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地主爷-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的‘徐记’二字,若是我们把这个徐记二字变成一百个字,试问伪着还能轻易模仿吗?”
卓德敖拖着下巴一思考:“莫非伯爷是想在糖饼上印一百个徐记?”
徐清摇摇头道:“必是不同的字,也是印在包装之上,有可能是一首小诗,有可能还要一副画。我想,仿作之人必是小本买卖,做个萝卜印章还行,这么多字,他必定模仿不来了。”
卓德敖本是商人,比较容易看得漏洞,他道:“这包装纸用之即弃,若伪作这花钱回收,在用以作伪呢?若是按照伯爷所说的,这包装纸回收的成本,可比我们直接制作还便宜一些呢。”
徐清闻言一愕,心道这卓德敖不愧是做生意的,不过徐清也想过类似的问题,故而他还是答道:“可以在包装之上印上生产日期,也多印一些,让人难以模仿。”话都说到生产日期了,徐清顿了顿,干脆把保质期也弄出来了:“还可以写上保质期,糖货就放生霉生菌,若人食之也可中毒。写上保质期,也能让买者及时吃完。”
卓德敖一愣,想了想道:“伯,伯爷所说之保质期,难道是糖货腐烂之日期。”
徐清点点头道:“可以这么理解,但不是腐烂之日期,而是保证口感与健康的最长时限,一般不过两个月吧。故此,我们的糖货厂想要继续办大 ,不能守着洛南这地方,要去洛阳、襄阳、长安、幽州都开办起来。”
卓德敖理清了徐清的话,也是点头表示无疑问了,这个新包装防伪的办法可行。
蒋应清此时却连后背都湿了,他心里嘀咕到,大老远要我从商洛赶过来挨骂,挨骂就算了,我认我忍,可现在又不搭理我是什么意思啊。
就在他嘀咕之时,徐清忽然转向他问道:“蒋……蒋应清是吧,我问你,去年商洛纸厂的产量如何?”
蒋应清一听这个,知道是问罪来了,忙把之前准备好了的一套搬出来,跪下道:“伯爷,小人死罪!去年商洛纸厂没能经营的好,全怪小人。小人任伯爷处置,只请伯爷不要迁怒于纸厂其他人,不要停办纸厂,商洛纸厂八十号造纸工等老爷手指缝里漏出粮食糊口呀。”
一通话说完,徐清也还没反应过来,只见蒋应清就地磕头起来。徐清无语地笑了笑:“别磕了,起来起来,我不怪你亏钱,只问你产量如何。”说着,徐清看了一眼卓德敖,卓德敖会意,立即上去把蒋应清扶起来。
蒋应清心里那个苦啊,他也听见了徐清的话,骂自己为什么要坦白之前的事?哪壶不开提哪壶嘛这不是?
徐清问出话来,他想了想,怯怯地道:“伯爷,去年商洛纸厂,才造了八千刀纸,而且多事草纸,宣纸只有几十刀。这还是在红山镇学社买了许多的原因,不然,产量更少。”
徐清疑惑问道:“既然效益如此不好,那厂里为何还有这么多人?”
蒋应清垂头道:“没办法啊,这造纸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又没其他手艺傍身,离开纸厂,就一口粗茶淡饭都没有。以前效益好的时候,人多,落了户,迁也迁不走。”
若是唐朝有烟,此时的蒋应清必然要点一支吞云吐雾起来。
徐清则也是长叹一声,心里道,原来的糖厂,一天出六次货,一次百斤,一斤一包,还有四个厂。现在弄了徐清提供的优化流程,效率大大提高,一天产量要有五千到七千包。如果做包装,包括损失,那一天就算平均七千。他看着蒋应清道:“商洛糖厂一天能做七千张这么大的纸吗?”
说着,徐清比划了一个一包糖包装所用纸的大小。
蒋应清站了起来,忙道:“伯爷,商洛纸厂最高产量,一天能有一万张原纸!现在有些机械老了,一天也还能做出七千,”
原纸就是从晾纸框上直接取下来,未经过分割的纸,一般有两平的大小,徐清所要之包装纸,一张原纸可做三张。也就是说,徐清所要之数,商洛纸厂的产量是远远能够满足的。
可是,数量够了没用,因为这是包装食品,又需要打印字画在上面。可以说对质量的要求,比普通宣纸还要高许多。
1/28 8:22:58|49628497
第九十三章 商量包装2
第九十三章 商量包装2
这时,有下人送来热茶,徐清端起来喝了一口,问道:“唔,数量是够了,可商洛纸厂所产的纸质量如何?”
