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说,根据对后世三国游戏的记忆,再结合张狂当前对大汉朝廷的了解,他能够相当有把握的确定,目前董胖子的视线焦点,应当放在哪里。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董卓正关注着风云变幻的朝廷政局。

要知道,大汉新皇帝继位之后,何进很快就会发动对宦官的清洗,然后导致宦官的强力反弹,拼死一搏,杀了何进。接下来,便是游戏中大名鼎鼎的“董卓进京”事件。

董卓进京进的那么爽利,绝不会是临时临刻的行动。而且在西羌叛军暂时被击退以后,董卓目前并没有面临什么军事压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前将军”的头衔,觊觎朝廷的权柄。

如果拿几个月以后的朝廷大权相诱惑,张狂相信,董胖子不会对区区一个白波谷的数县之地太感兴趣。

所以,在月初张狂与董卓的直接见面时,张狂非常直接的告诉董卓,白波谷这一块地盘,太行军可以与董卓军平分。但是,张狂也直言不讳的说到,若是几个月以内,董将军有机会统帅大军上雒,控制朝政的话,就必须将他占据的白波谷地盘,还给太行军。

对于张狂的这番话,董卓可以说是完全愣住了。

其实,董卓虽然已经有心插手大汉朝廷,在当时却根本没有发现有效的机会。被张狂这么言之凿凿的一说,董卓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太可能。张狂想当然的用后世的常识,来推导古人的思维,结果又一次正常的失误了。

不过,张狂这次小小的失误。结果并不坏。由于汉时谶语流行,董卓对张狂精通预言的名头,也是略知一二的。听到张狂这等表态,他虽然感觉不太靠谱,心里倒希望是真的。

而且,张狂的太行军实力摆在那里,真要是打起来,董卓固然不会害怕,也会觉得很是麻烦。好歹太行军也是被招安了的朝廷官兵,董卓在与女婿李儒商量时。也觉得还是与太行军保持互不侵犯的姿态比较好。

于是,董卓很大方的与张狂击掌明誓,约定当白波谷发生变乱之时,双方要一齐出兵,压服变乱豪强。事后。双方瓜分白波谷的五堡。

当然,要是张狂对朝廷的预言实现了。董卓也会很大方的交出在白波谷占据的地盘。承认太行军对白波谷的占有权。

对于最后一条,董卓是这样想的:

——朝廷如果有机会,何必再为了区区一块巴掌大的土地,与实力不弱的太行军死磕?

——武人想要掌握朝中的权柄,必然极为艰难。如果能够在地方上得到有力的支持,对执掌朝政。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董卓在潜意识里,觉得与一个能够预测未来的神秘人物对抗,是一件极为不妙的事情。张狂的预言若是实现了。董卓哪里还会主动去招惹这厮?

当然,整个事情随后的发展,与郭太和张狂最初的预料,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譬如徐晃在夜里的诱敌战斗,差一点就让杨奉和韩暹攻破了中堡。要是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则张狂的整个战略设想,说不定就要全盘破产了。

所谓的料事如神,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太可能出现。

还好,张狂的运气不错。被他暗中“点化”的徐晃,初露峥嵘就挽回了即将崩坏的局面。而坚守北堡的郭威,也成功的拖住了胡才和李乐的注意力,让张狂暗中调动三千步卒和两千骑兵,成功的对胡才和李乐的联军,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突袭。

这一战的结果,胡才被单骑突进的关羽斩杀当场。李乐虽然狼狈逃脱,身边的战士也折损了九成。自此,两人可以说是“不足为患”矣。

作为约定的另一方,董卓派出了手下最擅长治军的校尉徐荣,以雷霆压顶之势,一举攻破了杨奉的老巢南堡。杨奉和韩暹的逃窜,为这场筹划了许久的大战,画上了一个简洁的句号。

战后,太行军占据了北堡、中堡和西堡,徐荣则将南堡和东堡收入囊中。双方相互戒备之余,却都保持了和平的姿态,没有故意向对方挑衅。

显然,大家都有投鼠忌器的顾虑。

白波谷的战事告一段落,董卓的视线,立刻又集中到近来变幻莫测的朝廷上。

作为一个统兵在外的大将,董卓在大半个凉州,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只是,要论起对朝廷的影响力,他就有些说不出口了。

