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地主爷-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仁厚,又有钱粮得,定无不应允。”
  燕苦等人仍然心存疑虑但都点头不再问了。赵璐便继续说道:“主要还是靠后者。县里人口密集,难得有空闲房屋。故而上等户只需出两间,中等户两间与下等户一间即可。乡镇上房屋稍微宽裕一些,上等户中等户多出一间。如此安置三万灾民绰绰有余,且灾民分散各户,既不会聚集生戾、亦无疫病之忧,要比聚集起来强得多。”
  众人道:“你这法子倒是新颖。”
  “你说的是租赁。”詹增却当即指出:“但许多灾民家产尽为洪水所没,已是身无分文,哪里有钱付房租?”
  “付不起房租的,皆由本县垫付。”赵璐淡淡道:“其实免费征用也可,但让百姓得些好处,自然更加配合,将来和灾民共处,也可以更融洽。”
  “垫付了还要还么?”詹增追问道:“不还的话你县里付得起么?”
  “当然要还,不然本来出得起的灾民也不出了。”赵璐道:“出不起钱不要紧,可以以工代赈。”
  “原来如此。”众人解了,徐清心里也乐了,这是他心里想了的。
  詹增又问道:“灾民散处,如何熬粥?”
  “既然散处,就不熬粥了。”赵璐答道:“改为按人头发米,两日一给。”
  几位县令相互看了看,低头想了想,似乎也无不可,安置灾民的事本就是马马虎虎应付,如今想出来这个办法,想必不能吹毛求疵。
  众人都看徐清脸色,徐清道:“此略可行……”,于是众人说:可行可行。
  赵璐却忧虑的说到:“学生还有一事无解。”
  “何事?”
  赵璐两手一摊:“就是以工代赈,这‘工’从何来?我县境内不用修桥,城墙也不用修补,没有用工之处啊……”
  徐清笑了一声,接住赵璐的话尾道:“此事易耳,择有技之人从其旧业,打铁的为官家打铁,木匠就为官家做具,不怕没得用处。其余人嘛,我也有地方安排……”
  众人问:“何处?”
  徐清慷慨道:“想要富,先修路,我打算在南皮、海兴、黄骅到沧州城之间修一条砖石大路!”
  “有采石之地的铺石,无采石之地的烧砖,修的路两辆马车要能并行。不仅要能贯通三县与沧州城,还要沿途能勾连各大乡镇。”
  “壮士可以烧砖采石,妇女可以,孩童可以拾薪,老人可以帮着做模,人人皆有所用,按工时发放粮食,人人皆可自食其力。”
  “灾民驻扎在各大乡镇,县城,可以多点同时开工,向两边延长。这也是灾民分置的优势啊……”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有人问道:“为,为为啥要修路?”
  2017/11/3 6:32:49|44530494


第八十七章 小道消息


第八十七章 小道消息
  “呃……这修路嘛,唉,这么跟你们说吧……”徐清道:“人有经络血脉,国……”
  于是,徐清用一个时辰给大家讲解道路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又花了一个时辰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讲清楚了,众人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徐清看这效果,差点没破口大骂: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
  排衙之后,众人都回了自己县里,准备调集人力物力应对不期而至的灾民潮。
  沧州城里这时悄悄流出了一个传言:官府近期会收购一大批粮食,衣物应对灾情,而且,为了避免商人囤货居奇,官府会往市价上调一调。
  小道消息,谁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问“里面的人”,他们都闭口不言,十分谨慎。这一来,大家当面都说:小道消息,不可信不可信,实地里却卯足了劲往沧州城运送东西。
  一传十,十传百,而且这一条消息如风助火势一般,迅速点燃了河北州县。各大粮栈,布商都表示高度关注。河间总管行文来问,却没了下文,此事愈加玄妙!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一个传言的前前后后,自然是徐清在操作了。徐清十分庆幸收了狗子这个小弟,一个小孩说的话。高价收粮的传信,就是看着他这个小孩的嘴巴传出去的。小儿之言,大风吹走,没人能随本求源,摸到始作俑者了。
  谎言说的人多了,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信,信的人多了,就成了“真相”。
  传言流出去第二天,荀雪儿、黄诗梅、小月三人忧心忡忡找来徐清问道:“相公,最近是不是急着用钱?”