卓德敖也是端起来尝了一尝,可蒋应清却不敢喝茶,他急忙道:“回徐伯爷的话,我今日刚好带了十几刀纸来了,可请徐伯爷看一看……”
徐清放下茶碗,点头道:“可以,且去取来。”
蒋应清出去取纸,卓德敖小心的笑着问道:“伯爷,这是什么茶,怪好喝的,嘿嘿……”
徐清也是笑着问道:“怎么,你想要?”
卓德敖拘谨笑着道:“没有,没有,这么好吃的茶想必稀少得很,贵得很,小人有幸喝一次,足矣足矣。”
徐清摆摆手道:“这茶没什么贵重的,你若想要,改日给你几斤。不过我有一事问你,这药玉你知道吗?”
卓德敖连忙点头道:“知道,知道,不知老爷需要多少?”
徐清心里疑惑道,这药玉不是可遇不可得的宝贝吗,这可是玻璃呢,古代应该没多少才对,怎么听卓德敖的语气,这玻璃好像很多啊,多得你要多少给你弄多少。
于是,徐清沉吟一下道:“我要的药石不是普通的,要最上等的,没一点瑕疵那种……”
卓德敖哈哈一笑:“伯爷,这东西虽然不多,可要搞到也很容易。”
“怎么讲?”
“这药石啊,不过是做明瓦用的,为的是让室内显得亮一些,但是因为明瓦的需求量不多,一家大户人家做明瓦也不过只要几十块,故而产地不多。可总还有些人需要,譬如皇宫,官府,那都需要明瓦,我所知道的明瓦产地在湖广那边有一家不错、”
徐清暗骂道,我岂不是被人骗了,不过转念一想,那个商人可能自己就是被骗了的。
被不被骗不重要了,徐清现在得知竟然有药石,也就是玻璃的产地,不由得心喜起来。他所欲者,不过是用药石打磨出凸面镜,进而做出望远镜这种逆天之物。
可他之前手里只有八块,一旦磨起来给他失败的机会不多,如今得知有大量的药石,他就不急了。只要有药石,价格贵一点也无妨。
见徐清面露喜色,卓德敖马上道:“徐伯爷,这明瓦在各大县城的料店都有些储备,洛南县城就有啊,我还知道那家的地方。”
徐清听了,当下把倪百老头叫来,让他按照卓德敖提供的地点,去把洛南县城的明瓦全部买下。
倪百老头领命去了,蒋应清也抱着纸回来了,纸有两种,一种是黄的,一种白的。黄纸用处多而杂,百姓人家可用作祭奠的纸钱,也可以用来包装腊肉,果脯,也是贫寒子弟家读书所用之纸。白纸,则是宣纸,这等宣纸造价高昂,用处也单一,只有富家子弟才用这个来读书写字。
徐清拿一张黄纸起来,仔细摩挲着,一种熟悉的感觉在徐清脑海浮现起来——卫生纸!那种原色的卫生纸,就是这个感觉,只不过这种黄纸还稍微厚实一些。
徐清来唐之后,用来擦屁股的多了,竹片(厕筹),瓦片,有时候也用烘干焙软的叶片。开始来的时候,生活窘迫,嘴的问题尚未解决,屁股的问题只能滞后了,再到后来,渐渐的习惯了唐朝的拭秽法门,如今摸起黄纸忽然又想起来了。
其实,唐朝中后期也有卫生纸出现,大户人家用宣纸和便宜的帛。可徐清没遇见啊,故而看见这堪比卫生纸的黄纸,顿时高兴起来了。
“哈哈哈……”徐清笑着道:“蒋应清,这个纸还能在薄一点吗?”
蒋应清嘿嘿一笑道:“伯爷,这纸能薄,但是薄了就没用了啊,卖不出去的……”
徐清连忙摇头,他也懒得跟蒋应清解释了,指着那个黄纸道:“这个纸,听清楚了,再薄一些,像这张纸一样,折成三片然后仔仔细细卷起来。洛南县伯府,一年*一千斤!”
