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站在下面的詹霸眼珠一转,出列行礼道:“启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可以调大同姜瓖。”

    从天地会的情报来看,钱谦益等一重复明官绅,在满清统治区域内,奔走串联,要搞出几件大事来配合朝廷夺取江南。

    如今受他们支持的两支义军已经点燃了头一把火,但刘泽清被杀也对他们打击不小。

    山西的姜瓖因此有些摇摆,詹霸想了想,便不如给他们添一把火,让大清的江山烧的更猛烈一点。

    多尔衮听了不禁眉头一挑,赞许的看了詹霸一眼,多尔衮早就想给这个姜瓖挪挪窝,一直没找到机会,此时正好可以把他调出来,好让他加强对山西的掌控,以免姜瓖与豪格勾结。

    (求QQ阅读支持正版,求订阅)

    感谢fwx88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

    (本章完)

第671章 大同姜瓖() 
姜瓖原是大明大同总兵挂镇朔将军大印,甲申年李闯攻破太原,他以大同镇投降李自成。同年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放弃北京的消息传来,他又发动叛乱,杀死顺军守将张天琳投清。

    道路阻隔,消息不通,姜瓖起初并不清楚建夷入关后的意图,因而和南面的弘光朝一样,误判为吴三桂借师讨贼,便拥立了明代藩枣强王后裔朱鼎珊“以续先帝之祀”,但很快建夷入主中原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不得不上表请罪,可建夷依然对其进行了训斥。

    此后他奉命抽调人马,随着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的战斗中颇为卖力。

    姜瓖表现积极,原以为可以得到封赏,可没想到得胜回归后,却被清廷翻起了旧账,斥责他在接到随阿济格西征之令时,有所迟疑,且他于顺治元年六月上表归降清廷后,在七月间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发布政令,拥立了枣强王后裔,是意图不轨,居心叵测。

    多尔衮被建夷封为睿亲王,意思是很聪明的意思,而他也确实够奸诈,局势不稳时,要招降你时,便尽说好话,显得建夷足够宽大,局势一旦稳定,那他便立刻跟换了一个人一样,就是要你命的时候了。

    正是多尔衮这种狡诈,这种黑心老板的本质,才在坑蒙拐骗中,一步步把建夷的摊子做大。

    建夷入关之初的第一次剃发令,招降郑芝龙,以及后来孙可望,洪承畴的下场,都是如此。

    姜瓖很明显也被建夷摆了一道,他自已为不费一兵一卒,白给建夷一个大同重镇,又为建夷在榆林击败了大顺军,可以在爵位官职上更进一步,但结果却不仅没得到半个铜子的封赏,反而还被说成出兵迟疑,备受猜疑,使得他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只是此时北方已经全被清廷控制,他是悔之晚矣。

    之后清兵对川陕、楚赣连连用兵,征发山西物力,人力,加重了山西官民的负担。等到这两年来,建夷连吃败仗,对与山西的征发,搜刮便更加变本加厉起来。

    这使得姜瓖对与建夷越发不满,加上民间起义此起彼伏,而明朝又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便难免生出一些想法,说出一些抱怨之语。

    顺治四年,三月时,满清为了加强对掌兵汉官的控制,又下令所有在外总督、巡抚、总兵都要送亲子一人入朝为侍,教习满礼,实际上就是当做人质,姜瓖心中便怨气更甚。

    这时正好崇祯朝大学士李建泰察觉到姜瓖似有反心,便书信告知了钱谦益,从中串联,唆使姜瓖反正。

    只是之后有消息从北京传来,刘泽清参与反清,事泄全家被杀,再加上建夷目前并没有动姜瓖的根本利益,他的态度便有些摇摆起来。

    大同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在长城环绕之内,处于太行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为雷公山,东为栲栳山,南为桑干河,乃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北直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明代大同修的十分高大,是难得的坚城,主要是为了防备蒙古,建夷虽然征服了东蒙古,但西蒙古诸部却没有降服,大同此时依然还担任着防御蒙古的责任。

    整个大同镇,管辖区域十分广泛,防守的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盛时期兵额多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五万匹,乃九边重镇之首,为京师的北大门。

