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鉴宝秘术-第1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勉强称之为玉。
但到《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已经被视为珍稀之物,其价值远远超过和田羊脂玉这样的真玉。
纪昀还感慨,前后不过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价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
《阅微草堂笔记》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纪昀殁于嘉庆十年。
按他的说法,翡翠当时在京都传播了五六十年,也就是说初传入应该是在乾隆初年。
“艳夺春波,娇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制品逐渐成为宫廷显贵们的新宠,在他们的带动下,民间也开始注意起这种新兴的玉石,价格一路上扬。
艳丽晶莹的翡翠饰品与个性鲜明、性喜华贵的慈禧可谓相得益彰,这也许正是她对翡翠这种“绿玉”青睐有加的原因吧。
其实慈禧不光喜欢翡翠,事实上对于玉,她都喜欢。
不管是软玉还是硬玉,在她看来,都是能够彰显她华贵身份的宝物。
在她的陪葬品以及运到富城行宫的那些物件之中,玉器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内陈列的众多奇石中,有一块并不起眼的大石头,而它却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还位于羊肉胡同时,“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门的进口处,成为地质博物馆唯一的“镇馆之宝”。
慈禧和田玉”材质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质细腻温润、玉色深重且纯正一致,整体呈现刚劲之气,寓意基业长青,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玺的主要选材。
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权的清二十五方宝玺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玺,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玉”。
和田青玉不仅受历代帝王喜欢,就连统治大清国近47年的“圣母皇太后”慈禧也视它为挚爱,据说慈禧对和田青玉的喜爱已达颠狂的程度。
慈禧太后一辈子饱受内忧外患,两次被迫离开京城逃命他乡。
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挨过了七十寿辰,知道时日无多,就像千古帝王弥留时的想法一样,打算找一个自己能够在万年后也能永远安身的大玉棺。
或许是喜欢缅甸绿色翡翠的缘故,慈禧也疯狂喜欢上了和疆出产的和田青玉。
于是,这个寻玉的任务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头上。
但是,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中的籽料块头通常较小,无法满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产玉的昆仑山上去寻找。
制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块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誉为“群玉之山”的昆仑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绝非易事。
好在匠人们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块庞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长约三米,宽约二米,厚约一米,足足有二十来吨重。
众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图》是中国古玉器中的“巨无霸”,才重约五吨。
当年,玉工将这样一块玉料从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运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时间。
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记载:
运输这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么,运输这块二十来吨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那个没有机械工具、没有公路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年代里,匠人们要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运到京师,真可谓:
难于上青天。
由于史料的缺乏,不仅运输情况不明,而且大玉的具体产地也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根据和疆和田玉的史料记载,推测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产地是西昆仑山中的密尔岱山,就是与《大禹治水图》山子产自同一地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玉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腾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运到千里之外的和疆库车的时候,噩耗突然从京城传来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仪銮殿驾崩了!
葬礼近在眼前,玉棺这“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玉棺工程也只好作罢了。
慈禧驾崩,这对于运玉工人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寻玉、搬运的艰辛让他们恨透了这个穷奢极侈、大权独揽的老太后。
出于填膺的义愤和出离的憎恨,运玉工人把怒火发泄在了这块大玉身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给砸碎了!
我们知道,软玉的韧性是自然界天然产出材料中除黑金刚石外最高的,坚韧到天下无敌的地步,这可不是几锤子就能砸碎的。
估计,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许是这块重达20吨的和田玉本来就发育了几条大恶绺的缘故,而并非运玉工人的力气大。
不管怎么说,反正玉棺工程终止了,大玉也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象,那些小块的、中块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或被扔到河里去了,最后仅剩两件搬不动的大玉料留了下来。
这两件剩下的玉料历经清政府倒台、民国战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在半个世纪之后才被库车政府移入县委大院,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1965年,经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协商,和疆库车政府将其中较大的一块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
另一块略小的,则赠给了和疆地矿局。
这个事儿,其实只是慈禧喜欢玉石的一个很小的例子而已,这个老家伙墓葬里面有很多玉雕的好东西至今也没有被发现。
包括这一次张天元发现的地底宝藏里头也没有,比如九个玲珑宝塔,那可是张天元很想得到的一件宝贝啊,当真可惜了。
“张哥,那边好像很热闹的样子,是不是有什么好东西啊?”
两人正走着,忽然发现一个摊位周围围了很多人,这些人里头,有几个甚至是张天元曾经见过的。
(未完待续。)
第二六二九章 珊瑚树()
这几个可都是玉器里面的行家,连他们都被吸引住了,那八成还真是有什么好玩意儿呢。
想到这里,张天元也走了过去。
透过人群的缝隙,张天元可以看到摊位上摆放着一件玉器。
没错,就只有一件而已。
那是一件珊瑚树。
相传慈禧太后特别喜欢一枝鲜艳瑰丽的大号珊瑚树,这枝珊瑚树,全身长满了一串串连理的樱桃小树,青梗、绿叶、红果,娇艳欲滴,鲜亮无比。
此外,有一棵樱桃树上,还站立著一对珠玉镶成的斑翎翠鸟。
遗憾的是,这件陪葬品,至今下落不明。
看到这东西,让张天元不由的心情紧张了起来。
“你这东西哪儿来的?”