至于为什么要折成三个叠在一起,徐清是不知道的,反正后世的卷纸抽纸都是这么干的。说到底,商洛纸厂是徐清的,他要什么纸,蒋应清有什么反对的权力,老老实实答应了。
这时,卓德敖道:“老爷,这个黄纸再薄,恐怕不能写字啊,也包不了东西……”
徐清摇头道:“刚才要的不是用来做包装,哦,对了,还要一个,这黄纸加厚三倍,照这个长宽,再做一次。唔,开春之后,送到洛南县伯府里。”
“喏……”蒋应清拱手答应。这加厚的黄纸,正好可以作为低端产品的包装。所谓低端产品,也就是一般人家的买得起的,除了包装没那么好看,其实也和其他一样。
这种加厚黄纸,只印上简单的花纹,写上一首劝孝劝善的小诗,然后就是生产日期,保质期。为避免百姓不懂保质期,徐清则该称食用时间。
另外,那种宣纸则韧性有些不够,徐清的办法还是加厚。他又想起了后世的牛皮纸,于是他让蒋应清在纸浆里加一些针叶木的浆,然后加一点绿巩和石灰。这样一来,宣纸的韧性就会大大提升,包装糖正好用。这一类就可以做成高端产品,印上梅兰松竹菊,再写上几个字如“徐记君子糕”。
再进一步,把这种做成礼盒装,把之前用的盒子盖上。不过加一点点成本,价格可以翻上好几倍,怎么算都不亏。
和卓德敖蒋应清商量好如何如何的一些具体问题,徐清正式授予这二人新包装总负责人,具体细节就由着两个人去落实,徐清只等着明年开春问他们要结果。
然后,又让他们见了学社的先生,还拨了五百两银子作为预算。
诸事定好,徐清以为可以休息的时候,倪百老头又来见禀报了,说是前几天徐清要的好铁匠、刻工已经来了,求老爷接见。刻工要做的,还要等学社先生画好才行,铁匠要做的事,只能低调。
也是懒劲儿来了,徐清只摆摆手道:“你给他们安排好食宿,至少留他们在这里住一个月……”
第九十四章 天有二日
第九十四章 天有二日
徐清准备吃了睡、睡了吃,啥也不干,安心过年。可在太原,一场大战刚刚谢幕。
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太原。其实年初之时,突厥和唐朝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突厥吉利可汗遣使朝贡,突厥、吐谷浑各请互市,李渊的选择是诏允之。朝贡和互市,一片和平气象。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表象,实际上,李渊则暗中对突厥捅刀子。就在吉利可汗遣使朝贡的同一月,李渊就同大匠道,在五原、灵武多造些船,还调集江南子弟北上练水师,防止突厥入寇。
因为中原大地都已经被李渊统一了,唯有北方突厥地区仍然还有鲜芥之疾。好的战士,尝尝能提前预知对手是谁,李渊对突厥开放贸易,并非服软,而是中原缺马,他想通过互市购买一批马匹。但是后来,中原人连最差的战马也买不到,只有羸弱的驽马买,而草原人短缺的盐巴、布匹、粮食,却能轻易购买到。
李渊觉得十分亏,于是瞄准了附庸突厥的两个割据政权——河东道北部据守恒安的苑君璋,和关内道北部据守夏州的梁师都。
丁巳,遣右武卫将军段德操徇夏州地,夏州当时只剩下梁师都一人据守,此战直指梁师都,大胜而归。
突厥当时分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远,*厥近。四月,李渊选择和远交近攻,和西突厥联姻。奈何吉利可汗也不是简单人物,在西突厥与唐之间横插一脚。联姻,最终未成。
六月之后,李渊开始准备收拾苑君璋,让燕郡王李艺围打,也大胜而归,两颗横在突厥和大唐之间的钉子悄然拔出。
此时的长安城内,最有看点的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在杨文干事件之后,李渊则向太子一边倒,维护李建成太子的地位,极力打压李世民。从武德七年开始,李渊逐渐疏远李世民,朝着诸大臣也开始站队李建成。
不过,于公于私来说,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还是过得去的,所激化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
于公来说,李渊授予李世民兵力对抗突厥,防备日益恶化下的唐朝突厥关系,突厥突然进攻,于私来说,李渊还常常看望李世民,时不时送温暖,赐金帛。至少在局外人,也就是徐清这种不懂暗流的人眼中,李世民受宠如前。