虽然,想要把持大汉朝政的野心,在董卓的心里已经发芽。可是,自家事自家知。无论是大将军何进一系,还是太傅袁隗一系,甚至是十常侍一系,董卓都能与他们搭上关系。然而,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将董卓当做己方的重要组成。

简单的说,各方都把董卓的势力,当做是外围的臂助之一。不过,董卓本质上依然只是凉州的一介莽夫,不足以参与朝廷大事的决定。

根据董卓派在雒阳城内的线报,所发回的消息显示,目前雒阳城内的局势,再一次变得紧张起来。

大将军何进在铲除了董太后和骠骑将军董重以后,表面上把握了朝廷的大权。然而,势力受到不小打击的宦官一系,依然是何进在内朝的强力对手。

大汉的权柄,分为外朝与内朝两部分。所谓的外朝,指的是朝堂上那些三公九卿之流。但是,这些表面上位高权重的官吏,却因为皇帝对权柄的重视,从大汉武皇帝时期开始,就被慢慢的隐性剥离。

到了大汉光武皇帝手里,光武帝有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新设立不过百年的尚书台,以此制约三公。因而,秩不过千石的尚书台,职权就越来越重,居然有实力与朝廷的三公九卿等重臣一较高低。

由于尚书台的官署,被安置在宫禁内部,以方便皇帝发号施令。于是,这个权柄沉重的机构,就被官吏们戏谑的称之为“内朝”或者“中朝”,以示其有与外朝分庭抗礼的能力。

“大将军”一职,之所以能被抬到凌驾于“三公”之上的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武皇帝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大将军”应当领导“尚书台”的工作。

当然,由于皇帝对“尚书台”的重视,实际上“尚书台”的头上,有不少暗中的领导者。就像在汉灵帝刘宏统治时期,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对“尚书台”的把握度,还不及“十常侍”一伙。所以,终汉灵帝一朝,宦官的势力始终强大,原因就是在这里。

何进在杀死蹇硕,把握了朝廷军权以后,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操纵大汉的权柄了。但是,现实摆在眼前,给了何进当头一棒。

以太傅袁隗为首的外朝官暂且不论。他们与大将军何进之间,虽然有矛盾,却不是根本性的。更何况,有新近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的袁绍在一旁调和,何进与袁隗之间,固然不可能合作得亲密无间,倒也算和平共处。

但是,看似失势的十常侍一伙人,这一刻,方才显示出他们在宫禁内的强大影响力。

有蹇硕这个倒霉的出头鸟为先例,没有哪一个宦官,敢于直接与何进过不去。可这些人老成精的宦官,却有着足够的迂回方法,来保持他们在中朝内的影响力。

十常侍们的迂回路线,便是针对何进的亲人。

何进的地位,从法理上来说,来自于异母妹何皇后。何皇后与十常侍之间的关系,不说是极为亲密,至少也是相当亲密。

要知道,何皇后能够入宫,就是十常侍里的郭胜,大力支持所成。后来何皇后鸩杀皇子协生母王美人,气得汉灵帝要废掉她的皇后宝座,还是依靠十常侍一齐为她求情,并且每人出了一千万五铢钱帮何皇后赎罪,这才让何皇后逃过一劫。

后来,为了进一步密切自己与十常侍之间的关系,何皇后还不顾家中的反对意见,执意将自己的一个异母妹妹,嫁给了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养子。这样一来,何皇后一族与十常侍之间,居然都成了亲家,相互间的关系,就越发的理不清了。

——都是自家的亲戚,做的太过分了,可就不好呢!

