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1979-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太太继续唠叨,道:“还有啊,去了拿点犯,别贱丫头似得这活也干,那活也干,沾上了,你一辈子别想撒手了……那杨家老太太那猴精似的,屁事儿更多,你该端着就端着,省得以后拿捏你……”
  老太太出门槛,看了一眼门槛抽烟的李兆坤,道,“今年俺跟你爹到你这来过年,你俩兄弟每年可都给粮食给养老钱的,俺跟你爹,可没见过你一个大子,你要是不服气,以后跟你俩兄弟一样。”
  李兆坤老脸一红,看着旁边一边写作业一边捂嘴笑的老四,骂道,“大人说话,你小孩子躲一边去。”
  老四气的一跺脚拿起作业本就出了屋子。
  老太太手里的棍子一敲,“瞧把你能的,还跟孩子置上气了。”
  李兆坤笑嘻嘻的道,“俺的娘咧,俺啥子底子你又不是不清楚。你这不是为难人吗?老大的婚事,随便你们怎么整吧,俺不管了,还不中吗?”
  李兆坤倒是真的又凄惨样回来了,到东莞真长见识了,满大街的新式东西,应接不暇。
  本想着一展宏图,可长时间找不着机会,到处是工地,又不愿做。针头线脑,他也做的没劲了,就想做大事。
  终于一天大街上逮着了机会,一家门面仓库,成编织袋的衣服,论斤卖,好多人都在哄抢。
  打开袋口一看,花花绿绿衣服,李兆坤心思也活泛,一拍大腿,没有比卖衣服更好的生意了。
  等李兆坤花了1400块买回来几袋子,根本摆摊卖不出去几件,为啥?
  都是厂子里出来的次品,懂行的人都会拿回家,用缝纫机改好了才会出来卖。
  李兆坤哪里懂这里的道道,最后没办法,100多块钱,抵给了一个南边贩子。
  算是赔钱赔到姥姥家了。
  老太太懒得再溜嘴皮子,气哼哼的往家去了。
  李和从县城下了汽车,直拿着自行车票去县百货公司买了一辆永久,花了280块钱。
  路面干爽,李和自行车骑得飞快,钢刀似的冷风呼呼灌入脖子。
  夕阳软得像水,李和觉得冷,由内而外的冷。
  他扯着嗓子大声唱歌,自己都听不见自己在唱什么。
  路过洪水河桥,路边卖烤红薯的小贩来回跺脚,修车修鞋的摊子没什么生意,但对面饭店人声嘈杂。
  部分微红或微黄的树叶在土黄背景的大地上十分鲜艳夺目,河沟边缘有几只静默的黄牛和一群吃草的山羊,土路上到处都有家畜粪便。
  村里稀稀拉拉的人,有人扛着锄头拿着镰刀打树枝,迎面走过来,看着骑自行车的李和,惊奇地打着招呼,过去了还回头看。
  刚进家门口,迎面老五大叫一声:“阿果回来了,阿果回来了!”
  回头就跑。
  是报信吧。
  李和咧开嘴巴大笑。


第0060章 穷巷牛羊归
  李和进了院子,刚把自行车摆好,迎面就碰到了李兆坤,笑着道,“爹,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李兆坤一眼相中了自行车,这玩意骑出去还是很风光的,村子里也只有几户人家有,扶住车把,跃跃欲试,“还是28轻便好,你怎么买这么个铁驴?”
  “你看后轮辐条,很粗很结实,挂两个筐,能拉200斤以上,在家用,再方便不过了。28轻便后瓦盖不中,走点泥路,塞进泥巴就骑不动了。”李和扯着车辐条给李兆坤看。
  小丫头一把腻歪在李和怀里,“阿果,阿果,俺好想哩。”
  她过完年就是7岁,倒不是吐字不清,只是这股方言渣子味太重,鼻浊音也不会发,舌头不会弯,N和l还是分不清。
  李梅看了一眼在旁边学骑自行车的李兆坤,然后接过李和的包道,“你咋又买这么多东西,家里又不缺使,你赶紧去洗个澡,换个干净衣服。”
  李和把小丫头举起来,掂量了一下,把小丫头放到地上,发现也是越发沉了,“阿娘呢?怎么没见着人?”
  “去给老三媳妇送鸡蛋糖水,怀孕口壮的很。”李梅把李和的干净衣服找出来,催促他赶紧洗澡。
  老四盯着自行车,眼光发亮,李和洗完澡,抹干净头发,用胳膊戳戳老四,“那自行车你骑不了,太大了。”
  老四仰着头道,“哥,你答应过我,我考上初中给我买自行车的。”
  八百年前的哄人话,李和自己都快忘得差不多了,难为这丫头还记挂着,“那你考上了?考上了多少名?不能垫底吧?”
