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鉴宝秘术-第2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那黄鳝精被镇压了,那就行了。
而且听张天元说,那黄鳝精被镇压在此地,不仅不会在闹腾,反而会招财进宝,对他的生意,那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是之前,辛巴还要对张天元的话表示怀疑。
但亲眼目睹了张天元那惊世骇俗的本事之后,他再也没有半点质疑之心了。
回到别墅之中,辛巴立即取来了三样东西。
当然,是他认为的好东西给了张天元。
“张老板,这三样都是我花重金买来的,不过我也不知道真伪,您鉴定一下吧,如果是真的,那就收下,是赝品,您直接说出来,我给您更换就是。”
辛巴做木材生意很多年了,这手头可是有不少好古董的。
所以他这番话,那自然是有底气的。
张天元点了点头,随即看向了第一件东西。
“姐夫,这幅画没作者啊,是佚名作品,不过看这样子,应该是古代的吧?”
柳若寒也跟过来凑热闹。
她虽然没张天元那份眼力,但好歹对这古董,还是有点了解的。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的确是佚名作品,不过早先宋徽宗赵佶鉴赏后认为:此系唐代画家韩之作,于是亲题‘韩文苑图,丁亥御札’款识。”
“姐夫您见过这幅画?”
柳若寒好奇地问道。
“那倒没有,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幅画的介绍,因此对这幅画,我一直很感兴趣,想要亲自鉴定一下,究竟是谁的作品。
没想到今日竟然在这里看到了。”
张天元笑着说道。
“姐夫您觉得是谁的作品?”
柳若寒问道。
张天元道:“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根据这幅画的风格进行过一番判断,觉得宋徽宗的判断,可能不对。”
第四六六九章 佚名画家的作品()
张天元分析道:“我不是很同意宋徽宗的观点,根据所绘时代特征和南唐画家周文矩的丹青风格等特点,我有理由认为,该画卷大约属于五代时期风格作品;
我还特别对照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另一幅署名‘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发现,宋徽宗所谓的《文苑图》与此图的后半段构图一致,由于后者绘画水准相对略差、人物神韵欠缺,故认定其乃他人仿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摹本;
而原先所谓的《韩文苑图》,正是周文矩的代表作《琉璃堂人物图》画卷真迹的后半段。
可惜该真迹的前半段现已散佚不存。”
“这个姓周的厉害吗?”
展飞问道。
张天元笑道:“这要看怎么说了,这位的仕女画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唐代周的传统。
论者谓其体近周,而纤丽过之,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不同地域的妇女体态所存在的差异所决定的。
他画佛道、人物,力求不蹈袭曹仲达、吴道子等人的窠臼。
画人物衣纹,效仿李后主的书法笔意,行笔瘦硬颤掣。
北宋《圣朝名画评》指出:他‘用笔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说明善于表现繁华富丽的生活场景,是周文矩人物画的特长。
当然归根结底,这个市场是看价格的,这位画家虽然名气不大,但因为存世作品不多,而且很是精湛,所以在市面上,价格还是很高的。”
其实张天元关心的倒不是这些,他依然在分析这幅画的真正作者。
关于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画卷的所绘内容,前人曾有提及。
据元代《勤斋集》卷四“跋周文矩校书图”记述:“图凡八人,皆唐衣冠,三僮子前,三人与胡僧对坐,朱衣者持梵夹读,僧屈指为数物状;衣绿者指左,黄衣者拱手,皆有谈说,似是为文事者。中二人偕立,童子磨墨,一则凭曲松而言,若口授其意;一则据石,左执卷,右秉笔而掌其颐,若思概括其意而将为书者。后二人坐石上,共执卷,一读而指其文,一仰而若有所思者。”
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史称“诗家夫子”的盛唐大文豪王昌龄,以咏叹边塞诗歌名世。
他在开元年间任江宁县丞时,寓所毗邻“十里秦淮”河畔的桃叶渡一带。
面对“映门淮水绿”,王昌龄常与文士好友在秦淮河畔宴饮赋诗,并且吟有流芳千古的《留别岑参兄弟》等诗作,因此成就了一段名播古今的文坛佳话。
南唐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画卷,详实生动地再现了王昌龄与一群文友,在唐代江宁县衙署内的琉璃堂中,诗会唱和雅集的悠然情致。
但见该画卷后半段中,右侧绘有一文士右手握笔托颐、左手捧着书册,伏在假石垒成的青石面上仰望天空,仿佛陷入深深的思绪之中,身旁一位青衣仆童正在俯身研磨墨汁;
另一文士袖手倚靠在松树干上,正作酝酿构思状;
左边还有两位文人坐在石凳上,其中一人双手展卷回首,似在推敲文句,另一位亦沉浸在凝神苦索之中。
至于该画卷真迹的前半段内容,张天元借助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另一件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摹本,可知其中所绘的基本情形如下:
画中四人围坐款谈,正在一起交流切磋。
其中还有一位僧人,僧人身旁穿戴红袍官帽者手持梵书阅读,僧人对面所坐一位穿戴黑服官帽者,画卷最右边还坐着一位文人。
另有两仆童侍捧盒奉于旁侧。
四人身后摆放一个案桌,上面置有文具。
