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1979-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况且”造句。
  ——火车开过来了,况且况且况且。
  火车开动的时候李和想到了这个笑话,不由得自己憋不住噗嗤笑了。
  李和倒是迷迷糊糊的想睡会,奈何太吵,过道里有蹲地下打牌的,有座位上砌墙码长城的,一会扣二饼,一会幺鸡,一会叫胡的,小孩子不时还会练练嗓子。
  也许是因为无聊,或者纯粹好奇,女孩子反倒找李和搭起了话,“喂,你去哪的。”
  李和抬头看了眼,懒懒地答道,“跟你一个地。”
  女孩子好奇地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去哪的?我又没告诉过你。”
  李和指了指女孩子的胸前,明晃晃的校徽,估计也是做给瞎子看,因为真心没几个人认识。
  一入学,每个学生都会发一枚校徽,校徽是大学生身份的标志,不像后来,戴校徽显得很俗气,没有人戴它。
  这会的大学里,人人胸前都别着一枚校徽,这个让别人羡慕的徽章往往会引来异样的目光,让一些大学生们趾高气扬。浅薄之徒在公共场合也喜欢炫耀自己的大学生身份。
  李和记得有一次跟同学做公车,有一个就不断大声地提到“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大学生”之类的话头,引得前面的乘客频频回头,这让李和和另一位同学恨不能找一个地道躲起来。
  极个别的胸前还挂着几枚,比如校徽,三好学生证,团徽。
  也许是年代特色,有的人胸前总会挂些东西,比如别针,钢笔,奖章,甚至钥匙扣,怀表,旱烟袋,千奇百怪。
  女孩子又道,“你倒是蛮有见识的呢,我一路过来倒是没有认识的呢,你也是学生?”
  李和只得继续礼貌的应付道,“是,我是新生,以前见人戴过,人大的比较特别。”
  能不特别吗,而且印象深刻,双手托着,看着像菊花造型,以后又改成“人”字站起来,三个人立起来搂在一起,像基友团,后来大家还开玩笑说,人大的校徽改来改去,还是没有脱离搞基。
  后面无非聊着聊着就成了查户口,恨不得你祖宗八代都跟你盘下文出来,最后就差要联系方式了,扣扣微信啥的都加一下,如果有的话。
  李和恨不得直接一口气说完,因为查户口式的开场白讲完了,就没有话题了。
  因为这年头真的没有可聊的啊,无非就那么点话题,至于聊骚这种事情,李和表示不来赛啊,被旁边人听到,会被当做流氓打死的啊,真的打死啊。
  如果有手机就好了啊,只要盯着手机屏幕看,累了就睡觉,不至于这么熬时间。
  一路半睡眠状态,坐到徐州站的时候,又是吵闹了一番,李和不得下不从座位站起来,因为窗户口成过道了,跟泥鳅一样,不时钻进来人。
  李和看着那女孩子在那打摆子,想睡又不敢睡,终于不忍心了,道,“你在我座位睡会吧。”
  女孩听得一愣,笑着道,“那谢谢了哈。”
  就这样带着一颗煎熬的心,到了一站,就心里念叨快到了,快到了,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第0020章 深度自助游
  第二天上午到站的时候,李和终于感觉解脱了,感谢天感谢地,终点站不用爬窗户了。
  出站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找了个拐角,坐在台阶上吸烟,后面冷不丁的被拍了肩膀,扭头一看,还是那女孩,瞅了一眼。
  那女孩讪讪说道,“李同学,你是新生,不识得路吧,我带你吧。”
  李和道,“没事,抽口烟,你先走吧。公交牌上不都有线路吗,又不是不识字。”