  老四斜着脖子,傲气地说道,“哥,我是全公社第三呢,第一名,就比我多5分,计算题我就错了一个步骤,不然就是我第一呢。”
  这真算重生后的爆的最大冷门了,这丫头上辈子成绩半死不活的吊着,考了个大专都是磕磕巴巴。
  他同时又感叹时间真快,老四都初一了。
  老四现在倒是越发用心了,老师也会提醒,你哥哥可是大学生咧,老四只得一心向哥哥看齐。家里条件好了,零花钱又不少,学习用品又跟得上,加上学习本来就不差,性子要强,上进心重,成绩当然就好了。
  李和想了想,大不了再找人弄个自行车票,咬咬牙道,“行,年后给你买。你三哥房子建哪呢,带我过去看看。”
  老四高兴的不得了,蹦蹦跳跳的前面引路。
  “二和回来了啊。”
  “哎,忙呢。”
  别人随便一问,李和便要立足打个招呼。
  李隆的房子就盖在河堤上,生产队统一划的地基,左右也就三五户,三间红砖正房,东边两间猪圈,西边是厨房,南边是围墙。
  院子中间摆了一张刚洗过的饭桌,一道道抠过的印痕清晰可见,桌上有暖壶,缺口茶杯,还有盖着盖子的半锅鸡蛋汤。
  段梅自从嫁过来,虽然跟婆婆王玉兰有点不对付,好像自己抢了她儿子一样,好在吃的方面王玉兰从未亏待过她,王玉兰一个劲的劝她多吃,生怕饿着了她孙子。
  哪怕王玉兰在乎的是她孙子,眼下饱口福的也是她段梅,段梅娘家虽然不算穷,可见肉的次数极为有限,倒是老李家,段梅自结婚到现在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猪肉。
  李和看着面善心不和的婆媳俩,只能耸耸肩,表示无能无力,打完招呼,把李隆拉出屋子道,“预产期什么时候?”
  李隆陡然要做父亲,是兴奋的,这种兴奋因为没法儿对别人说就显得更兴奋。只是村子里的人真是讨厌。
  那些老婆婆们看见了段梅在吃辣,便一齐说段梅这回肯定是怀了丫头片子,都爱多管闲事,人家生不生,生男生女,跟你有什么关系?
  问三问四也不嫌浪费唾沫。
  李隆笑着道,“阿娘算了下,就是这两天。”
  李和皱着眉头道,“那就赶紧送医院待产吧,搁家里出啥事都不方便。”
  李隆为难道,“阿奶和娘都说,在家生就成,不需要那么麻烦到医院。”
  “媳妇是你自己的,娃也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看着办吧,我的意思是最好送公社医院。”
  农村接生的主要工具就是平时做活计的剪刀,用开水烫烫、用酒泡一下或者在蜡烛上烧一烧就算消毒了,脐带都留半尺来长。
  都是闯命呢,搂着阎王腿过关,李和还是不放心,这事又不好说重话,只得耐着性子跟李隆说。
  李隆被李和这样一激,想想确实也担心,“那我找大壮拉驴车,明早送公社去。”
  晚饭的时候,一家人都在一起,王玉兰又唠叨了一圈老三,“还折腾去啥子医院,你看看你们兄妹五个不都在家接生的吗,不都好好的吗?村子里那个不是在家接生的。”
  李梅看着低着头吃饭不吭声的老三,不忍心了,对王玉兰道,“你忘记来柱子媳妇,开春大崩血,还不是最后送的医院,捡回来了命。”
  听到这话,王玉兰才气呼呼的不吭声了,想着人家媳妇,人家闺女,都是恭恭敬敬的,轮到自己,一个个敢吹着浮土寻地缝,想想眼泪又要下来了。
  李兆坤围在炉子旁取暖,旁边椅子上还放着一瓶酒,一盘花生米,自饮自醉。
  喝的差不多了,把饭碗递给李梅,红着脸道,“哪来那么多破事,赶紧盛饭。”
  自从条件好了,家里有烟有酒供着他,他就不愿意出门了。
  以往村里村外哪家要办酒席了,他便去帮着扫地搬桌子,掏菜洗碗,混几顿酒饭,街尾哪家死了人,他也去帮着挖墓坑,烧纸钱,酒足饭饱,还能拿到喜钱。
  就这样经常也能混个烟酒钱。
  现在日子这样舒坦,李兆坤可不会再做这没趣事了。
  睡觉的时候王玉兰偷偷的跟李兆坤说,“你说梅子这么能吃,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李兆坤忍不住翻翻白眼,没好气道,“你就做美梦吧,咱儿子闺女都不亲,俺还指望孙子亲?”