有人问道。
“这是我们家祖传的,你管得着吗?”
那人冷冷说道。
一般这么说的,那肯定就是东西来路不正。
从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得到这东西,而且极有可能是慈禧的珊瑚树,那么他搞不好就是在富城行宫附近弄到的东西。
拿这玩意儿出来卖。
若是没被认出来还好,一旦被认出来,这可是要坐牢的啊。
如果这个真是慈禧的珊瑚树,那绝对价值连城。
价值越高,这人也就越惨。
只可惜因为宣传的缘故,农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事儿。
人群里有一个人笑着问道:“好吧,我们不问你这东西从哪儿来的,那你总得说说这是什么吧?”
“我找人问过了,这个是珊瑚树,上面还有漂亮的翡翠雕饰。”
那中年农民开口说道。
“真是珊瑚树?看起来蛮漂亮的,不过估计是骗人吧。”
“看东西倒是真不错,可惜我不懂玉啊,可不敢乱玩。”
“我在网上看过几篇有关文章,传授如何在地摊买到好玉,还能捡漏。不用具体看内容,就觉得这是在误人子弟,误导刚刚入门的新手。”
说这话的,是一个玉器专家。
“新人就不能捡漏了啊,万一这珊瑚树是真的呢?”
有人不服气道。
那专家笑道:“不可否认,我们似乎有一种地摊购物的情结,愿意在早市买带着泥土的青菜、愿意在集市上买廉价的小商品、以至于愿意在地摊上买玉甚至是买古玩。”
“这其中有着相同的购物心理:图便宜,即使东西品质差一些,样子难看些,但足够便宜就可以,这充分体现了勤俭持家的优秀美德。”
“在早市买青菜,是可以的,因为即使没有经过清洗、卖相不好,但蔬菜还是蔬菜,本质上和超市的净菜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而地摊上的玉就不同了。”
“这里我并不是说地摊上绝对没有好玉,但是对于玩玉的新手们,地摊买玉绝对是陷阱,花钱买垃圾!”
这人说话倒是实在,张天元对他的说法是比较赞同的。
他要不是因为有鉴字诀和地气,那绝对是不敢轻易在地摊上买玉器的,因为吃亏上当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有人不服气啊。
“哼,你这么说,其实是不想别人跟你争吧?”
那专家有些生气道:“我说我的话,你们爱听不听,有人听就好。”
“这位先生,您别生气,给咱说说吧,我们喜欢玉,可就怕上当,您倒是说说,为什么不能在摊位上随便买玉?”
那专家听到这话,算是心里头舒服了一点,这才继续说道:“首先,好玉在自然界中的存量就非常少。”
“虽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产玉石,但玉的品级普遍比较低,真正优质的玉,如和田玉籽玉和高品级的翡翠十分稀少,所以这些好玉在正规的玉店里都比较少见,怎么可能出现在地摊上呢?”
张天元点头道:“这话不假。”
“其次,有好玉的商家不会把好玉放在地摊上卖,除非卖主自己不知道玉的价值,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在现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不会有人因不识货把好玉贱卖的。当年那些收藏大家在地摊捡漏的经历已经永远地成为上世纪的传说,不会再出现了。”
虽然对于这位专家的这番话不敢苟同,不过这对于新手来说还是适用的。
摊位上的好玉的确少的可怜,这没错。
那专家继续说道:“买玉和买其他消费品不同,品质低的玉石与石头相差不大,既没有美感、也没有收藏价值。”
“之所以还有很多人愿意在地摊淘玉,不论他们是否愿意承认,就是贪便宜的心理在作祟。”
“想以便宜的价格买好玉,这种心理千万要不得,还是把钱存下来,积攒到一定数量时买好玉。”
“玩玉藏玉不在于数量多少,不在于个头儿大小,而在于品质精!”
“啪啪啪!”
