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1979-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那就散会吧。”
  柯经理道,“于先生,我们有今天的成绩非常之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我们坚决不能退缩。我与公司共进退。”
  他在关键时刻却表了衷心。
  主战派也纷纷附和与公司共存亡。
  于德华冷冷的道,“还没到存亡的关键时刻。散会吧。”
  众经理手捧着文件夹纷纷离座出了会议室,互相交头接耳地离开。只剩下了吴秘书。
  她说,“于先生,我觉得柯经理说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我们退缩了,之前所做的工作都是白费了,这可都是你的心血。”
  一旦公司提价就是失去了价格优势,之前好不容易得来的市场份额都会失去,同时突然提价也会导致失去好不容易建立的信誉。
  “我再考虑考虑,你出去吧。”
  于德华揉揉脑袋,心烦意乱。一旦得罪这些纺织业的大佬,他于德华的处境就会非常艰难,大家群起攻之,他守住了还好,要是守不住,他在香港将再无立足之地。
  世人只知江湖险,有谁晓得登天难,商场战场都一样。
  常说商场如战场,一边要战争,一边要谈判。没有永久的战争,也没有永久的和平。他不要相信对手会手软,会给他机会,会有同情心,战场是残酷的,也是不相信眼泪的。要是相信罗顶邦这些人,毫无准备,一旦开战,将会输得一踏涂地。
  他想到了很多很多,觉得浑身无力。
  突然脖子被一双雪白柔软的手臂给绕住了,他回头道,“你进来干什么?”
  “人家想你了嘛。”
  身材丰饶,风情万种的二号秘书一直是于德华的最爱。声音甜腻媚人。她穿了一件白色的深v长裙,羊脂色的半圆胸部平滑细腻。仿佛公主般精致,棕色的卷发充满弹性而自然地垂着,头上别了一个缀满钻石的公主头饰,她喜欢把自己打扮得低调而奢华。
  她上前,热烈地拥抱着这个身材已经走形的中年男人,和她纤细的身体相接触的是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
  “滚出去。”
  于德华没有心情陪她。
  “人家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你了嘛。”小秘书继续撒娇,这一直是她的不二法宝,于德华最是怜香惜玉,很是吃这一套。
  “滚。”
  于德华恼怒的把秘书推开,整理了一下衬衫。
  “哎呀。”小秘书一下子跌坐在地上,愣了。
  不知道于德华受了什么刺激。
  “还不滚出去!”于德华又怒吼了一声。
  吴秘书听到声音,推开门进来,心里冷笑,这女人终于踢到了铁板了,心里一阵畅快,把二号秘书拉走了。
  小秘书边走边回头,希望于德华开口留下她,不过注定还是失望了,于德华看都没有看她一眼。
  于德华把公文包里的那份文件拿出来,想了又想,最后还是无奈的签字了。
  他相信他解决不了,那个年轻人是有办法解决的。
  看着签好的名字,舒了一口气,好像所有的重担已经不在他身上了,他发现他也许只是适合做鸡头罢了,做龙头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把文件重新放回包里,对进门的吴秘书道,“打电话约一下沈先生。”
  “远大公司的?”吴秘书很疑惑的问道。
  “是的。”
  “我们跟远大没有业务联系。”
  吴秘书知道远大公司大概是因为沈道如在会展中心的地块上一战成名。远大公司强烈的拿地欲望,屡次出现在多宗土地的竞拍房企名单中,包括铜锣湾地块、弥敦道地王以及半山地块等多宗热门土地,开始被业内所关注。
  于德华烦躁的从公文包里翻出了沈道如的名片递给吴秘书,“赶紧去。”
  吴秘书去打了电话,想不到对方答应的如此爽快,她想不明白于德华什么时候与沈道如有了交集。
  下午的太阳正是炙热。沈道如带着秘书和两名律师如约而来。
  “老于,我等你电话都等的着急死了。李先生可是问过好几次了。以为你忘记了呢。”
  于德华冷冷道,“要你管?赶紧的,不要磨叽。我自会向李先生交代。”
  转身带头开了会议室的门。
  沈道如毫不客气的进了会议室,一屁股坐下。
  “几位请喝茶。”
  吴秘书安排人端上了茶水,他想不到两个人会这么熟稔。同时也好奇李先生是谁,这不是她第一次听见李先生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可以同时让沈道如和于德华挂在嘴上。
  于德华把文件推到沈道如面前,“看看吧。”
  沈道如把文件按给了旁边的律师。
  两边律师仔细的看了一遍,不一会儿就朝沈道如道,“沈先生,没有问题。”
  沈道如朝两名律师颔首,两名律师从包里又拿出一大摞的文件交给了沈道如和于德华各式一份。
  “于先生!”
