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的生存问题。

  站在道的高度上,我们才会明白人生和生死!

  如果我们还不能明白人生的话,那么?让我们再来往下分析!

第23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三)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都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分彼此的,主要是要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

  站我的一面来看待,那么!就只有我而没有你!站你的一面,也就是我的对立面来看待问题,那么!就只有你而没有我。如果这样看待问题的话,那么!事物就变成孤立的了,而不是相互的了。

  如果?把你、我当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事物、问题,那么!我们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因此!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角度上来讨论问题的。他们是站在人、人类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而他们并没有站在天地一体这个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本来!是人与大自然中其他万物如何生存的问题,人怎么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的问题。结果!有了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后,成为人与人之间争生存的问题了。

  如此说来?人类文明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其实!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地、错误地!我们所争论的问题,还是生存的问题。是跳出了人与人之间争夺生活权的圈子,又钻进了人与大自然去争夺生存权的圈子。

  而真正地道家,是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存、生死的!

  生存权争夺不是就是生与死吗?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生死呢?

  如何看待生死,我们得先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所争论的圈子,也得跳出天地一体这个圈子。我们必须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生死,等到我们明白生命的来源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人生,思考人的生死也不迟。

  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辰日月,都来源于道。都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的变化,而后而形成后来的宇宙星辰日月,天地以及天地间的万物的。人也是其中的一种,是经过无数次、无数年、无数种种地变化,最后才演变成现在的人的。

  在道面前!某个物种的灭亡,并不是说某个物种灭亡了就彻底地灭亡了。而只是说!这个物种灭亡了,但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比如说树!树死了只是说明这棵树死亡了。树死亡之后它依然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那就是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而存在。

  而树干、木材、树枝、树叶、树根等等它们会“死亡”吗?或者说它们消失吗?有人可能会说,把他焚烧了就“死亡”了或者说是消失了!其实!它还是没有死亡或者消失,它只在换了一种存在。

  焚烧后的它们,变成了烟、火、热能、空气、某种物质的气体或者其他形式、物质而存在!我们能说它死了吗?

  如果我们不服的话,也可以继续往下分!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变,它都不会彻底地死亡或者是消失,它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

  当初的树虽然不存在了,可它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

  这就是道!

  道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也可以从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地,而不是独立地、孤立地。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不存在后,分化出无数种存在形式,存在于其他物种之中,或者说与其他物种融合然后组合成新的物种,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这就是“方生”之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方生方死就是指一个事物生成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死亡。比如说木材,木材的出生是因为树死了。

  方死方生就是指一个事物死亡而成就另外一个事物的诞生。比如说树,树死亡而有了木材出现。

  方可而方不可就是指这样可以,那样必须就不可以了。比如说!如果认为儒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墨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同理!如果我们认为墨家学说是最好地,那么?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就是不可取的。

  那么?到底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哪一家的学说是正确地呢?

  其实!判断起来并不困难!

  只要我们跳出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而站在天地一体的高度上,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争论就没有必须了。

  站在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角度上,争论的不过是生存,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生存权。

  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都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我们争的是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争夺生存权。

  而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问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我们永远都会以一种物质形式而存在!我们是道!我得到了永生。

  方不可方可就是指如果这种方法不可以、这样也不可以的话,那么!换另外一种方法、换另外一种形式绝对可以了。物有所用,各尽其能,都有挥他作用的地方和时候。

  比如说!当儒家学说、墨家学说以及诸子百家学说都不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我们何不去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呢?或者?我们一定要抱着儒家或者墨家或者是诸子百家不放呢?

  当儒家或者是墨家或者诸子百家不能拯救人类苍生的时候,我们何不放弃,去寻找可以拯救苍生的正确地学说思想呢?我们何不改变一下观念呢?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承认这个事物,就必然否认了其他;承认了其他,也就是承认了这个事物,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有了木材了就没有树了,有了木材是因为有树,木材因树而来!

第24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四)

  因此!圣人不去追根究底,不去探知事物最终的由来和将来终究变化成什么样子。不去追究那些没有意义的事,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身、现在的状况。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作出正确地判断。

  也就是说!人类模仿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去生活,把动物、植物、天地的行为和德行作为人生导师,指导我们健康正确生活。

  任何事物中都包括着彼和此,有彼有此,有你有我,大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独立起来,认为只有自己。人类也一样,不要把自己独立起来,天下唯我独尊。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中的万物相互并存。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独立性,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其中包括着彼和此,对与错,你与我等等。

  任何事物,我们要是再往下细分的话?会分化出无数个独立体。再把这些独立体细分的话,还能细分出无数无数、无穷无尽。

  比如说人!人本来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只是一个物种而已。可我们把它作为独立地个体后,就成为人了。

  而要是把人细分的话?就会分化出四肢、五脏肺腑等等部分。如果再把四肢、五脏肺腑细分的话,又能分化出无数,无穷无尽。

  事物果真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与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

  其实!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主要是要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待。站在高一级的角度上,它们是一体的,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它们就是独立地。如果是独立地,那么!就有了是非、对错等等的存在了。

  比如说人!我们站在人的角度上,就没有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之分。因为!手脚四肢和五脏肺腑都属于人。而我们要是站在低一级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站在手或者脚或者五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就有了手与脚之分,就有了各种器官之分。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这些道理,那么!说明我们得道了。

  如果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以后看待事物就会不一样,就会看到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呢?这是要看我们站在哪个立场与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比如说!以人为例!要是把人作为个体的话,我们可以把人划分为无穷无尽地部分。人是由四肢、骨肉、血脉内脏等等组成。再细分的话,又能分成无数部分。

  如果我们要是站在道的立场与角度上看待人,那么?人与万物一样,都是道。如果我们站在地球的角度上,人与地球上的万物又是属于天地间的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要站在什么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

  所以说不要站在个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看待事物。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事物、看待问题。要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

  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马不是马,其他物也不是物,它们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天地是一个整体,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说!哪里还有什么白马非马呢?哪里还有人、物,你、我之分呢?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能分彼此吗?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一定要分出彼此吗?一定要细分吗?再把彼与此分成无数个独立个体,再把这些独立地个体细分出彼此吗?