  那女孩听李和这样说,倒也没走,道:“那我等你抽完烟,无轨公交站那边线路多,瞅着都晃眼,不好找。再说你一路让座给我,我还没谢谢你呢。”
  李和听她这样说,也不矫情了直接掐了烟头,道,“走吧。”
  满大街的只有自行车,公交车跑来穿去。偶尔有来火车站用自行车接人的,比后来开宝马还有面子,东西多的直接绑后座上,东西不多的,人麻溜的掂上后座,东西抱在怀里。像汽车就比较少见了,基本都是东欧产吉姆和伏尔加,像拖拉机一样叮叮咣咣跑。
  那女孩看着李和眼睛到处看,觉着乡下人第一次进城,不都是这样吗,道,“你看看这就是咱们的伟大首都,阔气吧,有时间我带你去看升国旗。”
  介绍的时候,一股自豪感涌上她的心头,她不由得把背脊挺得更直了一点。
  李和点了点头,看着公交电车来了,就跟在女孩屁股后面,直接上公交了,买了车票。
  从公交车外,看着不同的景致,脑袋里快马加鞭的跑过莫名其妙也理不清的思路。用怀旧的眼光看着窗外的城市,一般人绝对想不到,一个民族一旦爆发出力量,这里之后会发生怎么样惊天动地的变化。
  改革大时代呼啸而来,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平台。这也更坚定了这辈子好好撸几套房子的决心,五环六环瞅都不带瞅的,必须是市中心。再过五六年,富人进城买房,穷人就进城打工,于是不管你是大专本科,还是文盲混混,都一个劲往城里钻,城市傻大,空中灰多,许多人削着脑袋想留在这个灰多傻大的地方建功立业。
  心灵的自由力,是创造的生命力。引发灾难的是我们自己,创造奇迹的也是我们自己。
  “下车到了。”女孩带头下了车。
  李和有心说,大侄女,我是到站了,可你下错站了,你们人民大学,还有二站呢。
  “哎,你倒是走啊,你在那站着愣着干什么。”那女孩回头看李和没有跟上,招手说道。
  李和没办法,只得装糊涂继续跟着去。
  看着那阔气的大门,物仍是熟习的,悼念的,李和畏惧回到记忆中的地方,惧怕碰到记忆中的人。
  进了学校,那女孩不客气,直接拿了李和的通知书,找新生接待处,领被褥,食堂饭票粮票,补贴,时不时还要找人打听两句。绕路,多次这种情况,在一条道上反复折腾,掉头,掉头。
  李和又不能撵人,把人家好心当驴肝肺。又不能跟人家说,你这是耽误我时间,我比你还熟。
  大侄女,搞半天你是路痴啊,人家指路往东,你往西去干吗。
  好不容易走到宿舍楼底下,俩人都是抱着洗脸盆,被褥,行李包,满头大汗,那女孩说道,“这是男生宿舍,我不方便上去,你先把东西送去,我在下面等你,等会带你找食堂。”
  李和折腾累了,一听这姑娘还不走,虽然心里感激,可在牵手都算耍流氓的年代,又不能随意送人姑娘东西,也不能随意请人姑娘吃饭,更不能请人家看电影,这算坏人名声,那只有小情侣才能干的事,这只得小心翼翼,委婉的道,“汪雨同学,谢谢了哈,你也坐了这么长时间火车了,要不你先回去,后面俺要是不会,就找人打听。”
  汪雨小姑娘莫名其妙的着恼了,道,“李和同学,这里是祖国伟大的首都,北京!不要‘俺,俺,俺的’,行不行,这不是你们乡下,快点送上去,我就在这等你,不能让你一个人出去,丢了皖人的脸。”
  李和被惊得里焦外嫩,又不好计较,无奈的道,“那你等我,送上去就下来。”
  直接接过了汪雨手里的东西,拎起来,蹬蹬的上楼,这会闭着眼睛找都中,也不用看寝室门牌,凭着感觉到一间寝室门口,一看没上锁,直接就推开进去了。
  屋里就一个戴眼镜,黑不溜秋,瘦不拉几的大高个,正弓着腰铺床盖呢,李和一看乐了,这家伙叫赵永奇,陕北男高音,别看现在土不拉几的,那后面也是个国资委厅级干部,管着一桶油,也没少帮衬他。
  李和放下行李,口袋里拆开一包烟,递了根上去,“我叫李和,皖北的,以后就是同学了,多多关照。”
