秀的眼眸中,不含任何的杂质,时常闪过那么一丝温柔。
即使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也是丰姿奇秀,神韵独超,给人一种飘逸出尘的感觉。
对于这么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莫小雨自是抱着一种好奇之心。
闲时,她便喜欢带着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去难为孙膑,均是铩羽而归。
就连她一向引以为傲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天才孙膑面前,也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莫小雨常常托着双腮,瞪大了那双狡黠的双眼,叹着气,对孙膑道:
“若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