而且,何皇后,不,现在应当升级为何太后了。何太后以新天子刘辩年纪幼小为理由,在一旁垂帘听政,也开始插手朝堂之事。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何太后对朝堂上的事情并不熟悉。正好十常侍官场经验丰富,在一旁为何太后鞍前马后的效劳,让何太后感觉很不坏。

除此之外,在何太后的心中,还有一层不能说的顾虑。那就是:

——大将军若是将宦官们杀光了,天子和太后身边,就没有了可靠的人手。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大将军想要做些什么非分的事情,那还有谁能够阻止他呢?

——前汉朝的大将军王莽,可就是前车之鉴啊!(未完待续。。)

ps:本卷的**即将来临,此“连环”非彼“连环”,可是与王允、貂蝉、吕布什么的毫无瓜葛呢!

再次感谢书友沈杨的月票支持。

第44节汉宫现连环【二】

考虑到逆贼王莽篡汉的故事,何太后可不想将手中的权柄,就这样完全交到大兄何进的手中。

有了何太后的支持,十常侍再次插手尚书台的事物,自然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而且,十常侍的行为,绝不止依靠何太后一个。对于何太后的生母,大将军何进的后母,被封为舞阳君的何老夫人,还有现为车骑将军的何苗,十常侍也多有拉拢。

何太后,何苗,舞阳君,这三位对何进来说最为重要的亲人,都被十常侍拉拢,让贵为大将军的何进,也不好继续辣手对付十常侍。

舞阳君也就罢了,一介老妇人,对朝政看不懂也没兴趣弄懂。何太后却是何进得以掌握朝堂权柄的关键人物,何苗更是地位只比何进略低的车骑将军,有资格在朝中建立派系。

只要这两位依然赞同十常侍在中朝继续发挥作用,就连何进也拿那些没。卵。子的家伙,没什么好办法。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如果何进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想必大汉的朝政,应当可以就这样继续维持下去。

毕竟,十常侍也都是聪明人,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自知自己已经过气的十常侍们,并没有奢求还能够像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那样,在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当前的愿望,不过是能够让己方在平稳的政权过渡下,得以顺利的全身而退,最后安然隐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十常侍需要在五年之内,保持住对朝野的影响力。要不然,没有权柄在身的宦官们。就算想要回乡隐居,只怕也抵挡不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士人和豪强。

要知道,有好些个“党人”,就是通过无视大汉律法,任意捕杀宦官的亲族子弟,才得以扬名天下的啊!

只是。十常侍的愿望,对想要独掌朝廷权柄的大将军来说,未免有些难以忍受。当一个人,一个正常的男人,发现至高无上的权柄,就摆在眼前不远处的时候,有几个人会不想立刻拿到那诱人的天下大权呢?

至少,何进不是。

尤其是何进本身,已经尝到了足够多的权利带来的甜头。

如此一来。心急的何进,就将那些个老而不死的十常侍,看成了必须尽快除掉的障碍物。更别说,在何进的身边,还有如袁绍、何顒这些与宦官们怀有深仇大恨的亲信。

除掉十常侍!

这就是何进在新天子继位后,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

何进的态度,就是袁绍的机会。趁何进想要打倒十常侍,袁绍借机游说何进道:

“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以前的大将军窦武,诛杀宦官不成,反为宦官诛杀,是因为他的意图被泄露。另外,北军五营的军官。也对宦官的意志极为敬畏,服从了宦官的命令。

——现在大将军是天子的舅舅,兄弟何苗也手握兵权,还有大量才能出众的部下,愿意为大将军效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就连老天都在帮助大将军你啊!