  生怕李兆坤再说什么破嘴话,王玉兰赶忙打住话题,转而道,“等来年开春大丫头结了婚,下一个就是二和啦,过得可真快,转眼俺们小五都要上学啦。”
  觉得炉子烧得太闷气,李兆坤起床推开堂屋门,一阵寒风呼呼吹了进来,伴着雪花扑在脸上,寒流来袭,下了大雪,听王玉兰这么说,他倒是难得的也是一阵感慨,“是啊,奶奶个熊,俺都感觉老了,想当年俺坐火车三天三夜不合眼,还精神的猴一样,现在不中了。还有那几个小兔崽子蹭蹭窜个长,马上俺咋就有孙辈了呢。”
  这晚两口子难得没吵架,心平气和的絮叨了半夜。
  李和躺在被窝里这低陋的乡村瓦房,原始的居住环境,简单生活,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哪有半点课本上讲的乡村诗意和黄昏牧歌的影子?


第0061章 老李家第三代
  段梅被送到公社医院的第二天夜里肚痛,推进了产房。
  站在产房门外的李隆,显得焦灼不安,不停的看电子表的时间。
  折腾了一一夜,孩子的强有力的哭声从产室传了出来。
  当听到医师喊段梅的名字时,他的心都快跑出来了。
  “7斤9两,母子啥子事没有。”医生出来报喜,王玉兰现在还有些缓不过神来,只是念叨着:“7斤9两,可真是够沉的。”
  就连李兆坤都在走廊里欣喜坏了,乐的嘴都合不拢了,突然间反应过来,“哎呀,这医师咋没告诉是男孩儿女孩儿呢?”
  李梅笑着说:“咋没告诉你呢,不是说了嘛,母子啥事没有,那不是小子嘛!闺女就说是母女了!”
  女眷进了产室,可李兆坤是公公又不能随便进产室,可在外面干着急坏了。
  李隆手足无措,小心翼翼的把孩子抱在怀里,小孩子满脸都是胎脂,脏兮兮的,小眼睛睁开来一下,但又闭上了,李隆兴奋地叫道,“他睁眼看俺,睁眼看了俺,可就是太丑了。”
  医院床位紧张,早上生完孩子,下午就被撵了回来。
  李隆在驴车上垫了好几层被子,生怕冻坏了媳妇和娃娃。
  段梅躺在驴车上,挺着劲,笑骂,“哪有这么夸张,又不是瓷娃娃。”
  李和没有去医院,就在家看门。
  家里的家务活都是老四在做,别看老四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她会煮面条,炒面,蛋炒饭,还会和发面蒸大包子,单一个西红柿,也能搞出花来,西红柿炒蛋,糖渍西红柿,凉拌西红柿,番茄炒豆腐……
  早上还要一早起来洗衣服,哪怕井水打上来是暖和的,可不一会就变凉了,小手能冻得通红。
  吃过午饭以后,还要把家里的牲口赶上河坡去放。
  老四就有些吃不消了,看着在门槛上发呆的二哥,几次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算了,忍忍就过去了,大姐回来就好了。
  李和在家里也是等的着急,对乱磨叽人的老五也没好性子,弄得小丫头一个早上就哭了好几次。
  下午看到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回来,李和算是松了口气。
  晚上的时候,王玉兰咬着牙把自家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段梅哪来什么胃口,不想喝,只想吃点清淡,王玉兰虎着脸道:“你们哪里护饲过孩子,俺说咋整就咋整,多喝鸡汤,不然哪来奶水。”
  老四抱着他大侄子,满心欢喜,“我就不喜欢女孩,你看小五,他多烦人,哪有男孩好,你看他长得多好,脸嫩的像豆腐,我都不舍得摸她脸蛋了……”
  李和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不知道他大侄女,哦不,是小侄女了吧,什么时候来,李隆头一胎明明是女孩,结果现在成了大侄子。
  关键不是一个妈了。
  王玉兰看着三儿子屁股前屁股后在媳妇面前跟个哈巴狗似得,气不打一出来,一块豆腐掉进尘灰里了,吹不得,也打不得,眼睁睁地看着难受。
  王玉兰老太太耳提面命地交代儿子:“老三啊,一趟医院100多没了,你们这样过日子不行啊,俗话说,以后的日子比树叶还稠,天天这样花钱如流水累死你也挣不够啊!以后油盐酱醋,孩子小嘴一张,吃喝拉撒,不都是钱啊!将来还得上学,还有个头儿啊!”