八月,李渊重新把废除的关中十二军拿了出来,让太卿窦诞练士马。这时候,朝中的人信心满满,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在议论如何进攻突厥。似乎有人在挑起这场战争……
战争是最能体现人心的,因为他最现实,最残酷,私人,流血,每一个人都是真真实实的生命,每一滴血都是有温度的。一场战争下来,什么都知道了,兄弟和不和睦,父子亲不亲近。
十月末,吉利可汗大举入侵,大战瞬间爆发。此时,徐清尚在沧州,刚刚处理完沧州的难民事务,此时,诏徐清回京的诏书刚刚离开长安。
突厥寇灵州,灵州都督李道宗出征,又有张瑾率兵出征,李神通、刘弘基率兵拱卫长安。这一仗的开端,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没能率兵出征。
似乎有人想掩饰什么,或者说不让这场
战争把不该暴露的暴露出来。
徐清在潭州游玩之时,突厥人虚晃一枪,转至河东道寇略,唐朝军队节节败退。
撑不住了,李渊让张瑾撤下来守着石岭,命秦王李世民出兵,驻扎蒲州,还只是防御。并州、代州的都督一齐夹攻突厥。当时并州都督是齐王李元吉,代州派出沙场宿将黄君汉。
十一月,张瑾兵败,突厥攻破石岭,绕到了并州背后,独攻并州。并、代围攻之势被打破。战事急转直下,李渊终于让李世民出兵了,这是第三道防线,一旦这道防线被攻破,突厥人就能把李家的天下捅个稀巴烂。
李世民果然牛皮不是吹的,他一上场 ,突厥人难进一步。可惜李渊只让李世民驻守,而是让其他几个败兵之将继续上场,围攻突厥。另外,李渊动用了一个传奇人物——军神李靖。
李靖驻守幽州,李渊命他绕过太行山,趋于代州,然后堵突厥人的屁股。此时,吉利可汗也察觉到了不对劲,谨慎行事起来。十二月,突厥寇原州遣关中十二军将军之一的折威将军杨毛击之。杨毛只是拖延时间的,随后,李渊让秦王李世民与太子建成共勒兵战胡。
两个皇子出征,一个小军神,一个皇太子,*士气大震,突厥人吃劲不起,寇略一阵慌忙退去,就在这时,李靖第一次和大敌吉利可汗遇见,狠狠地要了他一口肉。李世民和李建成乘胜追击,也让突厥人留下许多性命,此战平。
这场战争,在一场喧闹开场,又在仓促之间结束。至于为什么开始,谁也说不清楚,明明突厥和唐的关系还过得去啊。你阴我一下,我也捞你一下,以前也这样,怎么今年就开战了?
幕后之人没有跳出来负责。
长安城里,李渊揉着昏昏欲睡的脑袋,翻看各地送上来的呈报。灯火昏暗,他忽然发现自己老了,标准的宫阁体居然看不清楚了。
李渊把呈报重重地扔在地上,旁边的宫女太监唰唰跪了一地。
李渊挥挥手,让这些嘈杂远离自己。深宫大殿,李渊独坐,英雄暮年的感觉充斥着大殿李渊靠在自己的龙榻上,回想这辈子的风云际会。
从太原起兵,含而不露地把李密打败,打进长安,把杨广尊为太上皇,立一个小皇帝。杨广死了,他才坐上这龙榻。
然后就是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一个个敌人被消灭,要看大一统就要来了,他忽然发现自家邻居——突厥,也强大如斯了。
对手一个又一个啊,打不完,斗不尽,而我李渊老了。
突厥再强大,也不能让这个大智大勇的开国之君产生一丁点畏惧,真正让他担忧的还是长安城内。
天有二日,必有血灾,这是袁天罡告诉他的。还有一句,无命之相,移星换日。
袁天罡卜算完这一卦,飘然而去,消失不见。
李渊又想起了徐清,这个无命之相的人,揉了揉眼睛,提笔写下:
“命洛南县伯徐清,立即回京!”
太极宫内,刀枪林立,关门重重,寂寥无声。大风裹挟这大雪刮过,过道上,太监宫女过紧了衣物匆匆而过。红墙白瓦,巍峨宫殿,显得有些沉闷,让人喘不过气来。只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且悠然自得。
太极殿,整个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这里有六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十六卫、四军。唐朝中央机构称作“三省六部制”,其实这单单只指外朝民政罢了,所谓三省指的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管的是执行,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便是尚书令。武德九年,尚书令是李世民,由尚书左仆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