该画卷前半段最右端存有仿宋徽宗赵佶的金体行书款“周文矩镏(琉)璃堂人物图,神品上妙也”字样。
世人通过整个画面的细腻描绘,可以想见唐代名流雅士如此浓厚情致的诗会雅集盛况。
画家将前贤王昌龄与文友雅集的情态瞬间,鲜活地定格于该图卷中:或持笔觅句,或冥思改诗,或交谈文事,现场兴味盎然,刻画得十分生动。
松干针叶、所置桌凳,甚至人物眉须、衣冠穿戴等,皆精工细写,笔意相连,神采飞扬;袍服衣纹则有瘦硬颤掣的笔触意蕴,体现了周文矩独特高超的笔墨特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画中人物情态自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所绘双眸宛若神来点睛之笔,格外炯炯有神,各个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气质得以充分展现。
由此亦可尽情地领略画家丰富细微的生活想象力,娴熟传神的绘画技法确实不同凡俗。
周文矩为南唐句容人,中主李、后主李煜时代曾任画院翰林待诏。
他擅长人物、山水等,因受唐代周等画风影响,尤精官贵仕女画。
所绘功力深厚,别具一格,极尽生活情趣,故深得后主李煜的赏识。
宋代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称其“用笔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宋代宣和年间,朝廷内府尚典藏其画作76件,包括《天蓬像》《北斗像》《神仙事迹图》《李煜像》《五王避暑图》《春山图》《游行士女图》等。
“元代四家”之一黄公望对其画艺亦较推崇,曾在《题周文矩》中深情咏叹:“侍宴朱楼向暮归,御香犹在缕金衣。相携女伴阶前立,笑指鸳鸯水面飞。”
周文矩代表作还有《重屏会棋图》《宫中图》等,均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艺术影响力。
如果这幅画真是这位画家的,那么其价值可真得不小啊。
即便不是,如宋徽宗所言,依然非常珍贵。
其实这幅画的艺术成就是毋庸讳言的,再加上有宋徽宗的题款,因而就显得极为珍贵。
张天元用鉴字诀鉴定了一番,不由笑了。
这幅画,市场价格居然达到了五百万人民币。
虽然比起很多画儿,它未必是最贵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的价值,的确很高。
“姐夫,那这个东西呢?看起来挺漂亮的,值钱吗?”
剩下的两件东西都是瓷器。
柳若寒拿起来的,看起来像是一件粉彩。
第四六七零章 无双谱()
如果张天元手里头这是清三代的粉彩,那自然珍贵无比。
不过张天元随便看了一眼就知道,这玩意儿应该是民国的东西。
确切的说,是一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
目测高26。4厘米,口部边长4。4厘米,底部边长6。5厘米。
方口,三叠唇,细长颈,丰肩,肩部四面各书一位人物的介绍诗文,肩部以下渐收,腹部四面皆以釉上粉彩各绘一位历史人物肖像,下承三叠台座,全器罩一层淡青色釉,圈足露胎,足内施釉,并以红彩书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寄托款。
虽然这托款用了乾隆的名头,但却并非乾隆年间的东西。
“无双谱”图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的纹样。
《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原为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史的绘画著作,其题材为汉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
如:张良、项羽、班超、张骞、司马迁、董贤、孙策、诸葛亮、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李白、狄仁杰、郭子仪、岳飞、文天祥等,因他们的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无双谱”。
《无双谱》最初刊刻于康熙三十三年,由吴郡著名刻工朱圭镌刻,后来乾隆、光绪年间亦有多种刻本。
金古良的《无双谱》将诗歌、书法、绘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每帧作品旁皆题乐府诗一首,且都为金古良自己手书。
清初浙江学者毛奇龄为此谱作序,赞曰:“南陵(金古良的号)与余同学诗,与徐仲山同学书(指书法),末为画,而画精。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画,有书,又有诗也!”
这里称此谱“诗、书、画三绝”虽说是恭维之词,但这种形式确实对后来的艺术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题材,包括对于清中晚期以后的瓷器装饰图案的影响。
瓷器上绘“无双谱”纹样,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同样也很好地将诗、书、画融合一体。
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
又说:“道光画‘无双谱’,题识最夥。如画数人物,则每人系以一小传,分占其器之半。”
至晚清民国时期,“无双谱”纹样继续流行,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四面分别绘有董贤;
尚父郭汾阳王,即郭子仪;
伪周皇帝武曌,即武则天;
国老狄梁公,即狄仁杰四人肖像。
其中董贤肖像上方书:“云阳舍人貌自工,年才二十位三公,法尧禅舜为不惜。”
郭子仪肖像上方书:“功盖天下主不疑,位极人臣众不嫉。千古将相之所难,令公得此由何术?”