  一样一样地道理!我们还要分儒家与墨家吗?去争论谁对谁错吗?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来讲,儒家与墨家争论的问题都不过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

  难道?我们每个正常人,还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吗?我们还需要儒家或者是墨家来指导我们生活吗?我们就比儒家或者是墨家倡导者笨吗?

  我们都是笨蛋?只有学习了儒家或者是墨家思想的人才是聪明人?

  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刻意追求。而物是因人有了认知,而细分出来的。在人类还没有认知之前,没有物与物之分,没有人与野兽之分,没有任何关于物的概念。

  什么才是正确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是正确的。什么才是不正确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说别人、对待别人就是不正确的。

  怎么才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不正确呢?

  站在独立个体的角度上,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独立的个体。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地,有自己的独立性、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独立的个体。

  所以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是正确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说别人、对待别人就是不正确的。

  可以列举这些事例来加以说明: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等,同样是草木、人、形状、变化、诡诈、怪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地差别呢?

  从“道”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一体的,是天地的一部分。既然是天地的一部分,就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还有什么区别呢?还分什么你我呢?是不是?

  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分开了,细分成小草与大树,细分成丑陋的女人和美丽的女人,又根据事物的形状来细分出宽大与窄小、事物的变化与不变化观察出事物的变化,又根据忠诚与奸诈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又根据事物的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分辨出怪异。

  正是因为我们把事物细分了,没有从道、从整体来看待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是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就是跟人体内的五脏一样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还会争辩、争论你我、分出彼此吗?你的我的之争?你家我家之争?你国我国之争?爱国与不爱国之争……

  所以说!我们把事物细分后,就站在更低、更小的境界上看待问题了。所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所以!人类社会就乱了、毁了。

  站在更高的境界看待事物,就会发现:凡是事物没有成与毁,都是一体的。就好比我们人体内的五脏一样,它们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只有懂得什么是道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是不会去追究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

  追根究底者,是用,是在研究,是好事,容易让我们明白事理。当我们明白事物是经过不断变化而来的,这就是得,也称“得道”,明白“道”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反复研究,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境界上来研究。不要只站在某个固定的角度上来研究,不要站在人这个角度上来研究,要站在天地一体的角度,要站在宇宙来源的角度去研究。这样去追根究底,我们就真正地“得道”了。

  

  :。:  

第25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五)

  耗费心思去争辩某件事、某个观点,却不知道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地。

  比如说儒家与墨家之争,争论什么呢?争论最后的结果不都是相同地?不都是谈如何管理社会、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最终结果就是: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是不是?

  所以说!这叫“朝三”!什么叫朝三?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栗吃,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急忙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其实!给猴子的橡栗并没有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是!猴子却以为多给了。

  因为!说法不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以为多给了。养猴人开始说朝三暮四,三在前面。猴子以为三比四少,所以生气。结果!养猴人马上改口说朝四暮三,四在前面。猴子以为四比三多,所以!就高兴起来。

  原因就在这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

  正如我们中大多数人那样,被别人耍猴一样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什么?儒家与墨家谁的学说观点是对的?是最好地?其实!也不过是能够迷惑“猴人”的美丽的语言罢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被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美丽的谎言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是相同地,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儒家与墨家争论什么?不过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观点!

  所以!古代圣人不去争论是非,不站在这个境界、等级、个体的角度上看问题,争辩是非。他们站在更高一个境界、等级、事物的整体上来认识事物。不去争论、判断儒家与墨家谁是谁非,谁的学说观点是正确的,谁更有利人类生活。而是让其自由展,看最后的结果。

  当然!这是一个比如,不只是以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来说事。在这以前,还没有儒家与墨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人看待事物,站在更高一个级别、高度、境界上,从事物的整体上来把握。

  比如说!人,我们单单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只顾人而不顾他物,就会造成生态不平衡。而我们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大家是一个整体,从这个高度、境界、整体来看待人,那么!就不存在生态不平衡,资源枯竭等等问题了。

  古时候的人,有不少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

  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呢?

  那时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什么具体事物,是混沌一片,肉眼看不见具体事物。

  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也是最正确地,正确到不能再正确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次,认为世界之始是存在事物的,那些看不见的具体事物就是物,是道。认为道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区分和界线。

  再其次,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具体事物的。而且!物与物之间还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是与非的争论,他们保持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对事物有了细分,分出彼此、对错、你我、此物、他物等等之后,再将事物进行细分,表明上是科学进步,其实认知开始出现偏差了。

  我们只知道对事物进行细分,而忘记了对事物进行组合,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整体上来分析事物。

  比如说人!当我们把人从大自然中细分出来后,人就与他物有了区别。人区别于他物,就有了动物与植物之分,就有了大地、空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