  “啊?没有啊……”徐清很懵,这是要推销贷款?
  荀雪儿道:“徐郎,别骗我们了,近来坊间都传言官府要高价收粮,官府里有几个钱,我们还不知道?”
  黄诗梅接着道:“徐郎,这种难事你该告诉我们的,你从辽东带回来钱不少,要是还不够,我那些个首饰贵得很,能值些钱!”
  小月弱弱的道:“是了是了,我也有,我也有……”
  徐清看三女焦急的样子,噗嗤一声没忍住,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原来如此,哈哈原来是这样啊,笑死我了,哈哈哈……”
  “怎么了?”三女不解,同问道:“徐郎看不起我们女子么,我们也知道齐家治国,帮助灾民好不好?”
  “哈哈哈……”徐清止住了笑:“各位女君子好,小生这厢有礼了……”
  “你们看,他还不正经起来了!”黄诗梅柳眉一竖,对着其余二女道。
  “到底是怎么回事?”荀雪儿问到。
  “你们听到了官府要花一大笔钱高价收粮的消息是也不是?”徐清反问一句。
  “是,难道消息有假?”
  “消息是真,还是我传出去的
  ,可是呢,也不全是真的。”
  “莫非收粮是真,高价是假?不可不可,徐大哥,做生意要讲信誉,哪怕是官府……”
  “不不不,高价也是真的……”徐清故作高深地道:“高价,是真的,那个一大笔钱却是假的!”
  徐清顿一下道:“谁说开高价,就要花大钱的?”
  “什么意思?”众女茫然道。
  徐清便轻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人要学会逆向思维,所谓物稀为贵,物多则贱……以粮商为例,提高价格就可以吸引粮商运粮而来,如果拖着不卖,粮商没赚到钱就不会肯走,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粮商赶来。粮食也会越来越多,粮食一多,自然就只能贱卖了,价格反而会比平时少得多!”
  “况且,高价收购的消息又没有白纸黑字,官府大印,仅仅是坊间传言罢了!”
  三女特别是黄诗梅听得目瞪口呆,这徐清,简直就是奸商中的奸商啊……
  三文钱一斗,五文钱一斗,八文钱一斗!一两银子一石!一两三钱一石!流言扎根于所有人的贪欲之中,要了命的疯涨。一两三钱银子一石粮,即便是春荒时节也要不到这个价钱啊!
  听到这个消息的粮商都惊呆了……现在各州县普遍的粮价,是八钱银子一石粮,当然卖给外面进货的粮商时,按例是要涨价的。尤其是这种临时紧急购粮,自然要狠宰一刀。
  现在毕竟离秋收还有一个月不到,囤积的粮食马上就要贬值了,到时候最少肯定要赔本。而且,粮食这种东西,就怕囤在手里,多一天就多一天的损耗。白亏!
  尽管沧州方面要求由粮商将粮食运送到沧州城,但这么点距离,在暴利面前,一点运费算得了什么?
  由于徐清之前写了信知会给了其他州县,请他们帮忙调集粮食物资。其他州县肯定不会愿意白拿出自己的的储量喽,但也刚好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凡是运货到沧州的,全部不用缴纳关税!
  这一下可想而知粮商们会以何等热情对待这笔大买卖了?在暴利的诱惑下,一切都不是问题。粮商们盘算着,横竖离是要卖粮的,大不了白跑一趟,弄好了却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过个肥美的新年!于是,一袋袋粮食从各县粮商的库房里搬出来,装上船,沿着水道运往沧州……
  徐清接到山东道文移的第五天,沧州城的各处货仓上,便装满了粮商们的粮食。来的晚的粮商还只能借宿民家,把粮食露天放着。
  粮食们进城后,各家粮商或者他们的掌柜的,便到衙门里打听。衙门哪打听到消息,他们也一头雾水啊,便层层上报。有要缉拿造谣生事者的,也有要将计就计买下粮食的。等报到了徐清案头,徐清点点头,不日就收粮食,本官要周转一些资金……
  徐清此言一出,从上到下,欢腾起来,满城的粮商也乐开了花。这事儿是真的,刺史亲口允了的哩!