武则天肖像上方书:“女主昌,策英贤果刑赏,尔武媚世无两,天不厌乱为妇人。”
狄仁杰肖像上方书:“昌宗裘,吹箫乘鹤游庭中,莲花乃似郎面红,贵人争相执垂辔。”
这些人物肖像画法及诗文内容均与金古良的《无双谱》保持一致,略微有些出入,应为民国时期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总之,“无双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为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人士所喜爱,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则以瓷器粉彩画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这种传统文化,值得今人观赏、品味。
当然了,东西再好,终究不是清三代的粉彩,所以这价钱自然不怎么高。
“这个东西是三件里面最便宜的,最多价值五六万人民币,倒也不错了。”
看完之后,张天元笑着说道。
“这么说,另外一个瓷器很珍贵了?”
柳若寒问道。
“那是自然,要知道,这可是一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
青釉瓷是在东汉晚期江浙省上虞小仙坛率先成功烧制。
首开越窑青釉瓷发展之先河。
三国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承袭汉代,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纹饰。
如壶,壶与汉代陶壶及原始瓷壶相同,盘口较浅,肩部设半环形系耳,下腹内收,小平底。
有的肩部刻划弦纹、点纹等。
此时盘口与底部者较小,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比较费力,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西晋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制作更加精巧。
瓷胎比前期稍厚,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厚重感,工匠们有意将器物的口沿做薄,盘口壶多浅盘口,盘口加大,粗短颈,最大腹径偏上,底部加大,器型与前相比显得稳重端庄。
这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目测高20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浅盘口,口沿较薄,粗短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系。
肩部饰斜方格纹,上下为联珠纹,双系上饰叶脉纹。
胎浅灰,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通体施釉,釉色呈青绿色。
盘口壶是现在人的叫法,当时可能不叫壶,而叫瓶。
1954年洛城西效东汉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与盘口壶相似,其器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用途为酒器。
盘口壶在三国时的盘口和底都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两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变长,重心向下,底部扩大,给人一种稳重感,为了提取方便,从双系、双覆系,发展到六系、八系、十二系等。
如镇江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一件瓯窑青釉八系盘口壶,盘口,口稍外侈,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
盘口底沿设双系,肩部分设六桥形系,对称均衡,是为穿绳悬提时更加稳定而不晃动所设。
江浙越窑在东汉烧制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变而来,因此在制作上都与原始瓷颇为相似。
三国吴时期越窑窑址在上虞县发现三十余处,比东汉时期的瓷窑址增加到四、五倍。
越窑窑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脚下,瓷土和燃料充***通便利,促使越窑瓷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六七一章 这个外国人是棒槌()
据张天元了解,以上虞为中心的越窑产品经曹娥江运抵杭城湾,向西到达山阴,或经运河直达京口以及当时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康等地,向东则入海运往各处。
因此,在江宁、镇江这一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越窑青瓷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说明当时越窑所产的高档瓷器大量进入都城建康等地。
西晋越窑瓷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仅在上虞一地发现这一时期的窑址达60多处,窑场数量较三国吴时期明显增加,其中以上虞朱家山、凤凰山、尼姑婆山、帐子山和绍兴九岩等地瓷窑产品最佳。
从镇江出土的西晋越窑青瓷看,器型与前期相比显得更加稳重端庄,而且所生产的瓷器已不仅仅限于实用,同时也比较注重器物的装饰效果,使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
“不是啊张哥,你说了这么多,这东西到底值几个钱,咱们这是收报酬呢,可不是欣赏古董啊。”
展飞也听不懂张天元所说,忍不住道。
“估价应该在一百万人民币左右吧。”
张天元想了想道。
他说出来的估价,自然都不会太高,是往低了说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辛巴那家伙因为嫉妒而反悔。
当然那种可能性比较低,但张天元也绝对不会轻易犯险的。
“夜深了,大家都睡吧,明天还有活动呢。”
别墅里房间很多,所以张天元等人干脆就没离开,在这里美美睡了一晚。
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吃过辛巴派人送过来的早餐,便见一个陌生人跟着辛巴走了过来。
“张老板,还认得我吗?”
那陌生人笑着问道。
“请恕我眼拙,实在记不起来了。”
张天元苦笑道。
虽然他知道这样会让对方失望,但他真得想不起来了啊,装模作样反而更是不好。
“杨耀山老板您还记得吗?”
那人笑道。
“呵呵,说笑了,杨耀山可是我的好兄弟啊,怎么能不记得呢。”
张天元去缅甸赌石的时候,结识了杨耀山,就连那些翡翠矿,也是杨耀山带他去认的。
现在杨耀山倒是成了他在缅甸的总负责人。
他怎么可能不认识啊。
“承蒙杨老板照顾,我的生意做的不错,以前有幸见过您一面。”
那人笑道。
“那真是对不住了,不知道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张天元好奇地问道。
“张老板需要缅甸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