  吴秘书喊得有点急切。刚要帮于德华审核一遍,想不到于德华接过来看也不看直接就在签名处签了名字。她有点着急,不知道什么文件于德华就这样急切的签了。
  “没事。”
  沈道如也在签名处毫不犹豫的签了名字,笔帽一合,然后笑着道,“恭喜你,于先生,哦,不对,是于董事长。”
  于德华黑着脸道,“谢谢了,沈经理,既然弄好了,你就可以走了。”
  沈道如刚出会议室,又突然回头道,“按照李先生的要求,金鹿公司的财务独立,但是为了实现李先生的整体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金鹿公司的发展计划、技改投资、开发项目等要从行动上真正与远大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远大公司将安排财务总监进行监管并由产权代表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对金鹿公司的重要财务决策必须事先以书面形式向远大公司报告。”
  于德华咬牙切齿的道,“姓沈的,够了,你尽管得意吧。”


第0239章 收购
  沈道如出了金鹿公司,驱车去了李和的宾馆,顺路还在宾馆门口买了一大堆的报纸期刊,这也是他每天的任务。
  李和对报纸上的两则报道比较感兴趣,一则是罗旭瑞透过百利保地策动了对国泰置业的收购战,一则是刘大雄和米高·嘉道理把官司从股东会议打到了香港收购及合并委员会,闹得满城风雨。
  沈道如见李和对报纸上关于刘大熊的报道有注意就忙不迭的开始介绍。
  “刘大雄连续买了铜锣湾、湾仔三栋写字楼,这几天先后买下了铜锣湾地带、湾仔电脑城、尚翘峰,以及香港最高的购物中心TheOne等多栋物业,人家都喊他‘铜锣湾铺王’。擅长做股市狙击,能达科技、华人置业、中华煤气都被他闹腾了一遍,手里控制着五家上市公司。”
  所谓“股市狙击”,是符合法令但令上市公司控股方憎恨的一种行为。通常的手法是:当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不稳,而该公司的资产值又很高时,先在市场上吸纳相当股份,然后提出全面收购,迫使对方以高价买回自己手上的股份,或是将整间公司易手,进而从中赚取利润。
  中华煤气是“四叔”李照基的产业,李照基曾是亚洲首富,有亚洲股神之誉。初出茅庐的刘大雄“太岁头上动土”,购入800多万股份后卖给基金,获利3400多万港元。
  “你说我们参合上一脚怎么样?我们发起全面收购。”
  他现在手里近五亿美金,完全够他运作一番。他这笔资金是留在十月份用的,可是现在时间还不到,与其闲着无聊,不如出去动动。
  沈道如想了想道,“全面收购,需付约50亿港元现金,不管是金鹿还是远大,两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筹集这笔巨资。”
  对于李和时常性的异想天开他早就习惯了,嘉道理这样的老牌家族哪里是外人能轻易撼动的,何况嘉道理家族在香港是顶级豪门,有权有势,惹着了绝对不是好玩的。
  李和听到五十亿这个数字就闭口不言了,他没这么多钱,如果只是做股市狙击,他这样无名无姓的小辈,人家理都不会理,根本带不起来从众效应,抬不起股价,最后还会把他折腾进去。
  但是刘大雄这种名声在外的就不一样了,他被股民神化了,认为刘氏可翻手力云覆手雨,无所不能,凡刘氏染指的股票,必会大升。他自己有钱,再拉上银行信贷团和基金拉开收购的架势,就能吓得老嘉道理屁滚尿流,赶忙求和,高价买下刘手中的股票,从而熄灭战火。
  他偶尔猖狂到不吸股,亦不吐股,只是虚晃一枪,做了几声猫叫,便令许多商场大佬如闻虎啸,谈虎色变,劳心破财,严阵以待。李和这样的小猫根本就没法跟刘大雄这样的人比,哪怕钱比他多都没用。
  “那国泰置业呢?”