  赵永奇接过烟,有点不好意思的道,“你好,我叫赵永奇,陕北的,我们来的早,宿舍里就你是最后一个来的了。”
  汪雨还在楼下等着呢,李和不敢过多墨迹,道,“我先出去,外面有人候着呢,晚上回头聊。”
  等赵永奇应了声好,就直接下楼了。
  看来这顿饭是免不了了,学校食堂人多眼杂,还是去外面饭店的好,道,“要不我们去外面吃饭,我请你。”
  汪雨看着李和土不拉几的土布衫,千层底布鞋,就知道是个什么光景,道,“算了吧,到食堂,你请我,你粮票可比我们学校多9斤呢。”
  李和摸摸口袋的钱,除了交了20块铺盖钱,愣是一毛钱没花掉,学费一毛钱没交,每个月学校还给34斤粮票,24块钱生活补助。
  所以后来许多人念叨的那句话是对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这次李和直接走前面领路,直说刚才已经记得了路,可不敢再让汪雨这样的路痴带路。再次感慨万千,熟悉的地方,李和还是感觉在做梦一样,那条走过的路口不曾变,一些楼还是本来的样子,斑驳的楼墙。
  路上还是有不少工农兵大学生,特别是一些穿着军装的特别显眼,三三两两,有的还在操场练拼刺。
  进了食堂都是大锅饭菜,一般一个荤菜一勺在二毛钱左右,李和全部点了荤菜,又问汪雨道,“你吃啥,我来点。”
  汪雨只要了个白菜豆腐,找了个地方把东西放好,盛了两碗汤端过来,一碗给了李和,说,“这汤是免费的,以后你就自己盛,你们的粮票有细粮票和粗粮票,你们男孩子食量大,你可以找口浅的女孩子拿细粮换粗粮,可以多换点,一斤细粮换一斤半粗粮。”
  李和装作受教的模样,道,“谢谢,知道了。”
  吃好饭,汪雨道,“那帮我提行李,送我到公交站,我走了。”
  李和把人送到公交站,觉着人家帮自己忙前忙后,颇有点不好意思了,习惯性的口头禅,“有时间过来玩,我请你吃饭。”
  汪雨高兴着地答道,“好,等我整理好宿舍,报到好,就来找你。”
  看着上了公交朝自己摆手的汪雨,李和就感觉哪里不对,可又说不出来。
  喂喂,喂,你别走啊,你千万别当真啊,又打了自己一巴掌,让你嘴贱。


第0021章 重生不是万能的
  几何时,“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论调甚嚣尘上。交白卷的小丑被捧为“红专”典型,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
  小平同志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于是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有设置理科,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还没有广为流传,但是理科生的地位在各个大学也是头等的。
  京大这样的老牌文科大学,虽然还是文科生占主流,还有部分工农兵大学生实在做不了担当,所以这个时候李和他们理科生都是成了香饽饽,相当被重视,宿舍楼住的都是最好的四人间。
  专业依然划分的很粗糙,李和报的就是物理学专业,后来又改成了物理学院,现在归电子系管,填志愿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填报参考书,也没网络搜索,老师又不能比学生了解多少,只稀里糊涂就觉着能来首都上学,而且名气又大,所以就填了。至于脑子进水没进水,有大学上还能有什么抱怨。
  因为李和是掐着时间来报到的,宿舍里人都已经来齐全了,他反倒是垫底来的。
  四个人各自做完了自我介绍,因为李和年纪最小,大家要喊他小李子,李和立马就不乐意了,心里大叫,谁喊就脱裤子给谁看,大声告诉她,老子不是太监!