  这一天从早到晚,一直络绎不绝有粮船到达沧州。后来的老板和掌柜的,一看见沧州城上一辆挨着一辆的粮船,心情便紧张起来。
  一进城,赶紧去各大粮店打听,得到的答复自然毫无例外,都是请稍候一宿,等刺史准备好了钱,一并收了。
  粮商们心里不快,但现在是狼多肉少,谁都怕得罪了金主,非但一句难听的话不敢说,还得表现出宽宏大度:
  “应该的,应该的,都要体谅刺史大人哩。”
  “不着急,不着急,替我问问刺史大人安好……”
  “刺史大人真是好官啊!”
  粮商们见天色不早,便寻青楼酒馆吃酒耍乐去了。沧州城屁大的地方,统共就那么几座像样的青楼酒馆,粮商们无论去哪一家,都会碰上一堆同行。大家一见面,自然亲切无比,几乎每一家馆子里,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
  “想不到吴老哥亲自来了,中秋节未能一起饮酒,太可惜啦!!”
  “哎呀,夏贤弟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伙计,快加菜加酒!老哥,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们县另外三家粮行的东家、掌柜……”
  “久仰久仰!”
  尽管从没见过,却更要表现出亲热。
  “久仰久仰,请上座!”
  “您请上座!”一番虚让之后,众人重新坐定开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自然要说话聊天了。大家是同行,又为了同一个目地而来,绕来绕去,话题终要回到这次沧州收粮上。大家打听到的情报也差不多,聊了一圈,发现没有新的,便聊到了各自的货物上。
  “吴老哥,你这次带了多少粮食?”夏贤弟问道。
  “不多,几十石罢了。”
  “几十石能赚多少,怎么不多带些?”
  那吴老哥捻须道:“大风灾嘛,多少百姓受了难,咱们身为商人,手里有货,自然要慷慨解囊的,谁还图那点钱?”
  夏贤弟心里鄙视,既然如此,那更该多带一些才是啊。
  不过,众人依旧是拱手道:“吴老哥说的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谁也不图那点钱。”
  “你们知不知道这次沧州要接收多少灾民?”吴老哥问了一句。
  “哦?”众人这才想起来,沧州收粮是为了应对灾民来着!也就是说,如果灾民不多,那要的粮食也就不多了。
  众粮商看吴老哥,想起他是本地粮商,便恭敬问道:“我等不知,请吴老哥赐教……”
  “呵呵呵……”吴老哥吃了一筷子菜,放下筷子,伸着出四个手指头:“四万……”
  “什么?四万人……”众人在心里计算着,四万人,就算这些灾民在沧州呆两个月,那所费之粮也不过三千多石啊!众人环顾四周一看,又掂量一下自己手里的粮食,吓,完了!
  每个人嘴上说只有几十石,可实际上百石,甚至几百石,不丝毫足为奇。而粮商有多少人呢?叫得出名号的少说也有三四十人吧……这样一来,至少四成的粮商,要白跑一趟!
  这还不算后面来的,不算本地的农民,不算那些小户的……
  顿时,众人食不知味,酒也喝不下了,愁眉苦脸。吴老哥一看众人如此,心里暗笑,面上仍然劝道:“大家不要急嘛,卖出去了自然好,卖不出粮,也不会有什么亏的嘛。除了应对灾民,官府说不定还要卖粮充仓哩!”
  2017/11/4 7:57:20|44589456


第八十八章 查仓


第八十八章 查仓
  “唉,也只能这样了……”众粮商纷纷应和,心里却释然不下,喝了几盅闷酒,早早就散了。
  和夏贤弟几个分开,吴老哥没回家,却去了沧州商会。一进商会,吴老哥窜进一间幽室,噗通跪下:“大人,事情都办好了,火候差不多了……”
  吴老哥口中的大人,自然是徐清了。
  徐清道:“小吴辛苦了,回去吧。”
  “喏……”
  ————
  话说夏贤弟回了投宿的旅馆,便对一个手下人道:“你去过刘司库家吧?”
  “是了,我和刘司库是五服内的亲戚,前年刘司库家办喜,我还喝过酒呢。”那手下小声地问道:“老板的意思是?”
  “你去他家一趟。”夏贤弟从袖管子里掏出一封银子道:“看看能不能先把咱们的粮食收下。”
  那手下掂一掂份量,瞪大了眼睛问:“还用给他送礼?”