  老三只顾傻乐呵,根本就没听进去。
  王玉兰把孩子的尿布整理好了,就又气呼呼的回家了。
  段梅娘家三天就来了,父母和两个嫂嫂,担了两篓子油撒子,一篮子鸡蛋。
  王玉兰瘪瘪嘴暗骂小气。
  段梅老娘抬眼看看新房,屋里摆设,自觉闺女过得不差,道,“生个大胖小子,你公公婆婆不是高兴坏了吧?”
  段梅笑着道,“对俺还中,他家没啥闺女儿子说法,俺也不见得公婆俩有多稀罕儿子,糊涂虫日子呗。”
  她大嫂子笑道,“你要说那李兆坤俺信,那王玉兰是偏紧儿子的。上次老娘们闲话还说呢,那王玉兰逢人就说俺有两个儿子呢,用不着她亲厚,俺也不指望她回来孝顺俺。知道说的谁不?是你大姑子。”
  段梅歪歪身子,给自己加了个枕头,“那还不是前面要开杨老木匠家开亲,娘俩拌了嘴,俺那大姑子性子那是一等一的好。婆婆也不坏,就是个小性子,受不得挤兑。”
  中午老李家烧饭自然是好招待,李兆坤很是客气,让段梅老子娘受宠若惊,私下嘟囔这李兆坤也没传说中那么混啊。
  不管如何,老李家总归是迎来了个新的小生命,李兆坤亲厚的不得了,没事就要瞅瞅抱抱。
  除了李和见怪不怪,兄妹几个都是大跌眼镜,这亲爹转性了。
  亲儿子亲闺女,也没见他待见啊。
  李和心里明白,这就是所谓的隔辈亲吧,李兆坤也许真的老了。
  上辈子不管孙子还是外孙,都能骑在李兆坤头上。
  老五家大女儿户口没法在外地高考,后来没办法要回老家上高中,李兆坤主动挑起了照顾外孙女的任务,对孩子惯得不成样子,李兆坤还振振有词,“你们也就这熊样了,俺孙女聪明漂亮,将来是有出息的。”
  所以几个外孙孙子包括李和两个孩子都觉得李兆坤是世界上最好的爷爷,容不得父母说坏话。
  李和后来忍不住就问了:
  跟爷爷在一起开心,还是跟爸爸在一起开心?
  孩子很诚实,说:还是跟爷爷在一起开心。
  李和当然很委屈了。
  不过没等李和抱怨,孩子马上又补充了一句:因为跟你们去公园,你们只给我1块。
  几个孩子受委屈了会给李兆坤打电话告状,然后李兆坤就开始了轮流电话骚扰儿子闺女。
  因为爷爷护着孩子,所以孩子喜欢爷爷,孩子都说爷爷是他的保护伞。
  李和有时会在想,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起码算是一个合格的爷爷吧。
  接下来大扫除、蒸馒头、蒸包子、炸菜丸子还有炒瓜子、花生,这些活儿都得干啦。家里每天可忙了,杂碎的事特别多,前头列的事挨个来,每天干一样,就干到大年三十啦。
  李和也没闲着,整个村里的春联基本都是他写的,硬是整的手酸软,拿筷子都费劲。
  今年冬天是异常的冷,李隆放完炮,王玉兰娘几个煮好饺子,布好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吃,李兆坤喝酒单挑李和兄弟俩,把兄弟俩实在喝不下去了,骂了句,“窝囊狗熊样。”
  兄弟俩整地没脾气,只气的牙痒痒。
  快吃完的时候,李兆坤逗弄着篮子里的大孙子说,“一会你还不给俺磕头去,磕完给钱。”


第0062章 基层
  杨学文年前就把三间茅草房屋顶扒了重新铺了芦苇杆子,打了泥墙坯,外面看上去倒是崭新光亮。
  爷俩又搜寻材料,把几个窗扇做成新的,把用旧的罗箱改做成柜,旧报纸裱了顶棚,油漆了箱柜和门窗。
  这样子就算娶媳妇新房了。
  年初一吃过饭,给本村拜了年,担了几担水,便要去给老丈人家送礼,一扇猪头肉,两瓶酒,两条烟,两包果子。
  杨老爷子一辈子,一个字也不识,只知做木匠,下苦做庄稼,可还是穷的叮当响,从大队会计那支了30块钱,塞给了杨学文,咬咬牙道:“人家礼钱都没收,给咱留脸,过了个场面。可新媳妇规矩还是要有,你带她去供销社扯几尺新布,做几件衣服。”
  杨学文接过去,默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