那专家说完话,张天元立即就拍掌了。
其余人也有不少跟着鼓掌的。
像这样实诚的专家,真得很少见了。
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在外面说这样的话的,因为得罪人啊。
但他既然说了,那真正明白事儿的,都知道是为自己好。
前不久就有这么一条报道,从省内多家珠宝检测站获悉,检测中多次发现玻璃冒充和田玉的情况。
其中福城一男子深受其害,他今年花了20多万元买“和田玉”,经检测机构检测,竟是玻璃。
花了20多万,买到的竟然是玻璃,而关于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
据报道,一家拍卖公司的职员花了将近12万从帝都潘家园买到的和田玉,最后发现不过是玻璃做的廉价货……
送检一个和田玉镯子,检测之后却和玉没有一点关系,是脱玻化玻璃制成的。
这某市质检院珠宝贵金属检测中心的一个真实案例。
检测人员说:“当时问情况,得知这个玻璃镯子花了5万元,还是经熟人介绍的。”
这样的例子在业内并不少见……
宝玉石检验站为郭老伯一块重达3746克的“软玉”做鉴定,结果同样是玻璃所制。
这是郭老伯花好几万元买下3件软玉摆件……
哈尔城市民张某一年前花了上万元从市场上淘了一件和田白玉的挂件,每天都爱不释手,最后经过鉴定竟是玻璃仿制品……
王女士,在某城市珠宝展会上购买了一块和田玉,标价是8888元,经过她反复砍价,最终以4000元成交。
最后发现,这块几千元买的,竟是用玻璃做的……
关于这种买到玻璃的新闻有很多,在一些质检中心,每年都会有诸如此类数不过来的案例。
(未完待续。)
第二六三零章 料器()
一般来说,假冒的玉器都被称呼为料器。
料器实际就是玻璃器,但它与我们常见的玻璃有所不同。
它属于一种类似于琉璃的工艺玻璃。
采用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古有“药玉”、“罐子玉”、“硝子玉”等名称。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料器,现在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所产最为著名。
在和田玉价日益上扬的今天,有些不法商人摈弃了先人对料器的正确态度,以仿冒和田玉的料器骗人并屡屡得手。
仿冒和田玉的料器一般为牌子、圆雕的人物或动物雕件,呈乳白色,外表近似和田玉。
虽然都是玻璃,但玻璃冒充和田玉也有很多种类,常见的大概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个就是脱玻化玻璃。
在早些年,仿和田玉的料器都是一种绿色的脱玻化玻璃。
因为最初出现时声称来自马来西亚,所以称马来西亚玉,简称马来玉,在上个世纪末尾的十几年坑了一批玉石商人。
但如今马来玉的名称比较混乱,人们把染色石英岩、澳洲玉、东陵玉及绿色玻璃等都称作马来玉了。
那么什么是“脱玻化玻璃”呢?
简单说它是一种玻璃!
是一种脱玻化的玻璃。
就是在二氧化硅熔融体中加入不含铬的染料,如绿色有机染料,使之缓慢冷却,使部分二氧化硅结晶成石英微小晶体和稍大的斑晶,并呈纤维丝絮状定向展布。
外观彻底变样后,主要用来冒充和田玉、翡翠、宝石等。
如果不加任何染料,使其长成半透明乳白状,则又与上好的和田白玉非常相像了。
多年以前日本人明的东西当时是专门用来仿翡翠的,后来大家现这东西仿碧玉更靠谱,绝对相似,这些年就成了碧玉的专用仿品。
脱玻化玻璃是乳化玻璃加铅粉及蜡质类填充料。
其铅粉可以增加比重,蜡质类填充料可以掩盖玻璃的透明和贼光,这样其光泽、透明度、颜色、细腻程度等外观均与天然和田玉很相似。
白色的仿和田玉的脱玻化玻璃主要是受帝都奥运金牌掀起的和田玉收藏热的影响。
在一些网店里售卖的几十块至一二百块的“玉”牌子,几乎都是用脱玻化玻璃制成的。
二一个就是乳化玻璃。
如今市场上最常见的料器就是乳化玻璃了。
乳化玻璃也叫溶岩玉。
它主要成分是钠、铝、硅、氧,并含有少量氟及硼。也称之为“酸化蒙砂玻璃”,是一种新型的合成玻璃。
主要特点是表面光滑,几乎找不到任何瑕疵,玻璃中间部分呈白雾色,且有隔离射线的作用,是人们常用的装饰材料。
但如今在玉石市场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频繁。
不过毕竟是玻璃,对于乳化玻璃这种高仿料而言,同样因为其内部几乎找不到任何瑕疵而特点,与天然玉石的特性并不吻合。
此外,与和田玉相比,乳化玻璃密度低,同体积的乳化玻璃与和田玉,很明显后者更有压手感;
如果放大观察,乳化玻璃无结构,质地较松散,其内部常见有气泡,紫外萤光下通常有粉红色萤光,表面为多具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
一些乳化玻璃所制成的“玉饰”批价格也就是几十元,而一旦到了销售市场,售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由于此类材料所制成的“玉器”与和田玉极为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别,因此较之其他和田玉的仿品而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还有一种叫高筋玻璃。
脱玻化玻璃算是最初的仿和田玉料器,之后又出现了一种与和田玉更加相似的玻璃料器,那就是高筋玻璃。
高筋玻璃是一种很具有欺骗性质的东西,外观酷似和田玉,具有高白,有结构,高硬度的特征,比较耐摔。
常见冒充手镯、平安扣等素件,加入颜料,还可以用来冒充糖玉、碧玉,这是一种容易让人看走眼的材料。
高筋玻璃不仅外观酷似和田玉,还比较耐摔,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加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