    不过后来随着明朝战略重心从蒙古转变为建夷,大同镇难免没落,但此时全镇依然有三万兵。

    此时几名士卒正站在城门处,百姓排成长队进进出出,忽然城外的官道上一阵骚动,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从东方飞驰而来,马蹄踏过泥潭,溅起大片的污水,几民百姓躲避不及,身上脸上都溅满了污泥,但是百姓却不敢谩骂,不敢出声,不敢冒犯这队骑兵。

    城门处的士卒听了动静,忙提起警惕,官道上的百姓连连避让,回头观看,只见这些骑兵白盔白甲,战马膘肥,骑士精壮,为首一将乘白马,披白甲,不可一世。

    骑兵急速冲来,没有停歇,城门处一员把总忽然挺身出来,伸手做出禁止的姿势,大声喝道:“城门重地,不得善闯!”

    大同是军事重镇,自然有一套规则,再加上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或是建夷统治,大同都由姜瓖镇守,建夷八旗并没有进入大同,所以大同镇的许多士卒,并没有感觉到被人压了一头。

    战马一声嘶鸣,前蹄悬空,然后猛然在把总面前急停下来,战马上的白甲将,顿时大怒,手中马鞭抽出,立刻在把总脸上留下一条狰狞的伤口。

    “狗奴才,瞎了你的狗眼,敢挡本王的路!”

    把总被抽了一鞭,听对方居然是个王爷,哪里还敢坚持,忙捂着脸退到一边,白甲将冷哼一声,一夹马腹,领着骑兵冲入城中,街道上顿时一阵鸡飞狗跳。

    士卒见了,看着骑兵进城,不禁小声问道:“这谁啊?来咱们大同做什么?”

    把总眼里露出怨恨之色,“说是个王爷,来了肯定没有好事,说不定又要征发咱们去南面打仗。”

    大同城内总兵府邸,临近年底,城中家家户户都在置办过年的事宜,总兵府邸也不例外,府内的下人们忙着张贴对联,清扫庭院,忽然一人急急忙忙的从大门闯进来,府内的下人见了忙行个礼道:“四爷!”

    来人并没有理会,疾步走过前院,穿过穿堂,来到后院,见一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坐在石凳上,正抱着两三岁的小童逗乐,连忙疾步走来,“三哥,大事不好了。”

    中年男子正是大同总兵姜瓖,他听到声音,见其弟姜有光一脸急色的走来,眉头一皱,起身将腿上小童递给旁边的妇人,又逗乐两下,才回身说道:“你慌什么,跟我来。”

    语毕,姜瓖便往屋里走,姜有光连忙跟上,最后来到姜瓖的书房,等坐定之后,姜瓖才开口问道:“什么事情,把你急成这样?说吧!”

    姜有光早就忍不住了,闻语立刻急道:“三哥,尼堪来大同了,已经进了宣大总督衙门,小弟托人打听,据说是朝廷想调三哥去山东剿匪。这不会是朝廷听到了什么风声,想借机对咱们姜家动手吧?”

    (求QQ阅读支持正版,求订阅) ?????????

    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求订阅。

    (本章完)

第672章 花园谈话() 
冬日暖阳高照,广京城行在内,朱聿键在庞天寿的陪同下,两人顺着花草间的甬道,朱聿键在前庞天寿在后,在御花园中闲庭信步。

    “陛下这几日心情真是极好,内臣看了心里也是为陛下高兴。”广南花开四季,庞天寿跟在后面笑着说道。

    朱聿键这几日心情确实是极好的,他听了脸上难得流露笑容,“哦,有这么明显么?”

    “内臣岂敢胡说,陛下这心情一好,龙体也精神了哩。”庞天寿太监用特有的声音说道。

    朱聿键最近心情确实不错,从北面传来消息建夷内部生出了裂痕,豪格据有川陕已经与多尔衮决裂,一直压在大明身上的亡国之危,算是除去了大半。

    因为这件事,也使得他对多尔衮求和之意又多信了一分,毕竟建夷分裂,多尔衮自顾不暇,此时与大明求和,也算是明智之举。

    朱聿键原本以为他有生之年,能够光复南都,祭拜孝陵就已经到了极限,没想到马上就能拿回南京和淮南。

    此时他真想还能在帝位上多干个二十年,如果能多给他一点时间,他有信心至少为朱家续上国祚百年,而在他身后,以他夺回祖宗基业的功绩,就算不能向成祖一样得个“祖”号,谥号也该是“文、武、明、康”了。

    朱聿键苍老的脸上,微微一笑,继续向前走着,忽然他似随口问道:“衡阳藩的折子,你看了吗?”