  李和还是不怎么死心,不搞点事情出来,来一趟香港多没面子,闲着也是闲着。
  “那李先生你是真心想收购这家公司还是只是做单纯的套利?”
  沈道如摸不清李和的套路。
  “当然是顺手捞一笔了。我留在手里干嘛?”
  开什么玩笑,他还怕钱不够用呢,哪里会没事收购个上市公司来占用资金。
  沈道如提醒道,“李先生,我们远大目前的主业还是地产,如果真的能够收购国泰也是好事。”
  “我让你找的专业人士找的了吗?咱俩都是外行,谈这些都是鱼头不对马嘴。”
  两个人聊这些没有实际内容的东西,着实有些扯淡。
  “那我打电话给黄炳新,让他过来?”
  黄炳新是沈道如新挖过来的投资经理,原来波士顿银行的客户经理。
  “那还愣着干什么啊,赶紧去喊啊。”
  沈道如赶紧提着大哥大下楼找信号打电话了。
  平松比较羡慕沈道如那个提在手里的电话,站在大马路上提着大哥大边打电话边练嗓子别提有多气派了。
  “哥,要不咱也买一个回去,我问了,才一万多港币,便宜的很,咱带回去联系什么的也方便,咱一人买一个吧?”
  李和道,“回去没信号不能用,也就是个废物疙瘩。”
  二彪道,“信号应该都是一样的吧,你看这收音机不管是日苯产的还是美国产的,拿回国内都不是一样用吗?”
  李和白了他一眼,“行,那你买回去试试。”
  他懒得再解释什么叫移动通信,不过想想,顶多明年模拟网应该可以开通,到时候可以用上大哥大了,不过没办法实现移动电话自动漫游。
  二彪不傻,知道李和说的是反话,所以就不再言语。
  天比较热,索性就又把苏明等人拉下楼喝冰啤酒去了。
  黄炳新来的比较快,提着公文包,满头大汗,一进门就对李和道,“李先生,你喊我?”
  从客户变成他的老板,他还是不怎么习惯。
  李和对沈道如道,“你跟他说说我的意思。”
  沈道如简单说了一下李和的想法,然后道,“李先生的意思是想在股市中捞一笔,你看看有什么好意见?”
  黄炳新喝完一杯水,斟酌了一会才道,“二位说的两家都不合适,咱都惹不起啊,而且二位在股民中根本没有什么号召力,想做狙击是很难的,浑水摸鱼更不实际,不管是哪一方都不一定愿意赎回你手里的股票。所以我认为李先生现在这点钱不适合做这些。”
  李和眼前一亮,“你继续说。”
  专业人士说法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说到了重点。
  他也不丧气,不能做就不能做吧,反正他不能做的太多了,已经麻木了。
  “不知道李先生对收购银行有没有兴趣?”
  “收购银行?我手里这点钱要留作它用,不搞收购,太占用资金了。不过我很感兴趣,你可以说一说,说不定以后我们会收购。”
  “李先生对银行业是否有了解?”