  “小李子”这混号可是跟了李和一辈子,可气的是比他年龄小的也这么称呼他,本来以为年龄大了,慢慢就会变成老李了,结果这个标签还是贴了一辈子,李和觉得有必要,必须,现在,立刻,在源头就堵住,所以强烈的坚定的无理由的要求大家喊“老李。”
  这时候《大太监李莲英》这电影现在还没出来,大家倒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坚决,只得带着怪怪的口气无奈的喊老李,这里年龄最大的赵永奇都31了,家里娃娃都9岁了,让他喊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小伙子老李,总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高爱国和陈硕虽然没有结婚可也都是二十五六的郎当小伙子,对着青春期尚在发育小屁孩这种无厘头要求,也只得顺从,搁家里自己兄弟也就李和这年龄,这种无赖胡缠,早就会不耐烦了,可不管年龄大小,是自己同学,没办法。
  这屋里只有李和与赵永奇是标准的无产阶级,上下三代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穿着方面就未免寒酸,上辈子就有点心心相惜,或者叫同病相怜的感觉,一直处的都比较好。
  陈硕和高爱国做惯了城里人,上山下乡也没落过他们头上,免不了有点城里人的清高,俯视看人,可同学面子上尚且过得去,对赵永奇和李和也是客客气气。
  李和见屋里几个人,除了陈硕出国不知道详情,一直没联系,剩下两个人好像后面都比自己强了不少,自己单位干了十年也才混了个行政处级,严格的来说应该是县副处,还是个雏,给个面子才会喊个李处长。
  下海发家之后,按道理也是不差,可面对这些正儿八经的部委级别的,要低了一头。行政五级和部委五级,简直就是不能同日而语。
  李和大孙女一直喜欢追更看英美剧,偶尔追更正起劲的时候被限制或者下架,就不免恼怒一番,直接说,“爷,你下次看到高爷爷,能不能说,不要动不动就限制,他们还下了个文件,说说建国以后电视剧里的动物都不能成精,网上都骂翻天了。”
  这里的高爷爷就是高爱国了,时常没事倒是李和几个人一起喜欢钓鱼。
  宿舍呆了两天,几个人又一起附近逛了逛,倒是越发熟了,每天一起出去,一起食堂吃饭。
  至于聚餐什么的,李和是个暴发户,不差钱也不能请聚餐,年龄这里他最小,出头显摆,谁能好意思受着,二三十岁人要面子,未免要回请,谁手里能阔绰,都是紧巴巴的日子,让他们“打掉牙往肚子里吞”,简直遭人恨了。
  只是偶尔抽烟,他多散几根,还能讨好人,显得会来事。
  李和在学校门口商店买了牙刷,搪瓷缸,毛巾,刮胡须刀片,一回到宿舍,就有在宿舍楼走廊喊,到理科教学楼一楼,班级开会。
  楼道三三两两以寝室为单位朝理科教学楼开路,李和宿舍四个人一到教室,前半排的位置都被人占满了,李和宿舍几个人都不得不朝后面找位置。
  都是单纯萌萌的好学生,要放在以后,都绝逼恨不得朝后面位置墙缝里钻,老师看不见自己才好呢,老师点名,只要应个到就中。
  等教室人来齐了,就是一个专业两个班,50多号人,一个班主任,两个辅导员。
  李和前后一看,貌似好多人都已经叫不出名字了。
  男生居多,其实叫男人差不多,不少已婚的,有几个倒是后来成了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女生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算得上相貌清秀,跟漂亮沾边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班主任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李和都想不起名字了,看人陆陆续续坐好,走上讲台,敲起桌子上的木质的大三角尺,压压手,道,“同学们,请保持安静,请保持安静。”
  看着大家安静下来,道,“我叫王齐,以后是大家的班主任。”
  指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道:“这是一班的辅导员刘强老师。”
  又指着旁边一个气质满分的女老师道,“这位是二班的辅导员章舒声老师。”
  李和再一次看到那个高挑的身影,心里也是一热乎,情窦初开,傻乎乎暗恋了好多年。
  二班陡然得了女老师热烈起来,其实就是荷尔蒙少年陡遇气质熟女少妇,一班顶多就是心不甘下面嘀咕而已。
  就连一向高比冷清的陈硕都抓着李和的手,兴奋的低声道,“我们是二班的,我们是二班。”
  班主任王齐继续敲敲桌子,让大家安静,道:“下面我们点名,请到的同学答声‘到’”
  “刘大海。”
  “到。”
  “蒋爱国。”
  “到。”
  每听到一个名字,李和都寻声望过去,在缺失的记忆里慢慢寻找。
  当听到何芳的时候,李和终于对上了一个人,盖因总是看见女生中有一个坐在花坛边上抽着大云,瞬间就“震精”了……
  这人就是何芳。
  王齐点完名,深情饱满的继续说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