    庞天寿闻言,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回禀陛下,折子内臣看过了。”

    朱聿键停下脚步,在御花园内的石墩上坐下,“衡阳藩这次请辞兵部尚书之职,欲往湖广督师,并举荐堵爱卿接替他进入内阁,你怎么看?”

    最近一段时间,广京朝堂上确实出现了大变化,庞天寿作为司礼监大太监,所有的折子都要经过司礼监,他心中自然一清二楚。

    这王衡阳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大批楚党官员被他调出朝廷下放到地方,似乎有将势力收回西南之意,或是他见朝廷局势大好,知道皇帝看他不顺眼,提前谋划割据自保。

    朝中诸多势力,影响他插手朝局的还是楚党,这些人仗着有五忠军支持,飞扬跋扈,不把他放在眼里。庞天寿不管王彦为了什么,在他看来,楚党退出朝堂,对他而言绝对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朝中少了楚党,对付那些文官,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怎么不回话?”朱聿键等了一阵没听到回应,不禁抬头看着庞天寿道。

    庞天寿反应过来,惊觉自己失态,忙行礼说道:“陛下,臣方才是在想衡阳藩为何要这么做。”

    朱聿键眉头皱了下,“那可想出些什么?”

    庞天寿方才主要想着怎么利用这次契机,发展他在朝中的势力,到是没有深想王彦的意图,此时皇帝问起,他答不出来便是欺君,不过作为皇帝身边的亲近内臣,他并不缺乏临场机变的能力。

    庞天寿弯腰行礼,“陛下,内臣以为衡阳藩大概是想割据西南,建藩自保。”

    朱聿键听了,微微沉默,他与王彦弄成现在这样,他自己其实也知道原因,太祖皇帝为了朱家江山,七十多岁的李善长都被污蔑为造反,徐达也被逼死,开国元勋被屠戮大半。

    这些人都是追随太祖多年的人物,都是大明的石柱,徐达若在或许可以破蒙古于漠北,胡惟庸、李善长或许能在制度上摒除元朝糟粕,他们留下或许对天下有益,但却是朱家的威胁,所以太祖绝不留情。

    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就是帝王之家。没有什么君臣之义,要想保持江山稳固,朱聿键不能有妇人之仁,他年事已高,而皇子还小,他没有时间像太祖那样等天下平定之后,再去一步步清理对皇家的威胁,这就注定了他与王彦的冲突提前。

    “建藩自保?”朱聿键沉吟一声,如果准了王彦的折子,将堵胤锡调入朝廷,那西南几省岂不全部落入王彦手中,这样一个大藩,对于朝廷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庞天寿善于察言观色,整天就琢磨皇帝的各种言行举止,他见皇帝脸上的神色,似乎不想同意王彦的折子,心中却是一急。

    这王彦不离开朝廷中枢,他司礼监怎么能够重整雄风,庞天寿当即又躬身说道:“陛下,恕内臣直言,衡阳藩远离朝堂,对于陛下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朱聿键听了,看向他问道:“哦?怎么说?”

    “陛下,如今两广在衡阳藩手中,湖广在何腾蛟手里,堵抚台掌握的只是湖南的民政权和抚标万人,衡阳藩势力以经很大,眼下马上就要与北面敲定和议,一旦达成,朝廷就多了江南,淮南之地,若是衡阳藩在朝,必然插手江南、淮南,势力会更加旁大难制。臣以为不如应下衡阳藩之请,如此陛下虽失去湖南民政之权,却能在朝中做到乾坤独断,利用江南、淮南,迅速壮大朝廷势力,再反过头来削藩。”

    朱聿键却不能这么轻易的做出决定,“衡阳藩总督五省,又有桂藩在手,若让他掌握五省,恐怕今后削藩不易啊!”