  “不了解,直接说。”


第0240章 银行业
  黄炳新对香港的银行业了如指掌,只听他道,“香港银行业的发展主要是近几十年,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历经了二次重大经济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二是最近七八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内地的同时,金融、航运、贸易等高增值服务产业的崛起。这两次经济转型皆对资金产生了长时间的巨大需求,从而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机遇。大家都形容香港银行业的荣景:银行多过米铺。”
  李和道,“这个我知道,这条街不到几百米就是一家银行,多如牛毛。”
  “1978年港府放宽银行执照限制,使得大量外资银行涌入香港开业,其中包括不少东南亚华人的侨资银行;1982年撤消外币存款利息税,使得大量国际资金重新流回香港。到了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但随香港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被外资及内资大行收购或者兼并,或者正在处于垂死边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首先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六十年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这些银行的规模都不小吧?”
  在李和的观念里,没有个几百亿哪里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开银行的。
  黄炳新继续道,“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大陆谈判,香港华资恒隆银行发生挤提事件,83年恒隆最后被政府接管,港府从外汇基金注入17亿港元资金,拯救了恒隆,旨在避免危机扩大。由于传媒的渲染,香港的信心危机愈来愈加重,走资成浪潮,1983年初,‘港元危机’爆发,市面谣言四起,传闻将会以人民币取代港元,港币狂泻,人们纷纷抛兑港币,7家接受存款公司倒闭,包括财大气粗的新鸿基银行也告急。到目前香港注册的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间华资银行,或易帜,或接受外资大银行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独立。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拥有,作风一贯稳健。华资银行纷纷落马,永隆愈加谨小慎微,存贷比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风险小,盈利亦小。就这一点,注定永隆难成大气候。其他家也都差不多。”
  李和对黄炳新不得不高看一眼,这样一个普通客户经理居然能对银行业如数家珍,看来确实是胸有丘壑之人,他本来是因为手里实在无人,想着挖过来凑合着用的,现在看来是捡着了。
  “那你想我收购哪家银行?”
  “康年银行!”黄炳新说的很是急切,“李先生,我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你收购了康年银行对你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康年为台山籍的李炳超家族所控有,规模很小,目前只有4家分行,目前因为一笔数额高达1。6亿港元的船务贷款无力偿还,造成严重坏帐。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帐,使实收资本及储备金由2。6亿港元减至1。3亿港元。康年亏损0。97亿港元,致使这家小型银行面临灭顶之灾。日前港府宣布接管康年银行,将动用外汇基金,由渣打银行协助银监专员管理康年。有数间银行有意收购康年,只是价钱未谈妥。”
  “一笔坏账就能破产?”
  这家银行小的令李和有点不可思议,一两个亿的亏损就能破产,简直弱鸡的不像话。
  “香港像这种小规模的银行一大堆,康年最值钱的不是银行资产,而是银行执照!李先生,如果错失这次机会以后再遇到了。依你目前的财力,拿下康年一点问题没有。”
  李和有点心动,“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钱?”
  这个玩起来会不会很新潮,他其实有点期待。
  “只要注资3亿港元予康年,便可使其负资产值恢复正值,李先生,这笔钱咱拿的出来。”
  黄炳新两眼放光的看着李和。
  “要不等十月份以后,到时候不要说收购一家,收购十家的钱也够。”李和还是暂时不想挤占太多资金。关键时刻他才发现钱到用时方恨少。
  黄炳新急了,“李先生,据我所知,林氏家族的第一太平实业,深圳的中资公司,香港的本土公司都是虎视眈眈。其他家不说,先说林氏,林绍良是印尼首富,世界华人富豪榜上,林绍良至少排前十。他要是盯上了,咱们根本没有机会。所谓先下手为强,咱们必须抓紧了。”
  李和点了一根烟,咬咬牙道,“你准备一份可行性报告,如果可以,咱就买了。”
  也许机会真的只有一次,机会是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而不是他站在一个地方机会就会砸向他。如果他很幸运机会真的砸向了他,而他却不珍惜。机会没有了,的确还有下一次。
  “李先生,你放心,我晚上就把报告拿给你。”
  李和道,“不用那么着急。”
  “李先生,那我先走了。”黄炳新却是不管不顾一心拱着李和做这一次收购,表现的比李和还要急切。
  跟房间里的几个人招呼了一声,转身就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