  “废话。”夏贤弟叹气道:“这才头一天,就这么多人,赶明天肯定更多,到时候收谁的粮不收谁的粮,还不是司库说了算?还是破费破费,安稳一些……”
  “老板,我这就去……”
  “慢着,你不许私拿,做的好了,老爷我自然有赏。你还要和刘司库说,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那手下便揣着银子出去了,半个时辰后,又拿着钱回来了:“他家里大门紧闭,门子说,天色已晚,主人不见客。”
  “你不会使银子吗?”夏贤弟此时已经钻入了被窝,骂道:“怎么这时候死心眼了?”
  那手下委屈道:“小的使了,可那门子软硬不吃,我磨了好久,结果还撞上好几个同行……”
  “也是送礼的?”
  “是啊!”跟班的点头郁闷道。
  “唉,”夏贤弟叹一声道:“都不是傻子啊,这一趟,恐怕要赔了……”
  夏贤弟与所有粮商一样,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骂刘司库是个什么懒猪!为了睡觉竟然连到门口的银子也不收!
  ————
  刘司库可没睡觉,他呀,在吃饭呢!
  这一顿饭,还是徐大刺史陪他吃的。
  那时吴老哥报了信,说“火候差不多了”,徐清便想着可以收粮食了。收粮食得有存放的地方啊,沧州城只有两个官仓——常平仓和应急仓。若加上军用仓库,就有三个了。
  常平仓就是永丰仓,是朝廷为稳定民生的一项善政。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平粜’,即所谓春买秋卖,调解粮价。一个是‘出借’,农村青黄不接时,向百姓出借籽种口粮,春借秋还,当然要加收利息。应急仓的功能如其名,就是‘赈济’,遇到大面积水旱蝗灾时,开仓赈济百姓…
  毫不夸张的说,常平仓和应急仓就是一州一县的稳定器,这个制度运行的好,百姓便经得起灾荒,生活便比较安定。若是运行不好,则时有破产之民,灾荒时更会出现大面积饥馑,导致饿殍遍地、流民失所……
  作为刺史,徐清本该每一季查一次这两座大仓的,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徐清一直没有去看过。当然,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徐清太懒了……
  在之前清理世家的时候,徐清得了大批粮食。为了防止州官和本地世族串通,徐清将那大批粮食都放在了军仓里。小部分放到了黄诗梅家和常平仓里。到现在,那些粮食有的贱卖了,有的军用了,已经用得七七八八,所剩不多。这也是徐清急着买粮的原因之一,加之不想用自己手里的粮应对灾民,故而用此计划吸引大批粮商来此。
  粮商来齐了,要找个地方好存粮,于是徐清想到了常平仓和应急仓。为什么不用军仓呢?因为徐清懒呀!之前用军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做有个十分大的弊端,那就是收粮出粮所有账目,一个个的只能徐清亲自合算,不然就要交给小月。如今徐清不想算也心疼小月,所以就只好交给州官们去做了……
  说查便查,徐清速点了二十名巡街,有叫了二十名干事汇到一处,赶往位于沧州城东的常平仓。
  盏茶功夫来到仓库所在的常平巷。徐清一到,司库刘腾已经候在了大门口。仓大使,书办,民壮都在一旁。
  刘腾四十多岁,肥头大耳,一副**相,不过也正常。官场有句话,叫‘当官不如为娼、为娼不如从良’,这里用的是谐音,意思是从实惠论,当官的不如管仓库的,管仓库的不如管粮库的。可见粮仓司库油水却无比丰厚。
  执礼相见,徐清手下的书办道明来意,便到里头就坐。
  对于徐清亲自赶来,刘腾显然感到比较意外,拿起一大盘钥匙,带着徐清穿过数道防水防火的院墙,来到挂着‘甲字号’的仓库外。刘腾将库门打开,便见一个个砖石垒出的粮槽里,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杜子腾伸手抓起一把米道“粮食储藏必须保持通风干燥,这粮库地下还有火龙,搁上十天半个月,就得烧一次。”
  徐清看了点点头,问道:“库房里有多少粮食?”
  刘腾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多,二千五百石粮,等秋粮入库,今年还要处理掉五百多石。”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