    明朝皇帝为了与文臣抗衡,十分注意培养身边的太监,对于皇帝而言,太监内官,这些家奴才是自己人,所以专门派人教授太监识文断字。

    朱聿键一开始是很讨厌宦官的,这也是明朝继承人培养制度的问题,他算是天纵英才,自己摸索出了制衡之到,发现以明朝的制度而言,他只能依靠宦官,才能实现制衡。

    庞天寿是一定要将王彦赶出朝堂的,否则以王彦对阉党的态度,他就没有出头的机会。

    “天下膏腴之地在东不在西,在南不在北,陛下控制了江南、淮南,又有江西、福建之助,削藩不难。衡阳藩号称五省,但除了广东、湖广还算富庶,广西、贵州都是贫瘠之地,且要面对云南的叛贼,川东川南也都是大山,且要面对虏首豪格,这些地方都要倒贴银钱,衡阳藩到手的其实只是湖南的民政权,而他却要因此为朝廷承担云南和川陕两个方向的压力,而陛下则可专心经营江南,内臣认为这是好事。”

    朱聿键眉头紧锁,他与王彦一路走来,知道王彦的能力,他实在不敢让他控制西南。

    庞天寿见皇帝还在犹豫,心里急得上火,便再次说道:“陛下,自宋以来,中华制度日益健全,陛下可见过外臣谋逆成功之例,南宋吴家,功劳何其之大,不到两月就被平定,就说当年魏党的势力,也不比衡阳藩小,但毅宗皇帝一纸诏书,还不是立刻烟消云散。”

    理学盛行数百年,正统思想深入人心,皇帝授命于天,权利天授,代天行事,而官员的权利来自皇帝,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所以魏党面对皇权,几乎没有什么还手之力,而王彦想要打造的是自下而上的关系,他的权利来自与支持他的士绅地主,情况便不一样了。

    不过皇帝与庞天寿都不明白这一点,朱聿键想了一阵,他现在并没有压制王彦的能力,与其这样在朝堂上,斗得人心动荡,便宜了清廷,或许先准了王彦的折子,两边便能暂时缓和下来,先各自经营。

    只是如此一来,恐怕打完了满清,今后内部怕也要打上一场才行,但如果不准,恐怕满清还没打完,内部便先行火拼。

    朱聿键犹豫许久,最终点了点头,“折子你等会儿送来,朕批复之后,便让内阁执行。”

    (希望书友们能QQ阅读支持正版)

    感谢海棠911,puzzydog,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

    (本章完)

休一晚() 
在两淮山东风起云涌时,南面的明廷内派系斗争也初步显现出来,可即将发展的愈发激烈之时,却忽然来了一个大转弯。

    整个朝廷因为王彦辞去中枢的职务,自请到地方督师,而安静下来,之所以如此,或许也是众人拿不准此事的影响,不明白王彦的意图,所以不敢贸然出手,想要先静观其变。

    王彦最近很少上朝,大多数时间都在王府里与幕僚进行规划,如何以幕府来取代朝廷的制度。

    王彦更加倾向于宋制,但却被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反对,宋制确实解决了中国历代的诸多问题,但是毕竟年代久远,而且任何一个制度的关键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在人,再好的制度,人不会玩,也是枉然。

    明制推行以久,上下官僚都十分熟悉,而且明朝皇帝通常不勤政,常常不理政务,整个朝廷依然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就说明明制可以脱离皇权,可以在上面进行改变。

    此时天下未定,大变的时机尚不成熟,王夫之等人建议王彦不要做太多改变,也不要太过放权。

    经过商议,今后幕府的制度在明制上做出改变,但王彦决定先恢复六科给事中封还执奏之权,以表明自身的政治理念。

    此时王彦的奏章被批准下来,他的政策便开始全面转向经营西南,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结实,下一布就是请加大将军之衔,此衔自徐达之后便被废除,现在皇帝肯定不准,但他今后必须要把这个职衔拿过来。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底,他想从朝廷抽身,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控制西南也并不容易,大明是个二百七十多年的老帝国,而他进入官场才四年多时间,军中还好,但文官系统中他却只能暂时掌握一些要害,地方上还有大批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并非他王家之人。

    这也是王夫之、顾炎武说他摊子够大,却没有根基的原因。

    衡阳王府,王彦与一众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