——如果大将军抓住机会,出兵诛除了宦官,必定名垂后世,万古流芳!哪怕是周朝的申伯,功绩也比不上大将军你啊!1

对袁绍的进言,何进不会完全听信。原因很简单,出身寒门的何进,与出身高门士族的袁绍,根本利益有着巨大的差异。何进又不是傻子,看不出袁绍对自己只是进行利用的态度。

就算当前何进有求于袁氏,袁绍本人又是魅力过人的天下国士,何进的心里,也没有放弃对袁绍之流党人的戒备。

如果何进真的按照袁绍的建言来施行,直接派兵抓捕宦官,简单到是简单了,可是那种后果,却是何进不愿意接受的。蹇硕刚死没多久,董太后逝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散。如果这时候再妄动兵戈,导致汉宫骚乱,何进自己还真没有把握能够控制好其中的局面。

而且,宦官们在雒阳盘踞了几十年,真正可谓是根深蒂固。想要一下子连根拔起,必然会面对宦官们毫无保留的拼死反击。别的不说,若是哪个宦官在狗急跳墙之下,胆大妄为到敢于伤害天子刘辩或者何太后,何进就真的要感觉得不偿失了。

所以,袁绍的话,不能听。对付十常侍,不能如此鲁莽。

那么,该如何着手呢?

何进思考了整整一个月,终于有了思路。

要想让宦官们乖乖的交出中朝的权柄,武力不可真的动用。

要知道,以袁绍为首的士人一伙儿,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服从性,可依然在一旁虎视眈眈,时刻想要谋求着更大的权柄。何进若是真的一下子将宦官一伙儿给消灭光,那他这个大将军,肯定就是士人们下一个将要打倒的对象。

不过,利用宦官的存在,何进便能够在士人与宦官们斗起来的时候,成为左右双方平衡的一双大手。万一士人们当真对他有什么不轨之事,何进就可以立刻联手宦官一系,顷刻间击溃士人的阴谋。

所以,彻底打倒宦官一派,绝不是何进想要做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其实不太可能做到。只要天子的宫掖还需要那些没卵子的家伙进行服务,宦官一系就不可能被真正赶尽杀绝。去了老的,自然还会有新的一批宦官冒出来。

但是,利用手头的武力,对十常侍一伙进行相应的威胁,还是可以一试的。

毕竟,如今的大将军何进,针对宦官们最大的优势,不是与天子的亲厚关系,不是在朝堂的深厚根基,而是手中掌握的天下兵权。

无论是妹妹何太后也好,亦或兄弟何苗也好,他们可以阻止京师内的兵力调度,却不可能对京师雒阳以外的郡国兵发号施令。目前的大汉帝国里,有,且只有一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掌握兵权。

只要展示出何进这位大将军手中的压倒性兵力优势,十常侍们在这种事关身家性命的时候,应当能够理解大将军到底想要干什么。等何进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对十常侍一伙的碾压性优势之后,只要给十常侍留下一条活路,十常侍肯定绝对不敢违逆的!

于是,从中平六年【198年】六月开始,何进接连大张旗鼓的发出指令,让几个靠近雒阳的州郡亲信,在附近州郡内展示武力,摆出率军上雒的架势。一时间,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城皋,骑都尉丁原屯兵孟津,接连燃起代表战事的烽燧烟火,让整个雒阳变得骚动不安起来。

除此之外,大将军何进还下令,让任职大将军府掾的名士王匡改任河内太守,发郡兵声援丁原;派骑都尉鲍信、从事张辽等人,分赴各地招募新兵,以加强大汉北军的兵力。

接下来,素来与宦官有仇怨的从事中郎王允被拜为为河南尹,党人何颙为北军中候,许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摆出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对准了宦官们。

就在这些何进亲信在雒阳外围折腾的时候,一封从河东郡递来的上表,在本来就已经极为紧张的大汉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前将军、并州牧、河东太守董卓,以接收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为理由,要求进入雒阳城,为天子戍卫宫掖。而且,董卓的上表里,用词极为尖锐,直接就对朝廷说,他是要来“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

并且,董卓在上表中还明确的提出,在达成目标之前,他将遵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的古训,不再接受任何上命!

与董卓的上表在同一时间传来的,是另外一个消息。董卓大军在没有得到朝廷明确诏令的情况下,居然离开驻防地,开始东进!(未完待续。。)

ps:ps:1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时,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